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紅
傳統圖案一般通過特殊的符號、造型來捕捉美感,傳達一定的意圖,達到溝通和說服的目的,并能帶給觀者無限的想象。圖案的設計、排列和運用方式反映了創作者對傳統文化、圖案的理解以及審美修養。傳統圖案設計的選題范圍非常廣泛,各個領域都可能涉及,且擁有開放、包容的特性,可被運用于多個領域,并呈現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主要論述傳統圖案在現代建筑設計領域中的運用。
在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中,有很大一部分文化由“圖案”構成。早在舊石器時代,各種器具、石壁上就已經出現形式多樣的圖案,而作為一門學科則是20 世紀初才形成。我國美術界對“圖案”這一定義的表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圖案的狹義概念是專指裝飾圖形,“圖”為圖形的模樣和樣式,“案”指設計方案,兩者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圖形樣式的設計”,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則是“有裝飾意味的花紋或圖形”[1]。多數時候,人們普遍將圖案等同于器物上的裝飾紋樣,將動植物、風景類素材作為圖案基礎。實際上,我國傳統圖案除了外觀造型、色彩外,還不斷融入各個時代的文明、精神內涵,并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一定變化。例如,蟠桃、仙鶴多寓意“長壽”,蝙蝠多寓意“幸福”,梅、蘭、竹、菊歷來是“四君子”的象征,牡丹花寓意“高貴”,葫蘆、葡萄、石榴等寓意“多子多孫”等。
圖案的廣義概念包括器物的造型、色彩、圖形等多個方面的設計,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審美性。由此可見,圖案設計要兼顧裝飾紋樣、造型以及材料、結構、技術等多個方面的設計思想。很多建筑中采用或象征吉祥或象征威嚴的傳統圖案,不僅給整個建筑帶來獨特的古老氣息,也表達著人類改造、征服自然的決心和信心,是古代勞動人民藝術和智慧的結晶。
我國傳統圖案的發展歷史主要經歷了遠古的圖騰崇拜、階級社會有目的的信息表達、“儒釋道”的影響等階段。遠古時代的文明極為落后,人們對宇宙、自然界萬物充滿了幻想和猜測,對大自然的認知又比較有限,只能祈求神明賜予安寧,圖形符號由此誕生,并產生圖騰文化。雖然這類圖形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由人們主觀創造的圖案,但為之后傳統圖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進入奴隸制社會后,隨著生產工藝的提高以及統治階級對權力、奢華生活的追求,在當時的器具上出現了各種富有思想內涵的圖案,如青銅器上的饕餮紋、夔龍紋等,都表現出那個時代的特色[2]。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釋道”在我國盛行,出現了各種有著不同教派內涵的裝飾畫及圖案符號,極大地豐富了圖案題材,被廣泛應用在建筑、石窟中。隋、唐、宋、元時期,圖案逐漸在生活器皿裝飾中普及;明、清時期,圖案獲得進一步發展,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技法都更加豐富,并一直流傳至現代。
我國傳統圖案在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不僅風格多姿多彩,而且呈現出一定的歷史發展脈絡,往往還包含著深厚的寓意,是富有魅力的民族精神的化身。
從傳統圖案的造型上看,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探索圖案同形共用、圖底反轉和組合等形式。如果兩個或多個形象共用圖形中的某一部分,表現出不同事物之間信息轉換的關系,即為同形共用。兩種不同的圖形交替律動,表現了圖形間互為有效和消極的關系,具有非常強的可讀性,即圖底反轉。例如,新石器時代的半坡彩陶人面魚紋盆、道教代表圖案太極八卦等均是這種表現方式的典型代表,通過強烈的視覺對比,凸顯特殊的效果。
