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軌道交通建設有限公司 張軒
黨建工作不僅關系到國有企業的內部管理,與企業文化之間也有較多融合點。高度關注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的融合,正視融合過程中的不足,總結黨建與文化建設的最佳融合模式,方可為國有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1.工作對象。黨建與文化建設的對象都是國有企業的員工,借助兩項工作影響員工的思想狀態,并促進思想到行動的轉化,為國有企業發展賦予不竭動力。因此黨建與文化建設承擔著為員工賦能的重任,從國有企業員工隊伍的思想意識入手,提升員工隊伍的思想凝聚度,發掘員工的潛在價值。
2.工作方式。在黨建與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完善可靠的制度作為后盾。基于國有企業的運營制度,注重文化價值觀念與運營制度的融合,利用企業制度的約束作用,實現文化價值觀念“內化于心”的效果。員工在日常工作中,將文化價值理念作為工作要求,促進文化價值理念的滲透和轉化。
3.工作目標。當前國有企業黨建工作的關注點在于國有資產增值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借助黨建工作的力量,把握國有企業生產經營的航向,多角度提升國有企業經濟效益。因此評價黨建工作質量的重要指標就是國有企業的效益成果。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在于形成全體員工共同認同的、有助于企業健康發展的價值體系。在優質價值體系的引導下,國有企業全體員工精誠團結,真正擰成一股繩,在員工隊伍內部形成激勵效應,為國有企業發展賦予更多能量。由此可見黨建與文化建設均與企業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密切相關,落腳點相同。
4.工作內容。黨建工作的內容涉及政治、思想、作風等多個方面,是一項長久性的工作,關系到國有企業的制度建設,也是推進反腐敗斗爭的關鍵。在貫徹落實黨建工作的基礎上,確保價值理念的逐步滲透。黨建工作的核心內容在于價值取向,與文化建設工作內容有較多貫通之處。國有企業文化建設工作中,必然涉及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等內容,具有濃郁的黨建工作色彩,也為黨建與文化建設的融合提供了契機。
1.重視度不夠。黨建工作在國有企業管理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國有企業圍繞黨建工作要求,建立了覆蓋多個層次的黨建工作模式。由于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與基層組織關系密切,基層環境中的形式化工作現象值得關注。很多國有企業基層組織認為黨建工作與自己沒有實際關系,工作中存在敷衍或者得過且過的現象,直接影響國有企業的基層黨建體系,不利于提升黨建工作質量。黨建工作推進不利,意味著文化建設同樣缺乏可靠的思想基礎。
基層黨建工作問題,實際反映出國有企業對于黨建與文化建設的認識問題。一直以來,國有企業的首要經營目標是維持生存并獲取經濟效益。盡管國有企業與社會、經濟、政治均有密切關系,但是經濟責任始終是國有企業的頭等大事。國有企業在落實經濟責任、保證經濟狀況穩定的前提下,為落實政治、社會責任提供物質支撐。同時,國有企業同樣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基于國有資產保本增值的目的,國有企業必須在經濟經營方面投入較多精力,力求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長此以往,部分國有企業管理者認為“經濟活動就是國有企業工作的全部”,對于不能直接帶來經濟效益的黨建與文化建設工作,沒有給予足夠重視。國有企業管理者擬定部門工作考核指標時,將經濟指標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黨建與文化建設指標僅僅是“配角”,在考核體系中顯得可有可無。由此可見,國有企業領導層并沒有把黨建、文化建設擺在重要的位置,國有企業其他部門工作的“唯經濟利益”現象也就順理成章,開展黨建和文化建設工作也就是“鏡中花水中月”。部分國有企業甚至認為黨建與文化建設工作毫無實際意義,是工作“務虛”的表現,在實際工作中刻意“壓制”思想文化領域的工作。基層組織受這種氛圍影響,黨建與文化建設浮于形式自然不可避免,最終造成國有企業管理工作的“偏科”現象,企業上下沒有統一的思想靈魂。
