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霞
(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農業農村局,河南 平頂山 467400)
豬傳染性腸胃炎是當前生豬養殖領域發生流行率相對較高的一類病毒性傳染性疾病,主要對哺乳階段的仔豬造成嚴重危害,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癥狀,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發生流行之后,如果不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有效的診斷和治療,往往會給整個養殖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當前豬傳染性腸胃炎在生豬養殖領域廣泛發生流行,病毒已經發生了嚴重的變異,這也是造成豬傳染性腸胃炎治療難度診斷難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針對該類病毒性傳染性疾病,就要求飼養管理人員做好疾病的歸納總結工作,結合具體的流行特征和典型的臨床癥狀,提前采取措施進行預防,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1)豬傳染性腸胃炎屬于冠狀病毒科的成員,具有囊膜,該種病毒在自然條件下抵抗能力相對較差,一般的消毒劑均能夠短時間內將其殺死,同時該類病毒對熱條件十分敏感,60度環境下30min就可以將其滅活,隨著溫度的升高其存活時間會越來越短。
(2)臨床上患病豬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臟器組織當中,均攜帶有大量的病毒,其中以腸系膜淋巴結當中的病毒含量最高,患病豬通過嘔吐腹瀉將病毒排出體外,對新生仔豬構成嚴重的危害。臨床上出傳染性腸胃炎病毒只會感染豬,其他動物即便是能夠受到病毒的感染,也不會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癥狀,不會造成嚴重的發病。
(3)近些年,在很多集約化規模化養殖場當中,該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已經呈現出典型的季節化特征,以冬春季節發生流行率最高,初次發病的養殖場大多呈暴發流行,哺乳仔豬發病率較高,病死率較高。老疫區往往因為存在隱性感染,住能夠持續向外排除病毒,會周期性的感染疾病。
(4)在很多規模化養殖場當中,每年冬春季節都會發生流行豬傳染性腸胃炎,特別是哺乳階段的仔豬易感性最強,年齡越小的豬感染之后,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越嚴重,造成的病死率越高。成年階段的豬群感染豬傳染性腸胃炎之后,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相對較輕,大多呈現慢性發病經過或者隱性感染,會持續地向外排出病毒,造成的危害較為嚴重。
豬傳染性腸胃炎主要對新生仔豬造成嚴重危險,患病豬突然出現臨床癥狀,大多數患病豬出現嘔吐腹瀉,腹瀉癥狀出現之前,個別患病豬的體溫升高到39℃,最高升高到41℃,隨后出現嚴重的腹瀉糞便噴射而出呈現水樣顏色,呈現深灰色或者淺灰色,有時在糞便當中會夾雜很多沒有消化的凝乳塊,發出惡臭的氣味。
幾天之后病毒迅速向著整個哺乳仔豬群快速傳播蔓延,患病豬的數量顯著增加,大多數患病豬在出現腹瀉癥狀1~2d之后,身體嚴重脫水,生長發育不良。7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感染病毒之后往往在出現腹瀉癥狀2~4d之后就會死亡。大于30日齡以內的仔豬感染病毒之后病死率相對較高,耐過急性期之后會表現為生長發育不良停止生長,淘汰率顯著升高,帶來的經濟損失同樣不可估量。成年豬受到傳染性腸胃炎病毒感染之后,表現為不同程度的嘔吐、腹瀉、采食量逐漸下降,排出的糞便呈現糊狀或者水樣,深灰色或者黃灰色,惡臭難聞。一般強化護理在一周左右就會恢復健康,不會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豬的腹瀉和胃腸炎,都是由冠狀病毒所感染和引起的,而傳染性胃腸炎才是該病的病原體,都是通過豬的腸胃而引起的,病毒分粒呈多邊或者是圓形,直徑在80~180nm,是雙成膜并且在豬體內胃腸細胞滋生,容易造成病變。越小的豬仔越容易發生感染,特別是像只有2周齡的豬仔發病率非常高,同樣病死率也很高。
但是經過研究表明,出生食用母乳的豬仔要比未食用過母乳的豬仔抵抗力要強很多。因此飼養人員要加強對生產豬的營養均衡,確保在豬仔出生后有母豬有足夠多乳汁喂養小豬仔,可以對胃腸炎病毒感染抵抗力要好。
帶毒的豬是主要的傳播感染源,其次是病豬,并且他們排出來的糞便以及尿液都會傳染。生產豬一旦帶病,其分泌出的乳液或者是呼吸都會是傳染源,一旦豬仔食用,就會立即被傳染,其次這類帶病豬的食槽,水槽,包括整個豬舍都會是因為感染和引發疾病。
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只要是帶病的豬接觸過的東西,都會引起傳染性,飼養人員在發現一旦有類似的豬出現癥狀就要立即把豬進行隔離,并且所使用過的食槽等都立即處理,豬舍要立刻全部消毒。
動物本身在陰暗的環境里面生長,自身帶有細菌,容易和其余帶病的豬群混合感染,再加上豬的流行性腹瀉和胃腸炎就是由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還有已經被感染的豬是主要感染源,傳染的渠道是通過呼吸道還有消化道,此種病毒感染不區分年齡,都易感染,但是病死率卻跟年紀相關,小仔豬最容易因為患病而死亡,而哺乳仔豬也易感染和發病,常會造成大批死亡。
