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智慧,段樹濤,馬 濤,鄧建民
(寧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寧夏 石嘴山 753202)
離子膜燒堿的生產是以原鹽為原料制成飽和鹽水,經過一次鹽水化學精制和二次鹽水螯合樹脂精制處理,降低鹽水中的雜質離子,精鹽水送往離子膜電解槽,在直流電作用下,鹽水電解為氯氣、氫氣和氫氧化鈉,產生的淡鹽水返回化鹽。在鹽水的電解過程中,因副反應、離子膜效率下降等原因,在電解槽內產生氯酸鹽,鹽水循環使用,產生的氯酸鹽在鹽水系統中不斷積累,大量的氯酸鹽不僅對生產系統造成影響,也影響燒堿產品質量,因此,研究降低鹽水中的氯酸鹽含量的技術措施具有積極的意義。
在離子膜燒堿工藝中,具有選擇滲透性的陽離子交換膜安裝在陽極和陰極之間。經過二次精制鹽水加入電解槽陽極室,在直流電作用下,NaCl被電離成Na+和Cl-,Cl-在陽極放電生成Cl2,從鹽水中逸出,消耗部分NaCl的鹽水成為淡鹽水流出電解槽,Na+則透過膜移向陰極;同時,向電解槽陰極室加入純水,水被電解生成H2和OH-,H2從溶液中逸出,OH-和從陽極來的Na+結合成NaOH。在實際生產中,OH-通過膜的傳遞數不是絕對為零,陰極室生成的OH-會有部分反遷移到陽極室,從而增加了陽極副反應,導致電流效率下降。
電解槽中進行的總反應方程式如下。


鹽水在陽極室電解時,因Na+的遷移和Cl2逸出,鹽水濃度降低,淡鹽水溶解Cl2后生成HCl和HClO。當ClO-含量上升,因ClO-放電電位低于Cl-,在陽極上ClO-優先放電產生HClO3產物,其反應式如下。

