林志賓
(廣東省汕頭市中心醫院,廣東 汕頭 515041)
惡性腫瘤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已成為危害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該類疾病的早期診斷技術尚未普及或早期并無特異性指征,發現時多是中晚期,此時患者多已失去手術根治機會,或術后仍須輔以放化療,該類疾病復發率及轉移率均較高,死亡率居高不下[1]。中醫藥在緩解腫瘤患者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預防復發與轉移等方面有一定療效[2]。然而現代中醫治療腫瘤多采用祛邪之法,忽視“正虛”在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患者長期服藥可傷及脾胃,導致臟腑、氣血虧虛,腫瘤病情進展。腫瘤可歸屬于中醫“積聚”范疇,古代醫家論治“積聚”時提出“養正積自除”思想,強調養胃氣的重要性。本文基于“養正積自除”思想,并結合筆者臨床體會探討養胃氣法在腫瘤防治中的應用,以期為腫瘤的中醫防治提供理論指導。
中醫學中并無腫瘤的病名記載,但根據腫瘤的癥狀,可將其歸屬于“積聚”范疇。《靈樞·五變》言:“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作。”提出積聚的部位在腸中。多數醫家認為積聚指腹部結塊,可以延伸為現代醫學的腹部腫瘤。康硯瀾等[3]研究發現,以積聚為主的腹腔臟器腫瘤在古代文獻中的記載較為豐富。《黃帝內經》指出積聚的病變范圍廣泛,邪氣可積聚在機體各部位,包括五臟之積的“肥氣”“伏梁”“痞氣”“息賁”“奔豚”及“腸瘤”“昔瘤”等[4],與腫瘤的臨床表現類似。歷代醫家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對積聚理論進行了擴展,《難經》指出積與聚的區別:“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可見積與聚分別與良、惡性腫瘤的特點相似。張仲景《金匱要略》將婦人腹部腫物稱為癥瘕:“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其中癥瘕為積聚之異名。桂枝茯苓丸以祛邪為治則,散寒化瘀為法,可阻止邪氣的進一步積聚,符合《素問·至真要大論》提出的“結者散之,留者攻之”的治療原則,現代醫家治療腫瘤常用的解毒散結法也是基于該原則。徐振曄教授認為腫瘤病機關鍵為邪氣在體內留而不去,出現氣滯血瘀、熱毒內蘊等邪氣積聚狀態,治療時可酌情選用山慈菇、蜂房、七葉一枝花或石見穿等解毒散結的抗腫瘤中藥[5]。《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言:“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指出治療積聚時祛邪不能太過,以防傷及人體正氣,反而影響腫瘤患者的預后。因此,筆者嘗試從扶正的角度探討中醫腫瘤的治療。
“養正積自除”思想源自金代醫家張元素。張元素,字潔古,脾胃學說創始人,認為脾胃為中土,為人體氣機升降樞紐,其在《醫學啟源》中將藥物甘苦與脾胃苦欲補瀉相結合以遣方用藥[6]。李東垣繼承并發揚了張元素的脾胃理論,被稱為“補土派”代表人物,著有《脾胃論》。李東垣弟子羅天益在《衛生寶鑒》中提出:“先師嘗曰:潔古老人有云,養正積自除,猶之滿座皆君子,縱有一小人,自無容地而出。今令真氣實,胃氣強,積自消矣。”由此可見,張元素治療積聚時重視固護人體正氣,真氣、胃氣強實則積聚自能消散,而胃氣的強弱與脾胃功能息息相關。《素問·上古天真論》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真氣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為一切生理功能的主宰,分布于全身上下,隨經脈無處不到而能抵御邪氣[7]。真氣來源于先天,又有賴于后天水谷之氣與呼吸之清氣的滋養。水谷之氣即是胃氣,由脾胃運化水谷產生,《脾胃論》指出:“胃氣者,谷氣也,榮氣也。”因此“養正”即是養正氣,養胃氣,具體方法為補養、健運脾胃,恢復脾胃正常功能,使氣血精微輸布于周身,氣血暢通則積聚自消,營衛調和則邪氣不可侵犯。
基于“養正積自除”思想以養胃氣法治療腫瘤的原因不僅是由于“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其根本在于脾胃虛弱這一病機貫穿腫瘤發病始終。
