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文理學院 張代宇
國務院2015年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雙一流”的概念被首次正式提出,成為當前高校辦學治校關注的焦點熱點。當前各高校正在加強“十四五”規劃制定和實施,大學文化的規劃建設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如何對過去十年大學文化規劃建設進行回顧反思,并在“雙一流”的背景下重新認識大學文化規劃建設的重要價值,強化文化規劃建設與大學內涵發展內在邏輯聯系,有必要深入思考,這是構建富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文化建設之路的內在需要。
高校四大功能,是社會發展不同階段賦予高校的使命,第四大功能是“文化傳承與創新”。從各高校戰略規劃所用的筆墨篇章來看,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學科科研等一般都會位居前列,而對大學文化價值的認識、實際的投入、績效的評價等,相對比較弱勢。2010年制定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曾提出“高等教育結構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鮮明,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整體水平全面提升”的目標,然后從“教育質量、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辦學特色”等五個維度闡述主要任務,不管是目標還是任務層面,未明確提到“文化傳承與創新”。2011年清華大學100周年校慶,首次正式把“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高校辦學的主要任務之一提出來,從此高校辦學四大功能體系形成并得到理論界廣泛認同。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爭創一流,是新時代教育思想的核心,因此文化規劃建設要適應新時代,貫徹新思想,形成新理念,構筑新氣派。教育部2018年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教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構造具有時代精神、風格鮮明的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由此可見,“雙一流”的建設離不開大學文化的彰顯,大學文化也離不開“雙一流”的內涵支撐,兩者應同向融合推進。
在文化建設的理論研究方面,部分學者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入,以“體用”范式思考文化建設理論體系,并引發對大學文化建設缺位的思考和路徑探索。清末儒臣張之洞的《勸學篇》,其核心思想就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中體西用”思想,為西學的傳播開啟了思想之門,中西教育模式、教育思想在一種平衡中向前推進,推動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隨著社會經濟快速轉型發展,“輕體重用”思想傾向逐漸顯露,不符合“立定腳跟”“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認知規律。在大學文化規劃建設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體系方面,學者們基本認同了“文化三結構”理論,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有的學者把精神文化從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中剝離出來,突出精神文化在大學組織內的獨特地位。在物質文化層面,有的高校表述為形象文化,既包括了物質載體,如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休讀點等,又包括了文化識別和表達體系等。高校的文化活動十分豐富,有的高校還將文化活動載體或文化品牌建設單列,在規劃中做獨立篇章的描述。比較普遍采用的體系主要是幾個方面:一是大學精神,二是制度文化,三是以學術學風為重點的行為文化,四是物質文化、形象文化,五是文化活動、文化品牌等。其中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大學獨特的印記,往往成為大學文化研究領域的熱點。一般認為,大學精神是一種價值和規范體系,反映大學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又反過來影響師生的思想行為。對大學精神的研究,學者們一般從三個層面進行研究,一是從大學的辦學理念、校史校訓、愿景目標等具體的表征維度進行研究;二是從大學氣質維度進行研究,認為大學精神是大學獨特氣質的集中體現,現代大學應具備獨立氣質、包容氣質、高貴氣質等;三是將大學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研究,強調用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文化,樹立愛國文明尚學的校風,崇尚新時代勞動精神、節約精神等。
