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禎祥
想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落地,就要注重鄉村綜合文化站建設問題,以鄉村綜合文化站為紐帶,做好公共文化服務鄉村群眾“最后一公里”。具體而言,鄉村政府工作人員以及鄉村綜合文化站員工,要喚醒鄉村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培養鄉村文化能人,對鄉村文化站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升級與更新,引入互聯網理念構建鄉村文化服務多維矩陣,在此基礎上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鄉村綜合文化站建設工作,確保鄉村文化站可以充分發揮其文化服務職能。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思想文化的形成離不開經濟基礎,而思想文化一旦形成又會對經濟基礎產生反作用。鄉村居民如果擁有先進的思想文化,就會自覺將其應用于實際生產生活中,通過勞動的方式將思想文化轉化為生產力。此外,注重文化服務工作,能夠幫助鄉村居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取向,破除部分鄉村居民的封建迷信思想,有助于先進的思想文化在鄉村傳播,為“科技下鄉”工作的開展奠定堅實基礎[1]。
從客觀方面來看,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效落實的必要前提。第一,通過在鄉村地區普及文化知識,提升廣大鄉村居民的思想文化素養。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關鍵在于人,只有鄉村居民具備良好的思想文化素養,掌握必要的科學知識,才能確保農村現代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第二,借助鄉村文化振興,滿足鄉村居民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據馬洛斯需求理論,人類在滿足溫飽、安全等生理需求的基礎上,會對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產生強烈的渴望[2]。近幾年農村地區的快速發展,使得農村居民經濟收入顯著提升,隨之而來的就是對于精神文化的強烈需求。面對這一客觀情況,鄉村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要深刻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要使命,為鄉村居民提供多元化的精神文化服務,避免鄉村居民陷入到“精神貧困”的窘境當中,以鄉村綜合文化站為基礎,豐富鄉村居民的精神生活,切實提升鄉村居民生活質量。
想要通過鄉村綜合文化站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落地,需要明確鄉村綜合文化站的服務內容。在此基礎上,對鄉村綜合文化站服務基礎內容進行優化,并以基礎內容為核心進行服務內容的拓展,確保鄉村綜合文化站服務內容始終圍繞“為人民服務”這一核心宗旨。第一,鄉村綜合文化站需要指導當地綜合文化服務活動的組織以及開展。第二,對于當地從事文化服務活動的工作人員以及文化愛好者,進行系統性的培訓,每年定期舉辦公益性質的文化培訓活動。第三,鄉村綜合文化站要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針對鄉村兒童定期開展知識科普、名著閱讀等活動,為鄉村兒童提供安全舒適的閱讀場地。第四,要打造文化服務品牌,結合鄉村風土人情以及自然資源,盤點符合鄉村居民審美情趣的文化劇目,遵守與時俱進原則,結合時代發展趨勢對品牌劇目進行創新,并積極創編新劇目,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1.滿足鄉村居民精神需求
伴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鄉村居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變得越發強烈。與城市居民相比,鄉村居民的生活具有顯著的多元化特點,農村居民的工作內容更為豐富,工作時間安排也更為靈活,鄉村居民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更為豐富。為了滿足鄉村居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須要以鄉村綜合文化站為紐帶,將各種文化服務集中起來。這樣一方面可以對各種文化服務進行統一管理,確保鄉村文化服務能夠有序開展;另一方面可以發揮集群效應,無論是在文化培訓還是組織文藝活動,都能發揮出集體的優勢,有效降低文化服務成本。此外,鄉村綜合文化站通過多年的經營與發展,與鄉村居民產生了深層次的聯系,逐漸成為鄉村文化服務品牌,無論是文化愛好者想要為居民提供文化服務,還是普通的鄉村居民想要獲得文化服務,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鄉村綜合文化站,有利于各種文化資源的統一,讓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化資源,借助鄉村綜合文化站進行碰撞與交融,形成全新的文化服務方式以及文化作品,確保鄉村文化產業有序發展[3]。