在國有企業運營模式中,黨建工作長期居于次要地位。國有企業管理層、黨員干部缺乏黨建工作經驗,相關政治知識短板明顯。即便想要開展黨建工作,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始終找不到黨建工作的切入點。另外,國有企業長期不重視文化建設工作,始終無法形成成熟的文化氛圍,文化建設專業性明顯不足。因此國有企業的黨建與文化建設始終難有突破,兩方面工作的融合性不高。考核機制也是黨建與文化建設融合的重要短板,國有企業沒有意識到考核模式的重要性,未能借助考核模式,明確黨建與文化建設中的具體要求,導致國有企業全員缺乏具體的行動目標。例如在國有企業的干部考核機制中,雖然加入了黨建與文化建設的相關指標,但是指標要求比較籠統,未能觸及兩者融合的核心,導致干部工作動力明顯不足,工作中仍然將全部精力投入在經濟領域。
2.工作方式問題。部分國有企業干部對于黨建工作的認識停留在多年前,認為黨建工作就是“學習文件”“思想匯報”。在黨建工作中采用枯燥的說教模式,沒有考慮黨建工作對象的思想狀態,黨建工作雙方甚少交流,無法體現黨建工作的感召效應。國有企業的黨群工作模式改革不到位,沒有從融合文化建設的角度出發,黨建工作脫離時代要求。國有企業的文化建設體系呈現出“盲”的特征,文化建設工作力求“面面俱到”,但是工作深入度不足。在文化建設工作中僅采用喊口號、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對國有企業員工和群眾的吸引力明顯不足,“說多做少”的特征相對突出。另外,黨建和文化建設脫離企業的實際經營情況,導致經營管理、黨建管理與文化建設的脫鉤現象,國有企業文化理念始終無法落地,知行轉化效應不足。
3.融合體系問題。黨建與文化建設融合,必須有成熟的體系作為支撐。由于國有企業長期以來不重視政工工作,政工部門人員配置明顯不足,政工人員工作任務相對繁重。與此同時,企業政工人員隊伍更新換代慢,直接影響政工工作的思想革新。黨建工作理念停留在傳統層次,文化建設脫離時代步伐自然難以避免。在黨建和文化建設工作中,過于依仗國有企業政工人員的經驗,實際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國有企業沒有意識到責任分配的重要作用,雖然擬定了黨建與文化建設體系,但是責任未能具體落實到人,部門之間職責交叉現象司空見慣。國有企業各部門必須抽出大量時間處理協同事宜,直接降低黨建與文化建設的效率,形成潛在的壁壘障礙。
(1)確保黨建與文化建設根本相融。國有企業要深刻理解黨建工作的內涵與要求,提煉黨建工作的價值取向,確定黨建工作的正確方向。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黨的紀律與理念價值的重要性,探索黨建工作與文化建設的融合點,從源頭處促進兩者的有效融合。
(2)注重工作方式。在黨建工作與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要注意相互之間的經驗共享與學習,實現黨建工作與文化建設之間的互補效應。基于企業黨內組織生活模式,有序融入黨文化建設內容,為企業文化建設創設良好的氛圍。例如充分利用國有企業“三會一課”方式,注重融合文化建設的相關內容,實現黨建工作的創新。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國有企業現有文體活動資源,注重發揮新媒體模式的作用,加速企業文化建設,并推動黨建文化的滲透。國有企業要有信息化的意識,在黨建與文化建設融合中,應用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工具,在豐富文化建設模式的同時,潛移默化中滲透黨建文化內容,確保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落實文化建設與黨建的目標。
(3)建立評價模式。圍繞兩者融合的具體要求擬定考核指標,發揮考核模式的獨到作用。在考核體系的指引下,國有企業所有部門認識到兩者融合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探索兩者融合的路徑,并作為部門工作的重要任務,實現兩者同步提升的互補效應,從根本上避免文化建設與黨建融合的脫離現象。
(1)強調黨建工作責任。國有企業圍繞黨建工作要求建立責任制度,為推進黨建工作奠定基礎。明確責任后需要切實履行責任,定期考核黨建工作推進情況,對于黨建工作中的不作為現象需要嚴格問責。加強監督檢查力度,發揮問責制度的作用,全面保證黨建工作質量。注重黨建工作與績效考核模式的融合,對于黨建工作中表現優秀的人員,具有優先評獎評優的資格,同時關系到人員的職級評定。國有企業要緊緊抓牢黨建工作,密切黨建與政績的關系,將管黨治黨責任落實到國有企業全部支部和黨員,打通黨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確保黨建工作責任層層下發落實,避免國有企業基層黨建工作形式化,多角度保證黨建質量。
(2)加強支部工作能力。黨建工作要有“從嚴治黨”的覺悟和決心,推動從嚴治黨滲透到國有企業基層,加強企業基層黨支部建設,及時消除基層黨支部可能存在的軍心渙散、作風不正現象。完善基層黨支部組織結構,發揮基層黨支部班子的作用,圍繞黨支部的實際情況擬定運行規范。注重提升基層黨支部的組織能力,在基層黨支部之間形成競相比拼、積極向上的氛圍。開展基層黨支部黨建評比活動,定期遴選優秀基層黨支部,作為其他基層黨支部的榜樣,最終實現基層黨支部全面提升效果,打造過硬的國有企業基層隊伍。將基層黨支部作為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融合的前線,推動貫徹黨的主張和決議,嚴格落實基層治理任務,推動國有企業不斷改革發展。
