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平 袁 方 杜振萍 盧鴻基 馬朝暉 盧愛麗 李惠平 王立新,3△
(1.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120;2.廣東省中醫院,廣東 廣州 510120;3.廣東省中醫急癥研究重點實驗室,廣東 廣州 510120)
中樞神經系統感染(CNSI)是指各種生物性病原體,包括病毒、細菌、真菌、螺旋體、寄生蟲、立克次體和朊蛋白等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實質、被膜及血管等部位,從而出現急性或慢性炎癥(或非炎癥)性反應的一類疾病,其常見臨床表現有發熱、頭痛、嘔吐、癲癇發作、精神和行為異常、人格改變、意識障礙、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及腦膜刺激征等[1]。中醫學暫無CNSI的病名,因其臨床癥狀表現復雜多樣,導致中醫病名歸屬繁雜,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本文從CNSI的臨床表現和中醫病因病機特點的角度出發,結合與傳統溫病的異同,對本病的中醫病名進行探討,提出可以“腦溫病”作為CNSI的中醫病名,現闡述如下。
中醫古籍中,并無“中樞神經系統感染”這一病名,但與其臨床癥狀相似的記載,散見于“癇證、痙病、急驚風、疫證、暑溫、暑厥”等病證中。
早在馬王堆漢墓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癇者,身熱而數驚,頸脊強而腹大”的記載[2],描述了小兒發熱伴癲癇發作,這可能是最早關于CNSI的記載?!督饏T要略》中論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3]。張仲景論述了津傷、外感風寒而致痙病,表現為發熱惡寒、頸強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等,與CNSI出現腦膜刺激征、繼發癲癇的臨床表現相似。葉天士在《三時伏氣外感篇》中論述“夏令受熱,昏迷若驚,此為暑厥,即熱氣閉塞孔竅所致”[4]。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小兒暑溫,身熱,卒然痙厥,名曰暑癇”[5],以上為暑熱熾盛、內竄心包、引動肝風而致暑厥、暑癇,表現為發熱、神昏、抽搐等,與CNSI的表現相似。陳杏軒在《杏軒醫案》載“特其驚之作,必由熱盛而成。然有一熱即作者,有熱二、三日而作者,其狀悉皆昏迷搐搦,肢厥咬牙,輕者時昏時醒,重者七日方蘇,極重者至十二朝始轉”[6],所記載暑風傷及心肝,發為急驚風,所描述癥狀與CNSI的表現相似。余霖《疫疹一得》說“疫證初起,惡寒發熱,頭痛如劈,煩躁語妄,身熱肢冷,舌刺唇焦,上嘔下泄”[7],所記載疫證火毒充斥內外、氣血兩燔、心神受擾,癥見發熱、頭痛、煩躁、譫語等,與CNSI亦頗相吻合。
古代醫家對以上病證的描述,其主要癥狀包括發熱、頭痛、抽搐、頸項強直、牙關緊閉、角弓反張、昏迷等,與現代醫學CNSI的臨床癥狀頗為相似。古代醫家缺乏病原學專科知識以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概念,多認為本病為外邪入里,傷及心包、心、肝等所致,未能認識到CNSI本質,常根據臨床的突出癥狀或體征來認識和診治疾病,未對CNSI形成全面認識。
現有中醫學教材、相關診療指南以及醫家學者對部分CNSI冠以中醫病名,由于CNSI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導致其中醫病名歸屬繁雜,缺乏統一的認識。
