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君,王祥玉
(哈爾濱工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立德樹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在高等教育中堅持立德樹人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 年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有關課程思政的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也隨即全面展開。目前,課程思政已經成為全國各高校教育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重點,高校各學科專業教師正從其思想內涵、研究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不同層面對其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探索。“英語文化基礎”作為一門文化類必修課,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具有很大必要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明確“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探索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
語言和文字是表達思想文化的載體,英語類課程蘊含了豐富的西方文化內容,是對西方教育文化、社會文明和價值理念的傳遞。“英語文化基礎”是面向大學非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的文化類英語必修課。該課程從文化和歷史的視角概述西方文明的肇始、形成、發展和成就,系統地講述西方文化演進的各個歷史階段,旨在使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發展歷史形成一個完整的框架,系統地掌握其內涵,形成一種客觀理性的歷史觀和國際化視野。在“英語文化基礎”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為學生提供思想指南和價值目標,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該怎樣生活、不應該怎樣生活。將課程思政融入“英語文化基礎”教學活動,有利于探索和挖掘課程知識體系,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之中,實現知識探究、能力培養、價值引領和人格培養的有機結合,將學生個人的人生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理念緊密結合,使廣大青年學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彰顯人生價值。
亨廷頓認為,西方所造成的文明間的政治思想沖突正在被文明間的文化和宗教沖突所取代。在新世界中沖突的主要根源將不會存在于意識形態或者經濟領域,將人類截然分離的將是文化[2]。很多西方學者將“文明沖突論”作為理論武器,認為西方文明與非西方文明之間的沖突難以避免,并致力于遏制非西方文明的發展,在對外文化交流中拒絕東方文明,排斥中華文化。西方文化與中華文化存在諸多差異之處,但不存在優劣之分,我們必須對中華文化充滿自信。中華文化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合作性,面對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文化思潮,學生必須堅定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是對西方文化的歷史敘述和現實表達,有必要在“英語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等方面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融入中華民族歷史演進中的重大文明貢獻,彰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核,展現中華文化剛健自強的文化品質。在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時,為其呈現中西方文化和歷史的整體面貌,使其堅定中華文化自信。
德行與學識對于人而言是同等重要的。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的今天,奉行“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有利于改善學生理想信念淡化、道德標準出現偏差、道德行為失范等問題。課程思政旨在實現知識和價值的融合,依托于課程內容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課程思政的提出與貫徹為新時代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提供了價值導向。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是隱性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課程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脫節的狀況,能夠對學生思想品格進行培養,對學生的價值觀念加以引領,從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在幫助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有利于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和運用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對西方不良文化和腐朽思想的抵御能力,幫助學生正確判斷國際形勢、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德行標準,在對中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比較中增強文化認同,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從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育人目標。
“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思政的學習首先要對英語文化相關理論知識有深入的了解,這是開展“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思政的知識基礎。學生只有通過閱讀一定數量的英語文化書籍和文獻,擁有一定的英語文化知識儲備,才能更加全面、客觀地認知與英語文化相關的西方文化的優劣;只有準確地解讀英語文化理論傳遞出的文化信息,才能深刻理解其所表達的文化理念,清晰辨別其代表的文化傾向。在“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應與學生一起用更加專業的鉆研精神對英語文化相關理論知識進行精確梳理、精準定位和精細認知。利用閱讀和翻譯符合課程思政理念的英語文化教學案例,將專業課程優勢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學生熱愛祖國、了解黨和國家的歷史、了解英語文化國家與中國的文化差異,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表現形式,也體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英語文化基礎”課程通過更為直接的語言學習方式讓學生體會和感悟不同文化的魅力,幫助學生在掌握西方文化整體發展脈絡的同時,探索西方文化的歷史必然性。“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思政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應致力于對學生文化辨識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讓學生能夠正確區分中西方優秀文化和腐朽文化,運用正確的政治立場、觀點和理性的方法翻譯和分析英文原版學習資料,領悟其中的意識形態隱喻。在課程教材選擇時,應選擇符合課程思政要求的教材,優先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教材等國家指定的教材,以保證教材內容的思想政治性;在教學方法運用中,應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具體分析和闡釋不同文化內容的差異;在教學環節設計上,在課程設計、課堂教學和課后考核中體現思想政治導向和政治要求。
