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衛平,戴志鵬
(湖南城市學院體育學院,湖南 益陽 413099)
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對中國社會的發展乃至國民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1]。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其中提出,體育等行業要主動適應人民健康需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要素配置和服務供給,補齊發展短板,推動健康產業轉型升級,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健康需求。2020年9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中指出,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水平。2020年12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黨組書記茍仲文在全國體育局長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支持指導地方積極探索推進社區智慧化健身設施建設。在全民健身進入提質增效發展新階段的時代背景下,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的精準供給,并為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和突破全民健身服務供給瓶頸提供了抓手。我們討論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的現實意義、內在邏輯、實踐路徑與推進策略,旨在為《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提出的最大程度滿足老年人、青少年、孕產婦等特殊人群的多元體育健身需求提供參考。
實現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是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重要目標任務。在國家戰略維度,全民健身事業是“健康中國建設的戰略基礎、前端要地和有力支撐”[2];在作用路徑維度,全民健身通過塑造“完整的人”和“平等的人”對建設健康中國發揮重要作用[3];在具體效能維度,全民健身有益于形成健康觀念、減緩慢性病發生和促進健康老齡化[4];在體系結構維度,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涉及政策框架[5]、制度創新[6],以及關照我國經濟加速轉型、城市化加速、老齡化社會和慢性病威脅[7]。
依托智慧社區的全民健身能夠最大程度兼顧運動促進健康治未病和治已病,有助于推動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一是智慧社區能夠助推全民健身產業化進程。從未來趨勢看,全民健身需要兼顧“傳統體育產業+互聯網”的轉型和“互聯網+體育”新興產業的發展[8]。二是智慧社區能夠助推全民健身數據化管理。在“互聯網+”時代,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實現融合發展,需要利用大數據構建“互聯網+全民健身”理論[9];三是智慧社區能夠助推全民健身科學化決策,即拓寬公眾參與全民健身領域政府社會協同供給的決策路徑[10];四是智慧社區能夠助推全民健身信息化體驗,如新媒體能夠為全民健身提供服務宣傳[11],體感游戲機、健身App和可穿戴式健身設備能夠讓全民健身從單純的機械化、平面化運動角度向智能化、內涵化轉變[12]。
全民健身服務供給瓶頸集中體現在硬件、制度、機制和軟件等服務供給上。一是硬件層面的場地設施開放。如體育場館存在使用率不足,供給產品缺乏適應性,難以滿足民眾健身需求以及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程度低等問題[13]。二是制度層面的體育組織。如“仍存在效能不充分的局限性,組織網絡運行中表現出明顯的行政化推動現象,缺乏強大的內生動力機制與社會生態學整體發展思維;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建設與實效存在區域失衡現象以及效能不足的現實因素”[14]。三是運行層面的治理主體,如“競爭協同機制缺失下供需脫節與權責模糊、聯合性協調機制缺失下公共倫理缺失、迭繹循環的困境”[15]。四是軟件層面的人力資源,如人才隊伍建設中仍存在“醫不懂體,體不懂醫”的現象,導致“體醫融合”復合型人才數量短缺[16]。
“互聯網+”在推進全民健身領域的資源共享、服務協同、多元治理和人才隊伍培養等環節具有獨特優勢,有助于破解全民健身服務供給瓶頸。一是破解全民健身信息共享瓶頸。如“建設全民健身網絡平臺,打通服務信息傳導路徑”[17]。二是破解全民健身與相關行業的融合發展瓶頸。如“探索‘互聯網+體育’發展新業態,提供線上多元化、多層次服務和智能化產品”[18]。三是破解全民健身科學參與瓶頸。如“借助手機媒體平臺來進行有效的體育新聞傳播,以提高全民的健身意識”[19],“構建網絡健身數據平臺,保障全民健身與網絡信息資源同步發展”[20],以及“運用WebGIS技術,建立一個為國民體質監測與全民健身工程建設提供全過程、多層次信息服務的國民體質監測與全民健身工程信息集成與信息分析的交互平臺”[21]。