另外,ClO-在75℃以上時發生歧化反應,生成ClO,反應式如下。

由于電解槽溫度接近88℃,有相當數量的ClO-發生上述反應,生成

(1)離子膜是以聚四氟乙烯為基體的全氟羧酸和全氟磺酸的復合材料,長期在強腐蝕、高電流環境下運行,離子膜逐漸老化,性能下降,使陽極產生的氯酸鹽量增加。(2)因機械損傷和雜質的附著后溶解等原因,使離子膜存在針眼。在電解槽的陽極室有大量的電解產物Cl2存在,陰極室的OH-會通過微孔向陽極室有少量的遷移,遷移的OH-量越大,在陽極室淡鹽水系統產生的氯酸鹽就越多。因此,淡鹽水系統中的氯酸鹽含量與離子膜的性能完好有極大關系。(3)離子膜電解的鹽水循環利用,淡鹽水經化鹽精制后又回到電解槽,NaClO3在鹽水系統中積累,導致鹽水中NaClO3含量升高。
2.2.1 NaClO3在鹽水中的危害
NaClO3含量增加,會使鹽水中NaCl含量降低。飽和鹽水中NaCl的含量每下降10 g/L,離子膜電解槽電流效率會降低1%;由反應式(7)可以看出,當ClO-在陽極放電時,在生成NaClO3的同時還伴隨著O2的產生,Cl2中O2含量上升導致Cl2純度降低;由于在pH值≤9時,NaClO3具有較強的氧化性,會腐蝕管線設備,如鹽水中NaClO3含量較高時,氯酸鹽帶入螯合樹脂塔,在樹脂塔中NaClO3因酸洗再生時pH值較低,NaClO3分解產生游離氯,損傷螯合樹脂,易造成螯合樹脂破碎,性能下降。
2.2.2 氯酸鹽在堿液中的危害
陽極系統中累積的NaClO3含量偏高時,一部分透過離子膜遷移至陰極側,造成NaOH產品中NaClO3含量上升。在后續NaOH被加熱濃縮生產高濃度固態燒堿時,燒堿中的NaClO3含量會同步升高,由于NaClO3在250℃以上時會分解放出新生態“O”,腐蝕設備管線,而固堿生產時最終濃縮器堿液溫度控制在365~414℃,不可避免的使NaClO3分解,造成設備腐蝕。因此,要求陰極液中NaClO3含量趨近20 mg/L時要投用NaClO3分解裝置。
氯酸鹽含量的測定原理是NaClO3在強酸環境下被分解為ClO2、Cl2和NaCl,當體系pH<1.3時,生成的ClO2和Cl2會與鄰-聯甲苯胺(C14H16N2)反應,生成穩定的黃色多醌絡合物,采用分光光度計測定液體的吸光度,根據濃度越大,吸光度越大,從而測定其含量[2]。
近年來,行業內對降低鹽水中氯酸鹽的工藝和設備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發出的主要技術為添加不同藥劑和設備改造。
上海海節環??萍加邢薰?017年研發“一種離子膜燒堿中氯酸鹽的分解方法及使用該方法的系統”,其方法是在含氯酸鹽的淡鹽水中加入液體甲醛,混合均勻后進行反應,用甲醛還原有氧化性的氯酸鈉;鄂爾多斯市瀚博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研發關于氯酸鹽的兩項專利,其中“一種脫除淡鹽水中氯酸鹽的方法”,該方法通過在淡鹽水系統分段加入醛類藥劑和亞硫酸類鈉鹽藥劑,使淡鹽水中氯酸鹽分解,分段方式延長氯酸鹽與醛類藥劑接觸時間,保證有機藥劑分解完全,不殘留有機物,同時加入亞硫酸類鈉鹽控制反應速率;另外一項“一種電解槽淡鹽水中的氯酸鹽的處理方法”,該方法是在含有氯酸鹽的淡鹽水中加入有機酸類物質,將氯酸鹽還原分解為Cl-、H2O和NaCl,有機酸分解為CO2;江蘇理文化工有限公司2018年研發“一種鹽水中氯酸鹽分解工藝”,通過將含有氯酸鹽的淡鹽水加入分解箱,在其中加入分解劑,在攪拌條件下使分解劑和鹽水混合均勻并進行氯酸鹽的分解反應。
寧夏金昱元能源化學有限公司2021年研發“離子膜法燒堿生產中氯酸鹽的分解系統和方法”,該方法是在常規的氯酸鹽分解工藝基礎上,使真空脫氯塔流出的淡鹽水進入膜過濾處理進行第一次精制,將膜分離裝置處理后流出的淡鹽水,經過樹脂床進行二次精制;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責任公司2018年研發“PVC生產過程中一種電解氯酸鹽分解裝置”,通過在分解槽設置隔板,使淡鹽水沿隔板做S形運動,將進分解槽的淡鹽水流量增大至淡鹽水總流量的18%左右,控制淡鹽水在氯酸鹽分解槽中停留反應時間至3 h,通過上述設置,可使淡鹽水中氯酸鹽含量降低;新疆中泰化學阜康能源有限公司2017年研發“淡鹽水中氯酸鹽分解裝置及其使用方法”專利,該分解裝置內部設置兩道擋板和一道折流板,延長淡鹽水在反應槽的停留時間,提高鹽水中氯酸鹽的分解效率。
上述發明中,添加藥劑法是加入甲醛或有機酸等低分子含碳有機物,將氯酸鹽還原;設備改進類是以現有氯酸鹽分解工藝為基礎,延長氯酸鹽在分解槽的停留時間,促進氯酸鹽的高效分解。
通常氯酸鹽的去除一般有以下幾種方法。
排放法是指在鹽水循環使用一段時間后,NaClO3含量因積累升高,將脫氯后的淡鹽水部分排出鹽水循環系統以減少NaClO3的積累。該方法雖然不使用化學藥劑和蒸汽,但排放出系統的淡鹽水難以處理,浪費原料和污染環境,不符合現有政策要求,行業已取消該做法。
在2016年,某單位研發出采用LSZ化學藥劑降低淡鹽水中NaClO3含量的方法,將出電解槽含有氯酸鹽的淡鹽水,以總流量的5%送入氯酸鹽分解槽,加入鹽酸控制pH值,再加入LSZ藥劑,根據氯酸鹽分解效率調整LSZ藥劑加入量。該技術基本不改變原淡鹽水工藝流程,不使用蒸汽升溫。只在氯酸鹽分解槽附近增加LSZ加藥裝置,通過控制進分解槽的淡鹽水流量、分解后的氯酸鹽含量及調節加入的LSZ藥劑量,以達到降低淡鹽水中氯酸鹽含量的目的。該技術在行業內大規模應用的廠家還較少。
陽極室反應為2Cl--2e=Cl2,陰極室反應為2Na++2H2O+2e=2NaOH+H2,離子膜的效率不能達到100%,且因長期使用,具有微量的針眼,陰極液中的OH-會通過離子膜向陽極液遷移,且隨著離子膜運行性能下降,遷移量增大,部分OH-在陽極室會生成NaClO3。其反應式如下。

