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作者單位:河北傳媒學院)
在融媒體發展浪潮中,日新月異的媒體環境使傳統電視媒體的發展之路愈發難行。新媒體占據了大部分受眾的注意力,短視頻、網綜節目的爆發式出現獲得了大量受眾的關注度。與之相比,傳統媒體節目似乎變得黯然失色。短視頻、網綜的主題表達范圍豐富,傳播方式多元,觀看時間隨意,滿足了當下人們的觀看需求,而且其精簡凝練的表達方式也更加符合當下受眾快速的生活節奏。久而久之,不少大眾對傳統媒體的注意力就會逐漸減少,傳統媒體的主流地位也因此會受到沖擊,急需尋找新的發展方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1]快節奏的生活在改變著大眾物質消費方式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眾的文化消費,在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下,受眾急需一種解壓方式來減輕在工作與生活中的壓力。其中,觀看節目是大部分受眾緩解壓力的第一選擇。但是,受眾所處的地域、接受教育水平及審美能力有所差別,需求也各不相同,而一些節目制作人為了獲得較高的收視率和節目效益,以低級、媚俗的娛樂內容來迎合部分受眾,缺乏人文關懷。這種趨勢擾亂了節目制作風向,以至于電視作品的品質無法得到保障。一些電視節目缺乏文化內涵,只是以流量話題來吸引觀眾眼球。
目前,許多地方媒體圍繞弘揚傳統文化進行節目內容創作,但是缺乏本土化特色與形式創新,只是浮于表面地將傳統文化直接搬到熒幕上,創作者并未進行深度解讀,導致該節目雖以傳統文化為主題,實則依靠文化的外殼來傳達枯燥、晦澀的節目內容。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難以感受到文化本該有的魅力,審美體驗無法得到滿足,長此以往會降低對該類型節目內容的收視期待,由此對媒體品牌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的收看方式,人們更加青睞于碎片化、移動化的傳播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接收更全面具體的信息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一種收視習慣,這一現象在短視頻平臺上最為明顯和普遍。這是因為短視頻平臺內容新奇,能夠給大眾帶來更具視覺化、多元化的內容。與之相比,傳統媒體似乎顯得有些底氣不足。另外,在思想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受眾憑借網絡渠道,就可以跨越時空在全球構建聯系。在短視頻App中,受眾可以突破身份限制,搭建自己的社交圈,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價值取向尋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占據一定的主動權。而網絡平臺上的創作者也會對這些受眾的評論和建議進行分析,結合受眾的喜好來進行二次創作,這能夠極大地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激發人們的參與熱情和創造力。極具互動性的網絡平臺深得大眾青睞,其所傳播的節目、信息、視頻等以平臺為傳播載體與大眾進行交流互動,無形中就增強了大眾與創作者之間的黏性。而且,觀眾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并與其他觀眾進行互動討論。網絡平臺在播出節目的同時為觀眾打造了一個“茶話會”,給觀眾一種“實時互動”的錯覺,能夠增強受眾的黏性。而傳統媒體的節目評論系統是獨立于播放器之外的,受眾反饋的渠道不似網絡平臺便捷,在觀看節目內容過程中長期處于被動狀態,這一缺點成為受眾分流的重要因素。
河南衛視的“爆紅”是在2021年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大火,成為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古色古香、極具歷史風韻的特點瞬間讓受眾“夢回大唐”,也讓這部作品在眾多春晚節目中成功“出圈”,刷爆了朋友圈、微博、短視頻平臺。細細看來,其實《唐宮夜宴》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現如今,5G技術在影視制作中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唐宮夜宴》合理運用5G和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技術,讓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與新技術相融合,給觀眾帶來了一場精妙絕倫的視覺盛宴。