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華中清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楊方洲
“十四五”會議中明確指出,需始終將大氣污染防治放置于重要位置,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核心導向,積極做好增量和存量污染防控并重。大氣污染特指受人類活動或自然過程中部分物質進入大氣內部,并持有相應的濃度,且處于規范時間內,以此危害人們的健康或環境,其形成包含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大氣污染實際類型較多,按照不同分類標準可劃分為多種類型,為保證其防治成效,需精準掌握其污染類型,有的放矢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確保大氣污染防治和修復成效,進一步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從現下實際城市是空氣質量數據庫顯示,處于全球范圍內多個監測空氣質量城市中,其中超過80%以上的城市空氣顆粒物和細顆粒物污染水平顯著超過我國相關規范和要求,我國空氣污染現狀不容樂觀。隨著我國對環境保護意識持續性增強,各地對環保政策的快速響應和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逐步推進,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市場規模保持著平穩向上的增長態勢,2016至2020年,我國大氣污染防治市場規模由1575億元增長至309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8.4%,中國大氣污染實際排放量呈下降態勢,部分污染較為嚴重的城市空氣質量有所好轉,環境質量不佳的三級城市實際占比逐步下降,但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城市數量逐步減少,污染仍十分嚴重。中國大氣污染最為關鍵的來源是生活和生產煤,其實際污染物為顆粒物、SO2,前者是影響我國城市空氣質量的關鍵污染物。隨著汽車保有量逐年遞增,部分城市大氣污染特征逐步從原有煙煤型逐步向尾氣型轉變,以及NOX、CO呈加重態勢,部分城市產生光化學煙霧現象,造成華中、西南、華東等區域內產生霧霾、沙塵暴天氣。大氣環境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大氣環境的破壞屬于一種不可逆的過程,所以,環境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隨著當下大氣污染愈發加劇,其對多方面產生危害,明晰其引發的危害,方可提出相應的治理途徑,體現在以下幾方面:①對人體的危害。人們對大氣污染物形成的重要危害基本機理、分布等相關狀況缺少更深層次的分析,為進一步控制和防治大氣污染工作,大氣遭受污染后,污染物自身呈現的性質、來源及濃度不盡相同,污染區域內氣象條件、地理條件等不盡相同,對人體產生不同的危害,大致可劃分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癌。②對工農業的危害。大氣污染對工農業生產危害愈發加劇,此類危害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造成較大人力、物力損傷,大氣污染對工業危害主要是增加實際生產成本,縮短整個產品實際應用壽命;大氣污染對整個農業生產產生較大的損傷和危害,酸雨可直接影響植物正常生長,通過大氣持續性滲透于水體內,造成大氣和水體酸化、有毒物質溶出,對周圍動植物產生嚴重的損傷和影響。③對氣候的危害。大氣污染物對氣候、天氣造成影響,顆粒物導致大氣內部實際可見度降低,減少處于地面太陽光輻射量,特別是處于大工業城市區域內,日光相較正常狀況下減少40%。
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綜合性、長期性工作,應正確梳理實際防治大氣污染中的難點,有的放矢提出解決措施,以保證獲取較佳的成效。從當下實際狀況進行匯總分析,大氣污染防治難點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大氣監測水平滯后。大氣監測是完整、精準掌握各區域內大氣實際污染狀況的重要舉措,應以此為基礎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我國當前大氣監測方面缺少先進的儀器設備和專業監測人員,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整個監測水平。我國大氣環境監測工作起步較晚、技術滯后,并未形成完善的監測體系,部分區域內能力有限,無法精準地掌握各區域內大氣污染實際狀況。我國大氣污染監測重視度不足,并未投入足夠的資金和設備,無法獲取精準的監測數據信息。
(2)大氣污染防治法律法規出臺相對滯后。我國高度重視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并發布了多個文件和政策,大氣污染防治具備完善的法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大氣環境質量建設用地大氣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等,但由于此類相關法律條款出臺較晚,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理論與實踐銜接缺乏完善性,導致實踐中管理水平較低,無法使得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實現精細化,難以提高實際防治成效。
