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統戰部研究室副處長、二級調研員、副教授 吳桂韓
本課對象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本課時間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
本課目的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充分認識并深刻把握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增強堅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力,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治國理政的戰略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明確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戰略任務來抓,推動黨的意識形態工作取得重大進展,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重申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并進行了新的重大部署,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指明了方向。

參觀者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參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圖:彭子洋/新華社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準確把握其本質要求、鮮明特征和基本前提,從而全面理解其科學內涵。
意識形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意識形態是指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廣義的意識形態是指特定的社會集團(或共同體)對自身社會地位和利益要求的自我意識和自覺表達。一般來講,政黨的意識形態是政黨利益表達的系統化、理論化,是政黨成員對周圍世界以及政黨本身的認知體系,政黨的指導思想是政黨意識形態的集中表現形式。
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既與一般政黨有共通之處,同時又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共通之處主要表現在意識形態本身所固有的基本特性。獨特之處則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從來沒有自身特殊的利益,這在理論上決定了黨的意識形態具有最大限度的真實性和包容性。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執政黨的特殊地位使黨的意識形態與國家意識形態具有高度的重疊性,并為國家意識形態和社會意識奠定合法性與合理性的評價基礎,這也決定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是黨的意識形態。
現階段,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是以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共同理想,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現實選擇的意識形態,歸結起來就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思想是歷史的必然、實踐的必然。在人類歷史上,任何國家和社會,不管社會形態多么不同、社會思想多么復雜,但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或者說指導思想都是一元的。因此,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也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要求。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除了共同的文化需求之外,多樣化的文化需求也隨之增加。多樣化文化的出現和發展,既是社會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客觀體現,也反映了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文化發展進步的歷史必然性。因此,處理好一元主導與多樣并存的關系,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本質要求。
理想性和現實性是任何意識形態中都必不可少、互相依存的組成部分,真正有生命力的意識形態應當是理想的理論概括與現實的理論因素的有機統一。不反映社會理想,意識形態就不會有吸引力;不反映社會現實,意識形態也將失去存在的根據。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堅信共產主義社會是人類最美好的理想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把共產主義理想作為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和精神支柱;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還是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統一論者。
在中國共產黨人看來,光有遠大美好的理想是遠遠不夠的,倘若不能解決人民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現實問題,那么想要取得人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也是不容易的。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期指出:“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不同歷史階段又有代表那個階段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和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叫做萬眾一心?!?/p>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既確定了每個階段的基本綱領,又始終沒有放棄長遠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認識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辯證關系,既不能離開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民族復興的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能因為實現共產主義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就諱言甚至丟掉遠大理想?!睂嵺`表明,忘記遠大理想而只顧眼前,就會失去前進方向;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就會脫離實際。因此,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與各個階段的共同理想,既反映了黨在最高綱領上的“一貫性”以及在最低綱領上的“階段性”,也反映了黨的意識形態必須堅持理想性與現實性的有機統一,這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鮮明特征。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形態是由特定的經濟基礎決定的。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在不同的財產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整個階級在其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這一切?!泵珴蓶|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社會主義社會,只有堅持公有制在所有制中的主導地位,堅持按勞分配在分配制度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才能讓人民群眾提高參與文化建設的本領、平等享有文化發展權利;只有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治制度,才能保證人民真正實現當家作主,享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平等權利,保障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必須通過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以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必須建立體現社會主義原則的經濟基礎。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持文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才能使發展起來的文化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提供意識形態支撐。對于社會主義的原則,鄧小平明確指出,“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币虼耍谌魏螘r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平等的物質基礎,這也是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和引領力的前提條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能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識形態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安全的主要內容。馬克思指出:“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泵鎸H上意識形態領域風云激蕩的嚴峻考驗,確保國家、政黨和民族的文化安全,是世界上所有國家共同關注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發展和安全,把意識形態斗爭作為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重要方面,切實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全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理論認識和實踐認知都達到新高度。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必須從黨的前途命運和事業興衰成敗的全局和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大意義。
重視意識形態建設是一切政黨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它決定著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性質,決定著舉什么旗、走什么路這一根本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要把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加強組織領導,及時掌握意識形態形勢和動態,對各種政治性、原則性、導向性問題要敢抓敢管,對各種錯誤思想必須敢于亮劍,幫助人們明辨是非,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我們只有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思想保證、精神力量、道德滋養。新時代新征程,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鞏固黨的階級基礎、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必然要求,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我們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工作,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要按照高舉旗幟、圍繞大局、服務人民、改革創新的總要求,做好宣傳思想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壯大主流思想輿論,進而統一思想、凝聚力量。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意識形態安全問題更加突出。歷史和現實都警示我們,思想輿論陣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線就很難守得住。在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上,我們沒有任何妥協、退讓的余地,必須取得全勝。