《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西醫疾病部分》[8]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歸屬于“春溫”范疇,將流行性乙型腦炎歸屬于“暑溫”“伏暑”范疇?!吨嗅t臨床診療術語:疾病部分》[9]中涉及CNSI的中醫病名有腦癆(4.22)和顱腦癰(4.31)。其中,腦癆對應于中樞神經系統結核病,顱腦癰對應于顱內膿腫。《中醫腦病學》[10]根據CNSI的臨床表現歸屬中醫病名,將結核性腦膜炎歸屬于“癆病、內傷發熱、頭痛、痙證”范疇,將化膿性腦膜炎歸屬于“春溫、風溫,頭痛、痙證”等范疇,將腦蛛網膜炎歸屬于“痙病、頭痛、痿證”等范疇。李昀澤等[11]認為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應歸屬中醫學“頭痛”“嘔吐”范疇,通過回顧分析臨床資料,探究逐瘀豁痰法在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治療中的作用。張偉等[12]認為病毒性腦炎應歸屬于“痙病、癇病、中風、驚風”等范疇,設計臨床試驗,研究菖蒲郁金湯聯合大劑量丙種球蛋白治療小兒重癥病毒腦的效果。杜世豪[13]認為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初期有發熱、惡寒、體痛等表證,繼而出現肢體失用、意識障礙等癥狀,可以從“外中風”去認識。任繼學教授[14]診治CNSI多年,根據腦髓募原或脂膜受癆瘵邪毒浸淫發為痙病的特點,創“腦癆痙”病名冠以中樞神經系統結核病,并制定相應的辨治理法方藥。蒲輔周[15]老前輩認為流腦應歸屬于暑溫范疇,創立治療乙腦八法。劉仕昌教授[16]將病毒性腦炎歸于暑濕或伏暑范疇,認為病因多與感受暑濕有關,將病毒炎性腦炎分為三期辨治。
以上有關CNSI中醫病名的歸屬可謂繁雜,大致可分成癥狀學病名和溫病學病名兩大類,如癥狀學病名“內傷發熱、頭痛、嘔吐、痙證、癇病、痿證、中風、驚風”等,如溫病學病名“風溫、春溫、暑溫、暑濕、伏暑”等。然而,這兩種命名方式皆有不妥之處。
CNSI臨床表現復雜多樣且無特異性,若以中醫癥狀學病名予以概括,只能反映CNSI的某個癥狀或階段,不能反映所有臨床癥狀的疊加并存,更無法反映疾病的整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比較局限。若以現有溫病學病名命名CNSI,則存在三大不妥:1)CNSI病位在“腦”,其臨床表現有別于常見溫病,現有溫病學病名無法體現其病位在腦的特點;2)若以某個溫病學病名(如風溫)命名CNSI,風溫對應的疾病眾多,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大葉性肺炎等,以此命名易于與其他疾病相混淆,容易產生疑惑,且無法突出CNSI的特殊性;3)部分醫家學者認可“春溫、暑溫、暑濕”等帶有季節時令的病名作為CNSI的中醫病名,但只有部分CNSI存在季節的高發性,如流腦、乙腦等,多數CNSI無明顯時間相關性,因此以此命名以偏概全,并不合適。
中醫病名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和發展中醫是非常重要的。正因于此,有必要為CNSI尋求一個獨立、恰當的中醫病名將其概括。
本文結合CNSI的中醫認識、臨床表現及臨床研究,總結了CNSI兩大特點:病位在腦、歸屬溫病范疇,認為“腦溫病”可以作為CNSI的中醫病名,現闡述如下。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歸屬于中醫學“腦”的范疇。腦藏于顱內,由髓匯集而成,故又稱“髓?!保瑸樵裰?,生命之主宰。脊髓乃脊椎管內之髓,脊髓與腦相通,與腦髓相交通。《素問·五藏生成篇》云“諸髓者,皆屬于腦”。因此,西醫之腦和脊髓歸屬中醫腦的范疇,故CNSI病位在腦。
