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自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22年10月26日,第2版。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對于堅定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自信,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現代化是人類社會由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的過程,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產物。資本主義現代化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互作用,共同推動資本主義現代化的發展。資本主義現代化始終伴隨著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和對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不斷激化使得財富占有的兩極分化不斷加深,并導致經濟危機反復發生。資產階級雖然進行干預,但由于其代表少數大資本家的利益,因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和危機。可見,資本主義現代化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矛盾不斷深化的過程,資本主義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矛盾具有不可調和性。
與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大特色,體現了政治與經濟的高度統一。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特征。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在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一方面,黨的領導通過國家治理體系轉化為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和管理方法,貫徹黨
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推動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正常經濟秩序,從上層建筑的角度確保和促進生產力發展。另一方面,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代表全體人民根本利益深入到社會經濟生活全過程,始終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中國式現代化堅持黨的領導,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只為少數人利益服務的弊端,始終以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提供了根本保證,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差別巨大,真正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是少數,覆蓋的人口規模不到世界總人口的八分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2021年,我國宣布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不但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中國人民徹底擺脫了貧困的困擾,而且意味著人類減貧事業取得重大進展,為人類進步事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改寫了現代化的世界版圖,為推動人類社會邁向現代化作出巨大貢獻。
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超過1萬美元,擁有全球規模最大中等收入群體,具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這在當今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巨大的市場意味著具有強大的供給能力和龐大的需求潛能,為實現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支撐,同時也意味著具有強大的抵御外部風險和危機的能力,一旦外部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故,巨大的市場可以確保國民經濟穩定、人民生活安全。在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下,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我國巨大的市場對于深受西方國家經濟停滯和外溢效應拖累的全球經濟走出困境是不可多得的機遇,我國與世界各國合作發展,互利共贏,必將推動世界經濟實現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發展。
現代化在本質上是人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性質不同,人的現代化的實現結果也大不相同。資本主義現代化借助現代科技積累了龐大的社會財富,在財富分配上卻存在嚴重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使資本主義現代化黯然失色,難以充當世界各國追求和實現現代化的樣板。
社會主義現代化與資本主義現代化有本質的不同。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我們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不斷探索和推動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變革,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和發展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我國現代化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經過長期的努力奮斗,我們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任務,朝共同富裕的偉大目標邁出了堅實的步伐。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為內容的社會救助制度得以建立,形成了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安全網。基本養老保險覆蓋十億四千萬人,城鄉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上的平等權利。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不斷提高。這些成就的取得使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標志著共同富裕取得了重大進展。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只有首先滿足了衣食住行等物質需要,才能進一步從事藝術、文化等精神活動,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是辯證統一的。現代化的根本任務就是既要以科技進步為支撐、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推動和實現物質財富不斷豐富,又要加強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切實保證人民群眾對民主參與、精神文化、公平正義、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等方面的需求,使人們能夠更加自覺、更為主動、更加自由地從事社會生產和社會交往活動。
現代化的進程總是在特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進行的,與特定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結合在一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勞動是異化勞動,勞動者的勞動異化為被資本家奴役的對象,工人的勞動產品異化為支配和控制勞動者自身的對立物,工人在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物質財富占有的兩極分化粉碎了資產階級粉飾資本主義制度的漂亮詞藻。與兩極分化相伴隨的是資本主義精神和文化沒落日益加快,如選舉政治淪為金錢操控的游戲,政府決策效率低下,社會價值觀分裂加劇等。
與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社會主義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消除了異化勞動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基礎。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要富裕,為此,在推動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要切實做到全體人民共享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群眾在各方面的合法權益。中國式現代化將滿足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要與滿足人民群眾精神生活需要統一到共同富裕范疇,拓展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豐富內涵,體現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統一的唯物史觀。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推動下,我們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有力地推動了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充滿了機遇和希望,反之,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面臨挑戰和災難。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制度體制無法有效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難以克服資本在逐利動機驅使下為謀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而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掠奪和破壞,這是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脫節、人與自然不和諧的重要制度原因。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深刻教訓是:一個僅僅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的社會,是不可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
中國式現代化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
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①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2019年第3期,第7頁。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新認識,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相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過去十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黨著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著力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大大提高綠色生態財富價值的創造和積累;著力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著力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用制度和政策嚴格規范綠色生產和綠色消費行為,推動綠色發展方式的形成和建立。經過長期持續的努力奮斗,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我們的祖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從各國實現現代化的歷史看,率先走上現代化道路的國家大都有戰爭、殖民、掠奪的不光彩記錄。18世紀英國率先發生工業革命,為了向外推銷工業產品和保證原材料穩定供應,英國用武力在全世界開疆拓土,殖民地遍布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史就是一部戰爭和擴張史,自1776年建國以來美國有91%的年份處于戰爭之中。戰爭伴隨著領土擴張,美國的國土面積從最初約80萬平方公里增加到現在的約937萬平方公里,足足擴張了10倍多。
中國式現代化不走資本主義國家的老路。中國堅持維護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出一條中國式和平發展的現代化道路。其主要特點有: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堅定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倡導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推進雙邊、區域和多邊合作,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堅持和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
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現代化道路,旗幟鮮明反對一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贏得了廣泛國際贊譽,我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塑造力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