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香
(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醫學科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80)
在腫瘤科臨床上,肺癌是較為多見的呼吸系統惡性腫瘤,中晚期的肺癌患者多伴有嚴重的癌性疼痛以及惡病質。經過針對相關研究數據表明,50%以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發現時已經進入中晚期階段,手術治療的機會也隨之失去。因此,非小細胞肺癌中晚期患者不僅面臨著劇烈的癌痛,同時對于患者自身的生活質量、睡眠質量乃至心理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而針對化療的中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給予舒適護理,不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對于提升患者的生活以及睡眠質量同樣具備重要價值。本院以近期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作為臨床研究對象,針對患者一你該用舒適化護理并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選擇本院腫瘤科2018年1月~2018年12月間收治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100例納入臨床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以及對照組,每組50例。觀察組患者50例,包含男性37例,女性13例;患者年齡35~72歲,平均(62.71±1.42)歲;患者吸煙史4~32年,平均(10.83±5.75)年;患者肺癌病程2~7月,平均(3.91±1.82)月;病理類型:腺癌22例,鱗癌16例,鱗腺癌12例。觀察組患者50例,包含男性32例,女性18例;患者年齡35~73歲,平均(63.05±8.57)歲;患者吸煙史5~36年,平均(12.47±8.27)年;患者肺癌病程1~8月,平均(4.26±2.01)月;病理類型:腺癌26例,鱗癌13例,鱗腺癌11例。兩組患者關于以上基本資料的對比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患者納入標準
(1)經病理組織活檢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2)患者預計生存時間超過6個月;(3)患者入組時KPS評分≥60分;(4)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臨床研究;(5)病人意識清楚,認知正常,無精神病史。
1.2.2 患者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患者;(2)患者自身存在嚴重的肝腎以及心肺功能的障礙;(3)患者拒絕參與本次臨床研究;(4)患者發病前存在失眠情況;(5)患者自身存在精神障礙。
針對對照組患者只采用常規的護理干預方式。觀察組患者則在對照組基礎之上應用舒適化護理干預。具體如下:在科室內建立其以護士長作為組長的舒適化護理干預小組,成員均有較為豐富的護理工作經驗以及過硬的專業素質,所有患者入組前都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狀況以及病情,并且為患者以及家屬提供必要的肺癌以及心理健康的宣教。主動和病人交談,了解病人心理訴求。酌情運用肢體語言,如:拍肩膀或握手。鼓勵病人,支持病人。為病人播放喜歡的樂曲或視頻,促使其身體放松。教會病人如何穩定心態,包括冥想與傾訴。積極解答病人提問,打消其顧慮。向病人介紹預后較好的非小細胞肺癌案例,增強其自信。做好家屬的思想工作,囑家屬多關心病人,多陪伴病人,予以病人更多的情感支持。針對目前臨床上進行肺癌治療的主要手段以及患者配合的積極作用進行分析,從而進一步提升患者的重視程度,幫助患者建立治療信心,緩解壓力。針對疾病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處理措施進行必要的講解。如果患者的癌痛較為嚴重,則應該在給予患者必要的心理護理同時,嚴格鎮痛藥物使用的方法與指征,另外在鎮痛藥物治療之前必須要針對相關的注意事項進行告知。在患者化療過程當中以及患者完成化療后的1h內必須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對于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必須做好必要的護理措施。如果患者存在睡眠障礙,則應該進行必要的藥物干預,保證患者有充足的睡眠。另外,在患者住院期間還應該盡可能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就醫環境,確保病房的通風、整潔、空氣通透性良好。要求病人飲食清淡,食用高纖維、高蛋白與高維生素的食物,禁食油膩與辛辣的食物。囑病人多喝溫水,少量多餐,多吃果蔬,促進排便。幫助病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勸導病人戒煙酒。囑病人多休息,每日按時作息,注意勞逸結合,不熬夜。
