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素素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距今已有1600多年,這個凄美愛情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但這一故事的發生地歷來都有爭議,在河南、江蘇、浙江等地都有梁祝文化的相關遺存[1]。2005年12月,中國文聯、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各位專家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審核,一致認定汝南為“中國梁祝之鄉”。2006年6月,汝南梁祝傳說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因此,思考如何保護汝南的梁祝文化遺址,更好地發掘和傳承梁祝文化,對開發當地文化旅游市場,促進經濟全面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梁祝傳說文獻,最早見于初唐梁載言的《十道四蕃志》,該書第一次記載了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的故事:“義婦祝英臺與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3]。晚唐張讀的《宣室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的全貌,名為“義婦冢”。明代馮夢龍輯的短篇平話集《古今小說·李秀卿義結黃貞女》中也有梁祝故事的記載,篇名《情史·祝英臺》,故事的內容與《宣室志》所記的相比增加了很多,并記有梁祝死后化蝶的相關情節。
千年光陰流轉,梁祝傳奇故事到今天更是家喻戶曉,在河南汝南馬鄉鎮(今梁祝鎮),梁祝人更是口口相傳,獨特的口頭傳承以及與傳說相關的遺存,使汝南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梁祝文化現象[4]。
汝南梁祝鎮1997年所立的“梁祝故事簡介”碑刻上有如下記載:“梁山伯,字信章,西晉汝南郡梁崗人氏,性忠厚。祝英臺,又名九妹、九弟,西晉汝南郡祝家莊(今朱董莊)人氏。梁山伯在去紅羅山書院讀書的路上,與女扮男裝的祝英臺相遇于草橋,義結金蘭,同往求學。二人書院同窗三載,情同手足。但梁山伯竟不知英臺是女兒身,后經師娘挑明,山伯驚喜若狂,前往祝家求婚,卻被告知英臺已強許馬家。山伯去祝家求婚遇挫,返回途中又遭暴雨澆淋,歸家后一病不起,百藥無治。臨終前囑咐家人,將其葬在馬鄉北官道旁,以求能看到祝英臺出嫁時的情形。祝英臺被逼嫁到馬家時,花轎行至官道旁梁山伯墓前,英臺下轎哭祭山伯,痛徹肝腸,撞柳殉情。家人將其葬于官道東側,與梁山伯隔路相望,后傳二人化為蝴蝶,比翼雙飛于花間。”
與碑刻所記載的祝英臺哭祭山伯“撲墳化蝶”說不同,經過口頭相傳的不斷演變,汝南梁祝傳說的版本卻是祝英臺與梁山伯分別葬于當年祝英臺出嫁的道路兩旁,這與當時的封建文化背景有關,也體現了汝南梁祝傳說的地域特色[5]。
如前所述,中國境內有多個地方都有梁祝傳說和梁祝文化遺址,如山東微山版梁祝傳說,以當地發掘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墓碑”為依托,在全國現有的幾處梁祝墓中,這是唯一的一塊;浙江寧波版梁祝傳說,在寧波地方志《四明圖經》可找到梁祝傳說故事的相關記載,且有梁山伯廟遺存,在國內僅此一座[6],這也是梁祝故事源于寧波的獨特的地方;江蘇宜興版梁祝傳說,宜興境內現有“祝家莊”“梁家莊”等地名、遺址,在宜興,每年農歷三月廿八還會舉行隆重的“觀蝶節”,以此來紀念梁祝感人至深的愛情傳說,江蘇省人民政府也將宜興“觀蝶節”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
較之中國境內其他版本的梁祝傳說,汝南梁祝傳說有如下特點:
第一是原生態的口頭傳承。汝南梁祝傳說與山東、浙江等地流傳的梁祝傳說有所不同,山東微山版的梁祝傳說可從當地出土的梁祝墓碑中找到記錄;浙江寧波的梁祝傳說有地方志可考;就連江蘇宜興版的梁祝故事都可從歷史文獻中找到只言片語的描述。而在汝南,甚至是在河南,關于梁祝傳說卻始終找不到相關文字記載。汝南梁祝傳說由于沒有文獻可考,令人很難信服。
