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鑫鑫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歷經西周至清末3000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也經歷了無數的法律實踐活動,最終創造出一套獨有的制度特色,在世界法律文化體系中獨樹一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是幾千年文化積淀的產物,匯聚了無數人的智慧和結晶,對當前我國法律文化的完善和更新具有十分寶貴的借鑒意義和理論依據。因此,要用辯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傳統法律文化,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華,批判地繼承,從而創造出新的文化,并將其融入到當代中國法律文化中,為當代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及建設現代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服務。
20世紀60年代,法律文化概念在世界范圍內開始出現。作為一個“新”的概念,我國法學界中相關法律從業者對“法律文化”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此時中國對“法律文化”的研究可謂是法理學界和法律史學界一個非常重要的學術增長點,各種以“法律文化”為名的著述也迅速涌現和蓬勃發展。研究表明:所謂“法律文化”,是指統治階級在一定的社會物質條件下,所創造的法律規范和法律制度,或者人類關于法律現象所創造的各種學說的統稱[1]。從概念中可以得出:法律文化主要是由兩部分構成的,第一部分是支配具體的法律實踐活動的價值基礎和價值向導,叫作基礎或前提;第二部分是價值導向的社會化過程,比如立法、司法、守法和其他的基本過程。
“傳統”,顧名思義就是傳承和統一,是歷史發展繼承性的表現。即把前人的生活傳統和習慣,以及社會實踐活動等積累下來的經驗統一起來,并代代相傳,方便后人在生產生活中更好地掌握、認識并踐行有助于自身生活和發展的成功經驗。傳統可從兩方面進行理解,廣義上的傳統指從歷史沿傳下來的,包括道德、思想、制度、藝術以及行為方式等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狹義的傳統主要是指風俗或習慣,是人類經過長年累月形成的具有一定循環性的行為,如某一時期具體的風俗習慣。在社會發展中,積極的傳統具有促進作用,反之,則對社會的進步和變革起消極阻礙作用。傳統并非一成不變,有一些原本被認為非常確定且無任何懷疑的觀念,也可能在發展的道路上而被拋棄;即使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被人們廣泛認可和實踐的行為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或者外部某些因素影響而被否定,這都是基于傳統對人類的生活是否有幫助而確定的[2]。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含了許多與法律相關的因素,而在它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過分歧,其中包含的許多法律因素十分值得我們一探究竟。從廣義上講,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概念非常廣泛,除了與法律相關的因素外還包含其他與法律無關的影響社會的因素;從狹義上講,是指中國傳統文化中與古代法律相關的內容。“時代性”和“民族性”是我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兩大特點,一是范圍廣,包括中國千百年來的法律實踐活動及其結果,二是涉及因素多,包括人們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法律意識,以及在歷史的積淀中所形成的以法律意識為基礎的其他法律因素。在歷史的演變中逐漸形成的法律文化系統,與傳統文化的發展是相伴而生的。例如,在許多古代神話傳說以及文字記載、石刻遺跡中可以看到原始社會各種法律實踐活動的烙印。
春秋“百家爭鳴”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主張以德治國,提倡“德治”,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提倡“法治”。據史料表明,德治和法治在古代國家治理當中同時得到了運用,歷代君主或德主刑輔或重法輕德,抑或德法并舉,都沒有舍棄任何一方。
早在先秦時期德法共治理念就被運用于國家治理之中,并且被歷代的君王所推崇。由此可見,德法共治思想從古至今就是具有我國特色的治國理念,同時也是一套沿襲數千年的治國策略。中華法治文明中的德治主張具有深厚底蘊,用十二個字概括就是:“禮法并用、德主刑輔、以德化人”,這是我國國家治理制度中最為鮮明的特點,同時也是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最具明顯的一個特征,體現出了我國傳統法律文化體系的核心思想理念[3]。
在夏商周時期,尤其是在西周,他們的突出特點在于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而周公在取代夏朝的過程中,分析歸納出了德和民在治理國家中的突出作用,并認為“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強調不能只重刑律,對待民眾也不能過于嚴厲、刻薄,同樣要講求“德”,要以恩惠來感化百姓,讓百姓服從,對于刑罰要謹慎使用。后來,在法律精神方面提出的“明德慎罰”也被用在了治國理政當中,這也是第一次把“德法共治”作為法律手段來治理國家。“明德”主要是指要在道德的層面上給人以正面的引導,彰顯出“德”的作用;“慎罰”主要是指站在法律的層面上強調對待違背禮法者要謹慎地使用刑罰暴力等手段,防止錯亂殺害清白無辜之人。這一理論的提出,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不僅對周朝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也為后世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同時為當時綜合防治犯罪,長期穩定統治指明了方向。
我國法治思想真正儒家化是在漢朝時期,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董仲舒不僅繼承學習了孔孟“重德輕刑”的思想,同時還吸收了老子學派和黃帝學派的“德刑相濟”“平獄緩刑”法律思想。其中提出的“三綱五常”理論是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所提倡的倫理道德標準和政治制度。為統一封建思想,鞏固封建統治。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進而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同時也采用了德主刑輔的法治思想。例如:漢武帝為鎮壓叛亂、打擊豪強,在強調德教的同時也會任用酷吏。自此,漢朝開始奉行“外儒內法”的治國方針。
到了唐朝時期,立法指導思想為德主刑輔,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在衡量平民犯罪的時候,從輕量刑。在《唐律疏議·名例律》提出的“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的思想,就是最有力的證明。雖然“德禮”和“刑罰”都有助于治理國家,但其作用各不相同,前者更應該放在第一順位。至此,“德法共治”理念基本被人們廣為接受,并一直被各朝各代沿用。
