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普惠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歐軍
社區治理主要是一定區域中政府以及社區社會組織、社區群眾等多方主體一起參與互動、管理社區公共事務活動的過程。其具備的主要特點是:統籌任務目標、過程目標;行為主體的多元化;重視社區公共事務的參與性、整合社區有關資源。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對生活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傳統依靠政府單個主體進行社區管理的形式已經不能充分滿足居民對社區良性治理的憧憬。提升社區公共事務的管理以及社區居民的服務水平,滿足居民的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生活需要、創新社區治理,將多方力量發揮出來,提升社區治理水準。
每個社區的自然環境以及人文環境都存在差異,社會工作者在社區治理工作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發揮的作用也并不相同。
社會工作者有助于發現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發展,其自身就是以助人自助以及利他主義思想為中心,將專業的理論知識以及方法在實踐中靈活運用,及時幫助有困難以及有需要的人群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1]。社會工作者相信每個人都是有尊嚴以及存在不可小覷的價值,不會因為年齡、背景、職業、性別、家庭等因素區別對待。社區是群眾生活的基本單位,更是社會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平臺,社會工作者在這里的活動可以細化到家庭以及個人,不斷觀察身邊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環境結合在一起,個人需要適應生活的社會環境,社會環境對個人的行為又有一定的影響,尋找出現某一現象的原因,感知社會問題[2]。如:在某社區中,很多老年人都參與過一些關于養生的專題講座、養生知識課堂等活動,甚至有一些人從電視上或者是報紙、廣告上看到一些養生產品,或是經過鄰居介紹,在“養生專家”講課時會向老人推薦購買保健品或者是有關治療某些老年疾病的儀器,不斷勸說老人購買。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極為常見,特別是老年人因為年齡或者是身體原因,比較喜歡觀看保健類型的節目,主動購買保健產品,但是老年人分辨能力在不斷下降,有些不良商家投機取巧,對老人家噓寒問暖,或者是告知老年人參與活動可以免費領取米、面、油、雞蛋等小禮品,不斷吸引老年人,然后哄騙老年人購買。目前,老年人上當受騙的例子越來越多,媒體都報道過這些事例,這些已經成為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
社會工作者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原則,把居民的需求作為開展活動的著手點,通過專業的能力以及技巧,調動社區的多方力量積極參與社區治理,不斷鼓勵居民以自助或者是互助的形式解決社區的問題[3]。對社區中老年人、殘疾人、貧困家庭等特殊群體,給予生活救助、交往娛樂等方面專業的服務。另外社區全體居民對社區的衛生以及治安方面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嚴格,但是這些社會公共服務在實際開展的時候依然存在一些問題[4]。因此社會工作者正確的理念以及方式會對協助社區開展服務有一定的幫助,社會工作的地區發展模式提倡從當地居民的需求出發,與本社區的資源、人口等條件結合起來,將大家組織在一起關注與自身有關的事情,預防出現各類矛盾,盡量降低發生問題的概率。最后社會工作者經過組織居民開展活動,給居民提供交流的機會。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社會工作者收集一些生活小竅門、養生保健、清理廚房、斷舍離等生活小妙招,給社區中老年人提供交流學習的場所,輔助居民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有效提升大家的生活質量,增加親切感。經過開展生活小妙招這樣的活動,增進社區居民之間的交流,優化社區整體的人文環境。
社區工作最核心的觀念就是服務,在個體遇到問題的時候,社會工作者需要在助人活動中的優勢視角的理論,幫助弱勢群體看到自己的優勢以及缺陷,同時挖掘潛能,或者是鼓勵弱勢群體經過不斷學習提升自身存在的價值,幫助他們相信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有效解決問題,增強自信心,幫助其走出困境[5]。針對經濟方面有困難的家庭,及時聯系、挖掘社會已經存在的資源并充分利用,保證服務對象獲取物質上的支持,有效解決缺乏生活資源等情況。如果服務對象存在心理困擾,社會工作者可以以小組工作的形式或者是主題活動方式,搭建起交流的橋梁,彼此分享經驗[6]。比如,社會工作者以老年活動中心作為有效的依托,豐富社區老年人的興趣愛好、強化同伴之間的交流,減緩老人的孤獨感受,社區組織老年人跳廣場舞、下象棋、打太極、報名老年大學等活動,挖掘其興趣愛好,享受生活,增加和同齡人溝通的機會,感受彼此之間的關心。
