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市審計局 方觀鳳
切實將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審計始終,必須加深對高質量發展深刻內涵的理解。從中央審計委員會成立到各省市縣相繼組建各級的審計委員會并召開會議,更是體現了黨對加強審計工作的重視度。新發展理念下,高質量發展是其必然的產物,是穩中求進的發展,是改革創新中的發展,是共享的發展,是高效益的發展,更是綠色的發展,
審計機關要主動適應新形勢,深刻把握新時代的新特點、新目標、新任務。作為宏觀管理監督部門,在堅持需求導向、成果導向,精確定位基礎上,必須緊扣黨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做好審計監督工作的結合點,科學編制中長期審計項目計劃,站在推動社會發展,服務國家治理的高度謀劃審計、實施審計,做好審計產品定位,爭當“立身立業立信”模范生。
一是在審計項目計劃安排上,推行“1拖N”計劃模式,加大與財政、金融、扶貧、自然資源環境等跨領域審計的融合力度,把預決算審計、經濟責任審計與政策落實跟蹤、專項資金審計和自然資源審計等可以統籌的項目同時開展,打破項目壁壘,實行一審多果,劍指癥結,主動融入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二是加強項目統籌。作為縣級審計機關,每年計劃安排項目一般在20個左右,由于市委巡察派人及本級黨委交辦的臨時性任務較多,加上在地方審計人員少、任務重的現狀下,審計力量較為薄弱,且審計項目計劃安排要統籌上級審計機關與本地政府的兩條線安排,在統籌審計項目和審計資源時會出現分歧,使得審計項目質量不能保證,因此加大項目整合力度,積極探索創新審計項目統籌刻不容緩。
三是創新審計組織方式。創新審計組織方式,優化審計組織管理模式,主動適應“人財物”管理改革的新環境、新特征,不斷增強和發揮縣級審計力量在項目組織方式上的潛在優勢,從而提升審計能力,提高審計質量及成效。如本市審計部門打破之前以科室為小組,單兵作戰的方式,優化、整合全局審計力量組建兩個審計大組,通過大兵團作戰,讓經驗豐富、能力強的審計人員擔任項目主審,同時針對審計人員專業特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合理分工,讓每一個審計人員發揮各自領域的特長,把勁使在一處,爭創優秀審計項目;此外經濟責任審計組織方式也不斷優化,通過加強與紀檢部門的配合,使得經責審計項目與市委巡察工作充分結合,積極選派經責審計組干部參與巡察,充分發揮審計部門在財務、工程審計等方面特長,并結合以往對鄉鎮、部門的相關審計情況助力市委巡察。同時利用紀委、組織部門的巡察成果,保證領導干部事權與財力相匹配,促進審計整改得到落實,提升審計成效。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發揮審計推動深化改革的責任擔當。關注金融風險與政府性債務風險的關聯性,通過對金融機構運營、互聯網金融發展、債務規模、債務風險、資金管理等方面的把控,規范財政管理,防范金融風險,保證財政平穩運行;關注民生領域項目開展、資金使用情況,確保涉及民生政策的措施落實到位;關注支持企業發展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情況、金融機構政策執行和內控管理情況,防范企業金融風險;關注重大項目預算、立項、投資決策、資金籌措以及征地拆遷、房屋征收等情況,確保重大項目平穩健康實施;通過做好財政、國企國資、金融、政府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緊盯風險易發高發的領域和環節,堅決抵制并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
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目標,一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等要求,當好扶貧資金的“守護神”,認真謀劃扶貧審計工作,并落到實處;二是突出政策落實和資金使用兩條主線,切實從政策層面、預算安排、指標下達、資金撥付追蹤到末級,實現對貧困領域審計全覆蓋。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重點關注領導干部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開發利用過程中貫徹執行重大政策措施、生態環境保護等情況,既算“經濟賬”,又算“生態賬”。本市審計部門在2016年、2017年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基礎上,2018年起進入全面鋪開階段,首先是通過圍繞指標體系開展審計,摸清家底;通過查詢、談話、拍照等多種方法獲取審計證據;其次從資源種類、會議記錄、違法違規案件、群眾舉報等方面入手,確定審計重點內容。在對部門的自然資源資產責任審計中,審計組從部門職責、權力清單入手,確定審計內容和重點,參照省廳、市局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實務指引中的操作方法開展審計。
為確保政令暢通,審計監督應從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促進深化簡政放權和規范涉企收費上下功夫。如2017年和2018年在上級審計機關的統一部署下,在政府數字化轉型和優化營商環境的背景下,審計部門已經開展了相關的政策措施落實情況審計,進一步摸清了政策落實情況;此外選擇行政審批事項和涉企收費項目較多的部門為審計對象,開展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政策執行情況專題審計。借助國家審計獨立、客觀、公正的職能優勢,關注政策制度頂層設計、政策執行、資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并指出改革中存在的痛點、難點和堵點問題,提出完善體制機制的建設性意見,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米”。
二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進服務實體經濟向高質量發展。如2018年通過開展全省產業基金領域的審計,提出加強政府產業基金管理和完善政策制度的意見與建議,促進政府產業基金提高管理水平和引導放大作用,服務實體產業向高質量發展,充分發揮審計服務我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設性作用。
按照黨政同責、同責同審的要求,將領導干部的盡責和擔當融入到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圍繞權力運行和責任落實兩個重點,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促進領導干部聚力聚焦高質量發展。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注重審計的深度和質量,根據不同類別的領導干部,探索各有側重的審計內容、方法和標準,重點加強對管理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以及防控重大經濟風險等方面的監管,做好領導干部履行經濟責任的“參考書”,以審計監督倒逼領導干部踐行新發展理念,激勵領導干部既要盡責,也要擔當。
