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俊
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市民對城市建筑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除了關注建筑內容和展現形式的美觀性、舒適性以外,市民越來越重視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性與協調性。對設計師來說,建筑設計要求的提升,使得其在設計思路和理念上要從城市整體功能和空間布局出發,尋求建筑設計的新靈感,這體現為從城市規劃視角尋求建筑設計的科學策略。
城市規劃是對一定時期內城市的經濟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具體安排和實施管理。從本質上看,城市規劃是對城市未來發展的一種計劃,對城市規劃含義的理解可以從內容和方法兩方面入手。
在內容方面,城市規劃主要是對城市的經濟發展狀況、土地利用狀況、空間布局狀況以及其他一些建設性活動進行的計劃,這種計劃既可以是單純的某一方面的計劃,也可以是綜合性的多方面的計劃。在方法方面,城市規劃主要是對各項計劃活動進行的綜合性部署、具體性安排和規范性管理[1]。
建筑設計是城市建筑工程施工的前置性工作,主要是設計師在城市規劃方案的框架內,以建筑設計相關理論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圖紙和文件等形式明確展示建筑的施工方案以及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和可能出現的問題,保證整個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確保建筑與周邊環境和諧融洽。
從內容上看,建筑設計包括建筑內部空間構造與格局的設計以及外部展示形式(即外部形態)的設計。從方法上看,建筑設計是結合建筑力學、美學等相關學科理論,按照科學的設計理念、方法和建筑設計經驗進行的綜合性設計實踐,是設計師主導的創造性活動[2]。
對于建筑設計師來說,準確掌握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的關系,是設計出符合城市人文與自然條件,且體現建筑實用和美學價值的前提和基礎。具體來說,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之間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在對象上,城市規劃是對城市整體空間布局進行的劃分和部署,建筑設計是對城市某一位置規劃建設的建筑物進行的全方位設計。對于城市整體而言,建筑設計是局部的設計。因此,建筑設計實際上是對城市規劃整體中的局部建筑對象進行的設計,兩者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決定了設計師在設計具體建筑時,要重點考慮城市規劃的情況,以城市規劃中明確的整體空間布局為依據,進行精細化的建筑設計活動。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城市規劃的實際情況,可以將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要求明確為以下3 點。
建筑設計是對城市規劃中的建筑物進行具體設計。建筑師在設計時,要嚴格按照城市規劃中倡導的理念進行,避免因理念不一致產生問題。例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中就明確提出,要嚴格限制新建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500 m 以上建筑,嚴格限制新建250 m以上建筑。各地區在城市規劃方面重點調整了城市建筑高度的要求,取消或者限制超高層建筑的規劃[3]。設計師在建筑設計時要重點關注建筑高度,將高度控制在250 m 以下。
城市規劃是對城市經濟發展、土地利用、空間布局以及各項建設活動進行的綜合性部署、安排和管理。在城市規劃方案中,建筑通常被作為一種重要的要素進行說明,而這些內容是設計師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重點研究和遵循的。同時,對設計師來說,城市規劃方案是相關部門和專家結合階段內城市發展定位進行的科學規劃,是未來一段時期城市發展的重要行動方案,其中蘊含著豐富的設計理念、設計思想和設計元素,具有建筑設計的實際價值。
因此,在建筑設計中,設計師要結合城市規劃方案的內容調整和優化建筑設計的行動[4]。例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中提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城市規劃建設,鼓勵城市建筑設計傳承創新。設計師在建筑設計時,要盡可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建筑設計元素融入實際的城市建筑設計中,實現建筑設計行動的創新。
建筑設計評價是全方位評價建筑施工方案,以明確設計方案中的優缺點,為設計師進一步優化方案提供方向和參考思路。在評價設計師的建筑施工方案時,相關主體除了從建筑施工角度進行多角度論證外,還要從建筑物與城市規劃方案中明確的建筑物要求以及建筑物與周邊空間布局之間的協調性方面進行評價,以確保方案設計中的建筑在功能和空間等方面與城市規劃方案中明確的建筑物要求相契合。例如,對建筑施工方案的評價要結合城市規劃方案中明確的路網、供水管網、城市功能分區等情況進行詳細的比對和衡量,確保設計師出具的方案在內容上與城市規劃方案的要求相吻合,避免出現建筑物與周圍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格格不入的情況。
近年來,隨著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先規劃,后建設”原則的落實,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的指導性和約束性功能愈加明顯。因此,設計師在開展建筑設計時,除了關注建筑的本身之外,還需要準確理解建筑與城市的關系,以便處理好建筑設計與城市之間規劃之間的關系。具體來說,在明確的城市規劃要求下,設計師在實際的建筑設計過程中宜采取以下策略。
基于城市規劃視角的建筑設計主張設計師參照城市規劃所提倡的理念開展建筑設計,以提高建筑與風格的融合度。在平時的建筑設計實踐中,設計師除了按照自己的經驗和相關要求進行建筑設計作業外,還要重點關注城市規劃部門發布的各類文件和方案,并從這些內容中提取建筑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的理念,以保證建筑設計理念與城市規劃理念的一致性。
