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麗
(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北京 102401)
背肌筋膜炎是因外邪侵筋或勞損外傷引起背肌筋膜及局部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導致纖維變性所致,臨床表現為頸肩交界區及肩胛區酸痛不適,伴有壓痛,肌肉僵硬、板緊,在疼痛部位一般可觸及條索狀、結節狀物,撥之有彈響感,陰雨天和勞累后疼痛加重[1]。該病呈現時輕時重、反復發作的特點,如治療不及時可致組織纖維化和粘連,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2-3]。西醫治療該病主要采用口服或外用非甾體抗炎藥,如水楊酸制劑、布洛芬等,一般可快速緩解患者的急性期癥狀,但對結節條索較大、病程長且反復發作的患者長期療效不明顯[4]。針灸推拿、拔罐等方法治療該病也有一定的療效[5],但對于瘀積日久、堅不易散的“聚結”“筋攣”,單一的醫療手段難以攻堅,且易復發。筆者采用齊刺溫針灸聯合撳針治療背肌筋膜炎33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的背肌筋膜炎患者33例。其中男15例,女18例;年齡21~64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3年。本研究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尊重受試者的自主意愿,同時遵守有益、不傷害及公正的原則[6]。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輯)》中肌筋膜炎的診斷標準制定:發于背部,起病急緩不一;背部疼痛、肌肉攣縮和運動障礙;有局限性壓痛,肌肉萎縮為輕度,偶可觸到“纖維炎性”條索狀結節,重壓時覺酸痛;實驗室檢查結果多在正常范圍,紅細胞沉降率(ESR)為正常或偏高[7]。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背肌筋膜炎診斷標準:可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好發于兩肩胛骨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肩胛部酸痛、肌肉僵硬發緊、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癥狀加重;肩胛部有固定壓痛點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捎|到條索狀的改變,背部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線攝片檢查無陽性指征[8]。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65周歲,性別不限;無認知功能障礙,無嚴重精神系統疾病;近期未用其他方法治療或服用其他藥物;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患有頸椎或胸椎間盤突出者;合并心血管、血液系統、肝腎疾病者;背部有較大面積皮膚破損者;存在傳染病、嚴重感染者;接受過頸椎、胸椎手術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有心臟起搏器或對金屬過敏、對針刺有嚴重恐懼情緒者;不能主動配合治療者。
33例患者均采用齊刺溫針灸聯合撳針療法治療。①齊刺溫針灸:患者取俯臥位,胸前墊枕,盡量打開肩胛部,在背部循按,捫及結節狀、條索狀物壓痛點的最痛點進針。局部常規消毒后,取0.25 mm×25 mm華成牌毫針(北京科苑達醫療用品廠),采用指切進針法垂直進針,捻轉得氣,進針深度以得氣為度,再在其上、下30 mm左右處以0.25 mm×40 mm無菌針各斜刺一針,進針深度以得氣為度,三點一線,分別捻轉,使針感向深層與四周擴散,然后于三針上加套1.5 cm長的艾炷,行溫針灸,在皮膚上放一個厚紙片以防艾灰燙傷,留針30 min。②撳針療法:溫針灸結束后,于壓痛點及結節狀、條索狀物處常規消毒,選用0.22 mm×1.0 mm華佗牌撳針(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將撳針針體刺入上述進針點,輕輕按壓膠布,固定留置。囑患者適度按壓撳針,每次1 min,每日3次。齊刺溫針灸、撳針治療均為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若患者癥狀未消失,再進行下1個療程,共治療兩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兩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并在3個月后隨訪。治療前后評定33例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分值為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難以忍受的疼痛,患者根據自身疼痛程度進行評分。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8]。痊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動自如;顯效:背痛及相關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僅在陰雨天時有輕微癥狀;好轉:背部疼痛減輕,活動時稍有不適;無效:癥狀無改善??傆行剩剑ㄈ龜担@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符合正態分布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時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Q1,Q3)]表述,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33例患者,治療前VAS評分為6(5,7)分,治療后為2(1,3)分,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5.181,P<0.05)。33例患者痊愈7例,顯效14例,好轉12例,無效0例,有效率為100%。3個月后隨訪復發2例,均為夜間吹空調后復發。