但是,汝南梁祝傳說卻以獨特的口頭傳承的方式流傳著[8],加上汝南當地鄉言土語的運用,使汝南梁祝傳說與其他版本的梁祝傳說相比更通俗化、平民化,也極其具有地域特色。
第二是唯一的梁祝雙墓。與梁祝“合葬化蝶”的傳統說法不同,在汝南,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墓分開而建,各有墳頭,即梁祝雙墓,這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汝南當地也流傳著“梁山伯、祝英臺,埋在馬鄉路兩沿兒”的民謠。據當地人的解釋,祝英臺是在嫁往馬家的途中殉情而死的,作為出嫁之女,不能葬入祝家祖墳;又因其與馬文才已有婚約在身,卻為梁山伯而殉情,這在當時封建禮教背景下,被視為是“有傷風化”的,所以祝英臺自然也不為馬家人所接受。而梁祝二人并沒有成親,按照當時的傳統,是不能合葬的,人們念及梁祝至死不渝的愛情,便把她與梁山伯分別葬在道路兩側,隔路相望,以寄相思,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汝南梁祝傳說的原創特色[9]。
第三是延續的民風民俗,在汝南當地有許多因梁祝故事而形成的獨特的民風民俗,尤其以馬鄉一帶為代表,如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因為七月十五日是祝英臺在梁山伯墓前殉情的日子,所以在汝南馬鄉一帶至今還有著向梁祝雙墓送白燈籠的風俗。
另據當地老人所講,在梁祝故事中,馬文才是二人愛情的破壞者,所以在當地祝、馬兩姓不通婚也成為一種特殊的習俗。而且,在馬鄉鎮梁祝墓地附近自古就多產蝴蝶,白的、黃的、花的都有。當地人認為,白色蝴蝶是祝英臺的化身,黃色蝴蝶是梁山伯的化身,在當地也傳唱著“梁祝墓上兩蝴蝶,飛進花中看夢影;不明當時我心情,才有十八里相送”的歌謠。
梁祝傳說代表了古往今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經過歷史沉積,豐富而精彩,由此衍生出來的書籍、戲劇、影視等,是中國獨有的民族文化。
同時,“梁祝傳說”也帶有一定的時代烙印,折射出了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2006年6月,汝南梁祝傳說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列中又多了一大瑰寶[10]。對梁祝文化進行整理,使梁祝文化遺產重新煥發生命力,使更多的人認識我國梁祝文化的內涵,提高文化歸屬感,意義重大。
據專家考證,梁祝故事的主要情節發生地在汝南都能找到與之對應的地方,總體包括梁祝鎮、和孝鎮、朱董莊等[11]16-17。
汝南梁祝文化遺產的中心地之一,便是梁祝墓所在地——馬鄉鎮(今梁祝鎮)馬北村。馬鄉鎮位于汝南縣城南三十公里處,梁祝墓地就在馬北村的北邊。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周濤曾以馬北村為中心地,于1996年主持拍攝了《千古絕唱出中原——梁祝故里尋覓采風》記錄片。從不同視角展示了馬鄉鎮的民俗風情,一經播出,便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很大反響。許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想要一探“梁祝故里”的風情,馬鄉鎮的經濟與之前相比得到了很大發展。這也使得馬鄉鎮的人們很重視對遺址的保護,且十分樂于為外來游客講說梁祝故事。
傳說中梁山伯的家鄉,位于今和孝鎮梁崗。和孝鎮位于汝南縣西南,該村的村民都姓梁,自稱是梁山伯的后代。由于在梁祝故事中,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三年竟不知道祝英臺是女兒身,馬北村的人們為此經常笑稱梁山伯為“梁傻子”,作為梁山伯的后人,他們不愿聽到這一說法,甚至至今不肯聽梁祝戲,梁崗村也由“北梁村”村名改成現在的梁崗[11]16-17。
梁崗與汝南縣城的距離較遠,不具有區位優勢,再加上當地也沒有什么較為出名的梁祝文化遺存,因此這一帶的經濟并沒有因多了“梁山伯故里”這一稱號而得到顯著發展。
