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寶軍
(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人民醫院 山東 臨沂 276700)
以研究人員所在醫院為本次實驗的研究對象的選擇來源,選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之間神經內科收治的49例老年眩暈癥的患者為常規組研究對象,同時選取同時間段內同等條件的49例老年眩暈癥的患者為中醫組研究對象。常規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分布47-80歲,平均年齡為(55.27±4.93)歲,病程分布2-6個月,平均病程為(3.07±1.25)個月;中醫組:男27例,女22例,年齡分布45-81歲,平均年齡為(54.96±4.58)歲,病程分布3-7個月,平均病程為(3.41±1.56)個月。研究人員在選取本次實驗的98例老年眩暈癥的患者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本次實驗的所有患者在入組之前均存在3次或3次以上的眩暈發作史。(2)排除自身合并有其他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的患者。(3)排除合并有嚴重的慢性病或者是器官衰竭的患者。
1.2.1 常規組:給予組內患者詳細神經內科檢查和常規西醫治療:
1.2.1.1 神經內科檢查:首先使用神經內科的常規問診和體格檢查方法對患者進行全身各個系統的檢查,注重患者身體各個部位的神經反射正常與否的情況,當患者自身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時,醫師要詳細的詢問患者此類疾病的發生時間、發展情況、用藥情況和控制效果等,根據上述情況對可能引起患者眩暈癥的因素進行初步的推斷。而后由護理人員帶領患者進行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腦部CT等檢查,必要時進行肌電圖檢查等,將上述檢查的結果交至主治醫師處,由主治醫師結合患者問診、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的結果對患者的眩暈癥病因和類型進行準確判斷,如果醫師對患者的眩暈癥病情仍然存在疑問,需要進行科室內會診對患者的病因進行更加詳細的分析,并對患者眩暈癥的分期進行明確,對急性發作期和間歇期的患者進行不同的藥物治療。
1.2.1.2 常規西醫治療:(1)基礎治療:觀察組內患者是否因為眩暈出現了惡心、嘔吐等情況,并對患者的機體內環境進行檢查,對存在體液大量丟失、水電解質存在紊亂的患者要進行補液治療,在患者的住院期間使患者的機體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2)對于眩暈癥急性發作期的患者,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安定類藥物或者異丙嗪藥物從而使得患者的精神狀態穩定下來,使用的劑量在25-50毫克之間,等患者處于較為安靜、穩定的狀態后,給予患者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每次服用75毫克,一天一次,同時給予患者脈絡寧藥物靜脈滴注,脈絡寧的量控制在20毫升左右;對于眩暈癥間歇期的患者,護理人員同樣需要給予患者脈絡寧藥物的靜脈滴注,同時給予患者西比靈藥物口服,每次服用10毫克,一天一次。上述兩種西醫藥物治療方案的用藥周期均為兩周,兩周之后主治醫師要對患者的眩暈癥的嚴重程度進行重新評定,并適當對上述藥物的使用進行調整。
1.2.2 中醫組:給予組內患者常規組治療基礎上的中醫治療,主要使用中醫推拿對患者的眩暈癥進行輔助治療:一方面是穴位的按摩,對眩暈癥的患者主要選擇印堂穴、華佗夾脊穴、風池穴、風府穴、肩井穴等穴位,按照從上至下、從外到內的順序對患者上述穴位進行按摩,按摩的手法主要使用拿、按、扳,每個穴位的按摩時間為30秒,每日進行上述穴位按摩兩次。對于身體機能較弱、感覺功能減退的老年患者來說,護理人員要在按摩的過程中不斷詢問患者對于按摩部位的疼痛感受情況,如果患者感受到的按摩力度過大,護理人員要適當減輕按摩的力度。另一方面是頸椎的按摩,護理人員要對患者頸枕部區域的肌肉和骨骼進行按摩,主要目的是放松患者頸部的肌肉,護理人員將雙手的拇指并列,確定患者頸椎棘突的所在部位,然后沿著患者的頸椎棘突從上至下的進行緩慢按摩,配合肌筋膜觸發點按壓手法對患者的肩頸部區域進行按壓,每次使用的力量保持在3千克對應的力度左右,以單手的拇指或者食指對患者的肩頸部進行點壓,如果患者肩頸部存在點壓過程中反應較大的部位,護理人員要對這個部位進行重點的按摩,適當延長按摩時間至10分鐘,每次按摩的總時間維持在45分鐘左右。
觀察兩組患者眩暈癥相關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并對治療效果做出評價。
1.3.1 并發癥的發生情況:本次實驗中老年眩暈癥的患者在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主要會出現的并發癥包括腦血栓栓塞、中風、猝死三種。
1.3.2 治療效果:如果患者在出院前眩暈癥狀已經消失,并且在出院后的三個月內沒有眩暈復發情況,則評價為顯著;如果患者在出院前眩暈癥狀已經消失,但在出院后的三個月內出現了少于3次的眩暈情況,則評價為有效;如果患者在出院前眩暈癥狀沒有消失,并且在出院后的三個月內仍存在多次眩暈發作的情況,則評價為無效。
中醫組患者發生腦血栓栓塞的1例,中風的1例,猝死的0例,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常規組低,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單位:n,%)
中醫組治療效果整體更高常規組,其中中醫組總有效率為95.92%,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2所示。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評價比較(單位:n,%)
臨床神經內科中,老年眩暈屬于常見病癥,對于老年患者而言,在產生眩暈癥以后會出現多種臨床癥狀,比如身體喪失平衡、睜眼過程中感覺到自身處于旋轉狀態,繼而導致患者難以正常站立,部分老年患者還會產生血壓降低和心率降低,而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多會產生視覺系統障礙和前庭系統障礙,繼而導致系統神經信號產生不對稱問題。
對于罹患眩暈癥的老年患者來說,除了眩暈癥狀外,患者還會出現惡心、嘔吐、視物模糊、耳鳴、心悸等癥狀,老年患者腦部的前庭神經、視神經等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響,長時間的影響下對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和交際都存在很大的不良作用[4-7]。眩暈癥的發生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臨床針對眩暈癥的患者進行診療時,第一目標就是病因的尋找,本次實驗眩暈癥的老年患者主要的病因包括發作性眩暈、慢性主觀性頭痛、前庭神經元炎癥、循環缺血等,其中,發作性眩暈的患者基本上都是良性發作,這類病因占據的比率也較大,需要注意的是因循環缺血引起的眩暈癥,這類病因的老年患者更容易發生腦部組織的缺血、缺氧,發生各種類型腦部疾病的幾率和猝死的幾率也遠遠大于其他患者,臨床中治療時可以進行針對性預防[8-12]。在本次實驗結果中,中醫組患者發生腦血栓栓塞的1例,中風的1例,猝死的0例,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常規組低,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組治療效果整體更高常規組,其中中醫組總有效率為95.92%,差異顯著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式在眩暈癥老年患者身上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值得進行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本次實驗中眩暈癥的老年患者的主要病因是位置發作性眩暈、慢性主觀性頭痛、前庭神經元炎癥、循環缺血等。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能夠改善老年患者眩暈癥的病情,降低眩暈并發癥的發生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