2.傳承鄉村傳統文化
21世紀是信息化的世紀,各種不同的思想文化在互聯網上碰撞、傳播。在這種客觀背景下,鄉村傳統文化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很多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面臨著“后繼無人”的窘境,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利用鄉村綜合文化站,推動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方面,中國幅員遼闊,各個地區逐漸形成了風格迥異的地域文化,這就使得鄉村地區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站在宏觀視角對不同地域的鄉村傳統文化,進行統一的宣傳與推廣面臨重重困難。另一方面,每一個鄉村中能夠提供文化服務的專業人員數量有限,站在微觀視角,以某一個文化服務人員為基礎帶動鄉村文化振興發展也十分困難。因此,處于中觀層面的鄉村綜合文化站,就成為了繼承發揚鄉村傳統文化的理想切入點,既可以對傳統鄉村文化進行統一管理,又可以發揮每一位鄉村文化工作者的優勢,為鄉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提供物質基礎以及人才儲備。
1.喚醒農民“主人翁”意識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主體是廣大農民,而鄉村文化服務的主要目標也是農民。在很多鄉村所開展的文化服務工作中,農民參與精神文化活動的意愿不強,例如不參加集體文化演出,對于鄉村文化服務不發表意見等。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農民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文化服務的主要目標,針對這一問題,鄉村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要加強農民的主體意識,通過積極的引導,讓農民意識到自己是推動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積極轉變農民的傳統思想,借助各種文藝下鄉、慰問演出活動,提升農民的思想水平,文藝工作者要深入分析農民的精神需求,編排農民喜聞樂見的文藝表演項目,同時要提升文藝表演節目的參與度,使農民能夠積極參與文藝活動,樂在其中。另一方面,鄉村文化站所排演的文藝節目要與社會發展主流趨勢同向同行,圍繞“三農問題”創作優秀的文藝節目,通過高水平的藝術加工,將最為真實的農村生活以及鄉村居民的狀態展現在舞臺上,在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讓農民能夠感受到社會對于“支農”“助農”“惠農”工作的重視,激發農民的主人翁意識[4]。
2.培養“鄉村文化能人”
鄉村居民不僅具備良好的農業生產技術,而且思維敏銳,對于鄉村文化具有獨特的感悟與見解,鄉村綜合文化站要致力于培養鄉村文化能人,充分發揮鄉村文化能人的文化傳播作用。與專業的文化服務工作者相比,鄉村文化能人雖然在專業技術方面較為欠缺,但具有旺盛的創作熱情,對于鄉村實際情況有著深入的了解,通過專業文化服務工作者與鄉村文化能人的強強聯手,提升鄉村文化服務團隊綜合能力,推動鄉村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
第一,鄉村文化站需要結合鄉村實際情況,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鄉村文化能人認定標準,對于鄉村中的文化服務志愿者進行篩選,并對每一位鄉村文化服務志愿者進行分類,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培訓,提升其文化服務專業能力。
第二,要對鄉村綜合文化站的用人機制進行優化,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突出鄉村居民在鄉村文化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為那些才藝出眾,想要為村民提供文化服務的鄉村文化能力提供更為廣闊的舞臺[5]。
第三,優化鄉村能人激勵機制。在物質層面,可以設立鄉村文化能人專項基金,對于表現優秀的鄉村文化能人給予獎勵,調動其積極性。在精神層面,可以將文化服務納入優秀村民考核體系之中,調動村民從事文化服務的積極性。
1.活用公共文化設施
針對鄉村綜合文化站公共設施陳舊的問題,除了要積極更新公共文化設施之外,還需要靈活利用。首先,要針對公共文化設施做好頂層設計,依據鄉村綜合文化站建設標準以及文化服務標準,對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合理調整,提升公共文化設施使用率。此外,針對鄉村人員活動密集區域要增加公共文化設施數量,將其布置在交通便利人口集中的區域,滿足鄉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堅持免費開放政策,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的相關規定,堅決禁止對于公共文化設施“上鎖”行為。最后,要做好鄉村文化設施的維護與管理工作[6]。一些公共文化設施在投入使用之后會出現破損或失效的問題,鄉村綜合文化站要定期對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巡檢,對于已經損壞的公共文化設施要及時報備,聯系相關專業人員對其進行維修或更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進一些鄉村居民喜聞樂見的公共文化設施,并加強對于公共文化場所的衛生管理、安全管理力度,為鄉村居民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公共文化活動場所。