《唐宮夜宴》旨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歷史中發現中國底蘊。該節目運用5G與VR技術不僅可以使畫面看起來精美優良,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使唐朝“再現”在舞臺中央,“繁榮盛世”活靈活現的亮相,使受眾仿佛身臨其境,真正領略到唐朝的歷史底蘊。高新科技元素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帶給受眾極大的視覺沖擊力。
談到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節目,風格或是墨守成規,或是呆板沉悶,很少有節目能夠像《唐宮夜宴》一樣,在向受眾傳達歷史文化的同時,節目風格還能如此靈動活潑、詼諧幽默。該作品沒有過多的語言表達,舞蹈是這個作品的靈魂所在,結構大致可分為四段:“唐俑復活”“途中嬉鬧”“水邊整裝”“夜宴演奏”。在四個場景中,唐小妹們會犯錯、會偷懶、會開小差,這些被賦予生活氣息的人物形象拉近了受眾與節目的距離,受眾在這些“唐俑”中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情感的紐帶將受眾與文物緊密牽連。通過這種表演,歷史文化也褪去了自身的“高冷范兒”,變得更加接地氣。舞蹈演員們時而端莊大氣,時而靈動活潑,時而嬌羞可愛,將唐朝少女的憨態可掬、溫婉乖巧等性格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唐宮夜宴》整體風格既詼諧幽默又不失優雅大氣。
造型、布景的設計對于一檔節目來說至關重要,合理的造型設計會使節目的情節更貼切、人物更飽滿、環境更真實。《唐宮夜宴》的成功“出圈”,除了作品自身的優秀基因,造型、布景的合理設計也是重要的因素。該作品最醒目的人物形象就是十四位體態豐腴、可愛俏皮的少女,她們是歷史中復活的唐俑。為了真切還原其形象,她們畫著“斜紅”的妝容,身穿塞滿海綿的連體衣,嘴里還含著棉花,還原了唐代女性的“豐腴美”。她們置身于繁華的街道,街道中的建筑布景極具唐朝風格,盡顯盛唐時期的文化風情,這樣的設計也讓觀眾“夢回唐朝”,領略了唐朝的繁榮景象,獲得了一種沉浸式體驗。
在各類網絡視聽不斷消解電視播出邊界的當下,電視端輸出早已不是傳播的終點[2]。媒介融合的大潮下,移動媒體逐漸占據傳播的主導地位,而很多大眾也都是通過短視頻App了解河南春晚節目《唐宮夜宴》。對于一檔節目而言,精良的內容固然是衡量節目品質優略的一把標尺,但好的傳播效果與宣傳策略是受眾認識節目的必經之路。河南衛視以互聯網為主要陣地,對《唐宮夜宴》進行傳播,大部分受眾對于節目《唐宮夜宴》的初步認識和觀看都是在抖音平臺上,其觀看量、播放量、點贊量、評論量就是最好的證明。節目《唐宮夜宴》在網絡上一經發布,就迅速成為眾多用戶討論的話題,熱度持久不下,由此可見受眾對《唐宮夜宴》的認可度極高。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是該節目精妙絕倫的內容輸出,傳統文化與新興科技碰撞,技術與藝術的融合為受眾打造了一場精彩的文化盛宴,贏得了受眾的喜愛;另一方面是該節目以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渠道,引起了較多人的關注,具有較高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簡短凝練的節目片段瞬間席卷整個網絡,觀眾在觀看后會產生好奇心,想去了解整個節目內容,進而被節目優良的制作所震撼,這無疑是推動節目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的火爆“出圈”可以看出,只有內容積極向上、符合主流價值觀,節目形式新穎,具有藝術審美價值的作品,才能獲得觀眾認可。節目《唐宮夜宴》旨在利用科技元素以“場景活化”的演繹方式打破時空限制,在觀眾與傳統歷史文化之間建立起聯系,以舞蹈表演的形式,探索唐朝歷史的美學文化,從而將其蘊含的華夏文明底蘊、藝術魅力呈現給觀眾,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后來,河南衛視又相繼推出了《洛神水賦》《龍門金剛》《鶴歸來兮》等舞蹈節目,這些都是極具文化氣息與藝術魅力的佳作。這樣的表演不僅能夠改變傳統節目表演形式,而且能夠激發年輕人對于傳統歷史文化的探索之心,使他們愿意主動去感受與接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受眾必不可少的精神娛樂元素,傳統文化節目是最易獲得高收視率的一類節目,人們對悠久的優秀傳統文化產生的青睞與熱情奠定了文化節目的受眾基礎。