第一,要樹立美學與實用功能和諧統一的理念。實現美學功能與實用功能相統一,是近年來新型城鎮化建設城市規劃實踐中重點遵循的理念。例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明確指出,城市規劃設計中要優化居住、工業、商業、交通、生態等功能空間布局,適當提高居住用地比例;又提出推動開展城市設計,加強城市風貌塑造和管控,促進新老建筑體量、風格、色彩相協調。因此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時,要重點結合城市規劃中明確的美學與實用功能和諧統一的理念,將實用性與美學性融入建筑設計實踐中[5]。
第二,要樹立綠色低碳的設計理念。綠色低碳理念是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城市規劃工作重點遵循的理念,符合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實際。例如《“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到,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倡導綠色出行和綠色家庭、綠色社區建設,推廣節能產品和新建住宅全裝修交付,建立居民綠色消費獎勵機制。在進行城市建筑設計時,設計師要不斷深化對綠色低碳理念的認識,并在設計實踐中逐步確立綠色低碳的設計理念,使建筑物的設計符合城市規劃中明確的綠色低碳設計要求。
第三,要樹立建筑與自然和人文相融合的設計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城市規劃中提倡的發展理念,設計師要結合自身的經歷和經驗,從觀念上正確認識和處理建筑與人和自然的關系。建筑與人的關系中,要確立滿足建筑物功能需求為主要目標的觀念,即將滿足人們對建筑物的實用性和美學性功能作為建筑設計的重要關注點,以保證設計出的建筑符合人們活動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建筑與自然的關系中,要確立建筑物與自然生態環境相互融合、相互襯托的觀念,即保證建筑物的建設和使用不會破壞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又能夠借助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襯托出建筑物的生態價值[6]。對于設計師來說,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建筑物與自然和人文之間的關系,才能夠保證建筑設計的科學性、藝術性和價值性。
建筑設計作為設計師的創造性活動,除了要按照規范設計標準進行設計外,還要避免過于呆板、重合造成的建筑違和感。這就要求設計師要在相關標準明確的框架內進行創造性嘗試,以設計出既符合城市規劃要求又能體現建筑獨特性的設計方案。在實際設計中,設計師要從設計內容和設計方法兩個維度進行創新,以提高建筑設計行動的創新性[7]。
內容上,要注重各類元素的融合使用。建筑設計是將各類元素融入建筑中,借助建筑載體來體現元素的存在和價值。在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師要結合城市規劃的相關內容,挖掘帶有城市印跡的元素,將其運用到建筑設計中,以豐富建筑本身的城市特色和城市內涵。當然,設計師也可以深入城市的大街小巷、文化場館,搜集分散在城市中的各類人文歷史素材,以充實建筑設計的元素資源庫,提高建筑設計內容的創新力。
方法上,要注重現代方法與傳統方法的融合。近年來,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建筑設計軟件陸續普及,這種集數據搜集與分析、模型構建、動態畫面展示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工具提高了建筑設計的效率,也豐富了設計師對建筑設計方案的前瞻性觀察和分析。但是,這種以技術為支持的建筑設計方法容易限制設計師的創新,使設計師的一些創意想法無法通過軟件直觀地表現出來。因此,在平時的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可借助現代技術方法和傳統人工繪制方法相結合的方式,來保證建筑設施創新內容的高效表達與呈現[8]。
對于設計師來說,除了結合自身的經歷、經驗以及相關要求進行建筑設計外,還需要借助各種評價掌握建筑設計過程和結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便進一步完善設計內容。在以往的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只是單純以相關單位對建筑物的設計要求進行對標評價,將滿足單位設計要求作為建筑設計評價的關鍵性甚至唯一性指標。如今,考慮到建筑在城市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設計師還需要從城市整體的角度評價建筑設計的情況,以保證建筑設計與城市發展同步。
首先,要注重建筑內外部風格特點的評價。建筑是人活動的場所,其本身體現出的風格與人們審美觀念的契合性,會較大程度影響建筑的使用情況。因此,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時,要注意從內外部風格統一的角度出發,對設計方案中各類元素的分布和組合狀況進行評價,并從局部、整體的角度進行空間性的觀察與分析,以豐富建筑風格特點評價的維度,細化建筑設計的參照指標[9]。
其次,要注重建筑與周邊環境和諧性的評價。建筑本身具有空間性和地域性,最終設計出的建筑能否與所在區域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相契合,會直接影響建筑的綜合體驗和評價。因此,在建筑設計評價過程中,設計師要結合城市規劃方案中明確的建筑空間格局和功能區劃分,調查、評價建筑與周邊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和諧程度,并根據評價結果進行優化,以確保建筑本身與周邊環境的和諧性。
作為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基本內容,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是城市建設中的兩項重點內容。其中,建筑設計作為建筑內容與展現形式的專項設計活動,目的在于按照既定城市規劃提升建筑的綜合性能,為市民的生活和工作創造良好的空間條件[10]。
目前,在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設計師要在準確把握城市規劃對建筑設計要求的基礎上,通過更新建筑設計理念、創新建筑設計行動、細化建筑設計評價等策略來提高建筑設計的科學性,使建筑設計實踐更好地契合城市規劃的要求,展現建筑設計的現實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