因此,通過對進電解槽的鹽水中加入配比好濃度的鹽酸,中和從陰極室遷移來的OH-,以降低在陽極室副反應產生的氯酸鹽[3]。通過DCS自動控制,將31%鹽酸和脫鹽水配制成17%鹽酸,再通過自控閥向鹽水總管中加入鹽酸,加酸閥與電解槽運行電流形成串級控制,確保電解槽加酸適量。為了避免加入陽極室的鹽酸對鈦產生腐蝕,將一小部分淡鹽水送回精鹽水總管,與精鹽水一同進電解槽(因淡鹽水中含有Cl-、ClO-、ClO,這些都是強氧化劑,能促使鈦很快進入鈍態)。
加入鹽酸具有如下優點:將從陰極側反滲至陽極室的OH-中和,避免OH-放電生成O2,使氯中氧含量降低,從而使Cl2純度升高;因pH值較高時,碳鋼設備在堿性腐蝕產生的Fe(OH)3膠狀沉淀并附著在離子膜上,使單元槽電壓升高,加酸可以避免沉淀生成,降低槽電壓;加酸能夠分解陽極液中的NaClO產生Cl-,避免NaClO受熱分解放出的新生態“O”對離子膜、陽極墊片和電解槽框密封面產生腐蝕。
配套固片堿生產裝置的氯堿企業,為使鹽水系統和燒堿產品中的氯酸鹽含量降低,通常都建設氯酸鹽分解裝置,將分解槽置于強酸性和高溫工藝條件下,使淡鹽水中的氯酸鹽分解。
NaClO3分解裝置是在高溫環境下,在淡鹽水中加入鹽酸控制低pH值使NaClO3分解,其反應方程式如下。

當產生的ClO2氣相體積分數超過9.5%時,在光和熱條件下,存在分解爆炸的危險,反應式為2ClO2→Cl2+O2。因此要減少ClO2的產生,使NaClO3分解反應按(11)進行,即控制c(HCl)/c(NaClO3)≥6,但c(HCl)/c(NaClO3)的摩爾比不宜過高,當c(HCl)/c(NaClO3)≈14時,由于局部鹽酸濃度過高不能瞬時混合均勻,局部有反應將按照式(12)進行,將有3.0%~4.0%的ClO2混入氣相中[4]。
英力特化工現有2套10萬t/a離子膜燒堿生產裝置,各配套NaClO3分解設施,A套裝置于2008年投運,采用德國伍迪BM2.7型離子膜電解技術,其流程為陽極液淡鹽水依次流入氣液分離器和酸化罐,在酸化罐中加入一定量的鹽酸,進行脫氯使溶解的Cl2從淡鹽水中解吸,脫氯后的淡鹽水再送入氯酸鹽反應槽,加入鹽酸控制pH值,通入蒸汽升溫,使淡鹽水中的NaClO3分解,反應后低pH值的淡鹽水返回酸化槽,分解產生的Cl2經氣液分離后回至Cl2總管。其中NaClO3分解槽原為低鈣鎂玻璃鋼材質,容積約20 m3,在運行多年后有滲漏現象,2017年將設備整體更換,更換為TA2材質,現運行良好,精鹽水中NaClO3含量控制<7 mg/L。該流程充分利用出分解槽的低pH值鹽水,減少鹽酸加入量,減少物料消耗;B套裝置于2004年投產,采用日本氯工程公司的BlTAC-868離子膜電解槽,其流程為出電解槽的一部分未脫氯淡鹽水進入NaClO3分解槽,調節鹽酸加入量,注入工藝空氣和蒸汽,使游離氯解吸出來,產生的Cl2送往NaClO工序。NaClO3分解槽材質為碳鋼襯聚四氟乙烯,容積為13 m3。運行后,進分解槽淡鹽水中NaClO3含量為21 g/L左右,一次鹽水中氯酸鹽含量高達17 g/L,遠高于A套裝置鹽水中氯酸鹽含量。B套裝置沒有將NaClO3含量降至控制值之內,A裝置氯酸鹽運行情況見表1。

