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康穎 Echo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春天來了。
從248 到1744,到2930,再到如今的4357……2019年至今,4個年頭,4組數字,4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總量在快速提升,我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也在進一步增強。
2022年,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以“專精特新”企業的身份走入大眾視野,“專精特新”更成為中小企業創新的突破口、發展的指向標。如何理解“專精特新”?“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前景是什么?眼視光行業在“專精特新”上有何表現?“專精特新”發展趨勢如何?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逐一分析。
“專精特新”是國家引導中小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高中小企業發展質量和水平而實施的重大工程。大力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我國國情有關:其一,我國中小企業數量眾多,是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旨在引導中小企業走創新發展道路;其二,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國際化道路,有利于增強抵御風險能力,減少貿易摩擦等突發情況對企業造成的影響,更有利于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贏得長期市場競爭優勢;其三,培育優秀制造業企業,增強其創新能力,有助于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大做強企業及制造產業。
事實上,“專精特新”概念在我國由來已久,尤其是近十年來,其在中央政策文件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 2000 年3 月,原國家經貿委中小企業司司長衛東在《中小企業有四條可行之路:專精特新》一文中,首次提及“專精特新”一詞。
◆ 2011 年工信部發布的《中國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報告(2011)》和《“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工信部規〔2011〕434 號),被認為是最早提及“專精特新”的中央政策文件。
◆ 2013 年,工信部出臺《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的指導意見》(工信部企業〔2013〕264 號),明確了“專精特新”的內涵和工作部署,這也是首個專門針對“專精特新”企業的政策文件。
◆ 2016 年,七部委聯合印發《工業強基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 年)》,提出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是首次在官方政策中將“專精特新”和“小巨人”兩詞放在一起,從這份文件開始,專精特新“小巨人”成為專門的指向和體系。
◆ 2018 年,工信部發布《關于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工作的通知》(工信廳企業函〔2018〕381 號),首次提出要開展專精特新“小巨人”培育工作,促進其在創新能力、國際市場開拓、經營管理水平、智能轉型等方面得到提升發展。
◆ 2019~2021 年,工信部公布了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
◆ 2021 年是扶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政策年,中央重要政策文件和會議部署中多次強調“專精特新”這4 個字,培育專精特新企業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國家發展戰略高度。
◆ 2021 年7 月,六部委印發《關于加快培育發展制造業優質企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分類制定完善遴選標準,選出“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標桿。這一文件明確了“專精特新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企業→領航企業”這一梯度培育結構。
◆ 2022 年11 月15 日,伴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開市,“專精特新”真正走入大眾視野。
◆ 2021 年12 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十四五”促進中小企業發展規劃》。明確“百十萬千”的培育目標:“十四五”時期培育一百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十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一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千家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 2022 年3 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在資金、人才、孵化平臺搭建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以“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推進質量強國建設,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 2022 年6 月,工信部印發《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將優質中小企業分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 個層次。
◆ 2022 年9 月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 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賀信中指出,中小企業聯系千家萬戶,是推動創新、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希望“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聚焦主業,精耕細作,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至此,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已經成為近年來中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鮮明特征。根據《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管理暫行辦法》,優質中小企業分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3類,三者相互銜接、共同構成梯度培育體系。其中,創新型中小企業具有較高專業化水平、較強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是優質中小企業的基礎力量;“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實現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發展,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是優質中小企業的中堅力量;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位于產業基礎核心領域和產業鏈關鍵環節,創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術、細分市場占有率高、質量效益好,是優質中小企業的核心力量。
不久前,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名單,這些企業平均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10.4%,3000多家企業從事細分領域時間在10年以上,企業戶均年平均營業收入增長都在20%以上??梢哉f,“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具有研發投入高、專業化程度高、配套能力強、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大等特點,小配件蘊含高技術,小規模支撐大配套,小產業干成大事業。
在2022全國“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大會上,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聯合發布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2年)》。該《報告》全面展示了“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成績。報告顯示,自2019年“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作開展以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已培育4批8997家(注:累計公示9279家,其中282家企業或未通過公示期,或未通過復核)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全國范圍認定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萬多家,入庫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萬多家;“小巨人”企業總量快速提升、主導產業更加聚焦,創新優勢進一步凸顯。