在寒冷的冬季是流行性腹瀉病發的高峰期,特別是在每年的12月~次年4月,是飼養人員要 著重注意的時節,如果沒有嚴格的掌握好豬群的身體情況,只要有一頭豬發病,那么要不了多久,整個豬場病毒就會蔓延,甚至可能蔓延至整個豬場。從2019~2022年的時間,豬群不止有冠狀病毒,還同時受藍耳病毒的折磨,再加上很多散養戶對飼養管理方式不到位,導致細菌和病毒滋生,長此以往導致豬群對外免疫力下降,氣候變化多樣,尤其是在這種寒冷的時期使病毒滋生達到高峰。2021年以來該病在羊場鎮多個村委會如清水、兔場、陳家灣村的散養戶和中小豬場大面積流行,反復發病持續時間延長。
通過對病死豬進行全面的解剖,能夠發現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消化道當中。大多數患病豬身體嚴重脫水,體表皮膚蒼白失去血色,皮下脂肪消失。胃腸道當中存在很多沒有消化的凝乳塊,具有特殊的酸臭氣味,內容物呈現黃白色或者黃綠色。將內容去除之后,可以發現胃腸道黏膜表面存在不同程度地充血出血現象,黏膜表面有時還會存在出血斑塊。
大多數病死豬的腸腔當中充滿了大量氣體,腸道當中存在很多泡沫狀的內容物,腸道嚴重擴張,有時腸黏膜呈現半透明狀。大多數病死豬的腸腔當中充滿了大量氣體,腸道當中存在很多泡沫狀的內容物,腸道嚴重擴張,有時腸黏膜呈現半透明狀淋巴結,腸系膜淋巴結顯著腫大出血。結合上述臨床特征和病理特征,能夠對病情作出有效的診斷,要想確診還可以采取典型的病變組織,進行病原分離鑒定和病毒血清檢測,有效鑒別是流行性腹瀉、傳染性腸胃炎還是輪狀病毒感染。
當前豬傳染性腸胃炎感染引發的病毒性傳染性疾病還沒有特效藥物,臨床上只能夠結合患病病例采取對癥措施進行治療。
(1)首先將養殖場的患病病例單獨隔離,并加強污染環境的徹底清理和衛生消毒,一般選擇使用2%~3%的氫氧化鈉溶液全面消毒。有條件的養殖場可以讓患病豬口服康復豬的全血或者血清,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縮短發病周期。
(2)為了降低病死率,確保其快速恢復健康,可以讓患病豬口服補液鹽。對患病豬注射高免血清和干擾素,每頭豬肌肉注射10ml和1ml,每天使用一次,連續使用3d,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防控該種疾病應該從疫苗免疫接種和科學管理等幾個方面入手。
(3)選擇使用豬傳染性腸胃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三聯滅活疫苗,妊娠母豬產前一個月,每頭豬肌肉注射2ml,50kg以上的豬群,每頭注射2ml,50kg以下的豬群每頭注射1ml。仔豬在斷奶后肌肉注射0.5ml。
(4)日常需要堅持封閉化的養殖管理模式,不能夠隨意從外地引進出去,做好日常的衛生消毒工作,推薦使用醛類消毒劑,碘類消毒劑,每周消毒2~3次。疫病發生流行高發期要增加消毒頻率,堅持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一次,冬春季節要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工作,避免賊風清洗。保證仔豬能夠及時吃上初乳,吃足初乳,提升身體抵抗能力。
(5)飼喂質量好的飼料,嚴禁飼喂霉變飼料。豬群的成長離不開好的飼料產品,但是近年來市場上還是有很多不合格的飼料產品和很多玉米霉都流入市場,導致很多散養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喂食給了豬群,也成了該病毒引發的起因,再加上現在豬群的普遍性腹瀉也有可能和飼料原料有關。因為隨著這些年的玉米價格上漲,市場上很多玉米替代物(玉米干酒糟)也普遍流通,因為豬群的消化道功能對新的食物是有限度的,不易消化新的原料,所以豬群容易腹瀉,因此飼養人員選擇好的飼料產品是對豬群保障的關鍵,有關部門要大力宣傳嚴格禁用市場上已經發霉的飼料產品,也對防疫該病有直接關系,循序漸進地讓豬群適應新的飼料產品,對此病毒防疫有重大意義。
(6)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確保機體免疫抗體水平.可強化免疫,提高生豬整體的健康水平,現在我鎮最常用的疫苗是二聯滅活疫苗,主要是針對豬群的豬流行性腹瀉,飼養人員應該在冬季給豬舍的所有豬群都注射該種疫苗,一般斷奶豬這種就要注射1頭份的,如果是生產的母豬就要注射2頭份的,這個疫苗比例一定要足量,但是要注意產母豬這種要在生產豬仔的前一個月接種疫苗是效果最好的,飼養人員要注意接種的部位最好的是海穴注射,這個部位會比頸部肌肉注射效果要好很多。并且同時還要做好豬瘟,口蹄疫等較大的疫病防疫和免疫,飼養人員的結合當地的情況,結合本場實際,定期給豬鏈球菌病和輪狀病毒病等等實施常規的免疫計劃,給豬群提供更大的健康生長空間。
綜上所述,發展生豬養殖業能夠為養殖戶帶來較高的經濟收入,但是在生豬養殖期間如果缺乏針對性的管理,就會很容易給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流行提供條件。針對生豬養殖領域常發病豬傳染性腸胃炎,要求飼養管理人員不斷加強流行病學調查,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特征,結合針對性的實驗室診斷構建針對性防治方案,確保在短時間內明確病情。同時在生豬養殖領域還需要加強養殖管理,構建預防為主的養殖管理措施,合理地控制養殖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