CNSI為生物病原體侵襲人體中樞神經系統,和溫病同屬外感熱病范疇。CNSI起病多見發熱,符合溫病以發熱為主癥的特點。CNSI起病后常迅速出現意識障礙、抽搐、腦膜刺激征、局限性神經損害體征等,符合溫病起病急、傳變快、易內陷生變的特點。中醫學教材[17]、診療指南[8]和不少醫家學者[15-16,18]認為CNSI可歸屬于溫病范疇,治療上多以溫病治療思路辨治。
綜上所述,CNSI病位在腦,可歸屬溫病的范疇,故提出“腦溫病”作為CNSI的中醫病名。腦溫病作為CNSI的中醫病名可以體現其臨床特征:一方面可以體現CNSI屬于中醫學外感性腦病的范疇;另一方面可以體現CNSI溫病的性質和特點,為臨床辨證治療指明一定的方向。然而,CNSI雖歸屬于溫病,但因其具有復雜性、難治性和高危性,臨床表現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溫病,治療法則也大不相同,需與之區分。因此,有必要設立“腦溫病”中醫專科病種,才能更好地適應臨床診療的需要及臨床研究的開展。
不同的溫邪大多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根據溫熱病邪侵犯部位不同,有肝瘟、肺瘟之說,如肝瘟對應于急性病毒性肝炎[8],肺瘟對應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19]。腦溫病雖歸屬于溫病范疇,但因其病位在腦,其起病主癥及演變特征、治療原則等方面有別于傳統溫病,具有特殊性。因此,設立“腦溫病”作為中醫??撇∶欣谠摬≈嗅t方面的規范診治、精準治療。
腦溫病和傳統溫病病邪所犯部位不同,腦溫病病邪直中于腦,疾病早期即可見躁狂、淡漠、神昏等意識障礙表現,而傳統溫病出現“神昏”時,已然處于疾病的極期、后期。溫病感邪多從口鼻而入,口鼻之氣外通“天氣”,內通肺胃,故起病常見肺衛熱證或胃腸濕熱證。當病邪由淺入深,由輕加重時,邪熱入心或心包時,引起神明之變,證見神昏、神志異常等。《重訂通俗傷寒論》指出“邪熱內陷包絡,郁蒸津液而為痰,迷漫心孔,即堵其神明出人之竅,其人即妄言妄見,疑鬼疑神,神識昏蒙”[20],所述即為溫熱內陷、痰濁閉阻心包導致神昏。腦為元神之府,清竅所在,主神明,邪不能犯,犯之則病。腦溫病起病便是病邪直中于腦,擾及神明,郁閉清竅,故早期即可見神昏、譫語,神昏責之于腦,病位特殊,有別于傳統溫病。
傳統溫病起病急驟,以發熱為主癥,且熱勢較高,起病常見肺胃癥狀,而腦溫病可緩慢起病,且起病主癥復雜多樣,具有特殊性。腦溫病起病方式有急性、亞急性和慢性之分。若急性起病者,起病主癥除外發熱,還可見、意識障礙、癇性發作、腦膜刺激征及局限性神經損害體征等癥狀,與溫病皮疹、發斑、發頤等主癥不同。亞急性或慢性起病者,可見低熱或不伴發熱,如隱球菌性腦膜炎大部分呈慢性發病,在診斷前已有癥狀可長達數月,僅半數患者出現發熱[1];結核性腦膜炎多呈亞急性或慢性起病,初起時有低熱、盜汗、乏力、食欲減退等結核中毒癥狀,病情逐漸發展出現腦實質損害表現,與溫病起病急驟、發熱必備、熱勢較高的特點不同[1],具有特殊性。
腦溫病前驅期可與傳統溫病相似,一旦病邪入腦,隨即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伴發腦部并發癥,疾病演變特征與傳統溫病不同,具有特殊性。如病毒性腦炎[1]前驅期可一至數日,表現頭痛、頭暈、肌痛、惡心和嘔吐,以及咽喉痛及全身不適等全身感染癥狀,與傳統溫病起病癥狀相似。一旦病邪入腦,便快速演變,出現發熱、頭痛,意識障礙,精神行為異常和神經功能缺損等,進一步進展可出現昏迷等。重癥患者早期即可出現去皮質或去大腦強直狀態,或伴癲病持續狀態,顱內高壓癥嚴重者可出現腦疝。以上腦溫病演變過程出現的神經系統癥狀、體征和腦病并發癥等,具有復雜性、難治性和高危性,在傳統溫病病程中很少發生,具有特殊性。到了腦溫病后期,患者多遺留癲癇、記憶力下降及神經功能缺損癥狀等,而傳統溫病少見神經系統相關的后遺癥。