以75所省部級高校的十二五、十三五規劃文本為例。十二五規劃中“成就總結”“現狀分析”方面,對文化建設獨立成段總結的高校僅4所,十三五規劃24所,有進步,但比例仍然偏低。少部分高校在“辦學條件”有少部分總結,側重于文化工程等硬件建設,或在“黨建思政”部分從文化育人、文化活動角度總結,大部分高校在這一部分對文化建設無總結。一方面說明,文化建設本身成績顯示度、標志性不夠,另一方面,與辦學者現階段的理念認識有關。規劃第二大部分往往是“主要任務”或“重點舉措”,第三大部分往往是“辦學條件”或“支撐體系”,十二五規劃文本中,將文化規劃納入“主要任務”或“重點舉措”的高校有50所,占66.7%,納入“辦學條件”或“支撐體系”的有25所,占33.3%,十三五規劃中,這兩個數據分別是62.7%、37.3%,與十二五規劃的數據基本持平。放在不同篇章,反映辦學者對文化規劃建設不同的理念認識。另外,無論是作為“主要任務”還是“保障條件”進行規劃,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分別有50所高校以“文化傳承與創新”或“大學文化建設”單獨成篇或成段,占66.7%,其余25所基本上是融入“辦學條件”“黨建思政”或“社會服務”等其他部分撰寫。總體情況來看,與新時代黨和國家對中國大學要承擔“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使命任務相比,與“雙一流”高校建設的內在要求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一是對文化規劃建設價值認識不夠。價值決定導向,決定資源投向,高校對大學文化實施規劃,一般是為了保持總規劃“拼圖”完整性,相對于具有顯示度的硬指標,高校普遍對大學文化在“雙一流”建設中的價值認識不夠,根本上是對辦學“顯績”和“潛績”“近期”和“長遠”的關系把握有偏差,缺少對實施路徑、績效評估等方面的系統考慮。二是對文化規劃建設與內涵發展的內在關系理解把握不夠。“雙一流”大學的呈現離不開一流大學文化彰顯,大學文化既是“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重要支撐,文化傳承與創新本身也是內涵發展的內容。高校講內涵發展,潛意識是學科、科研、人才,因此部分高校僅把大學文化建設放在了辦學支撐方面,融入校園環境進行建設。總之,用大學文化引領大學走內涵發展之路研究不夠,要把大學文化建設全方位滲透到凝聚高層次人才、構建特色學科體系、加強內部科學治理、形成獨立校園氣質等各方面。三是文化規劃建設個性化不夠。大部分高校是從廣義的概念和共性的角度看待大學文化,規劃建設趨同,個性特色不夠鮮明。高校要實現特色發展,就要充分認識到文化是持久的核心競爭力,文化綜合反映大學氣質靈魂,是大學特色彰顯的重要部分。其次是對高校與其他社會組織的文化差別認識不夠,對于大學獨立精神,學術文化研究不夠。
(1)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影響力,要堅持從“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任務視角統領大學文化規劃建設,找準新定位。大學文化是大學內在的氣質和靈魂,是大學最持久深遠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加強大學文化的系統規劃建設,有利于保障大學功能四輪齊驅。從不同視角規劃大學文化,體現了對大學內在規律的不同認知,也決定了文化規劃建設的格局視野。若僅把文化物化為有形的辦學條件,并置于辦學底層,會越來越局限,也并不能真正有效起到支撐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作用;若僅從大學精神上討論校園文化,又會陷入“形而上”的抽象層面,失去文化建設的著力點。只有從“文化傳承與創新”視角統領大學文化規劃與建設,加強頂層設計和系統規劃,既能包括文化規劃建設的傳統框架,如通常所說的大學精神文化、學術文化、制度文化、形象文化、文化載體等,又能豐富文化規劃建設的內涵。如人文素質教育提升,人文社科學科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文化創新工程等,還有利于提升“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與其他三個功能的互動交叉,使大學文化規劃建設具有系統性、深入性、延續性,通過長期建設,真正意義構建富有學校特色的文化傳承與創新體系,形成獨特的大學文化氣質。
(2)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責任和先進的思想指引,要堅持用“筑牢鮮亮底色”力寫大學文化規劃建設的首要之義,貫徹新思想。“筑牢鮮亮底色”是大學文化規劃建設先決條件,否則不僅文化規劃建設是徒勞的,大學其他功能也虛弱甚至南轅北轍,一流的高校務必要建立一流的社會主義先進校園文化。一是要深入學習新時代教育思想,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立德樹人等內容的精神實質,并將其作為高校文化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要處理好新文化與育新人的關系、文化與內涵建設的關系,提升文化規劃建設高度。二是深刻理解文化規劃建設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在聯系,始終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引領性先導性文化,系統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全方位全過程,提升文化規劃建設的厚度。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抽象的概念進行轉化,滲透于大學功能使命的各個領域,實現對大學有效的價值支撐和文化認同。三是要加強文化研究與創新,挖掘文化基因,增強文化自信,保護根魂血脈,提升文化規劃建設的深度。通過“鮮亮底色”的浸潤,使高校成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聚集地和輻射源,為高校“雙一流”建設、內涵發展提供內生動力,為教育“四為服務”做出文化維度的新貢獻。
