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指導 李延萍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痛風是一種常見的高尿酸血癥代謝性疾病,可導致炎癥性關節炎和合并癥負擔,尤其是心臟代謝-腎臟疾病,包括高血壓病、心肌梗死、中風、肥胖、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和慢性腎病。涉及多個民族的研究報道,成人痛風的發病率在0.68%~3.90%之間[1]。痛風屬于中醫學“痹證”“痹病”范疇[2]。西醫治療急性期給予非甾體消炎鎮痛藥、秋水仙堿等控制炎癥,緩解期予降尿酸治療以防止進一步發作[3],同時相關指南均推薦長期/終身降尿酸治療,使血尿酸持續長期達標,預防痛風急性發作及相關并發癥的發生[4]。但因為藥物副作用,患者常不能堅持服藥,導致痛風反復發作。中醫中藥治療痛風不良反應少,有其獨特優勢,中醫藥干預采取養治并舉、病證結合、分期論治的總原則,強調在各個時期均應預防尿酸性結石形成[5]。但由于目前痛風的辨證不一,治療尚無較為統一的方劑,循證學證據仍然不足,這極大地阻礙了中醫治療痛風的臨床證據積累。
李延萍主任醫師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常務委員,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副會長,重慶市中醫藥學會副會長,重慶市名中醫,重慶市師帶徒指導老師,重慶醫科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李師已有30余載豐富的臨床及教研經驗,對風濕病、脾胃病及內科疑難疾病有著獨到的診療經驗,尤其對痛風的辨證施治頗具心得。筆者侍診李師左右,感吾師遣方用藥之精妙考究,故而特撰李師診療痛風經驗擷萃以饗讀者。
李師認為痛風發病與本虛標實是分不開的,而本虛以脾腎兩虛為主,致病因素與濕有關。脾主運化水谷精微和水液,胃與脾相表里,主收納腐熟,脾胃為后天之本,共同消化及運化精微物質,同時脾胃居中焦,為全身氣機升降之樞紐。腎藏精,主水、納氣,主水液代謝。脾胃功能失調,腎之開闔不利,則導致水液代謝失常,聚而成濕,久則化熱、成痰、成瘀痹阻經脈關節,導致痛風的發生。《脾胃論》曰“不因虛邪,賊邪不能獨傷人,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脾胃失和,則百病由生。李中梓《醫宗必讀》云“脾土虛弱,清者難升,濁者難降,留中滯隔,瘀而成痰”。李東垣《脾胃論》云“脾病則下流承腎,土克水,則骨乏力,是為骨濁,令人骨髓空虛,足不能履地”,說明脾腎先后天相資,五行上相克,功能上相聯系,關系極為密切。
李師認為,痛風患者多形體偏胖,加之喜嗜酒煙及膏粱厚味,以致脾胃受邪,釀濕生熱,流趨下焦,瘀滯經脈起病。急性期復感外邪,滯礙脾胃,脾運不利,久則生濕化熱,濕熱之邪下注,流于四肢而發病。脾屬土,腎屬水,脾土制腎水,脾陽先傷,腎陽亦傷,腎氣不足,腎主水,主氣化,泌清別濁,可致水濕不化,聚而生飲成痰,水液停聚不化成為痰飲,緩解期,脾腎俱傷,先后天之本俱損。脾腎不足,內生濕濁,是痛風發病的根本原因。
李師認為,痛風根據其臨床特征分為急性發作期、慢性緩解期、間歇期,治療上針對不同臨床特征分期論治。
2.1 急性發作期 急性發作期起病急,關節疼痛突然出現,程度劇烈,疼痛處局部皮溫升高、皮膚色紅,關節腫脹明顯,癥見:關節紅腫熱痛,發病急驟,1個或多個關節起病,部分兼有發熱、口渴、小便黃,舌紅,苔黃,脈弦滑數,此期以“治其標”為原則。李師認為,痛風急性期以清熱利濕泄濁、消腫止痛為主,其團隊臨床研究發現,清熱利濕中藥能顯著緩解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癥狀[6],自擬“痛風靈方”治療痛風急性發作,以黃芪、炙遠志、石斛、川牛膝、忍冬藤、黃柏、蒼術、薏苡仁、土茯苓、延胡索為組方。該方已制成院內制劑,在重慶市中醫院廣泛使用。“痛風靈”方以四神煎、四妙丸加減化裁組成。四神煎出自《驗方新編》,主治鶴膝風。基礎研究提示四神煎有效抑制CIA大鼠炎癥細胞因子,減輕關節腫脹[7]。四妙丸出自《普濟方》,是治療痹證的經典方劑。研究報道,四妙丸方劑可有效抑制炎性反應,降低C反應蛋白(CRP)等炎癥指標水平,從而快速緩解疼痛[8]。“痛風靈”方中重用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正氣充,邪易除,扶正以統領諸藥直達病所,透絡通痹,祛邪外出。