腦為元神之府,主神明。腦為嬌臟,至清之地,喜寧靜而惡躁擾,邪不能犯,犯之則病。腦溫病病邪直中于腦,早期即可見神昏、譫語、躁狂、驚厥、抽搐等神識重癥。因此,不同于傳統溫病,腦溫病的治療非常重視“神”的診治,“調神養腦”原則貫穿始終。然而,傳統溫病起病多以肺胃癥狀為主,早期注重祛邪對癥,只當疾病發展到了極期和后期時,如熱入心或心包引起神明之變,才需調神之治。
4.3.1 開竅醒神 腦溫病病邪直中于腦,熱毒內陷、熱閉腦竅,或痰濕濁邪蒙閉腦竅,神明靈機喪失,即可發生竅閉神昏證,當治以開竅醒神,以復神識。開竅醒神法就是通過清解熱毒、開泄痰濁閉阻、通利氣機等,以通竅開閉、蘇醒神識,達到治療竅閉神昏證的目的。邪熱犯腦導致神昏陽閉者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等,痰濁內閉而見神昏陰閉者,常用蘇合香丸、玉樞丹等,菖蒲、郁金和遠志是常用的開竅藥。陳忠琳[21]分三步法辨治乙腦神昏,對于溫熱毒邪內陷所致神昏竅閉者,采用清營湯加減,并送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對于痰濕閉阻所致神昏竅閉者,采用蒿芩清膽湯合菖蒲郁金湯加減,配合蘇合香丸等,取得良好療效。
4.3.2 鎮驚寧神 腦溫病病邪直中于腦,風火痰相結,上沖于腦,擾亂神明,神機失靈,元神失控,當治以鎮驚寧神,以復神機。腦溫病常伴發癲癇,表現為頸項強急、四肢抽搐、口噤戴眼,甚則角弓反張,治療應以鎮驚寧神為則,佐以清熱、豁痰、息風等方法,常用方劑有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及羚羊角湯等,常用藥物如朱砂、磁石、龍骨、牡蠣等,取其“重則能鎮”的功效,或如羚羊角、天麻、鉤藤等平肝息風之品,或加蟲類藥如全蝎、蜈蚣、僵蠶、蟬蛻等以息風止痙;神昏肢厥者,加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丸、紫雪丹以清熱開竅;疼甚或反復發作者。彭勝權教授[22]治療一則病毒性腦炎繼發癲癇驗案,治以安神定驚、清肝瀉火、息風止痙、豁痰順氣為則,以安宮牛黃丸、片仔癀及黃連溫膽湯3方合用,峻藥救治,收效良好。
4.3.3 祛邪安神 腦溫病病邪直中于腦,擾及神明,犯及腦竅,引起腦病諸證,當治以祛邪安神,以復神明。腦溫病常伴頭痛、手足拘急、抽搐、震搖、口眼喎斜等近似外邪襲表癥狀,治療可用解表祛風散邪法,常用方劑有銀翹散、九味羌活湯等。腦溫病神機失用,腸腑傳導失司,腑實與痰熱互結,而成痰熱腑實之證,嚴重者可致竅閉神昏,當以通腑瀉熱。馮倉懷[23]應用通腑清心開竅法治療流行性乙型腦炎40例,在中藥方中加入生大黃以通腑導滯,便秘重者用大承氣湯保留灌腸,取到了較為理想的效果。白春峰等[18]自擬扶正祛邪方治療病毒性腦炎,縮短了臨床癥狀持續時間,降低腦脊液中NSE、S-100、CRP的表達水平,改善了患者腦血流狀態。
目前,CNSI的中醫病名歸屬繁雜,缺乏統一的認識,可分成癥狀學和溫病學病名兩大類范疇,但以這兩大類命名皆有不妥。中醫病名及病種的確立是開展該病高水平中醫臨床研究的基石,如果能將本病的中醫病名統一起來,則會大大提高該病中醫臨床研究的一致性及其治療研究,極大地促進中醫診療標準及指南的制定。本文從CNSI的臨床表現和中醫病因病機特點的角度出發,因其“病位在腦”“歸屬溫病范疇”,故提出“腦溫病”可以作為CNSI的中醫病名。同時還分析了“腦溫病”與傳統溫病在病位、起病主癥及演變特征、治療原則等方面的較大差異,體現了腦溫病的特殊性,明確了需將“腦溫病”作為中醫專科病種與傳統溫病相區分的必要性,以期促進該病中醫臨床研究的開展及辨證診療體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