黨員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舊址重溫入黨誓詞。圖:陳其保/新華社
從國際上看,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信息網絡化迅猛發展的新的時代環境中,不同民族文化間交流、對話的機會日益增多,全球范圍內各地區、各民族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正在進行不可逆轉的激烈碰撞。同時,世界文化格局中西強我弱的狀況沒有改變,西方國家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和對我國進行“西化”“分化”的圖謀沒有改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敵對勢力大肆宣揚“憲政民主”、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等錯誤思潮,并將其作為攻擊我國的“思想武器”,甚至推動針對我國的“顏色革命”,以文化產品等更隱蔽的方式對我國進行的意識形態滲透愈演愈烈,直接威脅到我國政治安全。
從國內來看,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意識、價值取向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與復雜性。如何抵制唯利是圖、封建迷信等腐朽思想,發揮先進文化在凝聚人、鼓舞人、指引人、發展人方面的積極作用,為黨內外群眾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不竭的精神動力與科學的價值導向,從而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是國家發展中需要一直重視的問題。
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只有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意識形態建設,保持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場不動搖,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中央的新思想新理論,全面占領網上網下意識形態陣地,切實增強意識形態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努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統一思想、凝聚力量、促進和諧、保持穩定。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當今世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努力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人民群眾文化權益和全社會文明素質較之以往都有了極大提高。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同時,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推動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事業日益繁榮,網絡生態持續向好,不僅經受住了來自意識形態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而且推動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中華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
新時代新征程,只有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風尚,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才能有效整合社會意識、引領社會思潮,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新時代新征程,意識形態領域存在不少挑戰,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把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作為戰略任務,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增強堅定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能力,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不斷鞏固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加強海內外中華兒女大團結,形成同心共圓中國夢的強大合力。
理論上的堅定,是政治上堅定的前提,也是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工作沿著正確方向砥礪前行的前提。只有增強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教育人民、指導實踐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才能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才能沿著黨確立的奮斗目標共同前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擁有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教育引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建設學習型社會、學習型政黨,必須認真組織實施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計劃,教育引導全體人民把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悟馬克思主義原理當作一種生活習慣、當作一種精神追求,用經典涵養正氣、升華境界、指導實踐,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理解黨的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作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的精辟概括,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深刻領悟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入領會蘊含其中的道理學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切實把黨的創新理論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時,要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堅持“兩個結合”、牢記“六個必須堅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繼續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

2022年6月1日,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的學生在“偉大開篇——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組織專題展”開幕儀式上誦讀《共產黨宣言》(節選)。圖:新華社
當代中國主流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本質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先進文化,集中體現了黨的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內涵以及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本質要求。鞏固壯大奮進新時代的主流思想輿論,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深入研究意識形態和宣傳文化工作新情況新特點,及時研究文化改革發展重大問題,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高黨引領新時代主流思想輿論建設的能力。同時,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價值觀,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挺起共產黨人的精神脊梁,永遠保持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與營造良好的黨風政風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黨的建設、法治建設、社會發展、日常生活,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見行見效;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對任何否定、背離、歪曲、丑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以及與人民群眾要求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都必須加以堅決抵制和反對,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意識形態工作政治性、敏感性強,涉及面廣,影響力大,最需要講政治、顧大局、守紀律、強本領。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必須堅持“立”“破”并舉,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提高防范化解風險能力,提高意識形態斗爭本領,既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著力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做到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又要作好長期斗爭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著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堅決維護意識形態領域安全。新時代新征程,一方面,我們必須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堅持把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貫穿意識形態工作各領域各環節,落實到網上網下、內宣外宣等各方面全過程,建設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推進意識形態工作思路、理念、方法和手段創新,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國內和國際輿論傳播能力,增強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時刻繃緊意識形態斗爭這根弦不放松,把準意識形態斗爭的“指南針”、握緊“方向盤”、守好“主陣地”、筑牢“防火墻”,遵循意識形態斗爭規律,精準做好風險研判和輿情預警,講究斗爭藝術和斗爭方法,勇于直面各種挑釁挑戰,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旗幟鮮明、寸步不讓,義正辭嚴地反對和抵制錯誤思潮,理直氣壯地同否定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制度的錯誤言論和不當行為作斗爭,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討論題:
1.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有何重大意義?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引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