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科技學院 嚴勇
為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落實以學生為本的學生觀,學情分析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研究的重要生長點,教師精準分析學情,教學也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做好學情分析有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教學的質量,促進教學實施的有效性。
對于學情分析的內涵,目前還無一致共識。例如吳明軍認為,學情分析主要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特點、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的分析和掌握,從而設定教學方案、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及教學設想[1]。安桂清對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的學情分析做了探討。課前的學情分析聚焦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學習興趣、智能偏好等;課中的學情分析重在收集課堂互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證據;課后的學情分析指向于學習結果,旨在為判斷“學生最終學到了什么”提供信息,是教學反思與改進的依據[2]。趙振旗認為,學情分析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方法、心理狀態、理解能力、學習興趣等。[3];李德杏、王蕾、趙健認為學情分析從教師與學生角度,主要包括學生知識結構、學生表現、教學反思與改進、教學預測及應對方法。從班級整體角度,主要包括紀律、學風、課堂氣氛、網絡學習活躍度、實踐動手能力等。[4]諸如此類的觀點,不一而足。
總體來說,學情分析的內涵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學生自身特征,例如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水平、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廣義,學生自身特征與學習過程如何展開,例如整合分析資料確定教學目標與設計學習過程、對學習狀態的觀察與總結。
關于對學情分析的內涵,無論表述差異如何,都具有普遍性的特點,那么對與學科教學相關的、影響學生有效學習的直接因素的調查與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以學定教”。因此,需對學情分析進行細化與具體化,更加明晰思想政治學科的特色,同時更加注重學情分析,有效地把兩者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學情分析。于此,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具有德育性質的課程,與其他學科不同,它具有自身的特點,應側重學生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了解程度。
我國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根本觀點和原則方法,樹立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想教材中的政治內容與思想意識及其相關。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版)書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需要大致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歷史淵源,空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以及貢獻、局限性,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以及進步性、欺騙性。如果只是講述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學生根本不能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甚至連國家層面與社會層面以及個人層面的內容都記不住。再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8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內容,科學理解與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從文化奠基、開創以及歷史發展聯系去理解。以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一個明確深刻的認識,否則學生將會困惑與疑慮。因此,思想政治課的學情分析,應注重學生對思想意識內容的了解狀況。
思想政治課程,承擔著為無產階級政黨培養不同時期所需要人才的任務。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政治內容關系到社會熱點、黨的方針政策的內容,立足于學生生活,把理論觀點闡述于生活主題中。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8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容,需要了解由最早小康概念達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同時并入“四個全面”布局的演進過程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內涵以及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意義。同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內容,明確在中華民族特有的小康底蘊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過了40余年的奮斗歷程,實現了總體小康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飛躍。這一飛躍蘊含著深層奧秘,即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貫徹落實正確的戰略決策、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我們將在這一基礎上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它也為廣大發展中國家乃至全世界貢獻了減貧智慧[5]。再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2018版)“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的致辭內容,我們將提高開放水平,在全國推進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探索建設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我們將擴大合作空間,加大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同世界共享中國技術發展成果,堅持用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金鑰匙”,破解當前世界經濟、國際貿易和投資面臨的問題。深刻把握對其核心目標、區域合作架構以及經濟全球化及世界格局變化的關系。因此,思政課的學情分析,應注重學生對時事政治內容的了解程度。
以思想政治課程四年制本科的課程設置為例,包括4門必修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同時,開設“形勢與政策”課。另外,開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選修課。思想政治課教材的理論觀點集中凝練,做學情分析,需進一步拓展與闡述。
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版)“道德及其變化發展”的內容,關于道德起源部分內容,可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揭示道德的社會經濟根源及其根本性質,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深入考察分析道德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包括科學揭示了原始社會道德的起源,恩格斯考察分析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道德及其基本特征,恩格斯著重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6]。通過縱橫對比分析,無產階級道德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原則,提倡大公無私,代表著人類道德發展的方向,沒有本階級的一己私利,因而是人類歷史上最崇高的道德。
再如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8版)“理想信念的內涵及重要性”從個人的理想信念延伸到中國共產黨的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是一個系統、完備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意蘊和深刻的內涵,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以共產主義為遠大追求、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現實導向、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保障、以對人民忠誠為內在尺度、以注重團結為堅實基礎。明確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的內涵,以理論上的清醒樹立起自覺認同,從而不斷開辟黨和國家事業新征程[7]。否則,學生對于理想信念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思想政治課的學情分析,應注重學生對內容整合性的了解程度。
思想政治課的終極目是為了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不是為了加強對人民的思想鉗制。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諧相處。
此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我國目前正處于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決定現階段的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2018版)“實踐的本質”可以結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理論碩果,不斷產生新的飛躍。1978年12月2日,國家領導人對那些為他起草中央工作會議講稿的人說,“基本的要點是,必須承認自己落后,我們的很多做法都不對頭,需要加以改變”[8]。對社會主義者來說,通過對實際情況的了解,知道自己落后,承認自己很多做法都不對頭,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要去反省自己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是另一位國家領導人所尖銳指出的,不能解決問題,就是因為“沒有采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也就是“沒有馬克思主義”。顯然,這個“沒有”不是著眼于文本,而是著眼于實踐。有一些人盡管“專門販賣馬克思”,卻把事業搞得一團糟,怎么能說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在這個意義上,這位國家領導人深化了真理標準問題的理論意義,他說:“我們總結了幾十年搞社會主義的經驗。社會主義是什么,馬克思主義是什么,過去我們并沒有完全搞清楚。”[9]就是說,自以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是不行的,一切要經受實踐的檢驗。
因此,思想政治理課的學情分析,應注重學生對思政內容科學與真理的理解程度,從而針對性的由不知轉為知,由不信轉為信,由不行轉為行的知、信、行的轉化過程。
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特點和強大生命力所在。開展思想政治課實踐教學,是教育教學的內在要求,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所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知行統一觀[10]。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曾指出:“各地高等學校要制定教師培訓規劃,建立和完善有重點、分層次、多形式的培訓體系”[11]。“從形式出發、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師培訓工作,努力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各地高校要積極創造條件,組織教師開展社會實踐、學習考察和學術交流活動,使教師進一步了解國情,了解世界,開闊視野,豐富教學素材”[12]。大學生作為實踐教育法實施的主體,只有強化他們的實踐教育理念,才能夠調動他們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因此,思想政治課的學情分析,應注重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學情分析是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關系,共性,班級群體的知識經驗起點、學習動機與方法、認知風格、情感態度等;個性,涉及到思政學科的思想意識性、時代性、內容整合性等。學情分析共性是一般與普遍,而學情分析獨特性深化與補充學情分析。
相關鏈接
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門指導人們形成正確思想行為的科學,它以人的思想行為形成變化的規律,以及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其中人的思想,觀點和立場的轉變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規律是研究的重點。思想政治教育學是一個復雜的網絡系統,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有:
(1)研究人的生理、心理因素,研究需要---動機---行為的發展過程,揭示人的自身思想、行為的發展規律。
(2)研究普遍聯系、錯綜復雜的社會因素與教育對象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發展的關系,揭示、探索如何調節社會環境對教育對象的交叉立體作用,以及教育對象在受環境影響時的能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