我國的傳統圖案其產生和發展都和民族文化、當地風俗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創作方式上也有著自身特點。漢語中不少字詞讀音相同,但意義卻截然不同,利用諧音可讓原本相距甚遠的兩種事物產生新的隱喻,達到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傳統圖案往往利用諧音的方式傳達寓意。例如,花生寓意“生生不息”,棗諧音“早”,將兩者放在一起寓意“早生貴子”。不同動植物都有其特有的生態特點,古人習慣將其用于道德或精神上的象征,如用馬詮釋“義”,用鴛鴦比喻恩愛的夫妻,用狗詮釋“忠”,以鹿喻“仁”等。
傳統圖案主要有對比和協調美、對稱美、節奏和韻律美以及多樣性和整體性等美學特征,圖案在建筑裝飾中多呈現對比和協調美。
多數時候,傳統圖案可讓建筑更加協調,讓建筑和圖案的組合產生“1+1 >2”的藝術美感。例如,在建筑中加入魚、龍等不同的傳統圖案,通過合理放置這些圖案的位置,使其和建筑整體充分融合,既體現出對比和協調的美感,又讓建筑物更具特色。對稱美在傳統建筑中十分常見,如大宅院門口兩側對稱的石獅子,象征著對庭院的守護和為住戶帶來好運。將這種設計理念運用到現代建筑中,也能產生良好的影響。節奏和韻律雖屬音樂范疇,但其也是圖案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傳統圖案設計中較為常見。
通過對傳統圖案內涵和藝術特征的分析可知,我國的歷史、民俗、宗教、個人情感、自然風物以及生產生活場景等,均為圖案的誕生源泉,且均蘊含著不同的意義。
為了將傳統圖案合理融入建筑設計中,設計者需要抓住圖案特點和建筑主題,遵循圖案應用原則,努力體現圖案的輔助作用,以提升建筑設計水平。同時,設計者還需要明確各類傳統圖案的內涵,并選擇合適的圖案表達方式來進行建筑設計[3]。
不同圖案因其靈感來源不同,參照物本身的內涵不同,在寓意上自然也存在差異。設計者應在掌握圖形含義的基礎上,結合建筑空間具體情況選擇圖案。例如可以在吊頂邊緣繪制萬字紋,使其與建筑空間的幾何結構相結合,以表達出福澤連綿不絕的深意。
在具體選擇時,可運用諧音法、借喻法、變形法和比擬法。諧音法即用同音或相近讀音的圖形,如孩童手持如意和橘子騎在大象背上,象征著吉祥如意;借喻法即選擇本身具有象征性或寓意的事物進行圖案表達;變形法主要以漢字為圖案基礎,將其根據實際寓意需要進行一定的變形,如“萬壽圖”“萬福圖”等,可作為背景墻,賦予建筑空間層次感;比擬法則為借助典故繪制圖案,達到借物抒情的目的,如“麻姑獻壽”等。
現代建筑設計中,通常借鑒傳統建筑中的雕刻圖案、彩繪等手法,通過形聲、形意的抽象表達,使設計和裝飾物完美融合,并讓建筑整體呈現更加深刻的內涵和美感。傳統的吉祥圖案,不僅體現了人們美好的愿望,也為建筑設計增添了祥瑞之氣。例如,梅、蘭、竹、菊富有恬靜養性的意蘊,龍、鳳、蝙蝠蘊含榮華富貴的意義等,這些圖案的使用可起到讓人滿意的裝飾效果。
另外,名人書畫在室內空間的陳列也同樣反映了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望,傳達了相應的設計理念。一般用于建筑中的傳統圖案,往往具有特定的古典、貴氣感。將其廣泛應用于現代建筑設計,可將西方的建筑風格和中國傳統圖案相結合,將西方建筑藝術追求的極簡美和東方的復古韻味相融合,形成新型的時尚設計潮流。
傳統圖案在現代建筑設計中的應用,需把握好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憑借地域文脈和場所精神共同提高設計的辨識度。在具體使用中,主要有直接應用和以整合的方式進行再開發等方式。例如,在建筑物墻面直接雕刻或繪制的喜鵲圖案、牡丹圖案等就是直接應用,可增強建筑裝飾的整體效果。在一些地區的民宅中可看到傳統雕刻圖案的應用,例如雕刻有“福壽圖”的落地罩表現了延年益壽的美好愿望,而窗框上冰裂紋圖案則是房主“寒窗苦讀”“自強不息”精神的反映。
這些提取自傳統圖案的中式元素,在經歷了一定變化組合后,巧妙地融合到建筑各個部位的設計中,既增加了建筑的整體美觀,又反映了房主的個人追求。通過現代科技手段把原本的平面圖案以立體方式呈現,將傳統圖案和現代造型技術相融合,即為經過整合后的再開發[4]。
