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娟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總體的社會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基于此,群眾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并且逐漸轉變成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如何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工作就成了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同時也面臨著更大的挑戰。群眾文化建設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一些形式各異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而且不同的文化活動也包含著不同的內容。所以,群眾文化建設是集多項文化活動為一身的,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表現出了多樣化。本文通過剖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的意義,總結目前群眾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幾點優化的策略,以期為相關研究者提供參考。
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達到了新的境界,鞏固精神文明建設成果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能夠使我國成為真正的文化強國,促進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快更好地傳播民族文化。當前的新形勢給我國群眾文化事業帶來了發展的新機遇。從現階段我國整體的精神文明建設進程來看,群眾文化事業仍然與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緊密相關。群眾文化工作的全面開展已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程直接有效的內在推動力,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建設既可以有效提高全體公眾的參與度,同時還通過主題文明活動的開展,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更加深入人心。當前新形勢下經濟的發展促進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國家之間激烈的競爭也不僅僅體現在GDP水平,文化軟實力的作用不容小覷。由于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一部分,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加強群眾文化建設迫在眉睫。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地得到提高,人們在努力追求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時,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豐富。[1]這就要求我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要兼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二者要共同推進。群眾文化工作的有序開展有助于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從而更好地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新時期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大力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能夠實現群眾文化的普及,更好地提高廣大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有利于文化的全面發展,能夠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首先,一些有關部門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視程度較低,對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性認知程度不夠,造成當地群眾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等問題,過分關注經濟建設,而嚴重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設,導致精神文明創建和物質文明建設脫節,由此造成了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相對落后。其次,部分地方相關部門存在著思想認識的誤區現象,文化工作開展主體方向與群眾文化工作立足點不統一,并沒有將基礎設施建設與群眾文化工作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出現了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僅投放了大量的資金打造專業文化演藝院團,沒有適應群眾的真正需求,對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產生了一定阻礙。
資金投入不足是制約現階段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一大問題,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整體資金投入相比經濟方面明顯不足。雖然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資金投入力度,但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在資金使用上仍然有很大的缺口。二是基層群眾文化建設資金投入在分布上呈現出結構不平衡的態勢。從城鄉文化發展總體情況來看,城市群眾文化建設資金投入量較大,而廣大農村地區群眾文化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制約著群眾文化工作的全面有效開展。[2]
相關調查表明,部分文化館的場館建設落后,大多數社區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所需的娛樂健身設備等出現老化現象,缺乏必要的維護。群眾文化活動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群眾文化陣地建設難以長期順利地進行。盡管近年來廣場舞開展越來越廣泛,但由于還有很多地方場地資源不足,設備落后,導致群眾無法順利地參與群眾文化活動,這無疑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同時,在一些鄉鎮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主要靠臨時借用場地進行一系列活動,而且用于舉辦活動的場地面積和空間也有限,不能保證這些文化活動的安全順利進行。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對文化活動開展也提出了新要求。針對以往傳統、單一的文化活動無法滿足廣大群眾文化需求的問題,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重點,亟須根據廣大群眾對多元化、高品質文化活動的需求,有針對性地豐富群眾文化活動內涵和表現形式,這樣才能適應廣大群眾的文娛休閑需要,并通過新穎性較強的文化活動,吸引更多民眾參與,以提高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為此,在群眾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基礎上,面對其對文化生活越來越高的期許,應當著重于文化活動內容豐富和活動形式多樣性,從地方實際情況出發,大力開發豐富的文化活動內容與活動形式,確保群眾的文化生活有更多的選擇性。既要迎合群眾品位開展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又要保證這些文化活動能真正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避免匱乏的文化活動內容與形式制約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