(3)大氣污染防治技術力量薄弱。我國大氣防治先進技術不足,當下使用頻次較高的技術包含工程措施、優化施肥。工程措施主要是以物理、化學等手段為核心,開展大氣污染修復工作,包含翻土法、換土法、隔離法、熱處理法等,不同方法使用基本原理不盡相同;優化施肥方法主要是合理選用有機、無機肥料,改善和緩解大氣自身pH值,降解重金屬自身活性,有助于提高大氣有機質,保證耕地實現最佳經濟和生態效益。
(4)環境監管執法力度不足,監管重心難以下沉。大氣污染物實際來源廣泛,包含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污染治理需多部門做好共同協調管控。受體制等影響,部分鄉鎮層面并沒有專項環保工作人員,難以集中精力,且人員流動性較大,隊伍缺乏穩定性,以致干擾屬地環境監管作用的發揮。
(5)大氣污染防治資金不足。為從本質層面防治大氣污染,需充足的資金提供支撐,我國當下大氣治理資金實際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資金來源較為單一,并未加大宣傳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入駐,導致資金基礎保障較為薄弱,無法推進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力度不足以及實際來源缺少穩定性,一定程度約束我國大氣污染防治成效,即便為有效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水平,我國設置專項資金,但其實際額度、應用范圍受限。結合當下實際調研來看,我國大氣受重金屬污染高達2000萬公頃,即便選用最具經濟性的生物防治技術,因其污染實際面積較大,也需耗損大量資金。
“十四五”時期全方位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應不斷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遵循以環境保護為核心,以預防為主進行風險管控,并結合當下國家出臺的文件,以此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水資源安全,循序漸進優化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不斷借力多個有效行動,積極實現大氣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目標。
一方面,強化問責,狠抓執行。各地區內出臺的相關大氣政策,用全面進行落實和貫徹,其最終結果應始終以目標為中心做好精準性考核,對相關主要負責人做好追責工作。針對大氣污染防治方面執行不力等現象,仍及時進行談話,應充分以相關規范和要求為核心準則,全方位追究領導責任,對受問責工作人員應及時取消當年實際評優資格,應結合實際狀況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實現區縣各級統一規劃、監測和動態化評估,充分結合屬地實際管理原則,掌握各區域內污染減排主體目標,為后續工作實施奠定基礎。以區、縣為主體對城區內環境空氣質量采取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并持續性向社會公開相應的環境質量信息,接收社會廣大群體的實際監督,顯著強化全社會參與大氣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注重部門間協同溝通。政府作為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領導部門,主要承擔整個實際統領工作,應制定相應的總治理目標,下放治理自主權,并對下級單位進行指導。有治理責任相關部門應積極建立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及時更新治理實際狀況,共同投入治理大氣污染的技術、人才。大氣污染治理應明晰不同部門的具體職責,編制明晰的責任清單,助力各部門間梳理相關職責關系,解決部門間管理散亂、職能重疊問題,充分落實實際監管職責。
動態化對大氣污染狀況做好追蹤,全方位掌握大氣污染實際狀況,有的放矢做好污染防治工作,保證污染防治成效較佳。我國當下市場上出售的相關大氣監測儀器設備種類多種多樣,并具備較佳的集成化,隨著我國大氣防治監測持續性貫徹,以及大氣自身性質處于動態化變更,進一步加速了監測手段的創新改革,傳統的監測手段無法適應現代化發展要求,應積極選用先進技術應用,如微生物技術等,加大新技術研發力度,以滿足多元化大氣污染治理要求。環境保護涵蓋內容較多,如治理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均需相關部門進行解決,當下積極應用環境監測技術,可保證環境監測內容更完整、科學,動態化對區域內水資源、大氣等做好監測,精準呈現不同區域內環境污染實際狀況,構建完善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各區域內環境保護相關部門應基于該網絡層面精準性開展環境保護工作,顯著提升環境保護質量。
