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妮然 戴永娜 薄文嘉 于志峰
(天津中醫藥大學,天津 301617)
張子和深受劉完素之寒涼攻伐學說影響,在其學術著作《儒門事親》中記載治病主要以汗吐下三法,包括胎產疾病在內,這不僅改變了金元時期崇尚溫補的時代風氣,對于胎產病的臨床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胎產病是孕期和產后諸疾的簡稱,包括不孕癥、妊娠病、小產病、難產病、產后病等病證[1],病原多與婦女的舊疾及胎產時期體虛或感邪有關。臨床當據這一時期胎易滑易動的生理特點,用藥謹慎,多用補法,少用攻法[2]。
隨著現代社會“倉廩實、衣食足”,生產條件由過去的“坐草風”[2]到如今的產后流程化護理,產婦身體條件得到改善。婦女孕期、產褥期常出現進食滋補過量,呈痰濕質體質的胎產人群增多[3],甚至部分發展為妊娠期糖尿?。?]。綜合這些因素致產婦因實而發病較以前大大增多,而現代中醫臨床孕產疾病治療手段較為保守?,F通過深入論述張子和關于胎產疾病的治療理論和方法,以期對于“汗吐下”之法理解較為片面,以致運用縮手縮腳,乃至無從用起的現況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
在《儒門事親》中,張氏認為人體發病皆由邪氣所致,病的虛實、長短、輕重皆與邪氣盛衰相關。因此,治病必先攻邪,邪去正安。這個核心思想貫穿于張氏胎產病治療的各個環節中,也是運用汗吐下三法的理論基礎。張氏把病邪分為“天邪”“人邪”“地邪”,其中天邪包含天之六氣,人邪為人之六味,地邪指的是地之六氣,因感邪于人體的上中下,治療時要因勢利導,對應治法為汗法、吐法和下法。
1.1 汗法 汗法最早可以追溯至《黃帝內經》時期,《黃帝內經》中明確記載“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這可以視為汗法最早的理論源泉和實踐基礎。不僅如此,汗法也是張仲景治療疾病所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張子和繼承前兩者。《儒門事親》記載“開玄府逐邪氣”“風寒暑濕之氣……莫如發汗”認為病情清淺,邪在皮毛者當汗出祛邪,其在胎產病中也遵循這一理念。
1.2 吐法 上涌之法又名撩痰,“撩”可以解讀成兩層含義:一指由外力引起的嘔與吐。首選雞羽等引物,次選據藥性分類的涌吐藥18種。二指不刻意追求吐勢。張氏認為“痰”可分為有形的痰和無形的痰,有“實痰”去實邪,如在治療婦人不孕中以吐法,吐數升冷痰;有“虛痰”暢氣機,如在胎產病中產后心風(心悸),提到如果調胃承氣下之不愈,以三圣散吐之以通上氣。
1.3 下法 張氏在前人使用下法治療婦科胎產的基礎上,擴大了應用強度,尤擅于治療胎產疑難病。其認為,有邪當攻,不必瞻前顧后。婦科下法最早的方劑《素問》中烏鲗骨一藘茹丸,烏賊骨、茜草均入肝腎之經,具有能通、能澀雙重作用,可治閉經,亦可用于產后子宮出血[6]?!督饏T要略》中桂枝茯苓丸,有溫經通絡、緩消癥塊之功。在《儒門事親》中,提到下法的方劑有通劑和瀉劑,雖“通”與“瀉”相類,大體以“通”為輕,“瀉”為重。評價通劑為“凡痹麻蔚滯,經髓不流,非通劑莫能愈也”,故通劑能在大多怪病、難治性疾病發揮其獨特的優勢。
