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朋 李 培
(1 日照市嵐山區人民醫院/心胸外科 山東 日照 276808 2 嵐山區黃墩衛生院/內科 山東 日照 276808)
肋骨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其發病率極高,約占胸部創傷發病率的85%。有相關資料顯示[1],與其他部位骨折相比,肋骨骨折會引發胸腔器官戳傷,導致胸壁浮動,嚴重者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療及外科手治療肋骨骨折,保守治療將鎮痛與機械通氣相結合,雖能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呼吸功能,但治療周期較長,會直接導致患者及其家庭經濟壓力加重[2]。且相關資料顯示[3],保守治療患者多需要長期臥床休息,肺部感染、胸廓畸形等一系列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故外科手術常作為治療肋骨骨折的首選方案,常見的有傳統開胸手術,其創傷大,且患者疼痛感劇烈,不利于患者早期恢復。而胸腔鏡技術用于肋骨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可明顯改善其治療效果[4]?;诖耍狙芯繉⑺{入患者分為兩組,對比傳統開胸手術與胸腔鏡聯合定位穿刺對患者的治療效果,現具體內容如下:
隨機納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 我院就診的肋骨骨折患者94例,并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n=47)和對照組(n=47)。納入標準:①均接受CT或X光等影像學檢查[5]確診為肋骨骨折患者;②患者無昏迷狀況,并能夠自主咳痰;③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肺部戳傷或失血過多的患者;②骨質疏松患者;③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嚴重異常者;④語言表達能力異?;蚓窦膊』颊摺S^察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22例,26~73歲,平均年齡(49.13±7.56)歲。對照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24例,26~72歲,平均年齡(48.94±7.48)歲。研究在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后進行,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雙腔氣管插管靜脈復合麻醉,并取患者健側臥位。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胸手術,取適宜位置行手術切口,進入胸腔后,采用開胸器撐開肋間,對患者胸腔進行止血、清理及肺破裂修補,將斷肋游離后并復位;將壓斷肋部位采用肋骨爪形接并扣壓,再采用牙鉗將肋骨收緊,常規擱置胸腔閉式引流管后,縫合手術切口。
觀察組:患者實施胸腔鏡聯合穿刺定位,具體操作如:在患者腋下7-8肋間做觀察孔,采用胸腔鏡觀察患者骨折部位具體情況,并根據縮減的胸壁損傷情況確定切口位置,采用穿刺針穿刺胸腔鏡縮減的骨折部位并準確定位切口,后在定位處做6-8cm切口,一個切口可分離上下3-5條肋骨斷端,若出現多根肋骨骨折,則需在定位處增加小切口進行游離,且兩切口見避免相通,進而減少胸壁肌肉大范圍的切斷。最后用記憶合金環保器[6]固定骨折處,在使用胸腔鏡觀察固定處是否出現動脈出血。所有患者術后均接受吸氧、鎮痛及抗感染治療,并鼓勵患者多咳嗽,促進痰液排出。當患者胸腔引流液低于200ml/d,且肺功能明顯改善時,則可拔除引流管。
觀察兩組患者最大自主通氣量、1s用力呼氣容積等肺功能指標變化,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機體功能狀態評分(KPS)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及機體功能狀態,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變化,記錄兩組并發癥情況。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7]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變化,總分10分,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疼痛越劇烈。
采用機體功能狀態評分(KPS)[8]評估治療前后患者機體功能狀態變化,總分100分,患者的機體狀態與分數成正比,評分越高患者的機體功能就越佳。
所有患者入院后和手術后均抽取5ml清晨空腹靜脈血,離心分離后取上清液后,采用聯免疫吸附法[9]測定CRP、IL-6、TNF-α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變化。

2.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治療后,觀察組最大自主通氣量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比較
2.2 兩組患者VAS、KPS評分比較:治療后,觀察組SAS、KPS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KPS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比較:治療后,觀察組CRP、IL-6、TNF-α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指標水平比較
2.4 兩組并發癥情況比較:觀察組肺部感染0例、切口感染1例、頑固性胸痛0例,并發癥總發生率2.13%,對照組肺部感染2例,切口感染3例,頑固性胸痛2例,并發癥總發生率14.89%,兩組患者并發癥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18,P<0.05)。
肋骨骨折多發于第3~7根肋骨,且骨折處與刺破臟層胸膜或血管,會導致患者出現血氣胸、血胸等[10]。交通事故、高處墜落等是導致肋骨骨折的主要因素,其發病率呈逐年上漲趨勢,故選擇適合的臨床治療方案、最大限度的改善患者機體功能及治療效果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11]。保守治療操作簡單,且可避免手術創傷,但保守治療患者的活動范圍受限,且其治療周期長,加之保守治療需長時間大量使用鎮痛藥物緩解患者疼痛,會直接導致患者出現呼吸困難、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12]。此外,錯位肋骨骨折端會加大損傷肋間血管、神經的風險,嚴重者會直接導致胸廓畸形,嚴重影響美觀。故臨床上多建議肋骨骨折患者采用外科手術干預治療[13-15]。
本研究中,實施胸腔鏡結合定位穿刺患者的最大自主通氣量明顯高于傳統開胸手術治療患者。分析其原因:胸腔鏡聯合定位穿刺與傳統開胸相比操作簡單,在減少創傷的同時,可促進患者骨折斷端快速恢復,避免出現骨折斷端錯位;再者,將胸腔鏡與定位穿刺相結合,能避免患者受2次手術創傷,確保穿刺定位的準確性,準確修復患者肺裂口,進而改善患者肺部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胸腔鏡結合定位穿刺患者的SAS、KPS評分顯著優于傳統開胸手術治療患者。進一步表明,胸腔鏡手術可加速胸壁穩定性恢復,避免骨折端相對運動導致肺挫傷加劇,緩解骨折端壓迫軟組織導致的疼痛感,且該手術所需時間短,失血量較少,有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康復訓練,進而促進患者機體功能狀態恢復。
本研究還對兩組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CRP、IL-6、TNF-α水平進行了對比,其結果明顯指出,實施胸腔鏡結合定位穿刺患者的CRP、IL-6、TNF-α水平均優于實施常規開胸手術治療患者。分析其原因:血清CRP、IL-6、TNF-α是臨床上常見的炎性因子標志物,當患者機體處于正常生理狀態下其表達水平較低,當機體受大面積創傷或出現炎癥反應時會直接導致其含量異常增加。胸腔鏡手術為微創性手術,與常規開胸手術相比,其手術創口較小,且不會對機體造成較大損傷,故胸腔鏡結合定位穿刺患者的炎癥反應較輕。本研究中,胸腔鏡結合定位穿刺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2.13%,明顯低于傳統開胸手術治療患者并發癥發生率14.89%,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相比P<0.05。進一步佐證,胸腔鏡聯合定位穿刺術用于肋骨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不僅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且其安全性較高。其原因主要在于該手術方式耗時少,創傷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并發癥的發生,對改善患者預后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胸腔鏡結合定位穿刺用于肋骨骨折患者臨床治療中,能促進患者肺部功能恢復,緩解患者術后疼痛,加快機體功能狀態恢復,且其安全性高,能有效減少術后并發癥,值得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