社會工作者在社區治理中比較容易受個人專業素養以及心理變化的影響。社會工作者自身具備的知識以及專業文化水平,對社區服務開展的質量會有一定的影響。想要成為合格的社會工作者,必須扎實掌握關于社會工作理論、心理學、社會學、社保、公共福利等等方面的知識,并且要善于表達,帶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到活動中[7]。由于每個人能力的不同,對角色要求的認知也會不同,在工作的時候發揮的作用也存在區別,專業能力越強在工作中就更容易完成工作目標。社會工作者在工作中會產生一定的心理變化,且社會工作者的服務對象相對復雜,特別是在面對困境的時候,社會工作者需及時調整自己的負面情緒,保證穩定的心態,緩解自身壓力[8]。社會工作者在和服務對象接觸時,可能會產生一些負面消息,如果沒有及時緩解負面情緒,長期積累會對開展社區服務造成一定的影響。社會工作者在社區中開展的活動如果缺乏目的性,即使算豐富社區居民的休閑生活,依然會存在問題,對此,反思開展活動效果,避免居民不愿意主動參與社區活動,失去參與的積極性,密切關注服務對象,才可切實解決問題。
居民對社會工作者的配合,會直接影響社會工作者開展工作的積極性。然而居民沒有清楚認知社會工作者的作用,無疑增加社會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的困難[9]。舉個例子:在和居民交流中,有一部分老年人沒有聽過社會工作,并且不了解社會工作主要是做什么,更不清楚社會工作者為什么到社區中組織活動。有一些居民從電視、手機上看到過有關的報道,但是依然有居民認為社會工作者就是志愿者。由于社會工作一開始就側重于社會救助以及慈善方面的活動,這個過程中社會工作與志愿者相互依存,致使大部分公眾都會認為社會工作者就是志愿者。在某種程度上來講,社會工作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展且逐漸被接受的工作,結合豐富的資源,切實解決問題、為人民服務,使居民深刻感受到社會工作的價值,得到社區的認可,居民的接納程度會激發社會工作者的工作積極性。
在社會工作活動中,社區居委會也肩負著重要的責任,有一些社區管理者的理念比較先進,愿意主動引進社會工作的專業人才,而社區將社會工作者看成志愿者,然后安排大量的行政方面的工作,對社會工作者沒有正確的認知[10],沒有發揮出社會工作者的價值。社區居委會的人手有限,工作內容比較繁瑣,浪費了社會工作者的大部分時間,造成社會工作者對自身工作的定位也越來越不清晰,在剛進入社區的時候,工作者的積極性非常高,不斷請教前輩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社會工作者輔助的行政事務越來越多,很容易對自己的專業產生質疑,還有社區沒有專門的工作崗位,社會工作者感覺自己在社區沒有什么作用。因為社會工作者不只是處理日常工作內容,還需要輔助社區工作者應付各種檢查,致使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重心都放在政府的行政性任務方面,和居民互動的時間比較少。但是社區治理還要求各個方面的主體都主動參與其中,這樣社會工作者的行政任務越來越多,日常專項工作很難順利開展,影響社會工作者的價值發揮。
當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對社會工作能否順利進行也產生影響。雖然當前階段社會工作得到了政府的廣泛關注,但是在一些地區,社會工作的落實依然存在一些困難,比如說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有限、社會工作機構數量不多、社會工作者專業程度不足、資金來源比較單一等[11]。社會工作的發展容易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致使社會工作者的力量相對弱化,沒有足夠的力量以及條件將自己專業的優勢發揮出來。特別是社會工作者在社區開展活動的時候,經常處于被動的狀況。社會工作者服務效果無法立竿見影,服務質量以及效果的評估主觀性較大,因此無法獲得社會方面的支持。目前,社會工作在社區治理中處于比較尷尬的處境,政府方面要對社會工作者加以支持,使居委會和社會工作有平等的地位。隨著方針政策的出臺,對提升社會工作的地位有重要的意義,使社區更加認可社會工作者的存在。