隨著當下機動車數量持續性增長,其污染程度愈發加劇,為實現大氣污染治理有效化,應從源頭做好把控,需充分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第一,嚴格控制機動車實際排放量。汽車尾氣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加劇大氣污染程度,治理大氣污染時應加強對汽車排放污染的治理,積極加強新車登記注冊管理,嚴格執行我國相關規范和要求,嚴把新車入戶審查關口,對于不達標車輛禁止辦理入戶手續。政府應鼓勵支持新能源、小排量環保型汽車,并推行完善的應用計劃,增加新能源汽車實際推廣力度,加速充電站、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區域內環境空氣質量實際狀況,劃定老舊車禁行和限行區域,緩解局部車輛較為密集區域內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減少城區道路實際承載力。第二,加強城市綠色交通建設。積極優化區域內公交車線路,對住宅區集中區域、商業中心等人流量較大的區域、旅游景點等實現全方位覆蓋,為人們出行提供便捷服務。加速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積極分析自行車系統一期推行成效,為后續公共自行車投放和規劃提供參考。
應充分結合當下大氣污染和環境保護現狀,完善其相關法律條款,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相應的導向,為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奠定基礎,嚴格依照我國相關法律條款,逐一貫徹和落實污染防治舉措,顯著提升大氣防治效率,短周期內恢復大氣各項性能。同時,法律中需精準明晰大氣防治各方主體實際權責,積極推行責任追究制,保證產生相應的問題可及時確定相關責任人,建立完善的實施監管制度。現階段,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立法逐步完善,其中將不同主體目標權責予以明確,以此作為限制人員各類行為,進一步達成從本質層面做好大氣污染管控工作。此外,應始終按照土地實際應用途徑、大氣污染源,將其做好精準性劃分,明確大氣污染防治控制規程,以及相關監管基本準則,確保大氣防治更具專項性、合理性。
大氣污染防治和修復作為一項復雜性工作,其內部涵蓋多個學科,需各學科做好協同發展,由于大氣污染防治自身特性,促使大氣污染及系統性開展修復工作難以實施,為使原有實際防治技術得以突破,應給予其資金和政策支持。鼓勵支持廣大科研機構加大大氣防治和環境保護技術研發,從而發揮出新技術優勢。結合全國區域內實際狀況,選取典型的大氣污染區,加強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研發,持續性探索嘗試執行有效的防治模式。
首先,應充分結合當下實際狀況,深層次注重大氣污染和防治基礎性知識科普工作。應充分加強應用微博、微信等大眾易接受的方式,正確引導廣大公眾正確理性對待大氣污染,以多類型的活動循序漸進向廣大群眾將相關環保知識普及,促使其精準掌握大氣污染實際來源、成因,以及引發的危害,更有利于廣大公眾高效化認識和掌握大氣污染,并意識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開展的緊迫性,自覺成為環境保護中的一員。通過多種路徑,如廣播、電視和網絡開展多形式的環保理念宣傳,加大對環境先進人物、事跡等充分做好獎勵和宣傳工作,處于此類較大信息圍攻下,循序漸進增強和提高廣大公眾全方位參與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積極性。其次,發展專業環保組織。應全方位鼓勵支持環保組織的發展,持續性擴展其實際活動范圍,促使其全方位參與至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這樣不僅可引領更多市民參與,而且能顯著提升環保組織實際治理能力。最后,環境信息應及時公開,提高信息質量。提升公開信息質量,可爭取廣大公眾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支持,對政府行為做好監督,進一步提高政府計劃和措施公開的及時性。政府和相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應及時在相關網站發布,對新思想應動態化更新,及時傳遞給各級部門,同時也可促使公眾及時掌握相關狀況。
大氣污染正式防治過程中,應具備充足的資金提供支持,資金來源、用途等具有一定的明晰化,應結合實際狀況落實相應的基本原則,動態化拓展資金來源途徑,確保資金應用合理化,做好全方位管控。首先,農用地資金源于財政撥款,場地基金源于企業、環境損害賠償等,《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中將土地劃分為兩種類型,即農用地、建設用地,因其實際相適應的基本準則、防治技術等不盡相同,當下結合不同區域內大氣污染調研狀況,城市內部修復核心污染物重點應放置于工礦場地。應將其大氣防治資金劃分為兩類,即農用地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場地大氣防治資金,設定專項資金,結合實際大氣污染防治啟動相應的資金。農用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可源于政府、資金以及一定比例出讓金,應及時吸收社會組織捐贈。吸收社會資金可依附多個途徑實現,如增設大氣污染防治彩票收益;場地大氣污染防治資金,可充分聯合公共資金與社會資金模式。其次,資金用途。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應落實于關鍵環節,特別是急需領域及其細分領域,包含場地調查、污染風險防控、污染大氣修復、大氣污染修復技術研發等方面。最后,大氣污染防治資金高效化管控。農用地資金主要用于政府監管,場地基金主要是政府、企業充分做好聯合監管,達成基金管理科學化,最大限度發揮其本質價值。
大氣污染防治作為一項持續性工作,大氣內部污染物程度加劇使得防治難度較大,且會耗損大量資源,對人類發展會帶來嚴重影響。所以應積極采用以預防為核心,防治結合的基本方法,從多層次采取相應的措施,進一步從源頭防治大氣污染,保證環境生態平衡,實現區域內環境空氣質量控制目標,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