表1 A裝置氯酸鹽分解槽運行效率表
A裝置氯酸鹽分解槽正常運行效率在73.6%左右,因在某階段摻用較大量的廉價、低質原鹽和工藝控制等原因,分解效率下降,后調整工藝運行參數,運行效率逐步提升恢復。
5.3.1 原因分析
B裝置NaClO3分解槽總容積13 m3,進分解槽的淡鹽水流量約5 m3/h,NaClO3含量為21 g/L左右,31%鹽酸加入量為600 L/h,由NaClO3分解反應方程式得知,需要控制c(HCl)/c(NaClO3)≥6,由實際數據計算得c(HCl)/c(NaClO3)=5.2,進分解槽的c(HCl)/c(NaClO3)摩爾比偏小,導致NaClO3分解效率較低。由于分解槽有多次故障停車,造成系統中產生的NaClO3沒有及時消除,系統中NaClO3含量積累上升,導致鹽酸與NaClO3摩爾比降低。根本原因是NaClO3分解槽能力偏小,主要是容積偏小,分解時間過短,長期累積上升的NaClO3在短期內不能分解所致。
5.3.2 技術改進
根據現場場地環境,對NaClO3分解槽進行改造。10萬t/a燒堿裝置出電解槽的淡鹽水流量約為80 m3/h,進出NaClO3分解槽的鹽水流量為總淡鹽水流量的10%~20%,分解停留時間設定為2 h。即淡鹽水流量8 m3/h左右,有效利用容積為16 m3,利用系數80%,總容積需要約20 m3;B裝置NaClO3分解槽材質為碳鋼襯聚四氟乙烯,由于襯體在高溫、高酸性和強氧化性環境已脫落,而TA2金屬材質能耐濕Cl2和鹽酸腐蝕,因此對NaClO3分解槽進行改造,將NaClO3分解槽整體更換TA2材質;原B裝置濃鹽酸直接加入NaClO3分解槽,為改善混合效果,在進NaClO3分解槽前增加管道混合器,將濃鹽酸與淡鹽水混合后加入,避免鹽酸直接加入分解槽后與鹽水局部混合不均,生成爆炸性氣體ClO2。
在電解槽運行初期,NaClO3含量較低,隨著電解系統運行時間的增加,膜性能下降,鹽水中NaClO3含量升高。應及時開動氯酸鹽分解裝置來降低系統中氯酸鹽含量。氯酸鹽分解槽涉及溫度、酸度和淡鹽水流量的控制,工藝參數的調整與NaClO3的分解效率都有很大關系。
工藝條件控制中,原控制溫度為85~90℃,改造后溫度可適當提升至92℃;淡鹽水中NaClO3含量高時,因鹽酸流量按照經驗值添加,通常在600 L/h,鹽酸與NaClO3摩爾比過低,淡鹽水中NaClO3含量為15 g/L時,此流量值較為適合。因此在高NaClO3含量的淡鹽水中將加酸量提升至800 L/h。淡鹽水中NaClO3含量降低后再對鹽酸加入量做調整。
為解吸淡鹽水中的Cl2和游離氯,原NaClO3分解槽注入工藝空氣以降低淡鹽水液面上的Cl2分壓,產生的Cl2和空氣的混合氣體送往NaClO工序,此工藝中Cl2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在生產NaClO時消耗大量的燒堿。通過取消工藝空氣注入管線,增加鹽酸用量,在氯酸鹽分解槽通入蒸汽加熱淡鹽水,使Cl2完全解吸,產生的Cl2回收至Cl2總管。
通過以上改造,氯酸鹽分解槽平穩運行至今,沒有發生過因設備材質腐蝕泄漏造成的停車檢修;增大氯酸鹽分解槽容積后,淡鹽水中氯酸鹽含量持續下降,在平穩運行階段,進氯酸鹽分解槽的淡鹽水中氯酸鹽含量為23 g/L,出口為5 g/L,分解效率為78%。進電解槽的精制鹽水中氯酸鹽含量由最高的22 g/L降至10 g/L以下,產品31%燒堿中的氯酸鈉含量控制在15×10-6以下。
選用大容量的氯酸鹽分解槽,延長淡鹽水在槽內分解時間,通過改善工藝控制條件,可減少鹽水和堿液中氯酸鹽含量過高對后續系統的危害,利于后續燒堿的蒸發濃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