1.4 胎產補瀉觀 《素問》云“邪氣盛則實”,張氏認為人體一切疾病均可以視為正邪雙方的對立,其根本在于邪氣的盛衰,邪去正安,因此在治療中主張祛邪為主,這一根本大法也在胎產疾患治療中得到了鮮明地體現。其補瀉觀總歸于三應用于胎產病中:其一、邪去正安,真氣流轉為補,即胎產病以邪去為要,邪去則氣血流轉,真氣叢生,五臟安和;其二、補以果食為主,反對濫用藥補,所以在胎產病中,張氏多用食物以代藥,或者用以扶正;其三、酸苦甘辛咸皆屬五臟,破除以熱為補,以寒為瀉的觀點,張氏在胎產病中以辨證論治為法,非先入為主。
2.1 法精不避汗吐下 張從正對于汗吐下三法,識練日久,至精至熟,輕則用一,重則擇二,使上下各通,有得無失。1)在下法運用疑難胎產疾病治療中,樸硝為常用藥,其主五臟積聚,久熱胃閉,除邪氣,破留血,腹中痰實結搏,通經脈,利大小便及月水,推陳致新[6]。樸硝用于胎產,首見于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7],以平胃散加樸硝以下死胎瘀血等惡物。張從正提出,樸硝胎齡九十月可用,七月可用,八月禁用,十月胎已成型可用。在妊娠期下血一例中,張子和以三和湯一名玉燭散(承氣湯、四物湯、樸硝后下等分)以治之,患者食前服,服后瀉下數次,疼痛劇烈如手拈,但是下血的情況隨之而止。張從正認為當下即下,如用補劑,必壅郁至火,熱毒愈熾,胎愈不安,有邪時邪受之,當去邪為要,不必考慮胞胎。臨產期患喘病一案,以涼膈散二兩、四物湯二兩、樸硝一兩組方,煎煮冷服。兩則病案屬于上、中二焦積熱,燥火向下以灼血妄行,或向上以迫肺生喘。張從正提出“燥之為病,是陽明化也”,大黃樸硝可下燥。承氣瀉熱與樸硝相合,使陽不偏亢,則血止。由于胎阻氣機,久而郁熱,涼膈散合樸硝清解氣分熱,清上瀉下并行,使郁熱從前后分消,以助肺氣下行則喘自平。四物補血活血以養胎。另外,婦人九月子喑,產后昏迷,其病機與產前喘病相類,子喑治用玉燭散加蜜,瀉熱通氣以助精氣上達。產后昏迷則治同喘病,不過四物湯加至三兩,叮囑其服作一劑,患者大下紫黑色血水。后評價其療效“患者至今肥健”。從此可推斷此人素體健壯,現為產后瘀血不下,敗血上攻,熱閉神竅,故可用。此方中攻補一體,采取“上病下取”以開竅醒神。在現代婦產臨床中,呂志杰醫師用大黃甘草湯,通腑泄熱治療妊娠嘔吐,有奇效[9]。其提到醫者臨證要方藥對癥,其余不必顧慮,反有固胎之功,也正是張氏之意。2)在胎產疾病中,吐法與下法配合運用,調整陰陽以助孕。兩者配合可起到“推陳致新,流通氣血,陰陽相交”的作用。《儒門事親·婦人無子六十八》提到婦人不孕為“陰不升,陽不降”,即陰陽交接不暢。治療用“吐法”服獨圣散(瓜蒂一錢),婦人吐冷痰數升。后采用“下法”導水丸(大黃、黃芩、滑石、黑牽牛)、禹功散(黑牽牛、茴香、姜汁),或用無憂散(黃芪、木通、桑白皮、陳皮、胡椒、白術、木香、牽牛頭)下數十行,食后以姜汁調下。獨圣散獨瓜蒂一味,無論寒熱宿食皆可用,瓜蒂苦寒,起效為佳,不可多用,如遇到體質較差的患者,需要適當減量、改換引吐藥以及吐后增加固護胃氣的藥物以調護。三方以瀉為主,溫補之力遞增。導水丸適合腸道實熱、氣機阻滯的病人。禹功散中茴香和姜汁固護脾胃制約瀉下之寒涼之性,瀉下而不傷脾胃陽氣。無憂散相比前兩方,補正之力更足,瀉中有補,補中調氣??