對于兩組患者鎮痛藥物使用的頻次以及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變化的基本情況進行觀察。
(1)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患者生活質量評分使用諾丁漢健康調查問卷進行,主要調查內容包括:疼痛程度、情感變化、睡眠質量、活動能力、生活適應能力以及精力等方面進行評估,每項滿分為100分,共600分,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
(2)匹茲堡睡眠質量(PSQI)評分
PSQI目前廣泛應用于針對近1個月睡眠質量的評定當中,其中所包含的條目共計24條,其中有19個自評條目,另外包括5個他人評價條目。而自評條目19以及他人評價的5個條目均不計分。其余18個條目分成9個成份,每個成份又包含0~3等級來計分,最終總分為0~21分,最終得分越高,則說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差。
(3)滿意度
調查2組滿意度:不滿意0-75分,一般76-90分,滿意91-100分。對滿意度的計算以(一般+滿意)/n*100%的結果為準。

兩組患者入院時、入院1周以及入院2周后的鎮痛藥物使用頻次,觀察組患者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鎮痛藥物使用頻次對比分析表
評估結果顯示,關于生活質量,尚未干預之時:組間數據相比無顯著差異(P>0.05);在干預結束之時:觀察組的評分更低(P<0.05)。如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分析表(分,
評估結果顯示,關于匹茲堡睡眠質量,尚未干預之時:觀察組的數據是(19.5±3.2)分,對照組的數據(19.5±2.9)分,組間數據相比無顯著差異(t=0.000,P>0.05);在干預結束之時:觀察組的數據是(4.2±0.47)分,對照組的數據(12.8±1.2)分,對比可知,觀察組的評分更低(t=42.357,P<0.05)。
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不滿意1人、一般13人、滿意36人,本組滿意度98.0%(49/50);對照組:不滿意8人、一般17人、滿意25人,本組滿意度84.0%(42/50)。對比可知,觀察組的滿意度更高(X2=7.1283,P<0.05)。
目前,肺癌已經成為對于人類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的疾病類型,通過相關研究數據表明,未來一段事件肺癌的整體發病率還會進一步上升。肺癌類型當中,非小細胞肺癌最為常見,而且此類患者在發現時超過50%已經進入中晚期,大多數患者已經失去手術治療的機會,因此目前肺癌5年的生存率極低。由于患者在知曉疾病之后,大部分都會出現焦慮、抑郁等現骨干的不良情緒,對于患者的生活于睡眠質量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通過針對非小細胞癌患者開展舒適化護理發現,患者在入院時、入院后1周以及入院2周后,應用鎮痛藥物的數量得到明顯的控制,并顯著低于同期不采用舒適護理干預的臨床患者。另外,研究數據表明采用舒適化護理對于更好的改善患者自身的睡眠質量同樣具備十分重要的應用價值。當中,舒適化護理乃比較新型的護理方法,涵蓋的是“以人為本”這種新理念,可從病情、認知、環境、疼痛、心理和睡眠等方面出發,予以病人更加專業化的護理,以消除病人的負性心理,減輕病人的疼痛感,改善病人的睡眠質量,讓病人能夠以一種更好的狀態接受治療,從而有助于確保其療效,改善預后。
通過本研究數據表明,兩組患者入院時、入院1周以及入院2周的鎮痛藥物使用頻次,觀察組患者顯著少于對照組,差異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同樣句別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匹茲堡睡眠質量對比,干預前兩組患者睡眠質量評分差異對比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每組患者干預前后的匹茲堡睡眠質量差異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后的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差異對比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關于滿意度,觀察組比對照組高(P<0.05)。舒適化護理后,病人的疼痛感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且其睡眠質量也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預后更好,滿意度也更高。為此,護士可將舒適化護理作為非小細胞肺癌的一種首選輔助護理方法。
綜上所述,針對非小細胞肺癌化療患者應用舒適化護理干預,能夠顯著提升患者的治療的臨床效果,對于患者的鎮痛以及睡眠改善都具備顯著效果,對于患者生活質量及滿意度的提升同樣具備重要價值,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