群眾文化活動要爭取得到群眾的認可,在群眾文化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提前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這樣才能得到群眾的認可。文化館要因地制宜,根據地方經濟發展實際和群眾的心理訴求,制定群眾文化工作目標,開展符合群眾需求的群眾文化活動。實踐中,文化館要做到定期組織對群眾進行一次民意調查,把廣泛聽取群眾建議或意見,與做好群眾文化工作緊密結合,更好地為當地群眾服務。
群眾文化活動要能夠真正有效地深入開展,離不開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可以通過舉辦小型文藝比賽、美術展覽等,豐富群眾業余生活,調動起群眾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例如,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西安市群眾藝術館、未央區文化和旅游體育局承辦的“喜迎二十大奮進新征程”2022西安市夏日廣場群眾文化活動啟動儀式暨陜西省群眾文化節西安分會場在漢城湖旅游風景區大風閣廣場舉辦。啟動儀式現場,歌曲、舞蹈、小品、武術、快板、魔術等精彩的群眾文藝節目接連登臺,抒發了群眾對幸福生活的贊美,展示了廣大人民群眾奮進新征程的信心和決心,精彩的演出引來了廣大群眾駐足觀看,現場掌聲不斷,為千年古都的仲夏夜增添了一抹亮色。
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要想更有實效,除了抓好工作內容和創新機制之外,還要進一步做好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文化人才隊伍技能的統一培訓。要善于選擇一些高素質、高標準的專業人才來承擔群眾文化工作,充實文化人才隊伍。只有這樣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工作實效,受到更多群眾的普遍歡迎。另外,在群眾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還要對在職員工進行不定期的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同時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讓他們能更好地為群眾提供服務。[3]
近年來,雖然我國群眾文化建設中投入的資金比例在逐年增加,但整體仍呈現較大的資金缺口,特別是東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用于文化建設中的經費也產生了較大的差距。因此,相關部門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還可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文化領域,一方面有效拓寬文化資金的來源渠道,調動社會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建設的新局面;另一方面,也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前,應當針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將地方文化特色滲透至群眾文化活動中。結合以往工作經驗也可明顯發現,不同地區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形式、組織內容有一定的區別,當地群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差異。基于此,為促進群眾文化事業的良性發展,便應當充分彰顯地方文化優勢,結合地區實際情況,精準捕捉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并基于當地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將文化資源融入群眾文化活動,創建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例如,北方某地文化館可以提煉地域和民族特色,結合景區特點打造四季文化品牌,并以此為基礎開發春季郊游、夏季插秧節、秋季馬拉松比賽以及冬季滑雪節等多樣化的群眾文化活動。通過建立極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促進群眾文化活動得以順利開展。只有融合地方文化特色、發揮地方優勢,才能確保群眾文化活動成效達到更為理想的標準。
在組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切勿使文化活動呈現局限性特征,而是應當采用在多種形式下、多種環境中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確保群眾文化的多元化特點。可以融合街頭文化、校園文化等組織文化活動,確保凸顯群眾文化的覆蓋寬度,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例如,融合校園文化元素開設針對在校學生的系列文化活動,融合企業文化開設可滿足企業職工需求的文化活動,還可通過街頭文化邀請更多群眾參與至文化活動中,達到拓寬文化活動覆蓋面的效果。基于此,地方須結合本地區群眾的實際文化需求,積極拓寬群眾文化發展空間,確保所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更能滿足地方群眾的實際需求,使群眾文化活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真正植根于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
基于群眾文化活動的內涵可知,群眾文化事業是一項公益事業。群眾文化事業既需要為群眾提供適合的文化服務,更需要得到群眾的支持,要積極吸引群眾參與到各項文化活動中來。因此,應積極吸收各企事業單位、其他社會力量等參與到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中,加大文化活動宣傳力度,構建起可覆蓋全社會所有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例如,文化館方面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內容豐富且質量高的群眾文化活動,包括文藝會演、市民書畫展等形式多樣、種類豐富的文化活動,使群眾的業余生活更加豐富,藝術素養得以提升。實踐中,可利用信息技術為載體,以微信公眾平臺或者微博平臺為載體,上傳關于群眾文化活動的相關信息,使群眾有更多接觸群眾文化的機會,通過廣泛的宣傳加深群眾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認識,以吸引更多群眾參與至群眾文化活動中來。
綜上所述,結合現階段我國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深入分析可明顯發現,群眾文化工作獲得了新的進展,但如何確保群眾文化工作開展更深入,更具創新性,依舊是當今社會需要重點關注的重要問題。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從多方面著手,針對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落實合理有效的解決策略,使群眾文化活動真正植根于群眾,滿足群眾對文化活動的基本需求,從而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