偣餐聻a并用,則人體樞紐通暢,氣血流轉,陰陽相交。吐法的運用尤其適合治療痰濕性疾病,這與現代胎產人群的體質和發病特質相符合,可取得良好的效果[10],如在產后尿潴留中,王建珍等采用引吐,開肺氣,舉中氣,小便立通[11]。3)汗法在胎產期合并表證中的使用雖不特殊,需要注意的是,吐法能起到輕度開表的作用。如婦人產后感時疫,頭疼身熱,張氏采用吐法加汗法,熱服升麻散(升麻、葛根、芍藥、炒甘草,以上各一兩),一服后需用外物以引吐,二服正常服下以發汗。病解后,從正以五苓散治之,加姜棗調護胃氣。這里運用吐汗二法,推測是患者外感疫毒,病輕時短,邪在上在表,涌既能緩解較重的頭部癥狀,又能助汗,即因其一涌,腠理開發,汗出周身,舒解郁滯、調和營衛、暢達氣血、驅邪外出。根據“汗盡痛立止”的評價療效,可知汗吐兩法對于外感表邪,邪氣尚未入里,癥狀急重的時候可聯用。除此之外,張氏提出發汗3種方法:服藥、熏漬、導引,也可考慮發展熏漬、導引,以其無害、簡廉值得推廣??傊t生在運用汗吐下3法要膽大心細,中病即止,注意用后調護。張氏提出了普遍的止吐三法,以藜蘆,用蔥白湯解之;以石藥吐者不止,甘草貫眾解之;以草木吐者,用麝香解之。由于麝香孕產婦慎用,今臨床上可推薦解吐以針灸下胃氣。汗法有兩條注意事項:一不可暴汗,邪氣多不出,使人亡陽;二,表虛亡陽,發汗則死。對于吐下之法的運用要審事擇人,可避免醫患矛盾,古代素來講究醫不叩門之說,患者的心理狀態會影響治療效果。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中曰“故性行剛暴、好怒喜淫之人,不可吐;左右多嘈雜之言,不可吐;病人頗讀醫書,實非深解者,不可吐;主病者不能辨邪正之說,不可吐;病人無正性,妄言妄從,反復不定者,不可吐”。汗吐下的劑量和調護,需根據患者身體狀態再調整。
2.2 術良糾偏溫補 張子和時時提醒,醫者需斟酌下藥,不可以盲目溫補,在治療胎產病中也是如此。“唯慵工治病,純補其虛,不敢治其實……補者人喜,攻者人所惡……世傳以熱為補,以寒為瀉,訛非一日”。在《儒門事親》中記載著數例醫案用來提醒醫家勿濫用溫補藥,如半產或小產之后,切不可溫補。半產小產多有胎元不固,后七情內傷化火,導致小產,應該用玉燭散(四物湯、承氣湯、樸硝)以瀉火安胎。若用溫燥藥物,導致內火更甚,雪上加霜。婦人產后,為瘀血阻滯腰痛,醫家不辨喜補,以轉生他疾。產后一二日發熱,現在多認為是血虛發熱,以溫補多用,從正治以新汲水調玉燭散、甘露散(人參、藿香各半兩,白術、甘草、葛根、澤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木香一分)。當然,其也不是一味反對補藥,治病用藥還需辨證論治,如在《卷十五·婦人病證·第七》中,載有治療不孕癥之名方詵詵丸(當歸、熟地黃、延胡索、澤蘭、川芎、赤芍藥、白薇、人參、石斛、牡丹皮),是補中寓瀉,攻補兼施,以補為主的方劑。臨床驗證,此方調和氣血陰陽,治療不孕癥氣血不足并虛陽偏盛證型,療效頗佳[12]。