基礎研究發現,黃芪的有效成分黃芪甲苷能通過抑制炎癥信號通路TLR2、NF-κB mRNA蛋白表達水平的進而抑制白細胞介素-2(IL-2)、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表達抑制尿酸鈉誘導的大鼠急性痛風性關節炎[9];川牛膝活血通經、祛風除濕,《神農本草經》言“牛膝……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氣”,其又可引熱下行;遠志補益心腎,以杜絕邪氣內傳之路,預安未受邪之地,又能祛瘀消腫痛;石斛養陰清熱生津,其味甘淡,配伍黃芪,可使黃芪溫而不過燥,滋而不過膩;忍冬藤甘寒,清熱解毒、疏風通絡,能改善濕熱互結的關節腫痛,且可制約黃芪溫熱之性;合用四妙丸中黃柏清熱燥濕為君,蒼術燥濕健脾,薏苡仁滲濕泄濁,引濕熱于小便出;土茯苓解毒除濕,通利關節,具有抗炎、降尿酸作用,臨床上為治療痛風常用中藥[10]。濕重者,加萆薢、蠶沙、車前子等;血瘀甚者,加丹參、地龍、土鱉蟲等;痛劇者,配以蜈蚣、全蝎、延胡索等。在使用該方的基礎上,李師認為痛風患者素體多痰濕,日久必凝滯血脈,化為濁瘀,故治療上加用活血之丹參,以及血肉有情之蟲類藥物如地龍、土鱉蟲搜剔通絡。其擅用萆薢與土茯苓藥對配合,萆薢、土茯苓藥對通過多靶點、多通路作用于痛風性關節炎,主要起到抗炎免疫的作用[11]。
2.2 慢性緩解期 慢性緩解期患者關節腫痛逐漸緩解,時有反復,部分患者可見痛風石,癥見:關節疼痛時輕時重,皮下結節,觸之不痛,或見結節破潰,舌淡胖,苔白膩,脈沉滑,此期以“治其本”為原則。李師主張慢性緩解期治療以“健脾益腎化濕”為主。痛風患者多嗜酒煙及膏粱厚味,以致內生痰濁,在緩解期利濕濁尤為重要。慢性期痰瘀交織,病邪久戀,正氣虧損,脾腎功能失司,當以培本固原為主,滋養先后天之本,骨強則筋堅,痹痛自除。脾主升清降濁,脾胃功能受損,清濁代謝失常,故產生濁邪,如遇脾虛大便不成形等,李師多以健脾祛濕之中藥,如歸脾湯、六君子湯加減等。《素問·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腎虛氣化失司,尿液排出受阻則會導致水濕內停,進而尿酸排出減少。伴腰膝疼痛等,偏腎虛的李師多以六味地黃湯為基礎方加減。有研究報道,補腎中藥降尿酸療效確切,六味地黃湯對尿酸代謝有調節作用[12]。無論偏于脾腎,均輔以萆薢、澤瀉、土茯苓利濕化濁等;出現肢體行動不便者,加用桑寄生、杜仲等補肝腎強筋骨;痛風日久,關節癥狀反復發作,必耗傷正氣,患者可出現氣短、乏力、口干、腰膝酸軟、大便溏薄不化、肢體腫脹困重等,治療當以扶正之品,如杜仲、巴戟天、黃芪等,此期患者,如出現陰津耗傷者,可加選生地黃、麥冬之類。李師認為此期對痛風石的干預非常重要,因為痛風石一旦破潰,結石碎屑液化為糊狀的單鈉尿酸鹽乳從破潰處流出,導致慢性潰瘍影響皮膚愈合,甚則引起感染至敗血癥[13]。其認為痛風石的形成與痰瘀互結有關,血脈被痰瘀阻滯,痰瘀與血相結而為濁瘀,滯留于經脈,除引起骨節腫痛外,則逐漸形成結節畸形,一旦潰破,脂膏即溢于外。《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堅者軟之”“堅者消之”“結者散之”,所以治療上應化痰消瘀、軟堅散結,常加用白芥子、海藻、皂角刺、僵蠶、貝母、姜黃等藥物。李師善用姜黃,姜黃辛苦溫,具有較強的祛瘀作用,既入血分活血,又入氣分分散滯氣,以破血分濕瘀之滯。且丹參與姜黃常作為藥對配合使用,既能涼血活血,又可行氣散結,對于緩解痛風慢性期患者關節腫大、皮下結節起到顯著的作用[13]。
2.3 間歇期 間歇期多無臨床癥狀或有稍許關節癥狀,未避免關節腫痛發作,此期以積極降尿酸為主,治療中可重用化濕利水之品,如車前子、玉米須、防己、茯苓、豬苓、滑石、金錢草等,“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濕從小便出,以促進尿酸的排泄。李師自擬金玉湯以減少急性發作頻次,同時有一定的降尿酸功效。金玉湯由金錢草、金銀花、玉米須組成。金錢草性甘、淡,微寒,歸肝、膽、腎、膀胱經,功效主要有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基于網絡藥理學和分子對接方法研究發現,金錢草可能通過多個成分,多個靶點,多條信號通路協同發揮治療痛風的作用[15]。金銀花性甘、寒,歸肺、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研究報道金銀花具有黃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有著潛在的痛風防治作用[16]。基于分子對接技術篩選金銀花降尿酸物質基礎發現,異綠原酸B、秦皮甲素是金銀花發揮降尿酸藥效的物質基礎[17]。玉米須性甘,平,歸膀胱、肝、膽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濕退黃的功效。玉米須提取物玉米須總黃酮能促進尿酸在腎臟中的排泄[18]。李師以該方代茶飲,金錢草10 g,金銀花10 g,玉米須10 g,均分為10 d量,同時囑咐患者加強生活調攝,多飲水,忌酒戒煙,飲食以低嘌呤為主。