2.巧用多媒體平臺
基于“實事求是”原則,鄉村綜合文化站要意識到多媒體平臺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五通下鄉”基本完成的背景下,積極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借助信息化技術推動鄉村居民文化消費模式的轉型與升級。具體而言,一方面需要對傳統的公共文化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通過加裝智能語音裝置或者觸摸屏,加強傳統公共文化設施與鄉村居民的互動。另一方面,要基于信息技術拓展鄉村文化服務媒介,邀請專業團隊結合鄉村居民精神文化實際需求,開發APP,或者利用微信小程序等平臺,將鄉鎮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的資料進行集合,讓鄉村居民能夠通過手中的智能移動終端,隨時隨地了解文化信息。此外,借助全新的多媒體平臺,鄉村綜合文化服務站可以定期向居民推送優質的文化服務內容,在滿足居民文化需求的同時,對其進行思政宣傳,借助這種方式提升鄉村居民思想政治素養,加強文化服務工作者與普通村民的互聯互動,進一步提升鄉村居民工作水平。
例如,鄉村綜合文化站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在微信公眾號平臺推出“公共文化云”小程序。居民通過登錄該程序可以快速檢索分布在鄉村各處的文化站、文化廣場,并對每一處文化服務站點的基本情況進行“文字+圖片+視頻”的多維講解,引導鄉村居民前往適合自己的文化服務站點,滿足鄉村居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1.社會公益組織
絕大部分鄉村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由專業的公共文化機構負責,與社會公益組織的聯系不足。針對這一問題,鄉村綜合文化站需要加強與社會公益組織的合作,在確保政府部門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主體的前提下,適當放寬準入條件,在某些文化服務區域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參與。這樣做不僅能夠增加鄉村綜合文化站的服務渠道,豐富鄉村綜合文化站服務內容,還可以有效減輕政府部門的工作壓力,一舉多得。
在與社會公益組織進行合作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糾紛,在開始合作時,就要明確政府部門與社會公益組織之間的權責。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框架,明確各個部門的第一負責人,一旦在開展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可以在第一時間找到責任人,制定切實有效的解決對策,避免鄉村文化服務出現盲目、混亂的局面。
2.民間團體
除了民間公益組織之外,小型的民間團體也是社會力量參與鄉村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針對民間文化服務團體,要堅持“管扶”結合工作原則,大量的民間文化團體形成于基層,在鄉村地區十分活躍,且絕大部分民間團體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受眾群體,鄉村綜合文化站與民間團體的合作,能夠進一步擴大文化站服務范圍,讓更多的鄉村居民能夠了解鄉村綜合文化站服務內容。此外,民間文化團體規模較小,普遍存在資金短缺的現象,與鄉村綜合文化站開展合作,能夠有效緩解民間文化團體資金短缺問題,幫助民間文化團體更好發展。
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升鄉村文化振興水平,已經成為社會熱議的焦點話題。而鄉村綜合文化站,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扮演著關鍵先生的角色。因此,鄉村綜合文化站要明確服務內容,堅持“共享共治”原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堅持“實事求是”原則,滿足農民實際需求;堅持“以人文本”原則,突出農民主體地位。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提升文化服務水平,切實滿足鄉村居民日益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鄉村地區文化振興的實現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