2.3 膳藥針以巧治 在胎產病中,除常規藥物為主的療法外,張從正還主張藥膳和針灸的應用。1)在胎產病中用針灸,常用來輔助藥物治療。如《儒門事親·卷八》云“有孕已歲半矣……塊病也,非孕也……有病當瀉之。先以舟車丸……后以調胃承氣湯……又以舟車丸、桃仁承氣湯瀉……病十去九……以針瀉三陰交穴……塊已沒矣”。治療孕婦積塊時,張子和先用瀉下劑蕩滌瘀陳,后行針于三陰交穴,采用瀉法。針稱此穴可調暢胸中氣機、疏通足三陰經經脈氣血。故針刺可彌補藥力不足之弊。2)孕期母體氣血供應胎兒,自身偏不足,用藥不當易動胎。藥膳更符合孕產期慢病管理,如孕婦平素便秘,孕中期加重,通便藥物皆失效,三胎皆由于排便時用力過猛而墮胎。戴人用花堿煮菠葵菜,花堿是從蒿、蓼等草灰中提取之堿汁,和以面粉,經加工而成的固體。能軟堅消積,化痰祛濕。花堿煮菠菜,代替大承氣之類通下,以車前子苗做湯,其中有大量黏液及油脂物能起到潤滑的作用,豬雜羊血做粥,以潤腸養血治燥,可長期食用,起到標本同治的作用。藥膳也可用來補虛,如產后虛弱,乳脈氣血不通,乳汁不下,產婦內用精豬肉湯調和益元散,外用木梳以疏通乳腺。或用豬蹄湯調益元散,針肩井。此外,孕產婦慎用的藥物可用無毒和類藥的植物代替。如婦人小便不利,從正用八正散,其中滑石易動胎,以葵菜籽替換之,一樣起到潤下的作用。藥膳還可用來做吐下之后的調護。如治療婦人無子,吐下之后,用蔥、醋、白粥、食三五日以補養胃氣。后用玉燭散配合桂苓白術丸,使心火降,腎水足,水火既濟以助孕。
2.4 術高心仁避誤治 受古代醫術條件和知識的限制,醫者常出現胎產誤診和誤治。而從正醫術高超接治不少疑難變證,在《儒門事親》也多有記錄,常附治療要點以警世人勿步后塵,不僅體現出從正超長的智慧,也體現救世濟人之心。如孕婦孕吐劇烈,自以為是病。從正結合脈診,尺脈洪大,陰博陽別之脈,為孕脈。雖意識到是胎非積,用平和的藥物,以順病家之意,后果不其然。《外傷形·孕作病治》婦女年四十,嘔吐腹脹以為得病,醫者不查別,用針和毒藥治。唯有戴人,認為六脈皆平,唯有右邊尺脈有力,診為有孕。其女出生后兩目下有針痕,幾乎喪失視力。因此,治療婦人病,一定要問妊娠,不可倉促。此外,從正奇人奇法,手段雷厲。如產婆接生不當,按產婦腹部和拉拽胎兒用力過猛導致胎死腹中,張從正以秤鉤拽出死胎,后與冰水飲用以防化熱,以痛經散化瘀下血。此法看似猛烈,實則靈驗。
2.5 防難產于未然 張從正從其臨床經驗出發,為防止難產,提出產前用藥以助產。婦人難產皆因產道燥澀緊斂,宜先于產時有所準備,可用長流水配益元散(滑石六兩、甘草一兩為細末。每次服三錢,蜜調,新水送下),這樣生產的時候會比較順利,并且產后也無虛熱證和氣血不和之證?!侗静萁浭琛氛f“滑以利諸竅,通壅滯……甘以和胃氣,寒以散積熱”,滑石具有清熱通氣,利尿下瀉的功效?,F代藥理研究發現[13],使用滑石的瀉下作用可通過刺激腸道及消化系統,興奮子宮并引起反射性的收縮,促進胎兒順利娩出。
3.1 汗吐下之法因時制宜,因人制宜 當今時代,胎產人群中因不健康的生活飲食或者過度補益,痰濕氣滯人群大大增加,往往通過消法以化痰理氣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作用有限,汗吐下之法有更大的運用空間。張從正提到,使用吐法需對患者有要求,提出不可用的5類患者,這對現如今也有意義。醫師可引導患者去嘗試,和患者充分溝通,讓患者了解其獨特的快、廉、效的治療優勢,充分做好患者家屬和患者的工作,如不接受,不可采用。同樣,今天對醫師也有要求,部分醫師一味避風險,臨床補法成風,形成“不用-不會-不信”的循環,這需要醫師中醫基礎扎實,會用,敢用,及時用。此治法看似粗暴,患者的體驗感不好,但是對于一些疑難病例確實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颊叩捏w驗感是建立在治愈的基礎上的,醫生應該有這樣的定力。當然,部分汗吐下之法使用的一些藥物為有毒藥,怕對孕期胎兒產生不必要的影響,醫者當根據汗吐下用藥分類酌情選擇藥物,不能太過激進。
