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峰
對于何為“法律文化”,學者們眾說紛壇,莫衷一是。王利民教授認為,法律文化屬于意識形態即一定精神文化的范疇,是有關法律的制度事實、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的總和。劉作翔教授認為,法律文化既是一種用文化的眼光認識法律現象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具有實體內容和對象化的文化結構,并且這兩個方面是相互聯系著的。張文顯教授認為,法律文化可以被界說為:法律傳統;對法律的態度、信仰、評價、思想和期待;對于法律、法律機構及其成員的知識、價值觀念、態度和信仰;對于法律制度的觀點和態度的形態,等等[1]。對于何為“民法文化”學者們也是基于對“法律文化”的理解來探討,至今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但毫無疑問的是民法文化是構成法律文化的基礎文化和核心文化。誠如史尚寬先生所言“民法為眾法之基。私法固不待論,欲治公法者,亦應對于民法有相當了解,而后可得其真諦?!泵穹ㄊ恰叭f法之母”,民法文化對法律文化,對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化的影響是十分深刻的。德國人說,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靠武力,第二次靠宗教,第三次靠法律,而唯有法律對后世的影響最為深遠。拿破侖也說“我的光榮不是打過四十次勝仗,因為滑鐵盧的一敗便可以使這一切完全被人忘記。但不會被人忘記,而且永垂不朽的是我的民法典?!笨梢?,武力得來的勝利是短暫的,民法文化上的勝利意義更加深遠。振興法律文化,傳播民法文化,是增強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法治國家題中應有之義。
中國古代諸法合一,沒有像現在一樣單獨獨立出來的民法,因此,這里說的“民法文化”和當時的風俗習慣以及其他法律文化是緊密聯系的。比如古人所說的“殺人償命,欠債還錢”中就包含一種樸素的民法觀,“欠債還錢”這一點就是現在民法中借款合同的雛形,其理論根基在現代民法中就是誠實信用原則,而在當時是基于誠信的道德要求,儒家道德教化對“民法”文化的影響非常大。又比如,古代講究“尊卑貴賤”,也就是人與人之間是不平等的,講究“男女有別”,女性“在室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其人身依附于男性,人格是不獨立的。再比如,《唐律·雜律》規定“見火起,應告不告,應救不救,減失火罪二等?!币娛Щ鸩粓蠡蛘卟痪染鸵巫?,這對普通人的要求是比較高的[2]。在現代法治國家,見火不救、見危不救通常是不會被追究責任的,除非是消防員、醫生等特殊身份主體或者在執行特定任務的人才會因見火不救等事由被苛責??梢?,古代“民法”是義務本位的,為普通人增加了許多義務。
近代以來,我泱泱中華屢遭列強侵擾,學器物不成于是便學制度、學思想。清末修律邁開了中國民法文化轉型的步子,《大清民律草案》《民國民律草案》《中華民國民法》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前三次民法典起草,都是在借鑒域外法制,汲取外國民法文化的營養。近代民法有三大基石:私有財產神圣原則、契約自由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我們在法律移植的過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將以上原則吸收了進來,借助改革開放的春風,我國經濟社會發生重要轉型。人們權利意識逐漸覺醒,下海經商風靡一時,商業貿易空前繁榮,各種類型的契約被廣泛應用?!肮薄八健苯缦拊絹碓椒置?,民法通則、三大合同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先后通過,公權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私權利受到更多尊重。這一時期,倘若要誰無故承擔責任,恐怕不會像古代那樣迫于權力或因為其他荒謬理由而得逞。民法文化從義務本位向權利本位轉變。
進入21世紀之后,社會本位的法文化不斷被提及。有學者指出,權利本位固然利民,但國家、社會將天平越來越多地傾斜于個人一方,物極必反,反而導致更大的社會不公和整體社會利益受損,尤其是在全球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發生劇變的今天。過度崇尚公法文化會使一個社會陷入條條框框,過度崇尚民法文化有可能使每個個體以自我為中心,兩種極端都是不可取的。由于我國市場經濟起步晚、地區發展差異大等原因,目前義務本位到權利本位的民法文化轉型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完成,這有賴于進一步的民法文化傳播。實際上,社會本位的民法文化在我國已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比如在與社會保障、社會整體福利增益相關的法律立法過程中民眾的呼聲越來越多,建議立法機關在《民法典》制定時加入“綠色原則”、加入“居住權”制度即是著例。未來的民法文化會融入一些社會本位的元素,但追求平等,追求私人意思自治,以權利為本位的底色不會改變[3]。
集眾人智慧,成偉大法典。在全國上下的持續努力下,集民法文化大成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終于誕生?!睹穹ǖ洹分杏性S多具有中國特色民法文化的制度,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列舉,取其重點述之。
《民法典》第一條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民法,高度凝練了國人對國家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精神追求,也昭示了這些元素屬于我國民法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睹穹ǖ洹返诙l“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改變了以前《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表述,將“人身關系”置于“財產關系”之前,一改之前“重物輕人”的民法文化,彰顯了民法典時代民法的人文關懷?!睹穹ǖ洹返诰艞l“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考慮人與資源、人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問題,為綠色發展,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民法智慧和綠色民法文化[4]。《民法典》第十條“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睂ⅰ傲晳T”列為民法法源,這有助于在無制定法可適用于某個民事案件時依照民事習慣妥當解決糾紛[5]。可見,總體上我們的民法文化有傳承也有創新。
