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飛
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和滿足精神需求的方式以及審美情趣均悄然發生了巨大轉變,對電視紀錄片的收視率造成了巨大沖擊。在新媒體時代唯有充分發揮電視紀錄片的固有優勢,與時俱進、勇于創新,提高電視紀錄片自身質量才能迎接挑戰并在日趨激烈競爭環境下求得生存和發展。新媒體的興起對電視紀錄片造哪些沖擊和挑戰?如何發揮紀錄片的固有優勢?從何著手創新?這些都是電視紀錄片制作人目前面臨的新課題。
“所謂新傳媒,或稱數字媒體、網絡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發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它除了具有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功能外,還具有交互、及時、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1]。由此我們不難理解,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特點,一是信息獲取的平臺多、途徑多;二是獲取信息的時段和信息碎片化。新媒體時代對電視紀錄片帶來的最明顯的影響,無疑是沖擊和挑戰,也就是平臺途徑選擇多以及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等帶來的審美意愿和情趣轉變造成的電視紀錄片乃至電視的收視率下降,再就是由此帶來的電視紀錄片制作意愿和質量下降以及彼此互為因果的循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給電視紀錄片的制作、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積極影響。一是傳播平臺的拓展,當前在騰訊視頻、愛奇藝、百度視頻等等眾多新媒體平臺上,均有電視紀錄片上架,通過借助網絡、視頻等新媒體信息獲取的平臺多、途徑多的特點優勢,電視紀錄片的受眾面大為拓展。早在《2011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中就顯示,“2011年紀錄片視頻網站不斷增多,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對紀錄片的時間、種類等都沒有限制,海量需求擴大了紀錄片的傳播空間。”[2]二是新媒體技術的應用讓電視、電視紀錄片的制作技術和編導藝術的進步和創新到達全新的境界。比如在北京冬奧會上,隨著“元宇宙”“數字孿生”、5G、VR等全新概念和全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為觀眾帶來自由視角、子彈時間、VR互動等前所未有的3D全景臨場沉浸感的新奇體驗。
“電視紀錄片是借助攝錄設備對現實事件進行攝制,加工并整理視頻素材所形成的電視欄目類型,能夠將真實事件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給觀眾全新的視覺體驗和經驗感受”[3]。與新媒體比較而言,電視紀錄片具有平臺和形式兩方面的固有特點優勢。一是電視平臺的優勢。電視雖為傳統的信息平臺,也是公眾長期以來獲取可靠信息的重要途徑.正因如此,讓電視在社會和公眾心目中具有新媒體難以企及的權威性和信任度,這種主要基于電視平臺的特點和優勢對電視紀錄片的擴大傳播和發展無疑是大有裨益的。二是紀錄片這一節目形式本身的特點優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紀錄片是紀錄型的電視專題類節目,題材廣泛,相對系統、完整和深入,是比較系統完整的真實記錄和紀實報道。比如大型電視紀錄片《厲害了,我的國》,從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工程等多個方面比較系統完整的真實記錄。短視頻等容易造成對事件有失偏頗的斷章取義,而電視紀錄片則能給觀眾以對事件系統全面、完整真實而深刻的還原。另一方面,紀錄片不僅僅限于記錄,而是從題材選擇到制作編排的全過程中,都有作者在基于真人真事的基礎上,依據自己的觀察分析、思考選擇,不僅有真人真事,還有事件、實事背景、分析判斷,更是浸透著制作者的審美追求、價值判斷。