3.2 改善醫療環境,與汗吐下法的應用空間 臨床運用汗吐下的藥物,分為無毒、小毒、大毒,部分藥物不屬于藥典中的安全范圍內,其實際劑量、用法與“標準”有差別,國家應當出臺相應的醫療政策,使中醫學說和用藥“存古而崇今”,細化用藥條目和給予醫生“解綁”,當醫師認為適用汗吐下之法治療時,給予其應用與探索空間,不僅可以經濟、迅速解決患者的病痛,還可以讓醫師敢用,日久則醫術嫻熟,對于此有新的理解,促進臨床的發展。
3.3 臨床加強和科室合作,重視食療 《儒門事親》中所記載的食療,對后世藥膳學產生了影響,如元代《飲膳正要》等書的出現。食療運用于胎產疾病中,以及作為病后補法調護,類似于現代產后護理,使最大限度地均衡孕婦健康和胎兒的健康。在產婦便結醫案中,使產婦不動胎氣又能順利排便,體現出張從正活學活用的智慧,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臨床表明[14],食療能夠在不影響胎兒的情況下可以長期使用,是一種經濟、簡便、安全、有效的療法。食療的應用源遠流長,類型繁多,食療方案需營養科和臨床科室協作,這種科學有效的食療,往往起到一兩撥千斤的作用。相比于服用藥物而言,這種方式更加持久有效,并且通過醫患之間的溝通,有助于患者的自我支持和成長,其作用不可小視。
3.4 中西醫結合避誤治,樹立醫德醫風 古代受醫療條件的限制,看病多從經驗出發,醫家僅憑望聞問切,沒有客觀指標,而胎產前期的隱匿性,決定其容易誤治?,F代中醫多借助西醫檢驗手段的輔助,也有規范化流程化的產檢,誤診的概率很小,體現著中西醫不斷匯通的必要性。醫師需要有人文職業素養,早在張從正的年代,就有意識的安撫患者,順從患者,既能讓患者和家屬能接受,又不違背治療原則。提醒醫師當以治病為本的同時,應該有人文情懷和溝通技巧,關懷孕產婦。
3.5 發展助產事業,增加孕產婦幸福感 醫院應當重視產前助產事業,以幫助婦女順利生產,減少產后病。可根據患者的體質以及懷孕的狀態,預判其生產狀況[15],幫助制定助產計劃,如控制嬰兒的體質量、采用瑜伽等體式鍛煉母體力量,學會正確用力和呼吸以減少產道撕裂,也可增加中醫藥的參與度[16],如用益元湯等,軟產道為生產做好準備,力圖達到對母體傷害最小。綜合這些方法,不僅可減少產婦的痛苦,還可以避免因氣血流失導致的產后病以及虛實夾雜之證。
胎產病包羅甚多,在目前的醫療環境下,有適宜中醫治療者,有不宜中醫治療者,倡導結合現代醫學最大可能發揮中醫藥特色。以“攻邪”為主要思路和治法對八百年后的今天的臨床變化——過去孕產婦體質多虛到如今多實的生理狀態,或感邪易化實的病理狀態具有新的意義。后世需不斷繼承和發展“汗吐下”治療特色和方法,重視醫患之間的溝通交流,推進膳針藥并用同時期望中醫藥政策不斷改革,推動中醫特色學說與治療方法不斷發展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