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易達檢測科技有限公司 張建香
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是現階段開展環境監測管理工作,輔助進行監測質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工作人員將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引入環境監測管理中,搭建管理信息系統,以此為工具,對環境監測工作行為、監測采樣、監測數據、數據分析等進行管理與控制,加強對環境監測各個環節的管控。通過構建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能夠有效提升環境監測質量,保證環境監測結果的有效性、可靠性,為我國生態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持[1]。
環境監測就是指政府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對環境實際變化情況、變化規律等進行監控、數據采集與分析,實時監測生態環境,統計環境變化數據。環境監測的目的是通過監督、控制、統計與分析等行為,精準判斷自然環境中是否存在環境污染、環境質量問題、生態失衡等問題,分析環境污染程度。一般來說,環境監測內容包括:物理指標、化學指標、生態指標。
環境監測管理就是指對環境監測工作中的各項要素進行管理,包括:(1)環境監測工作人員管理。環境監測人員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術能力能夠直接影響環境監測質量,若人員能夠熟練操作各環境監測設備,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儲備與豐富的操作經驗,則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水平更高。因此,環境監測管理需對環境監測人員進行管理,提出對監測人員操作行為的規范要求,監控人員的操作方法與細節等。(2)環境監測設備。設備就是指環境監測過程中的儀器設備,通過安裝不同的儀器設備,能夠實現對自然環境中的濕度、溫度、空氣成分、水體成分、土壤質量等多方面內容的數據采集[2]。要想保證數據采集準確,就需要保證環境監測設備的運行性能穩定、設備質量良好、設備精度符合要求。因此,在環境監測開始之前,往往需要對儀器設備進行試運行,檢查設備的運行狀態,以此確保其符合監測標準要求。(3)環境監測過程。在環境監測工作中,過程是影響環境監測結果的核心因素,只有保證監測過程科學合理、符合規范要求,才能夠保證環境監測結果是具備一定參考價值的。因此,環境監測人員需要加強對過程的管理,全面控制環境監測的采樣環境、采樣方法、樣品制備與處理、具體操作方法、數據分析與管理等[3]。
根據對環境監測管理內容的分析來看,環境監測的影響因素較多,且監測過程較為復雜,甚至會在后續數據分析與管理環節出現紕漏。工作人員引入信息系統,以科學技術展開對環境監測的管理,這對于提升環境監測管理效率、控制監測質量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信息系統的運用有助于增強環境監測監管效果。環境監測以自然環境為主要監管對象。自然環境構成因素較多,其多樣性直接決定了環境監測內容的廣泛性。隨著我國生態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環境監測的范圍日益擴大,各地區各級環境監測站、第三方監測機構的工作復雜度逐漸提升,環境監測數據規模逐年增加。傳統的數據處理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當下的數據處理需求,存在費時費力、精準度較低、誤差概率較大的問題,容易降低環境監測質量。此時借助環境監測管理系統,能進一步轉變環境監測的數據采集方法、數據管理與分析邏輯,實現數據采集、歸類、保存、分析、管理、呈現的一體化,有效改善以往方法所引起的計算誤差、分析失誤問題,進一步增強環境監測效果[4]。
另一方面,信息系統的運用有助于增強環境預測的服務能力。環境預測是環境監測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借助環境監測數據,通過科學有效的環境預測,能夠直觀呈現環境未來的發展趨向、變化規律等,能夠為地區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有效依據。在引入信息系統之后,環境預測所使用的數據皆是來自于信息系統的實時數據,更有助于工作人員及時了解自然環境的變化,形成具有較強實效性的環境變化圖示,加強環境預測的數據分析、預測分析等,充分發揮環境監測的預測能力,為之后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服務。
在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中運用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主要是輔助分析環境監測的需求,之后開始一系列的環境監測工作。現如今,信息系統已經在環境監測中運用了一段時間,且隨著環境監測范圍的不斷擴大、監測要求的不斷提高,系統功能也在不斷完善與發展。從目前的環境監測任務需求來看,監測管理的信息系統需要滿足如下需求:(1)對污染源的遠程監控需求。視頻監控體系是環境監測管理系統的主要構成之一。近兩年,視頻監控體系的核心技術、設備不斷更新,原本的視頻采集設備更換為高清攝像機,其在系統中的數量占比已經超過了模擬系統;視頻監控設備所對接的屏幕也從多個屏幕轉變為大屏幕拼接的形式,體現出集成化、智能化的特點[5]。以視頻監控體系作為污染源遠程監控的主要手段,合理布設監測點。需要注意的是,監測點的布置會直接影響監測數據采集結果、影響監測客觀性。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環境監測對象,比如:水土監測、空氣監測等,充分考慮監測區域內的影響因素,合理布設監測點,保證視頻采集的有效性。(2)數據分析與綜合利用需求。在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中,大數據技術為核心技術,需要對海量、多元化、多類型的數據進行分析,挖掘其中具有價值的數據信息。一般來說,系統的數據分析方法分為:聯動分析法、聚類分析法、異常分析法、演變分析法、分類分析法、特異群組分析法等,不同的分析法可以挖掘出具有不同價值的信息,充分滿足環境監測的需要[6]。