(3)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學術文化和學術精神,要堅持使“崇尚學術”成為大學文化規劃建設的本質靈魂,構筑新學風。學術文化是校園文化區別于其他社會組織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大學文化無法去掉的“胎記”,從文化結構來看,學術文化是大學行為文化的核心內容,大學是崇尚、產生、弘揚學術的精神高地,要將崇尚學術作為大學文化規劃建設的本質靈魂,并以此形成優良校風學風。一是要從頂層設計上完善機制制度,形成弘揚學術的治校方略,努力營造鼓勵學術創新、尊重學術自由、服務學術發展的氛圍,為聚人才、留人才、育人才、輸人才提供優良土壤。二是要重視學術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學術組織在治學治校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實現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良性互動。三是要形成學術道德、學術創新和學術責任三者統一,學術道德是基本前提,學術創新是路徑手段,學術責任是主要任務,強化學術責任和學術義務,發揮學術在教育教學、立德樹人中的作用。四是要加強院系基層學術組織建設,鼓勵支持學術活動開展,在師生互動中同步加強學生學術意識和學術能力培養,引導學生摒棄浮躁、追求卓越,將學術文化、學習文化作為大學最重要的學風校風。
(4)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人文底蘊,要堅持讓“人文社會科學”豐富大學文化規劃建設的內涵,提振新動能。學科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基本載體,人文社科水平決定了大學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一是要在大學文化規劃建設過程中同步做好人文社會科學規劃。人文社會科學規劃既是學科規劃的重要內容,也是文化規劃的重要內容,關系到學校文化的內涵建設,若缺少內涵,文化規劃建設就容易成為無源之水,失去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因此要制定振興繁榮人文社會科學的計劃并加強投入,賦予大學文化建設新動能。二是要把握導向,與新時代“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要求同向同行,高校在文化規劃建設和人文社會科學建設中要堅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意識領域的指導地位,要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培根鑄魂,守正創新。三是大學文化規劃建設要與區域、城市文化規劃建設深度融合,如協同建立研究院所、特色智庫、文化傳承與教育基地等,推動地方或城市文化傳承與創新,從中觀、微觀層面將“四為服務”文章寫在中國大地上。
(5)一流的大學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大學文化規劃建設的根本任務,弘揚新精神。大學四大功能,既自成體系,又緊密聯系,而人才培養處于核心地位。高校的首要任務是立德樹人,從實踐主體看,師生是大學精神最直接的踐行者,共同傳承大學文化基因,育人始終是大學最重要的辦學活動。大學文化所包含的大學精神、治學理念、辦學特色、校風學風、文化氛圍、文化載體等,是一所大學無形的寶貴教育資源,對立德樹人尤其是“德育”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要認識到文化建設是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環節,完善“三全育人”體系,落實文化育人內容,重點把握好四方面。一是強化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教育、新時代中國精神培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書育人、治學辦校全過程,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厚植“大德”。二是通過校園文化建設弘揚大學精神,完善制度文化,強化職業道德,鞏固基礎修養,營造優良校風學風,打造文明尚學校園,為立德樹人提供優良文化環境。三是高校文化建設要與時俱進,標桿示范,用大學文化引領社會新風尚,如示范性弘揚新時代勞動精神、節約精神、奉獻精神、志愿精神等。四是要高度重視大學生人文素養教育提升。人文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涵力,大學除了弘揚科技精神,當前尤其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提升人文精神,要通過第一課堂的課程教育,第二課堂中的文化活動、文化載體、文化品牌建設,營造追求“真善美”、關注人的價值的文化氛圍,幫助大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總之,文化規劃建設最終要服務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塑造有思想有靈魂的學生,塑造有精神境界的教師,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