宋代,儒家學說的又一集大成者朱熹對于德法共治的思想觀念又有了新的理解,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提到:“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由此可以看出,朱熹對于唐朝的德主刑輔的法治思想也十分認同。
至明清時期,朱元璋在治理國家時,雖然提出了“重治吏”的思想,但真正采用時卻是以德治民,對待平民主張通過教育來啟迪和感化,施用刑法也要慎重從事,不亂罰無罪、不亂殺無辜。明朝思想家丘濬在司法上也反映的是“慎刑恤獄”的法律思想,也就是說官員在使用法律刑罰時不僅要謹慎,同時在刑罰執行之時也應懷揣著一顆憐憫之心。由此可見,在明代,“德法共治”的法律思想是被人們普遍認可的一種治國理政思想方式。
從我國歷代君主對“德法共治”思想的推崇中可以看出,他們都十分認可“德治”的重要性,并不是單方面的推崇“法治”。我們也可以發現,在我國歷史上,相對較為興盛發達的朝代,都是采取“德法共治”的思想。
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的“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思想是國家管理理論上的一個重大創舉,同時也是對歷史上德治和法治治國方略中精華的汲取。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不可割裂的。一方面,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另一方面,法律是準繩,要求我們必須自覺恪守,而道德是基石,任何情況都必須重視。雖然說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但在國家治理當中它們的作用又是不同的,法治和德治缺一不可,法治需要德治來約束,德治需要法治來維護[4]。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律與道德的融合、法治與德治的并用以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道德在取得長足的進步的同時也遭受著嚴重的挑戰與削弱。面對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和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社會成員的道德防線轟然倒塌,失德敗德行為層出不窮。例如弄虛作假、不守信用、食品安全問題以及生產銷售假藥等一系列不道德行為頻繁發生,人民群眾對于這類失德敗德現象的反映也尤為強烈,可以說已經對人民的基本利益產生了危害。某些問題在違背道德時,就必須由法律來約束其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中指出:要運用法治解決道德領域中的突出問題。一是加強立法,明確處罰方式。二是構建完善的執法保障體系,加大執法力度。特別是嚴厲打擊對生產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等一系列違法犯罪行為。
現如今,道德滑坡現象在社會各界中已引起廣泛關注,其中少數領導干部失德問題極為突出,如濫用權力、以權謀私、欺上瞞下等,這些現象不斷突破百姓的心理承受底線。因此,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個人法治修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的組織者和引領者。一是領導干部要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的思想,時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自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厚植為民情懷,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貫徹落實建設法治中國時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其中各級領導干部的態度與行動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領導干部要帶頭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時刻注意以高尚的道德要求自己,以德服眾,在道德修養方面成為他人的表率,這是干部成長成才的重要因素;二是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權為民之福杖,廉乃官之儀表”,領導干部要時刻牢記做到廉潔用權,對權力保持敬畏之心,正確使用權力,在是非面前保持理性,并時刻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嚴格約束自己,擔當起正確行使權利的責任,真正讓權利造福于民,讓權力尋租等現象無可乘之機;三是領導干部要做好廉潔修身的表率。要想廉潔從政,需先修身為本。
我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且物產豐富,是擁有著悠久歷史底蘊的國家。但封建社會制度也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中國封建制度下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皇帝之下是大臣,以此類推,整體呈金字塔結構,且等級森嚴、制度明確,在政治制度中更是以神權為核心,宣揚君權神授。因此,要在這樣一個發展中大國進行治國理政,就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地進行客觀分析,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去探索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法治道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并始終堅持的一條堅定道路。世界上的法治模式多種多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在反思古今中外各種法治模式時,總結出了一條特點鮮明、方向正確的法治道路,這條道路就是強調要將德治和法治兩手都要抓,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5]。
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武器,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支撐,無論何時都不可忽視。國家的安定太平離不開法律和道德的規范,統治階級在治理國家和維護社會秩序中也將法律和道德作為重要的工具。可見,法律和道德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通過相互配合來顯示其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將法治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將國家治理成為一個法治、和諧、文明、共享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就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重要原則,以此來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