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春
(中共張家口市委黨校)
張家口壩上地區一直以農業為主業,在全省發展中屬于經濟的“滯后區”。在國家出臺的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下,省、市、縣各級政府都對壩上地區農業發展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斷的探索。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一場空前的農業結構調整熱潮在張家口壩上廣袤的土地上掀起。
張家口壩上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也可以說是壩上地區農業發展的3次革命。
“一次調整”,就是以興水種菜、舍飼養畜、培育龍頭為發展重點的適應性調整,主要解決了特色產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問題。打井興水發展蔬菜產業,是壩上人打響農業結構調整的第一場戰役。立草為業發展舍飼養殖,是壩上人打響農業結構調整的第二場戰役。堅持既要“綠”又要“富”的雙贏理念,積極引導農民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壓縮糧食作物,發展高效飼草,從而形成了“以農養牧、以牧補農、農牧共興”的良性循環。發展龍頭企業、培育特色主導產業,是壩上人打響農業結構調整的第三場戰役。發展商品化、市場化農業,壩上人堅持創新驅動,深化改革,大力興辦龍頭企業,提升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活力。
“二次調整”,就是以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為重點的開發性調整,主要解決了特色產業效益不高、收入不穩的問題,從而推動了特色產業集約化、集群化發展,加快了特色產業的開發性調整。同時從根本上破解了農業生產受制于天、受制于地的問題,把突破口選在加快發展棚室菜、棚室菌、舍飼畜等設施農業上,實現了壩上地區農業發展的重大突破。
“三次調整”,就是用工業化理念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戰略性調整,主要解決了壩上地區農業資源依賴程度大、商品轉化率低的問題。在張家口成為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的大環境下,如何在確保功能定位的同時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是擺在壩上人面前的難題之一,在各種挑戰面前,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持群策群力,帶領壩上人積極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張家口壩上地區在農業現代化不斷取得突破、實現一次次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遇到了很多亟待解決的難題。
“一次調整”使壩上地區特色產業的基礎和規模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其中發展錯季蔬菜可以說是壩上地區種植業的一次新突破。但興水種菜很快就面臨著一個難題:壩上蔬菜產業因水而興,又為水而困。
形勢倒逼壩上地區農業結構進行了“二次調整”,開始大規模發展節水農業、旱作農業、設施農業。但在蔬菜產業和旱作農業、設施農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農業發展又遇到了最大瓶頸:產業化規模不足、產業鏈條短,對市場不能準確預測和把握,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環境中處于被動的局面。農業產業化、商品化從壩上地區農業結構的第一次調整興起,隨著形勢的發展,也在不斷適應環境、調整方向,最終摸索出農業結構“三次調整”的方向和路徑。
在第三次農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張家口,強調“綠色生態是張家口最大的財富、最大的優勢、最大的品牌。要樹立生態優先意識,建成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走出一條欠發達地區生態興市、生態強市的新路子”。這一要求為張家口壩上地區農業結構調整找準了定位。為聚焦建設“首都兩區”,2019年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河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張家口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規劃(2019—2035年)》。根據要求,第二道傘屏涉及的康保、張北、尚義、沽源等壩上4縣,要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推廣高效節水灌溉,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恢復和保護湖泊濕地資源,著力構建沿邊沿壩防風固沙生態屏障。所以壩上地區農業發展面臨的緊迫問題之一,是要持續提升水源涵養功能,這樣就要大面積壓減水澆地,推進關閉“自備井”。如何保障剛擺脫了貧困的農民在農業結構調整的變局中既不能返貧,又要緊跟時代步伐,和全國人民一同實現鄉村振興,如何化危為機找到農業發展的新路子,是第三次農業結構調整的核心所在。
第一,圍繞“首都兩區”建設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張家口各級黨委和政府堅決貫徹、強力推進“首都兩區”建設,把建成首都水源涵養功能區和生態環境支撐區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在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了較大突破。壩上地區首期壓減水澆地40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8萬畝,逆轉了多年地下水位不斷下降的局面,地下水位在2018—2020年實現了“三連升”,使得張家口在全省率先實現地下水采補總體平衡,生態環境也有了質的改變,因此在建設京張體育文化旅游帶的機遇中,壩上地區應利用自己獨特的生態優勢、氣候特點和資源稟賦,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生動的實踐。可以通過發展特色農牧產業來布局一批特色小鎮,引入市場主體,著力打造農業生態涵養圈的同時打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圈,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之新業態。
第二,借鑒工業組織形式培育農業市場主體,做大做強產業化龍頭企業、市場中介組織、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大力引進和培育加工型、基地型龍頭企業,集中項目、資金扶持重點加工企業擴模升級。大力推動農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農業公司的發展,采用股份制等現代公司的形式,鼓勵農民采取“集體轉包”“大戶經營”“以地入股”等方式,促進土地向龍頭企業、種養園區、農業公司等現代市場主體集中,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發展、聯合起來競爭,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減少農民面臨的市場風險,促使較短時間內實現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跨越。
第三,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程度。一方面,壩上地區可以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基地、專業鄉村。打破行政區域局限,整體協調規劃特色產業基地布局,促進資源整合,進一步增強節水農作物如雜糧雜豆、燕麥、口蘑等主導產品的規模優勢、區域特色。通過扶持發展專業鄉鎮、專業村和產業園區,帶動特色產業的集群化、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要把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全過程納入標準化管理,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系數。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已不僅僅滿足于農產品的供應量,更關注農產品的外觀、品質及食用安全性等質量指標,講營養、講保健、講安全,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主流。所以要把壩上地區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就必須轉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在“名、優、特、新”上做文章,調優農產品的品質結構,提高質量檔次,贏得先機,占領市場。
第四,推動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幫助農民在更多環節增收。發展現代農業的一個有效途徑就是推動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核心,一是通過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把一家一戶的小生產與國內外大市場聯結起來,使農產品進入市場。二是農民在這種一體化經營中能夠分享到生產、加工和流通帶來的增值效益。推動農業產業化不僅能夠帶動特色主導產業逐步壯大,還能增強廣大農民的市場意識和駕馭市場的能力。
第五,加大農業投入,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形成多元化融資格局。壩上地區經濟不夠發達,農民自身的資產積累不多,資金投入不足是困擾壩上地區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要抓招商、上項目。吸引大公司、大集團、大企業到壩上地區投資合作,綜合開發農業資源;積極主動與國內外農業跨國公司、上市公司聯系,下大力氣引進一批加工型、科技型、流通型農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