為規范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2012 年,我國啟動國家智慧城市試點。2016年12月,我國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的通知提出,推進智慧社區建設,提高社區治理和服務水平。在新型社區治理領域,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體現了全民健身技術賦能與智慧城市社會賦能的內在邏輯。
智慧社區主要以有線網絡和無線網絡為基礎,運用M2M終端、讀卡器等傳感器和電腦、移動客戶端、云平臺、有線電視等信息化設施推進社區居民健身空間的智能感應升級、社區居民健身生活的智能化和社區居民健身管理的數字化。在信息傳播環節,智慧社區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智慧平臺,能夠實現體育健身場地設施、健身活動內容和運動處方等信息的精細發布;在信息整合環節,智慧社區通過全面收集老年人、青少年、孕產婦等人群的體育健身需求信息,有效破解體醫結合、醫養結合和體養結合領域的數據孤島問題;在信息反饋環節,智慧社區不僅能夠為居民自下而上表達體育健身訴求及為政府發布全民健身的政策文件提供縱向渠道,而且能夠為體育、醫療、養老、教育等相關行業的信息共享提供橫向渠道。
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的精準供給為網絡媒介與社區空間良性共建的社會賦能,映照了技術、社會與組織在全民健身特定場域的交織與互動。在結構關系維度,智慧社區的社會賦能有助于基層政府部門、體育社會組織、體育市場組織、信息技術市場組織等多元主體之間的關系從雙邊轉向多邊,居民體育健身服務供求主體之間的關系從模糊匹配轉向精準匹配,政企關系由縱向引導轉向橫向合作,治理主體間結構由縱向單向延伸轉向縱橫雙向發展,治理作用邊界由事后轉向事前,治理運作方式由分治轉向共治邁進;在作用路徑維度,智慧社區的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涉及政府管治、市場厘治、社會協治和居民自治[22]。其中,政府管治集中于對智慧健身場地設施的財政補貼,市場厘治體現為智慧健身技術產品的公益性、有償性、多樣性和選擇性供給,社會協治體現為非營利組織對智慧健身服務供給的積極響應,居民自治環節主要體現為社區居民對于智慧健身的積極回應。
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堅持生活本位是其重要價值取向,聚焦居民日常生活是其工作重心,增強社區居民的生活體驗是其重要目標。當前,人口老齡化、社會流動、全面放開二孩政策以及義務教育領域“雙減”政策等諸多要素對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的路徑創新提出了客觀要求。
體教結合,旨在強調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我國針對青少年群體的體教結合在空間維度上逐步延伸到課外體育活動,在供給維度上逐步采用有償服務方式。以社區為載體的青少年體育活動逐步成為我國體教結合工作的重要抓手,對全面提高青少年體質與健康水平意義重大。目前,“三社聯動”已經成為社區青少年體育活動的重要服務方式,突出“以社區青少年體育需求為導向,由社區、社區體育社會組織和社會體育指導員在場域社區內合作開展青少年體育治理活動”[23]。智慧社區助推體教結合服務的精準供給主要基于“三社聯動”,采用需求驅動模式選擇市場組織提供的相關服務。以湖南省益陽市1768輪滑俱樂部為例,其在2年時間內,通過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智慧社區平臺發布服務內容、活動特色、費用優惠等信息吸引廣大青少年學生參與輪滑活動。目前,該俱樂部在益陽市已經開設4個運營場地,吸引了近三千人次的青少年積極參與,基本滿足了益陽市青少年群體的輪滑參與需求;俱樂部年均運營收入突破70萬元,積極拓展了益陽市的體育產業新業態;與益陽市2所小學和14所幼兒園建立合作關系,以服務外包形式承接了學校體育(學前體育)的輪滑教學,有效探索了益陽市青少年課余訓練新思路;一些優秀學員多次代表益陽市在省級比賽中獲獎,引起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智慧社區助推體教結合服務精準供給具有三個鮮明特點:一是最大程度滿足了青少年健身娛樂的差異化體育參與需求,彌補了學校體育在青少年體育需求環節的短板; 二是最大程度充實了青少年體育活動內容,豐富了青少年課外體育活動選擇;三是深度探索了青少年體育有償服務供給路徑,激活了青少年體育服務的市場主體活力。
體醫結合,旨在強調運動醫學對體育鍛煉的方法指導和效果監測。在全面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時代背景下,體醫結合已經成為推動全民健身行業發展的強大引擎。智慧社區助推體醫結合服務的精準供給主要采用政府驅動型模式引導社區居民逐步接受運動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的科學化水平。在湖南省益陽市,市政府基于當地體育事業發展規劃重點打造了佳寧娜廣場、秀峰公園、資江沿江風光帶、大禹廣場等4個廣場舞示范區,通過政府網站、居民小區電子顯示墻、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廣泛宣傳廣場舞的動作教學和場地開放信息,吸引廣大市民積極參與。與此同時,體育部門與醫療部門配合,利用年度體檢、“全民健身日”等免費咨詢活動向廣大社區居民推介廣場舞鍛煉方法,營造良好的智慧健身氛圍。從社會反響看,益陽市廣場舞的示范經驗已經得到了國家體育總局工作簡報的特別報道。
