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建軍
(作者單位:秦皇島市廣播電視臺)
與其他新聞類節目相比,時政新聞節目在電視新聞報道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宣傳黨和政府的政策、方針、路線的有力工具,也是廣大人民群眾了解社會新聞的重要渠道。但是,電視時政新聞一直沒有突破固有模式,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做出相應的調整,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吸引力和傳播力不斷下降。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分析當前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明確提高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傳播力和引導力的方向。
電視時政新聞的編排結構非常重要,能夠直接影響其傳播質量和效果。但就現實情況來看,當下電視時政新聞還存在著編排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部分新聞工作者在編排時政新聞時,沒有考慮其新聞價值,只是根據自己的報道習慣,按照慣性思維編排新聞內容,這就容易出現領導活動新聞過多、會議新聞過多的情況,二者所占的篇幅過大。但社會大眾更關心的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政策和社會新聞,所以這種編排方式無法滿足社會大眾的新聞需求,所編排出來的新聞內容缺少吸引力和傳播力。
在觀察過各地的時政新聞節目后,筆者發現會議新聞仍然是時政新聞的主要部分。部分新聞工作者認為在眾多的時政新聞中,會議新聞的拍攝及報道工作非常簡單,即使一個人也可以獨立完成報道任務。其只需要到會場后拍個全景,再從會議主席臺開始,一一給予特寫,最后把會議文件謄寫一遍即可。熟練的新聞工作者可以一個小時內完成任務,但呈現出來的畫面效果并不理想。畫面內容枯燥無趣,毫無吸引力。甚至有一些新聞工作者在同一天的時間里拍攝3~4個會議,根本無法保證會議新聞的質量。長此以往,就會影響時政新聞的播報質量,降低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引導力。
雖然新媒體拓寬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其獲得信息的數量,但網絡上的時政新聞常常存在著內容轉載不完整、不全面或者斷章取義的情況,不像電視時政新聞那樣內容全面、公正客觀。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電視臺利用新媒體的優勢,開始通過新媒體傳播時政新聞,例如,通過手機應用軟件(Application,App)、電視臺官網等多個渠道傳播時政新聞。社會大眾也會優先選擇在這些權威性較強的電視媒體官網上閱覽時政新聞,但這些電視臺在新媒體上所傳播的時政新聞內容千篇一律,有的甚至與其他媒體傳播的內容一模一樣,這就會削弱電視媒體在社會大眾心中的地位,導致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吸引力逐漸下降。
電視時政新聞不僅有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工作部署和重要時政活動的作用,還有輿論監督的社會功能。但部分電視臺并沒有充分發揮時政新聞的監督作用,在報道新聞內容時深度不足,僅停留在事件的表面,導致播報出來的新聞內容不夠客觀、全面。
雖然部分電視臺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改變了單一的傳播模式,能夠通過官網或是一些官方號與社會大眾展開互動。與一些新媒體平臺相比,電視時政新聞依然無法靈活地與社會大眾進行互動,存在著互動渠道少、互動方式單一的問題,而且電視時政新聞的特殊性和嚴肅性也會讓很多受眾很少與其互動。在互動性不足的情況下,社會大眾對電視時政新聞的關注度也會下降,進而影響到電視時政新聞的有效傳播。
新媒體出現后,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接收信息和傳播信息的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傳統的時政新聞編排、采寫方式已經落后,無法滿足人們在新媒體時代的信息需求,所以要想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吸引力,就必須創新時政新聞的編排與采寫方式。
一般情況下,時政新聞主要播報的是國際關系、國家相關政策、活動等,而任何新政策或是新活動都可能影響社會大眾的生活,所以時政新聞又與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相聯系。因此,新聞工作者應調整自己的采寫思路,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尋找新聞報道的創新點,突出新聞重點,這樣才能提高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和傳播力。例如,在播報領導活動時,新聞工作者要懂得取舍,提高報道內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對于一些受眾早已司空見慣的部門先進表彰、事業單位剪彩慶典相關的例行領導活動等必要的時候可以舍棄;但對于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社會民生的領導活動等要保留,這些領導活動有較高的宣傳價值,也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好時機。新聞工作者在策劃此類領導活動時要明確主次,抽絲剝繭提煉新聞要點,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展開新聞報道,增加時政新聞的深度和厚度,讓時政新聞更有吸引力和傳播力。
新媒體時代,枯燥乏味的會議新聞報道根本無法留住受眾,更無法提高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引導力。如果不能改變會議新聞數量過多的現狀,那么新聞工作者可以從提高會議新聞的質量入手,突出會議新聞的個性特征,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新聞工作者不能隨波逐流,為了報道會議新聞而報道,應做到與時俱進,創新方法理念,在報道內容時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重點報道與群眾利害相關的部分,不只是籠統地介紹會議總況。只有選好切入點,才能夠讓整個內容更有吸引力,例如,某電視臺在報道紀委工作會議時,只是簡單地講解某紀委書記主持會議,在會議上通報了多少件違紀違法案件、一年的工作情況等,播報的內容吸引力不足。實際上,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時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選擇的報道角度新穎,也是可以吸引受眾的,例如,從某一個違法違紀案件入手,講一講具體事例、案件啟示等,之后再介紹紀委工作會議的情況。新聞工作者應突出新聞內容的特色,在報道會議新聞時,新聞工作者不僅要篩選報道信息,還要補充相關的背景資料,客觀地融入自己的點評,這樣會議報道就變得新鮮靈活,能夠快速吸引觀眾的目光,獲得更理想的傳播效果[1]。
