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冬季,家家戶戶都會冬儲些蔬菜,在長治市潞城區鑫熬興大蔥種植基地,工作人員正在將地里收獲的“熬腦大蔥”裝到附近的一輛大貨車上?!敖衲甑氖[價還可以,這幾天我們組織力量在加緊打包,除了提前定購的一些客戶,將全部發往幾個定點的蔬菜批發市場?!?1月18日,鑫熬興大蔥種植基地負責人、農民科技志愿者孫興旺高興地說。
熬腦大蔥是鑫熬興大蔥種植基地的主打產品,因原產于潞城區合室鄉熬腦村而得名。熬腦村位于潞城區西部15千米,海拔達1347米的云崖山上,海拔高、光照足,種植大蔥具有自然優勢,所產大蔥具有身量粗長、齊整水嫩、色白質鮮、營養豐富的特點,乃蔥中上品。如今的熬腦大蔥遍布云崖山一帶的合室鄉、店上鎮、翟店鎮、黃牛蹄鄉等4個鄉鎮50多個自然村,是潞城特產,2011年8月17日,農業部批準對“熬腦大蔥”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孫興旺是熬腦大蔥種植科技帶頭人,他不僅關心自己種植的大蔥,對整個潞城區的大蔥長勢、銷售情況也了然于胸。和他一樣忙碌的,還有潞城區成家川街道旱地西紅柿協會科技志愿者王敏,這幾天,也正忙著搞旱地西紅柿的促銷。而這一切,都和潞城區科協常年開展的“科技大篷車”活動密不可分。
為提高全區科學普及力度,潞城區成立科技志愿者服務大隊,下設11個小隊,注冊科技志愿者2556人。自2020年以來,在志愿者服務大隊帶領和指導下,全區2000余名科技志愿者積極開展“科技大篷車”活動,開展科普宣傳280余場次、各類科普講座60余場、健康體檢25場次,免費發放宣傳資料5萬余冊,受益群眾達10萬余人次。
孫興旺常年奔走在田間地頭,為群眾科普大蔥種植技術,并配合區科協拍攝了《大蔥種植技術》科教片,為全區大蔥種植戶提供了技術支撐;微子鎮科技志愿者申張寶義務科普艾草種植知識,并同衛生院聯合開展艾灸免費體驗活動,推動當地“艾草小鎮”建設初見成效;成家川街道旱地西紅柿協會科技志愿者王敏,把科普旱地西紅柿種植技術作為推動地方產業的“金鑰匙”……
近年來,在科普惠農中心服務站的指導下,成家川街道旱地西紅柿的種植從原來的500畝發展至現在的3000畝,特別是神泉村,旱地西紅柿的種植超2000畝。服務站嚴格要求施有機肥和農家肥,杜絕使用化肥,并在選種、育種等環節與西紅柿苗培育中心簽訂保質保量合同,在旱地西紅柿苗的種植生長期,抽地塊觀察生長情況,并根據生長和掛果情況施葉面肥,采用生物除蟲技術保證旱地西紅柿的無公害、無農殘。通過學習、指導、培訓,使旱地西紅柿的畝產由原來的4000公斤增至6500公斤,農民收入由原來的8500元增至1.5萬元……
潞城區科協還利用“科技大篷車”這一平臺,面向城鎮居民和農民開展免費健康科普活動80余場次;聯絡人社部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每年培訓職業勞動者1000余人次;全區8個鄉鎮(街道)科協,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余場次;在科普分會的組織和指導下,全區151個村充分發揮“科普示范戶”作用,并組織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科技志愿者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民先進的科學種田技術。
與此同時,潞城區大力推進科技設施建設,不斷創優科普環境,并通過科普基地向全區輻射,帶動了科普創新提質增效。全區79所中小學全部建成科技活動室,打造了1個鄉鎮科普惠農服務中心、6個科普示范基地、1個企業科普基地和2個街道、社區科技館,形成了東部以艾草和核桃種植為特色、西部以中藥材種植為特色、南部以高粱種植為特色、中部以旱地西紅柿和大蔥種植為特色的六大科普教育基地。
在提升科普示范基地服務能力上,潞城區翟店街道露田專業技術合作社和山西省高粱研究所聯合,嘗試打造科、學、研一體化的科普示范基地,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式的為民服務模式,市場化運營讓群眾實現了增收致富——科技志愿者賈雙龍的“旱地蔬菜一年三作三收”技術,確保了農民增產又增收;白文良的核桃樹“‘三合一’殺接法”技術,為全區核桃樹改良品種提供了技術支撐……
潞城區科協主席李燚敏介紹,潞城區自2004年入列“全國科普示范縣(市、區)”以來,區科協堅持黨建群建一體化、區域科普組織與科普基地協同發展,實現了教育、醫療、農業“三覆蓋”,共同推動了區域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