同時,各部分之間也是經過編導者按一定邏輯關系重新裁剪編排,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更能讓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使觀眾能夠透過事實現象產生深入思考、重新認識和想象。比如,《舌尖上的中國》,乍聽起來以為是又一檔介紹中國美食的節目,實則是一部通過探討中國人與食物之間關系讀懂中國的紀錄片中的鴻篇巨制。它不是簡單地從一個個中國菜材料組成、配比、食物烹制方法過程等象制作說明書樣的記錄節目,而只是以食物為窗口,每一集都從食材的生產獲取、加工保存、烹調鑒賞等環節,來講述著與食物背后的地域風情、歷史典故、人生際遇、生活哲理、人文情感等等,仿若在有滋有味地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從傳統佳肴到農家小菜都可以品味到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度——文化傳統、家族觀念、生活態度與鄉愁難抑的家常情感。因此,此片與其說是美食紀錄片,不如說是以食物為切入點的中國歷史自然人文風光大片。
對電視紀錄片這一節目形式本身,受眾并不排斥。從幾十年前曾經萬人空巷的《話說長江》到現今交口稱譽的《超級工程》《舌尖上的中國》等等,都說明如此。好片子自然受關注,是金子總是會發光。應對挑戰的關鍵還在于不斷制作出高質量的片子,而提高質量的關鍵在于創新,電視紀錄片的振興也在創新。
關于如何創新。在筆者看來,主要在于創新意識、創新條件和創新方向。關鍵在于制作者在面臨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沖擊面前,時刻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警醒,有銳意創新的執著和堅持創新之自覺。
關于創新的條件。首要的是創編團隊的素質條件。電視紀錄片的制作是個創作過程,高質量的電視紀錄片只能是由高水平的團隊才能制作出來。電視紀錄片的題材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民生、歷史文化、人文自然等等。因此,制作者特別是主創團隊成員必須具備較高的知識素養、文化素養、政治素養、心理素養、技術素養,要有分析把握社會動向和人們精神需求等的政治敏感、社會敏感。從這個意義上講,電視紀錄片編創的創新的核心是人員水平能力的提升。再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第一季包括自然的饋贈、主食的故事、轉化的靈感等七集,整部片子以中國的菜、食為主軸,一地域一美食一風情,既介紹美食,更介紹當地地理風物、地域文化、地方民風乃至地域歷史變遷和民俗風尚乃至人物典故等。整部片子規模恢宏,地域、時間跨度大,故事編排鋪陳獨具創意,但轉承自然、起合有序,又十分貼合人們探究事物心理,盡顯導演把握節奏功力。同時,解說詞用詞樸實但清麗雋永、曲徑悠長,特別是李立宏老師的解說,以其特別的語音音質,語調平實,斷句轉環盡顯功力,聽他解說就仿如睿智、健談的長者在如數家珍般地向你講述家鄉故事、風土美食……娓娓道來、意味悠長。如果沒有敏銳的觸角,不能把握時代脈搏、摸實社會大眾的需求,就不能選取應時應需的好題材,這樣的“創新”想要收到預期效果那只能是緣木求魚。再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功底、邏輯思維而去搞結構創新、制造懸念,那往往只會讓觀眾云里霧里、不知所謂,這樣的“懸念”也只會是虛張聲勢的“一驚一乍”、讓觀眾莫名其妙。
關于創新的方向。有了強烈的創新意識、有了足夠的創新條件(團隊的能力水平)后,從立意選題、結構編排等到平臺播放等各個環節均有創新空間。一方面,新平臺新技術應用方面,可將新媒體時代的多平臺和新技術優勢為我所用,拓寬受眾面。如筆者所在馬志丹工作室,建立了官方抖音號,將長篇紀錄片切分成短視頻發布在抖音上,以此來吸引更多的紀錄片喜愛者和關注度,進一步擴大紀錄片在新媒體中的影響力,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時,運用新技術制作方面也大有可為。比如2022年春晚節目《只此青綠》就是新技術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的經典運用。