從營收方面來看,截至2020年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全年營收2.8萬億元,戶均營業收入3.2億元。其中,1900余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20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內,占比21%;多數企業營收處于1億元~10億元,占比74%;另有400余家企業營收超10億元。截至2021年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實現全年營收3.7萬億元,同比增長超30%,增速高于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約11個百分點;全年利潤額超3800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率超10%,比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高約4個百分點。
從企業結構分布來看,小微企業數量大幅增長,占比約為56%;民營企業是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主要力量,占比約85%。獲得認定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相關,數量分布與工業增加值全國分布基本保持一致。行業分布較為集中,排名數量前十位中的行業9個為制造業;在已公示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超過6成分布在制造領域。需要指出的是,分批次來看,制造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呈現明顯下降趨勢,從第一批占比近70%下降至第四批占比不到60%。相比之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開始呈現上升趨勢。
截至2022年9月,公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家)(來源:艾瑞咨詢)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業領域分布情況(來源:艾瑞咨詢)
各批次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產業領域分布情況(來源:艾瑞咨詢)
從盈利能力來看,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聯合安永研究所發布的《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創新與發展報告(2022年)》以719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上市(掛牌)公司(2021年及之前在A股主板、創業板、科創板、北京證券交易所、新三板上市或掛牌)為樣本,將其作為整體分別與主板、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北交所的非“專精特新”企業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在盈利能力上具有較為良好的表現。這意味著從企業本身資質來看,“專精特新”上市公司在基本面上整體質量好于其他上市公司,正在逐步成為增強經濟韌性的中堅力量。
從已公示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各省級行政區的分布來看,擁有超50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地區均位于東部地區,展現出東部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核心區的實力,在“專精特新”企業培育方面的領先優勢與雄厚實力;擁有100~499家的“小巨人”企業的城市近半數位于中部地區;西部及東北地區“小巨人”企業累計數量則低于100家。
中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對比(ROA總資產收益率)
當前,制造業整體向中西部下沉已成必然趨勢。各地區應聚焦不同產業發展路徑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東部地區以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為重點方向,中部地區以承接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為重點方向,東北地區以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為重點方向,西部地區以有序承接東部地區新能源產業轉移為重點方向。
中國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對比(ROE凈資產收益率)
“專精特新”企業加強專業化、新穎化、特色化發展的同時,面臨著資金、數字化、創新、市場等方面的問題。資金方面,“專精特新”企業專業化、新穎化的特征,導致其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相較一般中小企業更加突出;數字化方面,由于“專精特新”企業行業垂直度高、專業性強,泛化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往往不能滿足其轉型升級需求,需要更加符合垂直行業特征的定制化解決方案;創新協同與市場拓展方面,由于其新穎化與精細化發展的要求,需要比一般中小企業更強的創新資源供給與更豐富的市場拓展機會。
四大經濟區各批次“小巨人”企業公示數量占比情況(來源:艾瑞咨詢)
盡管國家層面已圍繞資金支持、人才支持、創新協同、品牌市場、企業轉型、精準對接服務等方面提出相應支持舉措,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文件支持企業“專精特新”發展。然而,在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時,各地仍面臨政策體系覆蓋面較窄、落地性較弱、匹配度不高等問題,導致中小企業在“專精特新”發展過程中無法快速、便捷的獲取所需要素支持。
建議從企業調研、整體設計、培育庫建設、服務平臺建設、生態營造、評價總結等環節入手,挖掘本地中小企業現狀特征、發展潛力、發展訴求,有針對性的進行整體發展思路設計、完善梯度培育機制,并匹配要素供給所需公共服務平臺,營造良好產業氛圍。
我國是世界上盲和視覺損傷患者最多的國家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及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人民群眾對眼健康有了更高需求。對于眼視光領域,尤其是眼鏡制造領域來說,“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注于細分市場,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著關鍵的核心技術,有望解決長期以來面臨的“卡脖子”難題,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眼健康水平,持續推進我國眼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
相較于其他行業,眼視光領域無論是總體規模,還是“專精特新”發展水平,近10年來雖然發展迅速但仍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盡管如此,眼視光行業中仍不乏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這也說明了國家層面對于眼健康產業的重視正在逐步加深,行業企業的發展更是有了新的突破:
◆ 以鏡片行業為例,作為國內知名眼鏡生產型企業,萬新光學在產品創新、生產創新、社會服務以及產業升級等方面不斷開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入選第二批(2020 年度)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
◆ 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專注于眼科醫療器械的自主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服務的愛博醫療則獲得第二批(2020 年度)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其主要產品覆蓋視光和手術兩個領域。
◆ 擁有20 多年發展歷史、深耕視光設備領域的寧波明星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于2021 年入選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其領先的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的市場競爭優勢、完善的管理體系獲得了多方認可。
◆ 聚焦于醫療人工智能的北京鷹瞳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則入選了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截至2021 年底,鷹瞳Airdoc 產品服務已應用于全國700 多家等級醫院、36 家社區診所,150 多家體檢中心、1100 多家視光中心、40 多家保險機構以及250 多家藥房。
除了上述企業,江蘇視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寧波法里奧光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亦先后獲得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認定。此外,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在各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溫州市愛氏光學實業有限公司、溫州市遠華企業有限公司、溫州市冠豪眼鏡有限公司、溫州市八達光學有限公司4家溫州眼鏡企業順利通過2021年度浙江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吉林瑞爾康隱形眼鏡有限公司在2021年吉林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中成功通過評審;江西華清眼鏡有限公司、江西領秀眼鏡有限公司獲得江西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
在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眼視光行業企業應不斷聚焦主業、苦練內功、強化創新,將眼鏡中國制造向眼鏡中國創造轉變,致力于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領航品牌。隨著越來越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涌現,眼視光行業企業將持續為國民眼健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