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巴熱克·麥麥提,夏克爾·吾司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醫醫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9)
莊禮興教授為廣東省名中醫,是全國首批中醫學術流派靳三針療法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嶺南針灸流派“靳三針”療法主要傳承人,出身于中醫世家,從醫30余載,精勤不倦,潛心中醫針灸學術研究,在治療痛證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三叉神經痛是以急性單側陣發性疼痛為特征的面部疼痛性疾病,多數患者疼痛癥狀反復發作,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的眼部、面頰部出現放射性、燒灼樣疼痛,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莊禮興教授治療該病時,根據腧穴的主治特點及解剖結構,取局部近端穴位,并予調神針法,同時耳尖放血和局部火針交替應用以緩解疼痛。多種外治療法聯合應用,尤其適用于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筆者有幸跟師于莊禮興教授,現分享其交替應用耳尖放血與火針療法治療三叉神經痛病案1則。
患者,女,40歲,2020年10月16日初診。主訴:右側臉頰麻木、疼痛半年余。患者2020年3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面頰部下牙齒出現一過性電擊感,4月中旬上述癥狀加重并頻繁發作,每日十幾次,吞口水、咀嚼食物時均疼痛加重。遂至當地醫院就診,MRI結果顯示:右側三叉神經腦池段上緣迂曲細條狀極低信號影跨行,右側三叉神經腦池段可疑血管壓迫。給予卡馬西平、彌可保口服,并結合針灸治療,疼痛減輕但療效不佳,遂至莊禮興教授門診就診。刻下癥:患者右側臉頰麻木,自覺下牙齒發緊,有一過性電擊感,睡眠差,二便可,舌淡暗,苔白,脈細弦。西醫診斷:三叉神經痛。中醫診斷:頭痛。給予四神聰、合谷(健側)、太沖(患側)、下關(患側)毫針針刺,患側叉三針(下關、頰車、地倉)[1]火針針刺。操作方法:四神聰針刺時針尖方向向百會平刺10~15 mm;合谷針刺后行導氣手法,以針感上傳至右側面部或左側肩部為度;太沖直刺10 mm,以局部酸脹為度;下關稍向下斜刺10~15 mm,并施以瀉法,以局部酸脹為度。火針操作方法:選用中細火針,術者左手拿酒精燈,右手持火針針柄,將火針針尖燒至發白,快速點刺下關、頰車、地倉,然后用萬花油涂擦以減少疼痛。火針針刺手法要快,不宜過深。莊禮興教授強調,火針療法易學而難精,在操作時要求針燒至發白、進針要快、取穴要準確。2 d針刺1次。2020年10月21日復診:患者疼痛頻率減少,但進食咀嚼時仍感劇痛,右側面頰仍有麻木感,并有下牙發緊感。在上述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耳尖放血。操作方法:囑患者放松,呈坐位,折耳時耳輪上角的尖端即為耳尖穴,局部消毒,術者以左手拇指、食指固定耳尖部,右手持一次性注射針頭,以針尖對準耳尖穴,迅速刺入1~3 mm,輕輕擠壓針尖周圍,放血3~5滴。2 d耳尖放血1次,火針與放血交替應用,即1次針刺加火針,下次針刺加放血。2020年10月26日三診:患者麻木感消失,疼痛減輕,每日疼痛3~4次,右側下牙發緊感仍然存在。停耳尖放血治療,其余治療同上。2020年11月14日四診: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火針治療后下牙緊感及電擊感2~3 d發作1次,持續時間為10~15 s。繼續當前治療,囑患者保持心情愉悅,不要過度勞累。
按語:該案患者因外感邪氣、情志不調引起面部經絡氣血阻滯而引發面痛。四神聰位于百會前、后、左、右各1.5寸,在大腦的顛頂,是人身陽氣最旺的穴位,刺激該穴可調節心神,起到安神醒腦、開竅解郁功效。“面口合谷收”,合谷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可疏散表邪、通經止痛。根據患者疼痛部位重點選擇叉三針火針針刺。火針刺激具有針刺效應和溫熱效應,可振奮經氣,調節面部氣血,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火針刺激面部局部腧穴,可疏導面部經絡氣血,活血散瘀,進而使氣血調和,通則不痛。同時火針療效快且操作簡潔方便,其造成的穴位灼傷可長時間刺激穴位,祛邪止痛力宏,且兼有溫通扶正功效。二診時患者面部運動時仍有劇痛,提示面部瘀血阻滯,脈絡不暢,不通則痛,故用放血療法以祛瘀止痛。耳部為經脈匯聚之處,十二經脈皆通于耳,因此耳尖放血可生新血、通氣血,通則不痛,進而可疏通面部經氣,達到止痛目的。三診時患者右側下牙發緊感仍存,莊禮興教授繼續用火針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提高痛閾。四診時患者疼痛基本消失,繼續當前治療以鞏固療效。