數據管理是環境監測質量控制中運用信息系統的主要手段之一。數據管理是信息時代背景下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主要手段,數據是環境監測的核心資源。因此,必須要加強對環境監測中數據的管理,具體包括:(1)數據準備。數據錄入工作是進一步完善環境監測質量控制體系的主要方法,在實際過程中,數據錄入要全面、準確、實時。現如今,部分監測機構與監測站采用的數據準備方法仍然是人工錄入,存在較大的風險。因此,需要以信息系統作為錄入技術,最大限度減少數據錯誤,提高數據準備質量。(2)數據安全控制。數據是保證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的主要元素,準確的數據能夠增強環境監測結果可靠性,達成質量控制目標;缺失的數據、錯誤的數據會降低環境監測質量。因此,在應用信息系統時,需要加強對數據安全性的管理,嚴格限制系統的訪問權限,進行分級訪問、分角色訪問等,有效控制不同用戶的訪問范圍與數據讀取權限,從而保護數據安全,避免出現數據丟失、數據被篡改的情況,輔助實現環境監測質量控制目標[7]。
質量控制是保證環境監測有效性的重要環節,也是采用信息系統的最終目的。因此,需要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功能優勢,深入到環境監測的各個環節中,輔助進行質量控制。要利用信息系統加強對環境監測設備的質量控制;在實際過程中,有大量環境監測設備暴露于自然環境中,比如:視頻監控設備。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對監測網絡前端的設備進行監控,及時發現設備運行漏洞、設備脆弱性風險等,結合接入層防護手段進行改善,從而避免出現前端監測設備被攻陷的問題,起到防范的作用,增強設備運行性能,實現質量控制目的。
為了更好地發揮信息系統在監測質量保證與控制中的實踐作用,建議要積極引入新興技術,以技術支持提升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的運行能力,從而滿足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需求。實際過程中,環境監測可以采取現場監測的方法,但是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需要緩慢、循序漸進地推進監測過程,且這一過程較為漫長。對周期較長的環境監測進行管理,其需要覆蓋環境監測的各個環節與全過程。為了滿足這一需要,工作人員引入溯源技術,構建針對環境監測的全過程質量控制溯源系統[8]。工作人員根據現場采集到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將現場環境數據與實驗室數據結合;同時采用遠程視頻、傳感器監控等不同的手段收集環境變化信息,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將環境監測的各個環節聯系起來,形成相應的環境監測過程溯源管理框架,利用這一框架對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報告等進行溯源監控,以此保證監測數據準確、數據源合理,實現質量控制目的。
為了更好地發揮信息系統在監測質量保證與控制中的實踐作用,建議要充分發揮信息系統功能價值,根據不同環境監測的特點,合理分配監控任務,進一步規范環境監測過程,提高環境監測各個環節作業的規范性。在確立了全過程質量控制溯源系統之后,可以通過系統分配環境監測的任務,提升任務安排的合理性。在合理任務的驅動之下,各環節工作人員根據系統要求進行監測點布設、現場監測工作、實驗室監測與分析,保證數據的完整性與全面性。在實際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全程在全過程質量控制溯源系統的監控之下,通過系統端口互相交流、接受抽檢。在發布與分配任務時,系統能夠對工作人員進行監督,根據系統所記錄的人員操作記錄進行評價,對不同人員的不同表現進行考核評價,以此督促工作人員規范操作、精準分析數據信息,實現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的目的[9]。
為了更好地發揮信息系統在監測質量保證與控制中的作用,建議要靈活運用大數據技術,以數據挖掘、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呈現輔助環境監測質量控制,增強質量管理與保證效果。現如今,大數據技術已經成為各種系統的主要技術之一,將大數據技術融入環境監測管理的信息系統中,能夠起到補充全過程質量控制溯源系統的功能的作用。目前,已經有很多監測站在監測平臺中使用大數據技術收集環境監測數據、分析數據資料,以此滿足網絡監測、氣象信息采集、天氣預測、環境污染預測等需求。工作人員可以將全程質控溯源系統與大數據技術結合,在環境監測設備與儀器上安裝監控裝備,同時監控現場監測中的樣本采集過程。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已經獲得的大數據,通過可視化呈現的方法將數據以圖表、立體圖示、動態演示圖的形式呈現出來,不斷提升環境監測的數據分析、環境管理能力,進一步實現環境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的質控目的。
為了更好地發揮信息系統在監測質量保證與控制中的作用,建議可以借助信息系統功能持續獲取監測數據,強制執行環境監管內容。在信息系統的輔助管理之下,工作人員可以結合大數據采集與分析功能,采用儀器設備實時采集自然環境中的變化數據,同時也可以對工作人員的行為進行數據采集與分析。之后,在互聯網的輔助之下,采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數據內部規律,及時發現數據質量隱患、數據不真實風險等,保證數據真實可靠,保證環境監測過程更加規范與安全[10]。
此外,還需要利用信息系統定期分析監控設備、環境監測傳感器、視頻攝像機等儀器設備的運行情況,進行運行性能安全檢查,及時發現設備的異常問題,及時更新、更換、維護設備,以此保證儀器設備的數據采集真實可靠。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對境監測過程、監測結果的質量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員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優勢,搭建管理信息系統,明確環節監測管理的質量控制要求,搭建結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提高環境監測水平。在今后的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中,工作人員要充分結合環境監測實際需求,靈活運用多種信息技術,構建全過程監控的溯源系統,從數據采集環節入手,覆蓋環境監測各個環節,全面獲取真實、精準的數據資料,提升環境監測數據質量。之后,利用信息系統對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構建溯源監測模型,進一步加強對環境監測質量的控制力度,為提升環境監測質量,促進我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