目前,市面上的建筑裝飾用料種類越來越多,運用不同的建筑材料進行圖案裝飾會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造成不同的視覺沖擊,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室內空間選擇玻璃材質做成隔斷,根據室內具體設計風格和陳設物擺放情況來選擇適宜的傳統圖案進行裝飾,不僅可起到劃分功能區域的作用,還能給居住者帶來賞心悅目的視覺體驗。但無論哪種設計方式都應保證加入傳統圖案后,能達到和現代設計相融合的目的。
建筑形態包括外形構造、大小等指標,設計者可將其與建筑外形、結構、比例有關的造型符號元素進行合理的排列組合,并加入傳統圖案,以表達相關的文化價值和深刻意蘊。由于建筑外觀造型往往是給人的第一印象,因此其形態設計一直是整個建筑設計的重點。
我國古代建筑以木材為主要材料,綜合運用傳統工藝美術、雕刻、書法等方法,憑借鮮明的外觀和裝飾手法為世人稱道,是世界建筑史中的一個獨特體系。而在現代建筑中,主要通過與現代材料、結構相結合的方式納入傳統圖案,或以建筑外形展現我國的傳統圖案,賦予建筑新意的同時也向世人呈現建筑設計的理念和精神。
傳統圖案的加入,不僅順應時代潮流,增加建筑的文化意蘊,還能均衡建筑空間、節奏、比例等各方面外觀參數,使其變得更加引人注目。例如,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的建筑造型,運用4 根粗大的方柱襯托出傳統“斗冠”的圖案造型,融合了古代營造法則和現代設計理念,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意蘊,完美詮釋了東方哲學思想和藝術之美[5]。
美籍華人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香港中銀大廈,整個外立面均以玻璃裝飾,從外部造型來看就像節節高升的竹子,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象征著不息的力量、勃勃的生機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建筑基座的麻石外墻則是中國長城的象征。
丹麥著名設計師約翰·伍重的建筑作品中很多都是將中國式的大屋頂懸浮在加高的基座上,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悉尼歌劇院的設計。
意大利建筑師卡洛·斯卡帕對中國古代的陰陽符號等圓弧狀圖案非常感興趣,甚至在一些建筑圍墻設計中納入中國的“雙喜”圖案。這些例子均反映了我國傳統圖案在世界建筑物設計中具有強大的包容能力[6]。
將充滿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的傳統圖案融入室內空間設計,可有效傳遞居住者的精神和情感。從我國傳統建筑來看,主要通過木構架組合來分隔室內空間,圖案裝飾多用在檐下、橫梁、斗拱等處,是利用裝飾寓意表達人們美好愿望的重要手段[7]。現代住宅的室內空間,往往根據實際需求劃分不同的功能區,同樣需要根據空間具體用途進行相應的設計。將傳統圖案應用于現代室內圍合界面處的裝飾,不僅可滿足人們對室內裝飾功能的追求,還能讓人們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感受其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特質,以滿足更高層次的精神和心理需求[8]。
例如,臥室需營造出安靜舒適的氛圍,可在暖黃色的基調下運用漢文化元素的臺燈罩造型,在天花板運用傳統紋樣中的格柵樣式;客廳主要用于交流洽談,可將線性、簡單花卉紋作為整個空間的主基調,在主墻面上借助典故和寓意繪制圖案,如“九陽啟泰”“華封三祝”等,再根據居住者喜好搭配相應的傳統圖案裝飾;玄關可采用木質結構雕刻,并運用荷花等代表生活美滿的傳統圖案進行裝飾[9]。
我國傳統圖案不僅在外形上具有精巧的設計、獨特的藝術特征和美感,在內涵上也有著非常豐富的表達,凝聚了人們數千年的智慧和藝術思想。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合理使用傳統圖案,不僅可以增加建筑整體的美感,也能提高建筑的藝術、文化內涵。設計者們應明確傳統圖案的意蘊和建筑主題,將圖案的東方之美和建筑風格有效融合,增加建筑的特色和藝術感染力,以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文化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