但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文化節目需要進行新一輪的變革。新興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成為傳統媒體的“潛在威脅”。為了占有一席之地,當下許多節目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徒有華麗的表現形式而忽略內容上的文化意蘊,甚至還有一些節目不惜犧牲節目自身的價值取向和審美價值來“嘩眾取寵”。長此以往,觀眾就會對這種節目形式產生審美疲勞,由粉絲轉為路人,導致節目與觀眾之間的黏性弱化,最終使節目無法生存。因此,傳統文化節目在注重傳播力和影響力的同時應把握內容走向,堅持內容為王的創作理念。
電視節目形態的每一次革新都伴隨著技術的創新。電視媒體作為主流平臺,一直敏銳地走在技術革新的前沿,以各種視聽技術和藝術形態不斷創新節目內容[3]。而且,歌舞、詩詞、表演等表現形式有了全息投影、VR、5G技術的助力,被賦予了新的表現形式與藝術魅力。例如,《唐宮夜宴》在表現形式上改變了傳統的舞臺式表演形式,“藝術+技術”的融合實現了表演場景的真實化,突破了時空限制,讓受眾猶如置身于唐朝,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
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終端的普及,不僅沖擊著電視節目的傳統商業模式,也助推其產業化轉型提質增速[4]。因此,創作者可以應用先進技術,使傳統文化節目將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進行場景化、通俗化演繹,讓晦澀、神秘的古老文化跨越千年時空距離呈現在受眾眼前,使受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審美水平得到提升。同時,作為藝術的一種門類,時代精神是傳統文化節目創作的永恒動力,創作者將歷史文化與新時代內涵結合,可以使節目在傳播傳統優良文化的同時極具現代化教育意義,優化受眾的沉浸式體驗,“場景活化”伴隨著受眾的視聽感觀、文化認知和情感體驗也會逐級深入[5]。
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移動媒體逐漸在傳播中占據主導作用。文化市場需要大量精短的影像,為適應快餐文化欣賞要求,傳統媒體平臺需主動適應受眾的收視習慣,借助新媒體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時效性強、用戶廣泛的特點,積極引導大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豐富傳播渠道的同時發揮自身作為主流媒體的優勢,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養料,進行現代性的藝術再造與深加工,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彰顯獨有的中國味道和東方神韻。青年群體作為當今社會的主力軍,急需了解中國文化獨有的藝術魅力與歷史底蘊,所以傳統文化節目應將優秀的文化內容與創意型表達形式相結合,讓受眾主動接收節目內容所蘊含的價值意義,樹立新時代文化自信。另外,傳統文化節目要避免以一些低俗的話題來獲得流量與觀眾注意力,否則長期這樣下去會讓觀眾對節目失望,難以調動觀眾主動參與節目的積極性。
傳承與創新是推動電視藝術走向新高度的驅動力,在電視產業不斷完善的過程中,電視文藝工作者要秉承著嚴謹的態度,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節目的創新思路。除了對內容進行深度挖掘、對表現形式進行創新,還要以向受眾傳遞正確的主流價值觀為創作目標,適應當下受眾接收信息的新方式,增強節目與受眾的黏性。在創作過程中,創作者既要有對以往標準的傳承,又要有富于時代氣息的創新,要將新時代內涵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構建高雅與通俗、傳承與創新協調發展的格局,為我國電視藝術發展營造健康良好的市場氛圍。作為文化類節目的創作者和傳播者,應肩負起傳播優良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責任,引領正確的社會輿論風向,營造良好的藝術生產環境,以期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節目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