社會工作者需要先調整好自己的工作心態,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服務對象,將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在面對工作難題時,積極找尋多元解決方法。我國社區社會工作的現狀和理想狀態有較大的差異,使社會工作者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甚至出現不良的情緒,對此,社會工作者需要靠著自己的能力,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堅持平等以及尊重的原則,理解、包容不同人群的個性。提高自身的能力,將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經過學習,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斷突破自己,提升適應環境的能力[12]。社會工作者面對不同類型的群體以及復雜的社區工作,須有謙虛好學的態度,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時找尋改進的方法,還要學習社會工作、法律、管理等有關知識,重視語言表達能力、策劃活動能力、溝通等實用性技能,還要定期參與各種形式的社會工作培訓,重視積累知識,提升專業素質,主動爭取學習機會,和經驗豐富的社會工作者交流工作經驗。這樣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強信心,以得到社區同事的尊重以及認可。另外,重視反思,充分考慮怎樣提升服務水準,在面對金錢物質誘惑、價值觀有沖突的時候,作出正確的判斷。
社區治理最終就是要將居民利益最大化,實現目標的重要方法就是激發治理對象參與的熱情以及積極性。我國的社區建設在不斷優化,在社區治理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社區居民的民主化程度以及參與意識依然不足,且居民的配合度低。居民對社區事務沒有足夠的關注、不積極參與社區活動[13]。因此社區需要增強居民的參與意識,將以人為本作為基本理念。社區居委會以及社區工作者可協調各個方面,組建居民自治組織,如:業主委員會、協調委員會等,主動參與社區事務,討論涉及環境衛生、休閑娛樂、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工作,提升居民參與議事的質量。除此之外,組織居民代表進行投票,監督居委會的工作,并且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提升自己的能力,積極了解居民遇到的困難并輔助居民解決問題。將社區中經常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分子組織起來,然后選擇有親和力以及感染力的居民作為核心,構成一支非正式團隊,像老年合唱團、社區志愿者服務團隊等,舉辦文體娛樂活動,吸引更多的居民。在社區遇到重要決策需要聽取居民意見時,工作者可以廣泛聽取居民建議,重視居民的智慧,經過不斷交流,加強居民自我管理,增強參與的主動性。
社會工作在我國的發展時間并不長,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社會工作崗位的建設以及對人才的培養還處于探索的階段,需不斷優化。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還需要接受專業的教育,必須符合職業要求才能上崗[14]。而當前的社會工作者主要是在社會工作機構、民政、婦聯、司法等政府福利部門,伴隨著社會工作畢業生的數量增加,因為缺少對口的崗位,很多畢業生選擇從事其他行業,導致人才的流失。
針對該情況,科學開發工作崗位,明確社會工作者待遇以及合理的薪資福利,當地政府部門要在政策方面深化對社會工作的了解,出臺有關政策。一方面,政府部門以及社會組織等單位要明確社區工作者的權利,在街鎮政府、社區服務中心等機構增加工作崗位,促進更多專業機構的發展,在社區有需要的時候確保有專業社會工作部門可以提供有關服務;另一方面,培訓現有的社區工作者,結合社區的實際發展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方案,至于培訓的形式可以按照社區的情況自己確定,或者是聘請專業工作人員進行指導,開展專題活動講解有關政策方針,有效提升社區工作者開展實務工作的能力,不斷補充新知識。
綜上所述,社區治理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多方主體參與是當前社區治理條件下的最佳選擇。社會工作者會成為壯大主體的力量之一,在社區治理中將專業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清楚認知自身的角色定位,在社區工作實踐中融入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有效解決以及完善社區治理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社區治理的目標,最重要的是激活社區居民這一主體,社會工作者能否協助增強居民的凝聚力,不斷激發參與社區治理的創造力,動員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工作,有效提升社區公共服務的效果,促使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