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丹, 呂 剛, 王 偉, 季 旭, 陳靜媛, 王愛芳
(黑龍江科技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2)
在許多工科專業課教師眼中、耳中的“思政”就是“政治”,然而并非如此。 對課程思政中的“思”的認知不能與狹義的政治或馬克思列寧主義聯系在一起。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師要建立文化自信,對中國歷史和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定掌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陳出新。 基于此,做到知行合一,踐研不悖。
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 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 這一戰略舉措,影響甚至決定著接班人問題,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長治久安,影響甚至決定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 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 “主力軍”、 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形成協同效應, 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建設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 必須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貫通其中,必須抓好課程思政建設,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
課程思政要求教師要在教育中積極探索實質性介入學生個人日常生活的方式, 將教學與學生當前的人生遭際和心靈困惑相結合,有意識地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實踐中所遇到的真實問題和困惑, 真正觸及他們默會知識的深處,亦即他們認知和實踐的隱性根源,從而對之產生積極的影響。 同時,在理性化的社會中,感性必須和理性、感性體驗必須和知性認識結合起來,才有可能真正使某種價值觀念得到深入、穩定、持久的理解和認同。 因此,課程思政也要求向學生傳授普遍的、客觀的知識,進一步提高他們的理性認知能力和水平,以促進其默會知識的提升和轉化。 而言傳知識與默會知識,或者說知識傳授與心靈成長、 價值塑造和能力提升之間的互動,恰恰是課程思政所要達到的目的。 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專業教學,并不改變專業教學的性質,而是在專業教學中注意挖掘專業知識體系本身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效融入專業教學,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就課程而言,教師應該基于本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遵循“思政”“專業”相長原則,仔細繪制“課程思政元素地圖”,明確課程中每個思政元素的切入點, 厘清思政元素與專業內容之間的關系,做到心中有數、有跡可循。具體策略如下:
(1)充分認識不同類型課程的差別和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準挖掘的著力點。 挖掘要考慮課程類型、課程特點,實事求是,各有側重。
(2)專業課教師在提升自己的思政素養和能力的同時,需要“探礦專家”思政課教師的指引和幫助,需要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密切合作。 這一點在“課程思政”開展的初期尤為重要。為此,高校應該搭建便利兩類教師合作的平臺,創新管理體制機制,鼓勵多種形式的合作。
(3)加強頂層設計,做到多門課程相互配合,實現思政元素的系統性挖掘。 思政元素挖掘既可以采取各門課程各自為政、單打獨斗的方式,也可以多門課程相互配合,系統推進。 提倡協同作戰、系統挖掘方式,以專業培養方案為載體。
首先確定專業層面的總體培養目標和挖掘要求,然后,將目標和要求分解到課程群,最后再細分到每一門課程系統性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不同課程的教師相互啟發、避免重復性工作;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同一專業內部的“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合力。
(4)要用好互聯網平臺,實現教師的校際合作挖掘。教育部開通了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 就思政元素挖掘而言,思政網的“高校思政供稿系統”可以成為典型經驗的交流學習平臺。 此外,高校同類專業、相同課程的教師可以通過專門的微信朋友圈, 共同探索專業課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其他教學問題。
為了實現德育與智育的協同培養, 在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 結合工業設計專業特點,針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制定如圖1 所示的課程思政的研究方法。
(1)課程思政創新實踐育人體系構建。課堂教學與實踐基地、實驗室、教師工作室的互動、協作,促成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建立,以研發中心為橋梁,協調校內外學生實踐環節,真正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以及在應用中的創新能力的培養。 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增強學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通過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注重讓學生“敢闖會創”,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 對于社會實踐類課程,注重教育和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結合,扎根中國大地了解國情民情,在實踐中增長智慧才干,在艱苦奮斗中錘煉意志品質。
(2)多方位創新實踐平臺運作機制的構建。 鞏固、規范現有的校外實踐基地,進而開拓新的學生實踐基地;完善校內實驗室及工作室建設和運作管理; 促進教師工作室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 推動校企聯合研發中心的創新建設。一方面豐富高校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寬高校學生的眼界,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
(3)多方位創新資源共享平臺核心的構建。建立多方位創新資源共享平臺, 按屬性分為學生共享平臺和教師資源共享平臺,將資源共享平臺中的共享資源分類,建立多方位資源與學習庫,同時逐步充實案例庫,為學生持續學習提供途徑,解決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習資源共享,學習共建問題,在資源共享平臺上實現任務自主,探究自主,檢驗自主,交流自主的學習過程。
(4)課程思政創新實踐育人效果評價機制的構建。課程思政創新實踐育人效果評價應有參與的各方共同參與完成。 從校內實踐過程的考核評價上看,應由任課教師、學生個人組成;從校外實踐方而上說,應該除了上述主體外,還應包括實習企業、課程實踐基地工作人員參與。 在考核過程中,應通過學生自我評價、實踐調研論文、實踐心得體會、課程實踐周志、企業評價等多種形式實現考核管理過程的量化。
毋庸置疑,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方向。 所以,理解和把握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及難點,并積極尋求應對之策,對于充分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