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帆 李學偉
《荀子》作為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作,雖然書中并未明確提到“軟實力”(1)國內在引進約瑟夫·奈的“soft power”時,一般翻譯成“軟實力”,也有的翻譯成“軟力量”或“軟權力”。這一概念,但在此書中卻蘊含著“軟實力”思想。自其問世以來,有諸多學者研究該書的價值,但少有學者探討其中的“軟實力”思想。這里我們將通過研讀《荀子》一書,得出自己對于《荀子》中“軟實力”思想的認識。
自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一詞以來,它就成為歷史學、政治學以及國際關系學界廣泛提及和使用的詞匯。不過,對于“軟實力”這個概念,國內外學術界并沒有達成一致的認識。這里我們在約瑟夫·奈以及國內學者對“軟實力”概念闡釋的基礎上,對這一概念作出自己的闡釋。
20世紀90年代初,約瑟夫·奈第一次使用了“軟實力”這個概念。在此之后,他又通過《“軟實力”的挑戰》《“軟實力”再思考》和《靈巧領導力》等著作不斷充實“軟實力”的概念。
1990年,約瑟夫·奈第一次在《軟實力》中使用“軟實力”了這一概念,他認為“軟實力”是一種“能夠使其他國家追隨該國政治立場并實現其利益追求的能力”。[1]同年,他又在《注定領導世界》中對其所提出的“軟實力”進行了更加充分的論述,這使得“軟實力”這個概念更加完善。
1999年,約瑟夫·奈在《“軟實力”的挑戰》一文中著重強調“軟實力”是一種“借助吸引來達到預期的能力”。[2]2002年,約瑟夫·奈在其出版的著作中強調人與人(或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此外,他認為“軟實力”的目的是“讓他人(或他國)也期待你所期待之事,從而讓他人(或他國)追隨你”。[3]
在2005年與2006年這兩年間,約瑟夫·奈分別在他的著作《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與《“軟實力”再思考》中重申了“軟實力”包括“吸引能力”這一重要內容。2008年出版的《靈巧領導力》一書中,約瑟夫·奈將“軟實力”與“影響力”進行了區分,他認為“影響力”包含“軟實力”。
總之,在約瑟夫·奈看來,“軟實力”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最核心的內容是吸引他國做出與本國相同價值取向的活動,而其目的好壞則是由實施主體決定的。
隨著我國在世界舞臺上發揮的作用變大,“軟實力”也被學者們重視起來。國內學者主要是通過要素列舉法和概念闡釋法對“軟實力”的概念進行解讀的,代表人物有倪世雄和王滬寧等學者。
1.列舉要素解讀“軟實力”
約瑟夫·奈的“軟實力”概念引入國內以來,很多學者通過列舉“軟實力”的構成要素來解讀“軟實力”。
倪世雄先生在《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提到了“軟實力”的三大要素,即“知識、信息和價值”。[4]閻學通先生則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國際吸引力和國內外動員力的疊加”,重點是“政治實力”。[5]
劉德斌先生認為,“軟實力”是一種“感召能力”,[6]他還強調這種能力的構成因素主要是文化與制度。蘇長和先生認為國與國之間因為“知識、交流、信息”等要素進行合作或競爭時所產生的“操縱與服從的狀態”就是“軟實力”。[7]楚樹龍先生則認為“軟實力”是以“價值觀、文化、教育、系統力”等為主要內容的,其中最根本的是“創造力、創新能力以及應變調整能力”。[8]
2.直接闡釋“軟實力”概念
早在1993年時,王滬寧教授是國內最早撰文闡述文化與“軟實力”關系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一種權力,或者一種實力,可以影響他國的行為”。[9]張小明先生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所具備的“吸引力”。[10]李希光與周慶安先生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說服他國的能力”。[11]
屈瀟影等人將“軟實力”概括為“權力實施者依賴有形、無形或兩者兼有的各種資源,通過制定、實施非強制性的策略促使潛在權力資源向現實權力行為的轉化,以建立符合雙方需求的偏好為基礎,以權力受動者思想和行為的資源改變為依據,來檢驗權力實動者目標實現程度的一種能力。”[12]孟亮教授認為“軟實力”是一個國家運用自己所具備的各種資源,且以一種對方能接受的方式來“獲得他國主動認同的能力。”[13]此外,龐中英先生則認為“軟實力”是一國所具備的“無形的實力”。[14]
通過梳理約瑟夫·奈及王滬寧教授等國內學者對于“軟實力”的認識,我們認為“軟實力”概念的界定可以從實施主體、構成要素和目標三個層面入手。
1.“軟實力”的行為主體及目標
就“軟實力”的行為主體而言,除了國家以外,還應當包含國家聯盟(如歐洲聯盟、東南亞國家聯盟等等)。
就“軟實力”的目標而言,無論是國家還是國家聯盟都追求兩種目標:一是內向性目標,例如每個國家都希望增強社會凝聚力等等,每個國家聯盟都希望增強聯盟內部的凝聚力等等;二是外向性目標,例如每個國家希望對外增強本國文化競爭力和增強話語權等等,國家聯盟希冀自己在國際舞臺上更能發揮作用等等。
2.“軟實力”的構成要素
“軟實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有科技創新力、外交政策吸引力和國際事務參與能力三種。
科技創新力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軟實力”強弱的重要因素。在當今國際社會,一國或國家聯盟能否在世界范圍內擁有話語權,已不再取決于傳統意義上的武力、軍隊等具體資本,而更是取決于飛速發展的科技創新力,而且高新技術創新力的水平高低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軟實力”的強弱。
一般情況下,外交政策可以展示出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所追求的價值觀念,倘若這種價值觀可以在國際社會上得到一半以上國家或國家聯盟的支持,那就能夠提升該國或該國家聯盟的“軟實力”。當一個國家所制定的對外政策引起了他國的自愿追隨時,那就說明該國的“軟實力”強于他國,此道理同樣適用于國際聯盟。
