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付曉青
(青島市中心血站 山東 青島 266000)
近年來,人們無償獻血意識不斷增強,進一步增加了獻血人數。在血站采血點,為保證臨床醫療用血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必須加強獻血者健康教育,降低獻血反應發生率[1]。獻血反應主要為獻血中、結束后由于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獻血環境等的影響,導致應激性迷走神經反應,進而出現獻血反應[2]。因此,必須加強獻血前干預,減少不良因素對獻血者的影響,積極預防獻血反應的發生。本研究選取血站采血點無償獻血者178例,觀察健康教育指導效果。
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選取血站采血點無償獻血者178例,隨機分為2組,各89例。對照組男47例,女42例,年齡19至50(35.18±2.84)歲,獻血量200至400ml(300.17±10.74)ml,體重46至75(63.19±3.81)kg,初次獻血者48例,有獻血經歷者41例,觀察組男46例,女43例,年齡20至51(35.94±2.62)歲,獻血量200至400ml(300.84±10.15)ml,體重47至74(64.63±3.29)kg,初次獻血者49例,有獻血經歷者40例。一般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向獻血者介紹具體獻血流程,使其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做好血站采血點消毒工作。叮囑獻血者獻血后正確按壓采血部位,需要休息15至20min,并且在24h內不能劇烈運動,保持飲食清淡。
觀察組:①獻血前發放獻血基本常識相關資料,說明獻血條件及常見獻血反應,并且詳細講解處理方式。在介紹獻血反應的過程中,可采用個別教育與集體教育的方式,使獻血者更好的了解相關知識。獻血期間需要詢問獻血者對向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進而給予良好、有效的配合,保證獻血順利開展。采血期間需要對獻血者身體反應變化進行觀察,能給予及時的干預。獻血結束后進一步強調正確的按壓方法,叮囑其運動、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②通過電視、紙媒等方式進行無償獻血科普,獻血期間,醫務人員保持良好的態度,注意語言溫柔、親切,加強與獻血者的溝通及交流,如果其存在緊張、恐懼情緒,需要對獻血者情緒進行安撫,對整個獻血過程進行詳細的介紹,如獻血期間有任何不適感可隨時告訴工作人員隨時停止獻血。并且根據獻血者認知狀況解釋獻血期間存在的不良情況。告訴獻血者每次獻血量為全身血容量5%至10%,獻血者只要其符合獻血條件,獻血前休息好、不空腹,避免情緒緊張,可以有效避免獻血反應的發生。③醫務人員以良好的形象、精神面貌面對獻血者,使其在良好的心理狀態下進行獻血??赏ㄟ^宣傳片、宣傳材料等向獻血者介紹獻血知識及血液生理常識,解答其提出的問題,讓獻血者在獻血前充分了解有關知識。部分獻血者擔心獻血可能會傳染疾病,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告知獻血者獻血過程中所有的針頭、血袋等都是一次性,血站工作人員嚴格按照一人一巾一帶一消毒,解除獻血者相關顧慮。獻血前需要對獻血者進行體檢,詳細了解其身體狀況,給予鼓勵。針對初次獻血者,需要了解其有無暈針、暈血史,盡可能讓其不要目睹采血過程,獻血時應時刻觀察獻血者的面色、表情,從而降低獻血反應發生率。④采血期間工作人員操作熟練度也會對獻血者情緒產生較大影響,因此,醫務人員需保持熟練、輕柔的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做到一針見血,盡可能減少操作失誤對獻血者造成的痛苦,減少獻血者對于穿刺方面的心理壓力及緊張情緒,必要時可讓獻血者頭偏向一側轉移注意力。應選擇充盈度高、彈性好的靜脈進行穿刺,穿刺后固定好針頭位置,避免針頭緊貼血管壁造成血流不暢,從而使獻血者出現緊張情緒,甚至影響采血進程。采血過程中需密切觀察血流情況,適時調整止血帶壓力,調整針頭位置,保持血流通暢,避免由于獻血時間過長而引發獻血者緊張焦慮情緒。采血期間保持與獻血者溝通交流,可為其介紹獻血的益處或者其他話題,密切觀察獻血者反應,分散其對獻血的注意力、放松心情,避免不良情緒引發獻血反應。獻血期間積極與獻血者交流,能了解其心理感受,及時發現異常情況,進而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⑤獻血結束后,告知獻血后注意事項并發放相關宣傳卡片,24h內不能進行劇烈運動、高空作業、不能飲酒等。告訴其獻血后會出現困倦感、疲勞感,這些均為正常情況,不必過于擔心,可在休息1至3天后恢復。保護好穿刺部位,切勿揉搓針眼,24h內穿刺部位不能碰水。