《民法典》用益物權部分,新增土地承包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規定,將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成果法律化進而融入民法文化。該制度將原來的土地承包經營權中的“經營權”分離出來,使其能夠在市場上進行流轉。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地權利制度,對提高農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大有裨益。可見,在我們的民法文化中是重視“三農”問題的。《民法典》新增居住權制度,第十四章專章規定居住權體現了民法文化中對人民住房問題的重視,居住權的設立能夠幫助買不起房的人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居所,能夠讓失獨老人以房養老?!睹穹ǖ洹窊N餀嗖糠郑瑢⒃瓉淼摹段餀喾ā泛汀稉7ā分械木A吸收合并到一起,整合了動產抵押和浮動抵押,建立了統一的動產抵押與權利質押登記制度,簡化了擔保程序,化繁為簡,高效便民,與“以人民為中心”的民法理念是分不開的[6]。
我國《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編,這是極具中國特色的。該編不但規定了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和隱私權等具體人格權,還規定了人身自由、人格尊嚴這樣的一般人格權,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被納入進來,人格權編對人格權保護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定。傳統的民法文化中人格權是一種被動觸發的權利,當其受到侵害以后才可以尋求法律救濟。人格權編中人格權請求權、人格權禁令制度的引入使得人格權“變被動為主動”,在人格權尚未遭受實質損害之前權利人就可以獲得救濟,這是我國民法文化回應風險社會,與時俱進的體現。此外,人格權編還規定了死者的人格利益保護問題,“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生者需要保護,曾經為這個社會做出過貢獻的死者也不能忘記。試圖用死者(當然也包括英雄烈士)的肖像、名譽、遺體等去進行炒作、牟利是不被允許,不被容忍的。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婚姻家庭編特別重視家庭倫理道德,這部分也是我國傳統文化向民法文化滲透最多的地方。《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條第三款“保護婦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的合法權益”的規定,充分體現了尊老愛幼、保護弱者的民法文化取向。第一千零四十三條第一款“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既是對我們未來建設家庭的要求,也是對以前優秀民法文化的總結。“共債共簽”的規定其實是民法文化中“平等”“誠信”元素的體現,既然夫妻共同債務要夫妻雙方共同償還,那么這筆錢的來龍去脈就要彼此交代清楚,如果借款真的是用于夫妻共同生活,那雙方一起還債就是符合情理、法理的。離婚冷靜期制度的設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激烈的討論,也可見一國民法文化內部在某些文化元素上是有分歧的。主流的認識還是“寧拆十座廟,不毀一樁婚”,是否離婚當然是婚姻當事人的自由,但婚姻不僅涉及兩個人,還涉及不止兩個家庭以及社會穩定,所以民法典引入離婚冷靜期讓激情離婚者冷靜下來再做決定是比較穩妥的做法。這也體現了民法文化重視“穩定”的一面。
文化傳播的途徑通常包括商業貿易、人口遷徙、教育等等。作為文化中的一種,民法文化的傳播自然也不例外。教育作為民法文化傳播主要途徑的地位自不待言。交易方面,民法文化的體現更是多見。比如,自然人和國家在用水用電等方面要簽訂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自然人和村集體之間可以簽訂土地承包經營合同,自然人之間、自然人與企業以及企業與企業之間每天產生不計其數的借款合同、買賣合同、保理合同、建設工程合同、運輸合同等等。這一交易過程中,民法文化中的平等觀念貫串始終,一般簽合同各方都是要磋商的。
大規模人口遷徙現在不多見,但是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先進的傳播手段能夠運用到更多的地方從而促進民法文化的傳播。早些時候民法文化傳播的手段可能更多的是通過口耳相傳一些案例或故事?,F如今,民法文化的傳播除了課堂上的傳授、親身參與司法案件外主要還是依靠大眾傳媒。
民法文化較為抽象,其傳播效果如何,最好的方式就是借用《民法典》這個載體的傳播情況來一窺民法文化的傳播。筆者曾做過一個《民法典》普法宣傳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400余人分布在不同行業不同地區。針對“對《民法典》的了解程度”這一問題,有20.49%的受訪者表示只聽過《民法典》的名字,不知道其內容;有23.7%的受訪者表示知道《民法典》中有規定物權的,有規定婚姻的,有規定侵權的,但具體內容不了解;有38.27%的受訪者表示《民法典》中有一些具體內容自己是知道的,比如離婚冷靜期、居住權這些規定;只有17.5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整個《民法典》比較了解??梢?,我們的民法文化傳播還不到位,民法文化認同不夠。
民法關系著每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各種問題,民法重視每一個個體,在她慈母般的眼里,每個人就是整個國家。民法文化是以權利為本位的法律文化,它包含著“平等”“誠信”“綠色”等文化元素,傳播好民法文化對于個人權利保護、和諧社會構建以及法治中國建設都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民法文化的傳播,筆者建議,第一,應更加重視法學教育,除了加強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學教育,還應在“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道德與法律”等課程和教材中增加民法內容比重,讓非法學專業學生了解更多民法制度和文化。第二,應擴大司法信息公開范圍,不涉密且不涉及隱私的案件可以多渠道公開,不僅公開裁判文書,而且公開庭審過程。第三,應善用網絡媒體,加強法治媒體矩陣建設,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講好中國民法故事,弘揚中國民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