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 劉漢哲


相比赤裸裸的事實,人們更樂意接受故事
以色列有一則古老的寓言:“故事”和“事實”來到某個村莊,村民看見“事實”就辱罵它、向它吐口水;“故事”卻十分受歡迎,村民都好吃好喝地招待它。“事實”委屈地把自己的經歷告訴了“故事”,“故事”聽完之后,便把自己漂亮的衣服給了“事實”,讓它再次走進村莊。這一次,穿著漂亮衣服的“事實”果然受到了村民的歡迎。
可見,相比赤裸裸的事實,人們更樂意接受故事。誰都不喜歡被動地接受道理,但卻很樂意主動從故事中獲得啟發。小時候,我們都喜歡纏著大人給我們講故事。現在,我們還喜歡看電影、讀書等,而這些實際上就是一個個鮮活的故事。那么,我們為什么這么喜歡故事呢?
有一次,英國詩人拜倫在街上看見一位盲人乞討,他身前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是一個盲人,請幫幫我!”然而,路人都裝作沒看到一樣,匆匆而過。看到盲人乞討用的破帽子里只有可憐巴巴的幾枚硬幣,拜倫動了惻隱之心。他走上前去,在盲人的牌子上改寫了一句話:“春天來了,我卻看不見。”沒想到,這句不僅是事實,而且像一個小故事的話讓之后的路人紛紛解囊。可見,比起冷冰冰的事實,故事(即帶有情緒和溫度的事實)更能引起別人的共情。
一個有效的故事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能引起受眾注意;第二,能將受眾“傳送”到角色的世界中。研究表明,一旦某個故事讓我們的注意力保持較長時間,我們的大腦就會開始合成催產素(一種使我們更加慷慨、富有同情心的激素)。催產素的分泌使我們跟隨故事的進展與角色共情,倘若這個故事中有很多情節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大腦就會分泌更多的催產素。此外,每當我們知道一個故事,我們都傾向于將它與自身經歷聯系起來。當我們忙于在大腦中尋找類似經歷時,就會激活島葉。島葉是大腦皮質的一部分,它在情緒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能夠使我們產生道德感、激發共情。

會“講故事”的乞討者能得到更多施舍

島葉在情緒反應中起重要作用,能使我們產生道德感、激發共情
某位領導力方面的培訓師在做職場相關的線下培訓時,經常會帶自己的學員玩一個記憶游戲。首先,她會邀請一組人,給他們幾十秒記住以下內容:兩條腿坐在三條腿上吃一條腿,然后四條腿進來了,從兩條腿那里搶走了那一條腿。然后兩條腿用三條腿打了四條腿,并奪回了被搶走的一條腿。接著,她會邀請另一組人,讓他們在相同時間內記住以下內容:一個小伙子坐在一個三腳圓凳上吃雞腿,忽然進來一條狗搶走了那個雞腿。小伙子拿起圓凳打了那條狗,并奪回了雞腿。

當一個故事經過我們的大腦時,不僅負責語言處理的腦區會被激活,其他相關的神經回路也會被激活。比如,讀到“她有天鵝絨般的聲音”這樣的句子,就會激活感覺皮層;讀到“他狠狠地踹了一下門”之類的句子,則會激活運動皮層。與事實相比,當我們通過故事來得到信息時,會有更多的神經元參與其中,于是故事就會與我們的記憶緊緊相連。

結果你猜怎么著?在這位培訓師所做的上百場培訓中,竟然沒有一個人能記住第一段話,而第二段話幾乎所有參與者都記住了!相信讀到這里的你,多半也對第一段話沒什么印象了。這是因為,故事能創造畫面感,而事實不能。這兩段話其實說的是一碼事,只不過后者是一個故事,聽起來更有畫面感,因此也更容易被記住。

講故事也是語言發展和延續的重要一環。因此,我們會像古時候的部落人那樣,在結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聚在一起,講各自的故事。我們在互相詢問這一天發生了什么的同時,也讓那些事情“重演”了一遍,從而把它們包裝成那些利于我們記憶的故事。
“讓事實說話吧!”當我們在和他人理論時,經常能聽到這句話。可是,事實“說的話”真的管用嗎?你身邊一定不乏抽煙的朋友,“吸煙有害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每包煙的包裝盒上都寫著類似的話。然而,無論你跟他們講過多少次抽煙的危害,發過多少條相關的醫學報道,最終是不是都無濟于事?而就在某天,當他們得知自己認識的某個人由于長期抽煙患上肺癌、最終撒手人寰的慘痛故事后,多半就乖乖戒煙了。你看,很多時候,事實并不像我們想象中那么可靠,而故事往往更能左右我們的思想。
一份雜志曾刊登過這樣一段對話——“為什么要講故事?”“很簡單,因為別的都不管用。”一位社會心理學家曾說:“人類的大腦是故事處理器,而不是邏輯處理器。”一個繪聲繪色的故事,往往比蒼白生硬的事實更能激發共情,也更有說服力。故事可以幫助我們模擬、理解自己從未經歷的體驗,因此人們往往傾向于自己從故事中得出結論,而非聽從別人強加的建議或命令。
任何形式的可靠信息都是好的,但這還不夠,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可以讓我們感覺它更重要、更真實。如果你發現某個人的態度、觀點或行為突然發生改變,多半是因為某個故事“擊中了他的心”。
從寓言童話到經典名著,從巷尾雜談到天下大事,人們對于故事的熱愛表現得無處不在。故事拉近我們與新事物之間的距離,有了故事這層“外衣”,很多事實和道理更容易引人注意、讓人接受。故事是最好的信息載體,人的一生就是在經歷、聆聽、記憶和遺忘一個個故事,是故事加深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故事還是連接人們各自不同生活的橋梁。研究表明,經常一起吃晚餐的家庭會更和諧,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們吃晚餐時所做的事情:分享各自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