滿意度:總分100分,評價獻血前、中、后獻血者滿意度;獻血知識認知程度:總分100分,有完全知曉(90~100)、部分知曉(60~89)、不知曉(0~59);獻血反應發生率;心理狀態: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
觀察組獻血前(85.72±4.78)分,獻血中(90.62±3.81)分,獻血后(93.81±3.23)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獻血知識認知程度對比(n%)
觀察組頭暈獻血反應發生率1.12%,與對照組相比,P<0.05;觀察組惡心嘔吐發生率1.12%,未出現面色蒼白、心慌等獻血反應,與對照組相比,P>0.05,見表3。

表3 獻血反應發生率對比(n%)
干預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心理狀態對比(分)
在患者救治中,無償獻血已經成為血漿的主要來源途徑,但是在無償獻血過程中,獻血者對獻血知識了解不多,并且由于采血地點較為壓抑,會導致其出現各種獻血反應,情況嚴重時會對獻血者身心造成進一步的影響[3]。因此,為保證無償獻血順利進行,必須在采血工作中通過有效的方式來預防獻血反應的出現。
無償獻血中容易出現獻血反應,這一情況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血站采血點周圍環境嘈雜,并且人流量大,獻血者需要長時間的等待,在多種不良因素影響下導致其出現不良情緒,如煩躁、不安等[4]。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差、言行舉止不規范、操作技能不熟練等都會對獻血過程造成影響,進而降低獻血者信任感及安全感,甚至會對相關操作產生抵觸情緒[5]。相關操作不規范會增加對其皮膚神經末梢的刺激,獻血者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而且會使其全身神經處于高度緊張狀態,進而降低血壓水平,導致獻血反應的發生[6]。采血過程中如果不能將血流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會給獻血者帶來身心不適,也會進一步加大獻血反應發生風險。獻血者心理因素也是導致獻血反應發生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是初次獻血者,其更容易受到不良因素影響,并且常由于心理因素出現獻血反應,在不斷的研究中發現該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為獻血者對獻血知識了解程度不高,并且等待獻血過程中看到其他獻血者獻血時出現反應,進而增加自身緊張情緒,降低血壓水平,影響腦部供血,最終導致獻血反應的出現[7]。獻血者對血、針頭等存在恐懼心理,而且如果其對事物敏感性及防御心理較強也會提升獻血反應發生率。休息不足、饑餓、過度疲勞等會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容易出現短暫性血管擴張的情況,進而使血壓水平降低,影響腦部血流量,也容易導致獻血反應的出現[8]。獻血過程中,如果獻血者未合理擺放穿刺位置或血液粘稠度較高,均會對血流通暢性造成影響,延長操作時間,給其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也會提升獻血反應發生率。獻血前對獻血者進行獻血基本常識指導,能使其了解相關注意事項,并且準確掌握獻血反應出現時的應對方式,同時獻血前了解獻血者身體狀況,并采取相應的措施,能保證獻血順利進行[9]。獻血過程中一旦出現中重度獻血反應,需立刻停止采血,并且采取相應的措施。獻血結束后叮囑注意事項,并且對其運動、飲食等方面給予指導,避免不良情況的發生[10]。在整個獻血過程中,醫務人員能對獻血者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指導,使其更加全面地了解獻血知識及獻血活動,消除緊張心理,積極預防獻血反應的發生。
所以,在血站采血點無償獻血中應用健康教育指導,能提高無償獻血者滿意度及獻血知識認知程度,使獻血者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減少獻血反應發生率,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