教育的目的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要使學生變得聰明;一個是要使學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們使學生變得聰明而未使他們具有道德,那么,我們就為社會創造了危害”[3]。開展課程思政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重申。“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思政教學的根本目標是在文化習得中增強學生的道德素質。學生的道德素質是其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行為水平的綜合體現,是學生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的集中反映。“英語文化基礎”課程為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開設,在培養學生的道德文化素質上具有覆蓋面廣、生動、直接等優勢,在高校學生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應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學生心中、外化于學生行動為目標,為學生提供展示和踐行道德文化素質的機會,促使學生成為崇德向善、知行合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是課程思政效果的決定性因素,也是開展課程思政教學的前提條件。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傳道位于教師職責的首要位置。在新時代,教師的傳道職責之一就是肩負光榮而艱巨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一般而言,從事“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教學的高校教師大多具有海外教育背景,多年的海外求學生活使他們更了解國外的文化和風土人情,而對國內文化的認知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社會主義理論認識不夠深刻。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的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更傾向于對西方文化優越性的介紹,忽略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肯定,不善于觀察學生的思想狀態,對學生的思想偏差敏感度不高。個別從事“英語文化基礎”課程的教師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是輔導員和思政課教師的工作,與自己關系甚遠。課程思政與“英語文化基礎”教學的融合必須提升授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意識,深化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能力。“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教師不能單純地講授英語文化知識,不能拘泥于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傳授,而應從“大思政”觀出發理解專業課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專業課教師是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全方位開展的重要保障,青年專業課教師更要發揮與學生年齡差距小的優勢,以靈活、生動的方式與學生在課程教學中持續有效地溝通。
在講授西方文化的過程中,采用文化對比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引入有關中華文化的成就與歷史貢獻,使其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增強其文化自信,弘揚其愛國主義情懷。以課程的若干章節為例說明教學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法,具體如下。在《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中,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系統,并傳到古埃及,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化語言,可以提示學生漢字和楔形文字都屬于象形文字,但漢字歷經幾千年仍是當今世界通用的主要文字系統,極具文化的生命力;采用文化對比的方式,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楔形文字和中華文明的語言文字系統的歷史演變有機結合起來,既有助于學生理解楔形文字,又凸顯了漢字的悠久歷史和強韌的文化生命力,使學生對漢字這一中華文明的載體充滿自豪感。在《古希臘文明》章節中,介紹了以“哲學三賢”為代表的哲學家和眾多的哲學流派,可以引導學生回顧中華古典哲學最為輝煌的春秋時期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為代表的諸子百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彰顯中華文化的底蘊和魅力。在介紹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和深遠影響時,設置“The Influence of Confucius and The Analects on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孔子和《論語》對啟蒙運動的影響)的課后探索性作業,要求學生查閱《論語》在西方世界的譯介歷史(拉丁語譯本、法文譯本和英文譯本等),了解孔子及《論語》對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運動思想家產生的深刻影響,從而使學生對啟蒙運動形成一個整體文化認知,同時認識到中國哲學思想在世界的影響力,進而增強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英語文化基礎”課程應采用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從教學內容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內容中。首先,采用項目式作業的方式。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中,主要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規定主題式項目,另一種是自主主題式項目。規定主題式項目主要是由教師深入挖掘每個單元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確定該單元的思政主題;學生在小組內分工合作,對該主題進行探索研究、撰寫小論文并在課堂匯報展示。自主主題式項目是開放式的,由學生根據課程的教學內容、所在學科的特點和個體傾向自行確定主題,撰寫相關的小論文并在課堂匯報展示。為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能力,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4~5 名學生。教師在線上線下為學生提供全程支持,并在學生課堂匯報后進行評價。其次,采用探究式的教學方法。由于“英語文化基礎”課程的自身特點,在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實踐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法,引導學生在完成項目式作業時獨立探索、獨立思考,增強學生思維的活躍度,更好地內化思政元素,培養其求知、求實、求真的科學精神,有利于驅動學生認知思政元素的內源性動機。最后,融合網絡平臺。充分利用QQ群、騰訊會議和百度網盤等網絡平臺,進行課前的教學內容引導和課后記錄學生的出勤、在線語音討論、作業的布置與批改、答疑與研討等。同時,將與每個單元教學內容相關的書籍、文章、音頻和視頻資料推送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視野,擴展其眼界,拓展課程內容的容量。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使線上和線下教學方式充分融合,保證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教學過程更加順暢,使學生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完成學習任務,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