投身于國際事務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的“軟實力”。如果一個國家或國家聯盟有較強的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那么其在國際事務中就會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其也就越有機會促使他國或其他國家聯盟接受本國或本國家聯盟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立場與經濟訴求。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得出了自己對于“軟實力”的定義,即“軟實力”是某一國家或國家聯盟通過科技創新力、外交政策吸引力和國際事務參與能力來達到一定目的的能力。這種“軟實力”的目的主要是形成對國內民眾的感召力和對國際社會的吸引力。
通過對約瑟夫·奈與一些國內學者關于“軟實力”概念的梳理,我們對“軟實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里我們將從其構成要素方面梳理《荀子》這一典籍中所蘊含的“軟實力”思想,并分析這些“軟實力”思想對國家產生的影響。
《荀子》中的“軟實力”思想主要由“隆禮重法”“重義存利”和“化性起偽”等內容構成。
首先,“隆禮重法”是“軟實力”的構成要素。《荀子》認為“禮”是“法之大分,類之綱紀”[15]5,“禮”在維護統治中處于主導地位。《荀子·議兵》認為如果統治者能夠用禮儀凝聚士人,士人就會歸附,國家就會有凝聚力。因此,《荀子》希冀通過“禮”來規范各諸侯的行為,穩固統治秩序。與其他儒家學者的著作所不同的是,《荀子》認為“法”是“治之端”,[15]141“禮”和“法”都可以使國家強盛,各諸侯國的統治者“隆禮尊賢”[15]179就可以稱王,“重法愛民”[15]179就可以稱霸。
其次,《荀子》十分注重“義”在列國競爭中的感召力。“義”是節制與克制,是維護統治秩序的手段,《荀子》注重“義”,但并不反對以合理方式追求“利”,并且認為“義”與“利”都是使國家富強的方式,這可能和當時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發展有關系,只不過《荀子·王制》認為“義”是最根本的,且“最為天下貴”[15]94。因此,《荀子·榮辱》認為“先義而后利”[15]31是光榮的,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做不仁義的事則是最大的惡行。《荀子·王霸》中則認為諸侯“義立而王”[15]122。
最后,在《荀子》看來,人“生而好利”[15]275(《荀子·性惡》),即“性”是人生來就有的一些欲望;“偽”是“可學而能,可事而成”[15]276(《荀子·性惡》),即“偽”是人后天通過教育等實踐活動所養成的品德。雖然人性本惡,但在理想狀態下,“性”可以轉化為“偽”,最終達到“性偽合一”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國家的“軟實力”就會得到加強。
《荀子》中的“軟實力”思想對一個國家的作用主要表現對內具有凝聚民心和維系社會穩定等方面,對外則可以一統天下。
《荀子·修身》中提到如果沒有禮的規范,人就會無法生存發展,事情就會無法做成,國家也會因此而無法安寧。《荀子·大略》中認為“隆禮”能夠維護等級秩序,使社會平穩運轉。《荀子》還認為“法”是治理國家的開始,“重法”可以“戒其心”[15]111(《荀子·富國》),維護統治,而且通過“重法”能夠達到“君子以修百姓寧……國家既治四海平”(荀子·成相)[15]293的功效。
《荀子·強國》中多次指出“義”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天下混亂是因為“棄義背信”[15]190;奸臣賊子猖獗是因為“上之不貴義、不敬義”[15]189所以,堅持“義為本”,做到“慎禮義、務忠信”[15]190就可以使國家統一穩固。不同于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著作,《荀子·富國》關注到“利”的作用,其將“利”和富國相結合,認為使民眾從事一定的事務,從中獲得一定的利益,人民就會安居樂業,這有利于國家安定。可見,荀子認為“軟實力”可以富國,也可以一統天下。
《荀子》認為世人本性皆惡,不過通過教師對民眾進行教育可以使人向上向善。《荀子·大略》中強調國家要想興旺強盛,必須要“貴師而重傅”,[15]333做到這樣,法令制度就不會遭到破壞,《荀子》關注到教師與教育對于一個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在維護統治方面,《荀子·性惡》中認為如果國君沒有威嚴,國民得不到“禮”與“義”的教化,又沒有刑罰的存在,國家就會出現強大的一方侵害弱小的一方,人多的一方就會壓制人少的一方,然后“天下悖亂而相亡”[15]280的局面。可見,荀子認為人性本惡,要避免天下大亂,就要重視“偽”,堅持教育,通過“化性起偽”來提高國民素養,維護統治。
綜上所述,由“隆禮重法”“重禮存利”和“化性起偽”構成的“軟實力”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它們不僅可以教化民眾,提高國民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還可以維護統治秩序,達到富國強兵,甚至一統天下的目的。
《荀子》雖然是戰國時期的一部作品,但是它卻蘊含豐富的“軟實力”思想。《荀子》中的“軟實力”思想主要是由“隆禮重法”“重義存利”和“化性起偽”這三個要素構成,并通過倡導“禮”“義”和加強法治與教育等方式來獲取的一種吸引力,這種“軟實力”在當時可以提高一個諸侯國的競爭力。在當今社會,隨著“軟實力”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競爭中的重要參考因素,《荀子》中的“軟實力”思想對于今天仍然有重要意義。在實現“中國夢”這一偉大戰略構想中,它啟示我們要“化性起偽”,即重視教師與教育的作用,還要重視“禮義”和“法治”的作用,即在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同時也要貫徹落實法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