西醫認為,三叉神經痛是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產生的短暫的反復發作性劇烈疼痛,是頭部的一種常見的有代表性的神經痛,多為單側,以刺痛、放射痛、燒灼樣疼痛為主。三叉神經屬于12對腦神經中的第Ⅴ對,有3個分支,依次為眼神經、上頜神經和下頜神經。目前西醫治療該病以抗癲癇藥物和神經阻滯藥為主,初期可起到較好的效果,但隨著病程的延長,療效逐漸降低,并出現嗜睡、精神抑制、藥物性肝炎等不良反應[2]。
三叉神經痛屬于中醫“面痛”范疇。《靈樞·經脈》提出“頰痛”“目銳眥痛”及“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痛”;《素問·風論》曰:“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頭痛不可以出內。”《證治準繩》述:“患頰車痛……皆如針刺火灼,不可手觸,及至口不得開,言語飲食并廢,自覺火光如閃電,尋常涎唾稠黏,如絲不斷,每勞與餓則甚,得臥則稍安。”指出面部經絡氣血阻滯,通則不痛,形成面痛。基于以上論述,莊禮興教授認為外感邪氣、外傷、情志不調等諸多因素均可導致面痛,面部經絡氣血阻滯是該病發生的關鍵,治療時多運用疏經通絡、祛瘀止痛之法,如毫針針刺、火針針刺、穴位埋線、穴位注射、局部放血、中藥內服等。這些治療方法既可調節臟腑功能、鎮靜止痛,且具有操作方法簡便有效、價廉且不良反應少的特點。
《靈樞·口問》曰:“耳者,宗脈之所聚也。”莊禮興教授認為耳部為經脈匯聚之處,耳尖放血可祛瘀生新,所謂“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刺血療法是攻邪之法,具有活血化瘀、醒腦開竅、疏通經絡功效。耳尖放血可調節頭面部的血液循環,通經絡,祛瘀新生,從而達到鎮痛目的。現代醫學證實,刺血療法可改善微循環,從而使神經組織細胞得到充分的營養補充[3]。上述醫案中患者面部疼痛為刺痛,舌淡暗,為瘀血凝滯,故給予耳尖點刺放血,使瘀血去,新血生,氣血通,通則不痛。火針,即為“燔針”,最早記載于《黃帝內經》。火針療法是用特制的針體經加熱、燒紅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身體的腧穴或部位以達到祛疾除病目的的一種外治療法[4]。《靈樞·經筋》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莊禮興教授強調火針治療三叉神經痛止痛明顯,可能是由于火針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環,并且提高了痛閾[5]。但火針的損傷性較大,因此在火針操作時要做到紅、快、準,以減少患者疼痛。此外,針刺時要重點掌握刺入深度,根據病灶的深淺決定深刺的深淺。
中醫稱三叉神經痛為“面痛”,常由風寒之邪客于面部經絡,致經脈拘急收引;或肝氣郁結,郁而化火,夾胃熱循經上擾;或陰虛火旺,虛火上炎,燒灼筋脈。正如《張氏醫通》所載:“面痛,不能開口言語,手觸之即痛,此是陽明經絡受風毒,傳入經絡,血凝滯而不行。”《證治準繩》亦有“面痛皆屬火盛”之說。目前西醫治療本病多采用常規藥物內服、手術等方法,但多有一定的不良反應。
莊禮興教授治療該病時除采用常規針刺外,多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癥狀選取不同的外治方法,且在操作時強調操作準確。如在運用火針操作時,手法要快,不宜過深,火針進針深度是取效的關鍵。《針灸聚英》云:“切忌太深,深則反傷經絡,不可太淺,淺則治病無功,但消息取中也。”強調針刺深淺要恰到好處,刺中病灶。莊禮興教授認為火針針刺深淺精準要掌握三要素,一要選擇針具,深刺可選細或中粗火針,淺刺可選細針;二是注意燒針長短,深刺燒針宜長,淺刺燒針宜短;三是注意用力的大小,深刺需稍用力,淺刺則力量要小,不可持針太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