節目通過XR、全息掃描等前沿科技技術手段,用虛擬做了鏡面的效果,配合舞蹈的呈現,為觀眾呈上讓人瞠目結舌的視覺盛宴。電視紀錄片的編創同樣也可以也必須吸收運用新的技術為我所用,比如3D技術、“元宇宙”概念、沉浸式虛擬場景等用于歷史場景的再現、自然題材片里的自由視角運用等等。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紀錄片本身內在品質的提高,關鍵要在主題選取、結構編排等方面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在時政類片子主題選取上,應精準把握時代脈搏,緊扣社會需求。如以筆者所處的工作室參與制作的現實題材人物紀錄片系列《幸福落地》為例,在主題選擇上,以“百年大黨,風華正茂”這一時代強音為主題,通過對一群普通黨員秉承初心使命、不負青春韶華的奮斗圖譜進行真實的記錄還原,向觀眾講述普通黨員從成長過程一路的起伏跌宕、再到收獲果實的豐沛喜悅,如何從小我與大我的統一上作出事業抉擇,堅守信念追求,克服困難挑戰帶領鄉親奔小康的真實感人故事,從一個角度闡釋我黨紅色基因代代相傳、百年大黨依舊風華正茂的勃勃生機。《幸福落地》播出以后深受觀眾的喜愛。該紀錄片之所以可以取得成功與準確把握時代脈搏選取的主題分不開,與青年黨員普通黨員的奉獻之美、奮斗之美對觀眾產生強烈共鳴分不開。
在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編導思維的創新,不僅僅在于選題緊密結合新媒體時代受眾的實際觀影需求,還在于結合觀眾感興趣的點進行紀錄片創新。實際情況是,在把握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大眾社會心理等的基礎上,通過發掘、探尋社會、大眾的潛在需求而選取題材,往往更具有超前引領的作用并取得成功。如我國電視紀錄片《話說長江》,就是制作者把握住了改革開放剛剛開始之時,人們希望國家富強的愿望強烈,發掘社會潛在需求選題的經典之作。《話說長江》雖然只是一部關于長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紀錄片,但第一次讓全國觀眾全面直觀地看到了國家的人文地理,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悠久的歷史文化的展現,很好地貼合了人們內心民族自尊情懷,在人們心中產生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共鳴。因此,播出后反響空前熱烈而成為傳世經典。
雖然電視紀錄片的基本特征是其真實性和紀實性,杜絕虛構,但依然需要編導者對題材的組合、安排,正如前所述,電視紀錄片是作者基于真人真事的觀察、思考、選擇后的產品。電視紀錄片盡管有現實性題材、歷史性題材、自然風光題材等不同的類型,但制作過程中經常運用的也就是繪圓法、設定中心線法、階梯式遞進法和依據文理邏輯法等幾種結構方式。圍繞策劃創意及編排模式的創新,主要是在進行紀錄片編排時必須要注重細節的精益求精,可以將最新的編排技術和手段合理應用之紀錄片編導當中,確保紀錄片整體編排節奏以及情感表達都具有流暢性,引導觀眾融入紀錄片場景當中,提高紀錄片作品影響力和吸引力[4]。比如筆者所處的工作室編導創作的《明偉杰:穿梭三城之戀》,主要講述一個世界頂級名校畢業的高才生,僅一夜思考后回國毅然決然加入深港創客的隊列的故事。在歷時四個月的拍攝過程中,通過還原明博士穿梭于粵港深三城再現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觀眾也跟隨著明博士的腳步感受其創業過程的每一步以及每一個轉折點。在制作過程中,馬志丹總導演憑著獨具匠心的手法和豐富的編導經驗,指導筆者靈活采用交叉運用繪圓法、設定中心線法編創,巧妙制造“懸念”、靈活恰當抖出“包袱”,取得很好的效果。
綜合上面所述來看,在新媒體時代對電視紀錄片帶來收視率降低等影響的主要原因,還是平臺增多帶來競爭為主而不是電視紀錄片這一節目形式本身。面對挑戰,作為電視紀錄片制作者不應該因此而妄自菲薄、氣餒思退,而應該發揮優勢、銳意創新,以更多高質量的精品力作贏得觀眾贏得市場。滾滾長江東逝水,人間正道是滄桑。時代的潮流滾滾向前,社會在不斷發展,技術在不斷進步,而作為電視紀錄片制作者們面臨的各種挑戰和沖擊也會因時而變。因此,只有不斷創新、以變應變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