患某,男性,38歲,因“右踝關節腫痛3日”于2019年2月17日于門診求治。3 d前患者飲酒后出現右踝關節腫脹、疼痛,逐漸加重,自訴既往有痛風病史5年余,多次體檢查血尿酸升高,雙足第一跖趾關節、雙踝關節、雙足背曾有類似發作,每年發作2~3次,多于飲酒或者進食濃湯等后,發作時自行服用秋水仙堿或者雙氯芬酸鈉等藥物,但一直未規范降尿酸治療。現癥見:關節腫脹、疼痛,關節局部灼熱感,口干欲飲,無口苦,納眠可,大便時有不成形,每日一行,小便稍黃,舌胖,舌質紅,苔黃膩,脈沉。門診行右踝關節彩超提示右踝關節腔少許積液,滑膜輕度增生,滑膜上可見少許點狀尿酸鹽結晶。中醫辨證:痛風(濕熱阻絡)。治以清熱利濕,通絡止痛,處方如下:黃芪45 g,炙遠志9 g,石斛 5 g,牛膝 15 g,忍冬藤20 g,黃柏10 g,蒼術10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延胡索20 g,萆薢15 g,土鱉蟲10 g,地龍15 g,丹參15 g。上藥水煎服,每日分3次溫服,口服7劑,囑其禁食辛辣刺激、海鮮及煙酒,適量運動。2019年2月24日二診,訴關節腫痛緩解,仍有口干,大便成形,舌胖,舌質紅,苔薄黃,脈沉。繼續前方再服用7劑。2019年3月3日三診,訴關節腫痛消失,無明顯口干、口苦,無怕冷,大便不成形,每日一行,小便調,納眠可,查血尿酸540 μmol/L,舌淡胖,苔薄白膩,脈沉滑。中醫辨證:痛風(脾虛夾濕)。治療以健脾除濕,泄濁通絡。處方如下:黨參15 g,炒白術15 g,茯苓15 g,炙甘草 6 g,法半夏10 g,陳皮10 g,山藥15 g,薏苡仁15 g,金銀花15 g,金錢草15 g,玉米須20 g,上藥水煎服,每日分溫3服,口服7劑,繼續控制飲食,適量運動,同時加用非布司他片(每日20 mg)降尿酸。2019年3月10日四診,訴大便成形,舌脈較前無明顯變化,繼續給予“金玉湯”代茶飲。后患者定期復診監測血尿酸。
按語:本案患者素來喜飲酒及進食膏脂厚味,時有大便不成形,舌體偏胖,素體以脾虛為主,本次以飲酒為誘發因素,初診時處于痛風急性發作期,關節紅腫熱痛,舌質紅,苔黃膩,濕熱為標,治療以清利濕熱攻邪為主,予“痛風靈”方加減治療,考慮患者病程長,久病多夾瘀血,輔以活血通絡之丹參、地龍、土鱉蟲。三診時患者病情以進入緩解期及間歇期,以治本為主,患者素體脾虛,故以健脾益氣為主,兼顧利濕泄濁,方以六君子湯加減,并加用山藥既補脾又益腎,同時配合“金玉湯”降尿酸,考慮患者關節超聲下可見明顯尿酸鹽結晶,而尿酸鹽結晶多為形成痛風石的前期,痛風石的形成與氣血津液失運,痰濁瘀毒積聚關節有關,而脾為后天之本,主氣血津液運化,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液代謝,痛風石的形成與脾腎相關,故緩解期健脾補腎尤為重要,在此期除分清脾虛、腎虛主次外,需在健脾基礎上加用補腎藥物,在補腎基礎上加用健脾藥物。到第四診時,患者已無明顯癥狀,故直接給予“金玉湯”待茶飲用以輔助非布司他降尿酸治療。
我國痛風的患病率逐年升高,患者年輕化趨勢明顯,并發心腦血管、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如治療不及時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者可出現關節畸形和腎損害等并發癥。常規的西藥治療患者常不能耐受而停藥,中藥在改善關節腫痛以及降尿酸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優勢。李師從脾腎入手,注重濕濁瘀,分期論治痛風,并自擬痛風靈方、金玉湯用于臨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同時也能一定程度上減少西藥的不良反應。本文總結了李師治療痛風的經驗,為痛風的治療提供更多臨床思路以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