重點關注權力運行的有效監督,以實現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新突破。把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具體細化到經濟責任審計實施的各項重點內容中,從而達到把權力關進籠子里的目的。如本市審計部門編印了《經濟責任審計問題及定性依據實務指引》,該指引梳理了近三年以來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審計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從“貫徹上級決策和履行本單位職責不到位、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財經紀律不嚴、重大經濟事項決策不夠規范、機構編制管理不到位”等11個方面歸納提煉167個常見經濟責任審計問題,對問題的表現形式、定性依據、處理處罰依據、定性定責及理由等方面進行規范;以經濟責任審計為契機,促進問題的整改規范,給領導干部敲響廉潔自律的警鐘,努力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把審計監督提到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高度,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審計工作的高度重視。浙江省有序推進以審計全覆蓋為重點的改革創新,為全力實施“四大板塊”審計任務,“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富民強省十大行動計劃”落地,下好審計監督全覆蓋“一盤棋”。
一是借用外力,補審計人力不足之問題。在各地審計力量普遍緊缺的情況下,在整合國家審計內部項目資源和人力資源的基礎上,可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來提高審計效率,在比較敏感的領域,簽訂保密協議,履行保密承諾,在保證數據安全管理基礎上完善制度措施,這樣既可以實現擴大審計覆蓋面又可以緩解審計人手不足的矛盾。
二是建立輪審和常審相結合制度。優化審計資源配置,消除監督盲區,著力強化審計項目庫建設,根據可行性研究和風險評估制定輪審計劃。如在制定審計計劃時,積極走訪紀檢、組織、財政、監察等部門,根據實際工作量全面普查審計對象和梳理審計計劃,并利用原有的審計結果,對被審計單位建立“審計項目庫小檔案”,以增強計劃科學性和宏觀指導性。
三是關注內管干部經責審計全覆蓋。首先,認真貫徹落實省級相關審計辦法,推動本市政府出臺了本市村(居)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和本市內部審計業務操作規程,強化了全市內審單位加強對審計項目的全過程規范化管理;其次,建立健全內審機構及內審人才庫。從2012年開始,本市審計部門指導建立、健全全市內審機構43個,并通過向各單位發出《關于吸收部分內審人員參與國家審計項目的函》,建立了內審人才庫;再次,扎實推進“新三年輪審一遍”任務。新一輪“三年輪審”工作中要求內管干部經濟責任審計面達到50%,實現審計監督的全覆蓋;最后,以會促審。本市審計部門相繼組織召開了內審協會首站“雙先”事跡宣講會、全市內管干部和村(居)主要負責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推進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審計機關是黨的忠誠衛士和嚴懲腐敗的“鋼鐵拳頭”,作為審計干部,應把講政治貫穿審計工作始終。從審計發展歷程來看,將審計監督作為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的有力抓手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必須切實將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審計始終,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不斷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領,做全面從嚴治黨的堅定推進者。
一是著力把控審計項目質量,首先,一個標準化的生產環境是打造高質量審計產品的有力保障,應從審計項目的計劃、準備、實施、報告、結果運用等方面進行操作規范化,全面梳理制度規定,提高基層審計機關項目質量;其次,審計力量是保證審計項目質量的重要保障,如本市審計部門按照專業特長配齊配強審計力量,打破之前以科室為小組,單兵作戰的方式,優化、整合全局審計力量組建兩個審計大組,通過大兵團作戰,讓經驗豐富、能力強的審計人員擔任項目主審,同時針對審計人員專業特點,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合理分工,爭創優秀審計項目;最后要在審計項目全過程把控審計質量。
二是著力推動審計整改高質量落實。堅持凡審必改,打通審計監督“最后一公里”。轉變被審計單位抵觸情緒,變“要我整改”為“我要整改”,堵塞管理漏洞,避免審而不改、屢審屢犯現象發生,不斷發揮審計整改在促規范、提效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審計保障。
強化科技強審理念,必須實現信息技術與審計業務深度融合。在總體分析、發現疑點、分散核查、系統研究的數字化審計方式下,讓數據先行,向大數據要效率,為審計插上大數據的翅膀,才能搶占審計事業發展制高點。這就迫切需要審計人員要轉變思維,以更扎實的作風推進審計技術方法創新。
一是要以創新審計思維為突破口,主動適應審計工作新常態。如在預算執行審計中,如果對財政部門信息化建設程度不熟悉,對其管理的平臺、數據庫、管理指標體系不了解,對其數據庫下的數據采集和處理等應用技術方法一知半解,以及對可操作內容不了解,在當前大數據、信息化的審計環境下,就將意味著失去了極好的可利用工具,因此審計人員必須轉變傳統的審計思維模式和方法,全面運用大數據審計思維實現審計新突破。
二是要加強信息資源共享。一方面政府層面應建立部門間信息數據的共享機制,打破“數據孤島”,實現數據先行,將審計信息化建設與政府數字化轉型想統籌;另一方面作為數據資源集中、共享、分析的有機組合,要加快審計數據中心的建設。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春光不駐,昭華不負,在當前這種建功立業的新景象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審計機關應以新氣象、新作為,主動適應新時代對審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戰,充分發揮審計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政治擔當。在貫徹新發展理念上,應以更廣闊的視角研究地方經濟發展特點,在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改革措施落地、增進民生福祉、建設清廉環境等方面發揮建設性作用,以強大戰斗力全力服務經濟文化強省建設,為深入踐行“兩山”理念,加快推動實現高質量綠色發展貢獻審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