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玲
(濟南市濟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山東 濟南 251400)
碘是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微量營養素,在兒童健康生長與智力發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1]。碘缺乏病是機體因缺乏微量元素碘而引起一系列疾病或危害的總稱,是由于自然環境缺碘而對人體所造成的損害,可表現出各種疾病形成,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狀腺腫、地方性克汀病、地方性亞臨床克汀病、流產、早產、死胎等。在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中,補碘是最有效、最簡單、最經濟的方法。從1995年開始推行全民食鹽加碘預防碘缺乏病,并每年開展食用鹽常規監測,碘缺乏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人群碘營養狀況得到逐年改善[2]。為適時采取針對性防治措施和科學調整干預策略,評價濟陽區8~12歲學生碘營養狀況,為學生正確補碘提供科學依據,2018—2021年濟陽區開展了8~10歲學生尿碘監測,具體監測情況分析如下:
1.1 研究對象 按《全國碘缺乏病監測方案》(國衛辦疾控函[2016]359 號)的要求選取研究對象[3]。將濟陽區所轄鄉鎮(街道)按東、西、南、北、中劃分5個片區,在每個片區選取1個鄉鎮(街道),每個鄉鎮(街道)抽取1所小學校,每所小學抽取8-10歲非寄宿學生40人,每年監測200人,2018-2021年共計800名研究對象。
用15 mL聚乙烯塑料管收集學生的的中段尿液5-10ml,短時間內冷藏保存,一周以上置于-20℃冷凍保存。采用《尿中碘的砷鈰催化分光光度測定方法》(WS/T 107)進行尿碘的檢測,所用試劑盒廠家為武漢眾生生化技術有限公司,使用儀器主要為水浴鍋,消解儀,北京普析TU-1810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對監測相關人員開展培訓,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尿液標本的采集、盛裝,運輸及檢測工作;實驗室檢測過程均帶入標準物質,樣品以10%的比例,進行平行樣的測定。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每年對檢測的尿樣、隨機抽檢5%的樣品進行了實驗室復核檢測工作。
兒童尿碘參照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國際控制IDD理事會推薦的標準[4]:
尿碘中位數低于100μg/L 視為碘營養不足;尿碘中位數在100-199μg/L之間視為碘攝入適量;尿碘中位數在200~299 μg/L 之間視為碘攝入超足;尿碘中位數高于300 μg/L 視為碘攝入過量。
建立Excel數據庫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利用中位數描述非正態分布資料。用率表示數據分布比例。
2018年-2021年檢測尿碘份數共800份,尿碘值范圍在5.70~786.50μg/L。尿碘中位數為263.90μg/L,碘不足48人,占比為6.00%,碘攝入適量212人,占比為26.50%,碘攝入超適量273人,占比為34.13%,碘攝入過量267人,占比為33.37%,2018年尿碘含量最高,中位數為275.00μg/L,2021年尿碘含量最低,中位數為252.10μg/L;各年份碘不足人數占比最小,均低于8.00%;各年份碘超量或碘過量人數均高于65%;2018年共檢測200人,其中有 9人處于碘不足,占比為4.50%,48人攝入碘適量,占比為24.00%,73人攝入碘超適量,占比為36.50%,70人過量攝入碘,占比為35.00%,;2019年共檢測200人,其中有 15人處于碘不足,占比為7.50%,54人攝入碘適量,占比為27.00%,63人攝入碘超適量,占比為31.50%,68人過量攝入碘,占比為34.00%;2020年共檢測200人,其中有 12人處于碘不足,占比為6.00%,52人攝入碘適量,占比為26.00%,66人攝入碘超適量,占比為33.00%,70人過量攝入碘,占比為35.00%;2021年共檢測200人,其中有 12人處于碘不足,占比為6.00%,58人攝入碘適量,占比為29.00%,71人攝入碘超適量,占比為35.50%,59人過量攝入碘,占比為29.50%。2018年尿碘值最小是8.60μg/L,最大值為786.50μg/L;2019年尿碘值最小是16.75μg/L,最大值為665.40μg/L;2020年尿碘值最小是5.70μg/L,最大值為649.4μg/L;2021年尿碘值最小是36.45μg/L,最大值為588.60μg/L。2018-2021年,攝入碘適量人數均未達到30%。具體數據詳見表1:

表1 2018年-2021年濟陽區8~12歲學生尿碘檢測結果[M,n(%)]
人體內的碘元素,參與體內多種激素的合成和代謝。研究表明,體內碘的水平與甲狀腺疾病之間呈現“U”型關系,碘缺乏或碘過剩均會對機體造成損害[5]。如碘缺乏可導致甲狀腺結節、甲狀腺功能減退和地方性克汀病等疾病[6],碘過量則會引發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亢進和甲狀腺腫大等疾病[7]。兒童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對碘的生理需求量大,嚴重缺碘可造成智力低下、體格發育遲緩、體能不足以及學習能力下降等[8][9]。人體攝入的碘大部分由尿液排出,尿碘水平是人群碘營養監測的良好指標[10]。目前,人體碘攝入的主要來源包含食物和水以及碘鹽,處于外環境缺乏碘地區,食用加碘鹽是對碘含量進行補充最為適宜的方式,然而,我國所推行的食鹽加碘是全國統一的標準,并未對人群以及人群所處的環境進行考慮,因此,隨著食鹽加碘這一計劃的不斷推進,不同人群以及不同地區中居民所攝入的碘含量產生了明顯的差異,對人們健康所產生的影響也存在一定的差異[11]。隨著經濟水平提高,生活質量改善,家庭有條件為兒童購買及提供更多含鹽食物(如海產品及加工肉制品)[9],碘缺乏情況已明顯改善。有研究表明家用鹽不含碘或含碘量過低、不食用海帶等高碘食品、不喝牛奶等是碘缺乏的危險因素,過量食用海帶等高碘食品是碘過量的危險因素[12]。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應當加強宣傳健康的生活方式,適當調整碘不足和碘過量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根據此次監測的結果可以看出,濟陽區8~12歲學生尿碘水平達到《碘缺乏病消除標準》。雖存在碘攝入量不足的情況,但大多數學生處于碘攝入量超足或過量狀態。應繼續加強對學生碘營養水平監測,實施科學補碘防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