(3)加強黨群聯系。重視員工在國有企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借助工會、共青團等組織,加強國有企業黨群聯系,拉近與員工、群眾的距離。將員工擺在國有企業運營的重要位置,及時掌握員工的思想狀態變化和實際需求,通過與員工的溝通交流,掌握員工當前的困難,使得員工感受到來自企業的關愛。加強與群眾的聯系,注重團結帶動群眾,做好群眾引領工作。國有企業注重提升員工的業務能力,不斷完善企業現行管理制度方法,發揮職工大會的重要作用。員工業務能力的提升,意味著員工在企業中真正得到成長,實現人力資源的升值效應。員工效力企業、為企業貢獻價值的意愿更強。與此同時,有助于激發員工隊伍的潛在價值,員工的主體意識更加強烈,國有企業的發展動能更加充沛。
(1)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在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充分結合企業現狀,作為擬定企業文化建設方案的重要依據。企業文化建設方案必須切實可行,每一個流程都要有詳細的操作步驟,推動企業文化與企業管理模式的融合。推進企業文化建設時,需要考慮企業黨建制度特征,為企業文化建設與黨建的融合奠定基礎。
(2)豐富活動形式。企業文化建設不能脫離活動載體,活動質量對企業文化建設質量有顯著影響。國有企業結合自身情況,開展演講大賽、辯論賽等活動,鼓勵企業員工積極參加,在企業內部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借助企業文化主題活動,逐步滲透企業文化特色,間接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感,形成鮮明的價值導向。企業建立常態化員工評優機制,定期推選優質員工并作為企業榜樣,發揮優秀員工的標兵效應,形成積極向上的生產氛圍。與此同時為企業文化賦予更多感知色彩,發揮員工相互之間的帶動作用,體現員工感召的優勢,為企業文化建設添加馬力。企業員工隊伍思想趨向統一,員工們真正擰成一股繩,體現企業文化的凝聚力。
(3)明確文化建設責任。企業構建文化建設體系后,需要分配文化建設責任,確保文化建設任務順利推進。注重企業文化建設與部門工作的融合,保證企業文化建設的空間,促進企業文化融合在全部生產體系之中。調動全部部門力量參與到企業文化建設中,在企業內部形成齊抓共管的效應,有效保證企業文化建設質量。
1.責任優先。國有企業對于本行業要有崇高的責任感,強調社會利益的重要性,確立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系。國有企業員工要有崗位意識和熱愛本職工作的精神,在日常工作中秉承“求真務實、廉潔從業”的原則。黨員干部時時刻刻體現出責任感,成為國有企業的領軍人物,探索優質的國有企業發展模式。國有企業員工要心懷感恩、平等待人,充分考慮社會需求,體現國有企業的服務屬性。在國有企業內部建立良好友愛的氛圍,為每一位員工提供充足、平等的發展機遇。構建國有企業職業發展平臺,發揮激勵機制的作用。與此同時,協調利用國有企業內外環境的資源,不斷開拓思考角度,在國有企業內部樹立共同目標。國有企業要有學習精神,積極吸收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技術手段,在經營領域實現有效突破,并追求更高層次的經營目標。
2.建立模型。在黨建與文化建設中,注重“生態圈”的重要作用。國有企業從所在行業的角度出發,根據黨建與文化建設的理念構建“理念生態圈”,逐步培養屬于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吻合國有企業健康發展要求的價值標準。借助價值標準形成國有企業的精神體系,為實現國有企業的長遠戰略奠定基礎。在黨建與文化建設核心理念支撐下,促進國有企業經營與管理的融合,進一步完善“生態圈”。
3.樹立發展核心。國有企業注重經營使命、愿景、價值觀和精神的結合,經營過程中始終秉承“使命導向”,強化國有企業的使命意識。通過國有企業的經營使命和愿景,確定企業未來的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通過核心價值觀統一國有企業員工的思想,歸正企業員工的價值判斷方向,為國有企業履行使命、實現既定計劃內的經營目標提供思想動力。
國有企業發展之路任重而道遠,要認識到自身承擔的經濟與社會責任,認識到黨建工作和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積極推動兩者融合,不斷積累兩類工作融合的有效路徑,為國有企業的發展鋪就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