新聞的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在創新新聞表達方式時,新聞工作者可以從新聞標題、語言風格、新聞篇幅等方面入手。
第一,新聞標題。好的新聞標題能夠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能快速吸引受眾的目光。新時期,人們已經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瀏覽信息和接收信息的習慣也發生了改變。突出重點又新穎的標題更能快速吸引受眾。所以,新聞工作者要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制作滿足受眾碎片化閱讀、重點突出、具有創新性的新聞標題,這樣才能提高新聞的曝光度和傳播力,受眾也能夠通過標題快速選擇自己想閱讀的新聞[2]。
第二,語言風格。在播報時政新聞時,應用客觀、平實的語言表達時政新聞的內容,提高內容的吸引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激發觀眾觀看興趣。反之,官腔套話可能會讓觀眾產生抗拒心理,時政新聞也就無法起到有效的引導作用。在解讀一些方針政策時,盡量選擇用直白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播給觀眾,例如,說新聞一般講的都是社會熱點問題,新聞工作者走的是親民路線,會講解一些貼近人們實際生活的新聞內容。在這一環節,新聞工作者除了評論和陳述新聞事件外,還可以選擇與場外記者聯系、與專家學者聊天,增強與觀眾的互動,提高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三,新聞篇幅。新媒體時代,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閱讀信息的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信息的傳播呈現碎片化的特征,因為碎片化的信息更能適應快節奏的生活,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尤其是短視頻更能贏得受眾的青睞。所以,新聞工作者必須調整新聞的篇幅,撰寫稿件時盡量篇幅短小、布局緊湊、語言簡練。
電視時政新聞具有的權威性很容易讓社會大眾產生信任感,促使大眾關注某一個話題,深層次挖掘、探討這個話題相關的內容,進而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但如果時政新聞報道的內容過于枯燥,就會影響到傳播效果。所以,新聞工作者在選擇時政新聞素材時,要堅持“三貼近”的原則,選擇社會大眾比較關注的話題,以鮮活事件、真實案例為切入點,真實、準確、及時地報道時政新聞,不能只是說空話、講大話,要用真情實感來打動觀眾,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這樣才能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必要的情況下,新聞工作者可以把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結合在一起,把親民化、生活化的內容傳播給受眾,這樣也能提升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推出的微視頻《錦繡小康》就將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了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引導力[3]。
電視時政新聞不僅有宣傳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工作部署和重要時政活動的作用,還有輿論監督的社會功能,這種監督功能是與生俱來的。但就現實情況來看,很多電視臺的時政新聞節目并沒有發揮輿論監督的功能,為改變這一現狀,電視臺不僅要進行正面的宣傳報道和鼓舞性報道,還應積極履行輿論監督的職責,進行負面新聞報道,適當揭露一些社會不良現象、糾正社會不良風氣,發揮負面新聞報道的正向引導作用。電視臺應出臺一系列的規章條例,保障新聞工作者的權益,給予新聞工作者更多的支持,解決他們在工作、生活中受到的各種影響,做新聞工作者的后盾。例如,《溫州新聞聯播》是溫州創辦時間最長、最為權威的一檔電視新聞欄目,近些年持續監督了部分單位辦公人員的行為作風。在節目播出后,一些機關單位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效率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機關單位也能更好地為社會大眾提供服務。這表明時政新聞適當地做出一些監督性報道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發揮時政新聞的輿論引導作用[4]。
當前,很多傳統媒體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都在積極轉型,電視臺也應當順應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加強與新媒體的融合。在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電視臺應當在保持傳統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優勢的前提下,借鑒新媒體發展的成功經驗,利用新媒體加強與受眾的互動交流,打造主客體友好互動的局面,例如,2019年10月1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日,一些電視臺會進行典禮直播,一些新媒體平臺也在同步直播。一些無法守在電視機前觀看典禮的觀眾,也能夠通過這些新媒體平臺觀看直播,同時,還能夠以彈幕或者評論的形式參與互動。所以,電視臺在播報的同時也可以直接通過熊貓直播、抖音直播直接和受眾連線,與其同步交流,這種方式既能提高節目內容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也能夠獲得更多人的 關注。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電視臺可以建立屬于自己的時政新聞App,通過精彩評論置頂、熱點話題投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并關注電視時政新聞;可以在這些App上建立官方辟謠模塊、在線問答模塊,解答人們的疑惑,讓更多的人通過正規的渠道了解時事新聞,這樣就可以減少網絡謠言的產生;還可以邀請一些專家學者來辟謠,增強電視時政新聞的權威性,進一步提升時政新聞的傳播力[5]。
新媒體時代,要想提高電視時政新聞的傳播力和引導力,就需要各級領導及新聞工作者轉變工作觀念、解放思想,客觀看待電視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走創新發展的道路。新聞工作者應創新時政新聞的編排與采寫方式、提高會議新聞的質量、豐富新聞表達方式、精選報道內容、強化輿論監督功能、加強與新媒體平臺的融合,充分發揮電視可視、可聽以及新聞的真實性、權威性優勢,這樣才能讓電視時政新聞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引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