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永彬 王鳳龍
(山東省平度市人民醫院 山東 青島 266700)
肺癌惡性腫瘤疾病中最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類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患病期間對于自身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需要患者積極的配合相關的治療方案[1]。現階段臨床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主要采取化療、靶向治療和手術治療措施,但是由于非小細胞肺癌疾病特殊性,患者的生存率還是比較低,需要針對患者治療進行探究[2]。多學科診療模式是一種就診治療模式的創新發展,是在醫院傳統診療模式長信發展而來,傳統醫院的診療模式是“一對一”的診療模式,對于患者疾病診療比較單一化,因為患者疾病累及組織器官比較多樣,單一的診療模式并不能全面地保障患者綜合性治療的需求,主要是在患者治療中實驗臨床“多對一”的診療模式,提供更為高級的醫療服務,尤其是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臨床實施手術治療的過程中,需要涉及醫院多個科室,包括腫瘤外科、麻醉科、神經外科、檢驗科、介入治療等[3]。因此,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開展手術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實施多學科診療模式,手術治療過程中,建立多學科診療團隊,開展診療服務的時候落實循證醫學理論。
選取我院在2020.4-2021.10期間就診治療的74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兩組患者均符合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條件,將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患者在多學科診療模式下開展手術,對照組患者在單一科室診療模式下開展手術,實驗組37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包括男性23例女性14例,年齡48-73歲,平均(61.02±7.56)歲,非小細胞肺癌疾病類型:鱗癌22例、腺癌15例,病變部位:左肺16例、右肺21例;對照組37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包括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齡47-75歲,平均(61.26±7.49)歲,非小細胞肺癌疾病類型:鱗癌21例、腺癌16例,病變部位:左肺17例、右肺2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非小細胞肺癌疾病類型和病變部位對研究效果無顯著差異(P>0.05)。
實驗組患者在多學科診療模式下開展手術,對照組患者在單一科室診療模式下開展手術:(1)術前準備,兩組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之前,都要進行霧化吸氧治療,幫助患者控制基礎性疾病,指導患者術前鍛煉心肺功能[4]。完成相關的檢查,包括胸部CT、頭顱磁共振、彩超、心電圖、常規肺功能和彌漫性功能、血氣分析等檢查[5]。實驗組患者術前3個小時,由醫院各個科室開展多學科診療,包括腫瘤內科、胸外科、影像科、呼吸科、麻醉科等,根據患者術前的相關資料,以及患者術中術后可能發生的相關情況進行全面的探討,其中包括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中,心腦血管系統及呼吸系統可能發生并發癥,以及可以出現的麻醉意外情況,手術、置管情況、術后快速康復策略,還有就是在患者術后相關的持續性治療和護理方案。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的術前準備[6]。(2)兩組患者均實施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實驗組患者的手術切口位置、大小和淋巴結清掃范圍,均是依據術前多學科診療模式討論結果執行,全身麻醉,在患者上、中腋前線第4肋間、下葉第5肋間單切口,進行肺葉切除術加淋巴結清掃[7]。(3)術后治療,實驗組患者依據多學科診療模式,針對患者年齡各項功能術后康復情況,進行綜合性分析,制定與指導個體化術后治療策略。對照組患者按照常規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術后常規治療和護理開展術后保障。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情況,包括患者手術時間、中轉開胸比例、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和住院費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開展手術治療過程中,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情況越好采取的手術治療模式越好;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胸腔引流量和患者引流管攜帶時長,記錄術后胸腔引流量包括術后1-3天,術后患者胸腔引流量越少采取的手術治療效果越好;比較兩組在不同模式下開展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術后康復效果,測量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和C反應蛋白水平,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包括TNF-α、IL-4,在實施治療方案之后血清炎性因子和C反應蛋白水平越低,實施的診療模式應用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效果越好;比較兩組在不同模式下開展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術后并發癥包括肺不張或感染、切口延遲愈合、術后胸腔出血和術后肺漏氣,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手術治療之后并發癥發生率越低,手術治療效果越好。
SPSS21.0數據處理,計數資料(x±s),t檢驗,計量資料(n,%),卡方檢驗,用P<0.05表示有意義。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中轉開胸比例、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和住院費用相關指標比較,實驗組患者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術后胸腔引流量比對照組患者術后胸腔引流量多,實驗組患者引流管攜帶時長短于對照組,P<0.05。

表2 術后胸腔引流量和患者引流管攜帶時長(X±S)
兩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臨床實施不同診療模式手術治療之后康復效果探究,兩組患者在實施治療之前炎性因子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沒有顯著差異,治療之后,實驗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術后康復效果比較(X±S)
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表4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多學科診療模式興起在醫院患者治療中應用,使得腫瘤疾病治療有了更有效的進展,多學科診療模式能夠集中多學科的力量,實現協作探討,快速的為患者提供較高質量的診斷和臨床治療方案,能夠更加有效地發揮各個學科的專業技能,促進患者康復,提升患者預后效果。針對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用多學科診療模式的價值探究,患者手術治療前多學科診療討論,能夠幫助患者縮短手術治療時間,減少醫生無效手術操作,很好地將各種不手術治療手段進行充分的結合,優化和明確了患者手術治療方案,在開展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對于患者相關的危險因素進行排查,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危險因素對于患者治療的影響,降低患者術后相關的并發癥,促進患者快速康復。多學科診療模式在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患者中應用,通過所學科病例討論,實現患者疾病手術治療的規范化提升,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患者在開展診療的過程中,需要涉及的醫院科室包括腫瘤內科、腫瘤外科和腫瘤放射治療科室,開展診療的過程中,需要嚴格遵照腫瘤診療規范落實,多學科共同商討出為患者制定的治療方案,而且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還要實現涉及各個科室之間的監督協調,保障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實施的手術治療方案規范化優化。在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制定的手術治療方案,保障手術治療的針對性,患者絕對是最大的受益者,聯合醫院相關學科制定的診療方案,科學的應用化療、放療、生物治療、中醫藥治療方案,為患者合理安排治療期間的治療方案,促使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得到個性化的治療。為了確保為患者開展多學科診療模式應用效果,需要醫院行政部門建立監督機制,保障醫院各個部門可以高效地協同開展,檢查多學科診療模式應用實施的效果,有檢查小組對于出院病例回訪評估,將治療結果反饋,不斷的完善多學科診療模式診療流程落實開展,積極協調解決診療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診療模式。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中轉開胸比例、術中出血量、住院治療時間和住院費用相關指標比較,實驗組患者手術時間(123.25±5.69)min、中轉開胸比例5.41%(2/37)、術中出血量(126.53±26.86)ml、住院治療時間(8.58±2.63)d和住院費用(2.78±0.25)萬元,對照組患者手術時間(135.33±8.95)min、中轉開胸比例21.62%(8/37)、術中出血量(201.66±34.51)ml、住院治療時間(11.52±3.42)d和住院費用(3.35±0.36)萬元,實驗組患者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胸腔引流量比對照組患者術后胸腔引流量多,實驗組患者引流管攜帶時長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臨床實施不同診療模式手術治療之后康復效果探究,兩組患者在實施治療之前炎性因子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沒有顯著差異,治療之后,實驗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C反應蛋白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多學科診療模式應用于非小細胞肺癌手術治療過程中,能夠幫助患者優化手術治療方案,減輕手術創傷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