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近日,上海市金山區消保委通報了一則維權案例:消費者呂先生認為購買的“可吞咽低氟”兒童牙膏不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希望退款卻被拒絕。經金山區消保委調查,“食品級”牙膏確實不靠譜,最終促成了經銷企業與消費者和解。上海辟謠平臺調查發現,這并非個案。目前,仍有不少宣稱“可食用”“可吞咽”“食品級”的兒童牙膏在售,而且是電商平臺、社交網站的熱銷款。
牙膏屬于化妝品范疇,如果宣稱“可以吃”,那應歸為食品范疇。根據今年1月起施行的《兒童化妝品監督管理規定》,第十三條明確要求:兒童化妝品標簽不得標注“食品級”“可食用”等詞語或者食品有關圖案。同時,第二十一條規定,兒童牙膏參照本規定進行管理。
治理“食品級”牙膏的法律規定已經到位,監管部門更要承擔起精準治理責任,要從兒童利益最大化出發,強化電商平臺和社交平臺的審核責任,在加大處罰力度的同時,加強對平臺的信用治理。同時,要探索通過民事公益訴訟方式對未成年人健康權益提供司法保障。
就家長而言,無論購買任何產品,都不要只看宣傳,而是看具體的配料表、成分表,不要聽信商家的一面之詞。交智商稅,送的不僅是錢,還有可能會葬送孩子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