3.1 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脾胃虛弱有關 腫瘤的發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主要包括飲食因素、生活習慣因素、心理因素及健康素養等[8]。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吸煙飲酒、飲食不規律等均可損傷脾胃,而工作生活壓力大、運動不足則可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營衛不能周流、固護肌表,進而導致脾胃虛弱,邪氣易侵犯人體。孫凱等[9]分析胃惡性腫瘤死亡患者的真實世界中醫證候特征,發現患者中醫證型以脾胃虛損較多,認為脾胃虛弱可能是胃惡性腫瘤死亡患者的核心病機。脾胃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胃主受納,共同完成對水谷的運化吸收及精微物質的輸布,脾胃一旦受損或先天脾胃不足,則水谷不能運化,進而內生痰濕,膠結于體內。脾胃為人體升降的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升降失常,則人體氣機不利,導致氣、血、痰、濕等相互膠結,化生毒邪蓄積于臟腑,毒邪留滯不去,最終形成腫瘤。另外,腫瘤病程較長,久治不愈則耗傷人體氣血,使脾胃功能日漸衰弱。
3.2 現代治療方法易傷及脾胃 現代醫學治療惡性腫瘤早期采用手術治療,晚期多采用放、化療及生物靶向治療。從中醫角度看,以上方法均為強有力的祛除邪氣之法,勢必傷及人體正氣,臨床上患者多表現為精神疲倦、面色蒼白、抵抗力下降等氣血不足之象,特別是化療可直接損傷脾胃,患者常見食少納差、舌淡脈弱,甚至惡心嘔吐等脾胃虛弱、運化失常的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臨床療效不佳,易出現腫瘤復發或擴大、轉移等。
4.1 扶正祛邪,攻補有度 腫瘤的基本病機為正虛邪實,基本治法為扶正祛邪。謝丹楓等[10]通過數據挖掘發現,國家名老中醫治療腫瘤以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為主要治則。腫瘤患者的正虛以脾胃虛弱為主,且貫穿腫瘤發生、發展始終,故在治療過程中需根據腫瘤患者不同階段的特點,通過養胃氣以扶正。養胃氣法之本在于恢復脾胃健運,根據辨證結果采用益氣養陰、行氣開胃、疏肝健脾等,用藥應避免過于滋膩礙胃以防虛不受補。攻邪時也應根據邪氣的性質、強弱而用藥,避免過傷胃氣。如毒邪較盛者,選用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等;瘀血明顯者,選用三棱、莪術、赤芍等;痰阻明顯者,選用半夏、薏苡仁、浙貝母等。此外,還可適當采用軟堅散結類藥物,如鱉甲、夏枯草、牡蠣等。
4.2 養胃運脾,潤燥祛濕 《臨證指南醫案》言:“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腫瘤是一種消耗性疾病,抗癌祛毒藥物及放化療易傷及脾陽,導致脾運化不及,水濕內生,陽氣不能升發,營養不能輸布全身,患者表現為消瘦、疲倦、腹瀉等。脾胃相互影響,脾不能為胃行津液,加之久病胃津虧虛,出現胃不能順降,表現為食欲差、胃脘部不適、口干舌燥等。腫瘤患者脾濕與胃燥常同時存在,溫補脾陽則傷胃津,滋潤胃陰則礙脾,故臨證時可將甘淡養胃與行氣運脾相結合,應用太子參、山藥、白術等健脾益氣養陰,山藥可滋胃陰,又能助太子參補脾,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運用以山藥為主的資生湯治療虛勞[11],與腫瘤久病虛損之機符合。茯苓、薏苡仁等可助白術健脾利濕,陳皮、木香、紫蘇梗等行氣開胃,用藥不燥不膩,緩復脾胃功能,使患者能耐受西醫抗腫瘤治療,減少不良反應,并改善生活質量。
4.3 疏肝理氣,升降氣機 情志因素在惡性腫瘤的發展中起重要作用,尤其是與“乳巖”“噎膈”“石癭”等關系密切,致病情志以憂、怒、思為主[12]。患者對腫瘤的恐懼及對治療效果的憂慮均可導致情志失調,肝氣不暢,橫逆犯胃,或思慮傷脾,脾失健運,脾胃虛弱。反之,患者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則不能養肝,肝血虧虛又易致肝氣不暢,形成惡性循環,患者多見胸悶胸痛、惡心干嘔、失眠煩躁等癥狀。因此在調理脾胃的基礎上,應注意調暢肝氣,可用柔肝行氣之品,如白芍、佛手、郁金等。脾胃為氣機升降之樞紐,可用黃芪益氣升陽,枳實行氣降胃,使脾升胃降功能正常,則肝氣自然調暢。
綜上論述,腫瘤可從中醫“積聚”論治,“養正積自除”思想是目前以祛邪抗癌為主的中醫腫瘤治療觀點的補充,其強調調護脾胃在腫瘤防治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扶正祛邪、攻補有度,養胃運脾、潤燥祛濕,疏肝理氣、升降氣機等養胃氣法,可為腫瘤的中醫防治提供理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