背肌筋膜炎屬于中醫“筋痹”范疇,為痹證之一,該病病因病機為風寒濕邪客于背部皮肉經筋,或因外傷、勞損致背部經筋損傷,筋脈瘀阻,攣縮不解,發生“筋結”性疼痛?,F代醫學認為,肌筋膜炎屬于肌筋膜的一種疼痛綜合征,指肌肉、肌腱、筋膜、韌帶等軟組織發生無菌性炎癥,主要病理改變為肌筋膜及局部組織發生水腫、滲出,從而出現一系列以慢性疼痛為主的臨床癥狀[9]。肌筋膜炎發于背部則為背肌筋膜炎,主要發病機制為無菌性炎癥刺激、慢性勞損或外傷等造成背部肌肉、筋膜等滲出組織液,早期由化學性炎癥致痛物質刺激引起疼痛,晚期肌筋膜粘連、攣縮、機械性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循環障礙,出現酸痛、局部肌肉僵硬等癥狀,還可觸及條索狀等硬結[10]。西醫治療背肌筋膜炎尚無特效方法,常用非甾體抗炎藥、肌肉松弛劑、皮質類固醇等,以及微波理療、神經阻滯治療、神經射頻消融術等治療手段,這些方法可暫時緩解背肌筋膜炎的即刻癥狀,但停止治療后易復發,且西藥不良反應較多,對胃腸道、肝腎功能的損害尤為明顯[11]。
齊刺法屬于局部多針刺法,是十二刺之一,首見于《靈樞·官針》:“齊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氣小深者?;蛟蝗?三刺者,治痹氣小深者也?!饼R刺通過三針同刺治療背肌筋膜炎,擴大了針刺面積,針感向疼痛部位強力放射,氣至病所,疏通氣血,可起到松解、剝離、減張、減壓的作用,還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解除痙攣,消散水腫,加快炎癥物質吸收[12],因此齊刺法多用于病灶明確而深的痹證。筆者在臨床觀察中發現齊刺法缺乏溫熱效應,對于寒濕凝滯所致的痹痛難以祛除。大部分背肌筋膜炎患者在熱敷后疼痛會稍有緩解,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熱敷可暫時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使部分瘀滯得以溫通,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該病因風寒濕邪痹阻較深,熱敷僅能治標緩急,溫熱效應不能深入病所,故本研究在齊刺法的基礎上加用溫針灸以彌補齊刺法的不足。《景岳全書》曰:“凡大結大滯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藉火力不能速也,所以極宜用灸?!饼R刺溫針灸將齊刺針刺法的優勢與艾灸的優勢相結合,針至病所,灸散其寒,將艾灸燃燒的熱力經針體傳入體內,調節局部氣血,疏通經絡阻滯,這種針刺方法結合溫熱效應能增強細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液循環,降低神經興奮性,增強鎮痛作用[13]。
撳針又稱撳釘型皮內針,皮內埋針療法是將撳針埋藏于局部皮內的療法,根源于《靈樞·官針》中記載的“浮刺者,旁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和“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留針于皮下也符合《素問·離合真邪論》中記載的“靜以久留”的刺法原則。皮部是衛氣存留的部位[14],《素問·痹論》曰:“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薄鹅`樞·本臟》云:“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笨梢娡ㄟ^留針于局部皮部,一則可刺激皮部,調節衛氣,激發機體的衛外功能,起到固護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對于經絡病可調理氣血、通絡[15];二則留針可產生持續、穩定的良性刺激,從而激發人體正氣,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周潔等[16]認為,撳針可能是通過針刺局部痛覺過敏皮膚,從而引起內源性阿片效應,增強針刺的鎮痛效果。
背肌筋膜炎以往好發于老年人,隨著現代社會人們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的改變,尤其是空調、電腦的普及,背肌筋膜炎患者越來越多,越來越年輕化,中醫治療該病以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解痙止痛為原則,采用中藥內服及外用、針刺、艾灸、推拿、刮痧、火針、浮針、針刀、穴位注射和拔罐等多種療法[17]。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均集中于“筋”的層面,對于瘀積日久、堅不易散的“聚結”“筋攣”,則需采用多種醫療手段結合治療。卓廉佳等[18]采用針灸結合中藥熏蒸治療該病,楊春花[19]采用溫針灸、TDP配合刺絡拔罐治療該病,療效均優于單一療法治療?;诖?本研究創新性地采用齊刺溫針灸結合撳針治療背肌筋膜炎。齊刺溫針灸直接作用于筋結,能有效祛除瘀血、寒凝、痰濕,改善炎性滲出引起的肌肉痙攣或筋膜攣縮,緩解背部疼痛,多應用于慢性疼痛性疾病[20]。撳針可調節衛氣,抵御外邪,防止疾病復發,且臨床操作簡便。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種針法結合治療背肌筋膜炎可取得很好療效,且復發患者少。需要注意的是,在針刺過程中應準確掌握針刺深度以避免氣胸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