祝英臺的家鄉位于今汝南縣朱董莊,與馬鄉鎮有一定的距離,由于人口的數次變遷,村莊名由原來的“朱莊”變成了“朱董莊”,雖然朱董莊的經濟和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因為“祝英臺故里”這個稱號而有所改變,但是梁祝傳說中,祝英臺追求真愛,不畏封建禮教屈服的精神至今仍為人們所敬佩。當地的村民們也很樂意讓祝英臺這樣一位女性作為本村的形象代表[11]17-18,為自己是祝英臺的同鄉而感到驕傲,所以在這里梁祝傳說特別受歡迎。
作為傳說中另一角色的馬文才的家鄉,在今河南省汝南縣三橋鄉馬莊。根據當地人的描述,現在的三橋鄉跟之前相比已經小了很多,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由于追求更好的經濟條件和優越的地理位置的而搬遷,村子中的人口數量也有所減少。在眾多版本的梁祝傳說中,馬文才都是梁祝愛情悲劇的促成者,這也使得當地村民對馬文才多存有負面評價。梁祝故事在這里的講述和傳播也不如其他幾個村莊。
汝南梁祝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較淡薄、全國知名度不高、汝南梁祝文化的獨特內涵尚未深入挖掘等問題[12],汝南縣政府雖為此做出了努力,但由于資金原因,梁祝故里的開發長期處于擱置狀態,這些問題也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因此,筆者嘗試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汝南梁祝文化傳說主要流傳于民間,與傳說相關的遺址也都位于鄉鎮,其保護主體自然以當地的人民為主,當地政府在加大資金投入的同時,應當提高人民的文化保護意識,把保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明確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才能使梁祝文化遺產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汝南梁祝故里現有的旅游景點只有梁祝雙墓、一步三孔橋、白衣閣等,景點較少,基礎設施也很不完善。汝南當地應該深入挖掘梁祝文化內涵,以獨特的梁祝雙墓為依托,打造梁祝愛情文化專區,宣傳梁祝故事,以提升汝南梁祝文化在全國的知名度。
在梁祝文化展示方面,可以在梁祝雙墓附近建立相關歷史展館[13],通過現代媒體科技再現梁祝故事發生場景和情節,使人們認識完整的梁祝故事;在梁祝文化宣傳方面,可以打造“梁祝故里一日游”活動,加大旅游宣傳,培訓一定數量的講解員,向游客講述汝南作為梁祝故里的地域特色,同時應多加排練當地的“梁祝戲”,以更好地展示汝南作為“梁祝故里”的風土人情。此外,可利用汝南當地的梁祝文化遺存,打造汝南特色梁祝文化節,邀請汝南梁祝傳說的傳承人到場進行專門的講述,并舉行有學校師生和當地民眾參與的“我來講梁祝故事”的相關活動,調動人們對于講述梁祝故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當地講述梁祝傳說的群體以老人為主,年輕人對此比較淡漠,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梁祝傳說的完整講述,對講述者的記憶力和口才要求都比較高,對梁祝傳說的傳承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因此,應當將目光著眼于年青一代,激發年輕人對傳統梁祝故事的興趣,讓年輕一代愿意主動去講述梁祝故事,主動了解當地梁祝文化特色和內涵,這對梁祝文化的后續傳承工作十分重要。可以選拔適當人才并進行相關的培訓,并給予參與者一定的物質獎勵,從而促進年青一代對講述梁祝故事,傳承梁祝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傳承工作落到實處。
梁祝文化不僅是一座豐厚的寶藏,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積淀[14]。筆者通過實地考察梁祝雙墓所在地,對梁祝故里的開發現狀有了初步了解,闡述了汝南梁祝傳說的特點和價值。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對策,關于汝南梁祝文化遺產的地域特色方面,仍有進一步解讀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