智慧社區助推體醫結合服務精準供給具有3個鮮明特點:一是發揮了普惠性全民健身服務的資源優勢,滿足了社區居民的智慧健身需求;二是強化了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的科學監測和管理,提升了社區居民體育健身的科學化水平;三是夯實了全民健身普惠性服務供給路徑,激活了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供給效能。
為應對日漸嚴峻的老齡化問題,我國提出了逐步健全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在提升居家社區養老服務質量過程中,依托社區為居家老人提供精準化、個性化、專業化的體育健身服務逐步成為一個重要內容。智慧社區助推體養結合服務精準供給是體醫結合與醫養結合提供老年健康服務的新路徑,主要采用體育社會組織驅動型模式為廣大社區居家老人提供社會化全民健身服務。愛齡居照護養老機構是湖南省益陽市第一個嵌入式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連鎖機構,目前在市內已經擁有9家連鎖服務點。愛齡居通過加強智慧養老硬件設施建設,不僅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社區居家老人接受有償日間照料服務,而且吸納了體育健身、老年養生、社區服務等各類志愿隊伍和體育社會組織提供的老年人體育健身、休閑、娛樂服務。自2019年8月以來,益陽市范圍內的4所高校(1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職院校)、1所中職衛生學校和6家醫院(4家公辦醫院和2家民辦醫院)先后為愛齡居照護的9個連鎖服務點提供健康咨詢與活動指導服務,相關實踐經驗得到了省、市民政部門的高度肯定。
智慧社區助推體養結合服務精準供給具有3個鮮明特點:一是發揮了全民健身服務在滿足廣大老年人健康養老需求方面的獨特優勢,豐富了社區居家老人的養老生活;二是強調了健身、休閑、娛樂等多元化健康養老服務內容,實現了體育與養老領域的交互融通和資源整合;三是體現了老年健身服務對養老服務的資源依附性,拓展了老年人體育服務供給路徑。
貫徹和落實健康中國、數字中國、體育強國等國家戰略,需要加強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的政策統籌:一方面,基于縱向到底的維度強化從中央到基層在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領域的統一認識。依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報告》,智慧城市將成為推進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新思路、新手段和新模式。在“十四五”時期,各級地方政府在社區建設環節需要結合地方實際將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政策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基于橫向到邊的維度,落實體育、教育、養老、醫療、工信等相關部門在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領域的協同配合。在“十四五”時期,體育、教育、養老、醫療等需要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針對信息化建設的宏觀政策部署,相關領域的發展規劃需要細化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工作。
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的良性運行對政府、社會、市場和居民的多元共治和體育、醫療、養老、教育等行業的協同配合提出了客觀要求。在智慧社區助推體教結合服務精準供給領域,需要以學校體育為基礎,將社區作為學校體育信息化教學的延伸,充分運用“家校通”等智慧平臺引導青少年參與社區體育健身;在智慧社區助推體醫結合服務精準供給領域,滿足孕產婦等群體的健身需求,需要以醫療為基礎,將社區作為醫療資源下沉的重要著力點,運用智慧醫療平臺引導相關群體的科學健身;在智慧社區助推體養結合服務精準供給領域,需要以養老服務機構為基礎,將居家社區養老機構打造成老年人科學健身的集散點,運用社區信息技術設備指導居家老人的體育健身。
智慧社區助推全民健身服務精準供給對信息技術產品研發、銷售、運行領域的行業聯動和資源整合提出了客觀要求。一是訪問平臺的產品研發需要關注智能產品的個性化需求,充分考慮不同人群對電腦、手機、IPAD和IPTV等智能產品的適應性;二是應用平臺的產品推廣需要明確政府、社會和市場對全民健身服務信息化供給的主體責任,兼顧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務的公益性、私益性;三是網絡平臺的產品推介需要明確相關信息產品和技術的具體性能,強化體育健身信息化服務的有效性;四是感知平臺的產品應用需要加強M2M終端和讀卡器等智慧產品的生活體驗,切實體現全民健身信息化服務的可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