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學杏林學院 丁妍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經成為當前的發展目標,而推進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則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此過程中,養老保險與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十分緊密的聯系,其建立與完善不僅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同時還是該國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由此可見,養老保險的建立和完善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與關鍵舉措。
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是實現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過程,其主要目的是給予存在困難的社會成員以一定幫助,從而為其基本生活提供保障。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諧社會的構建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含義,其中很關鍵的一點就是社會關系方面的和諧,其中主要涉及到經濟增長的持續性與社會發展的穩定性兩部分。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完成對整體經濟資源的配置,而在自由競爭的時候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社會矛盾的激化,從而影響到社會發展的穩定性。針對這樣的情況,就需要及時落實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弱勢群體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并增強對各類風險的防范能力,從而最終實現促進社會成員協調發展的目的。例如,為進一步增強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處理能力,就應及時通過養老保障體系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確保老年群體利益可以得到根本保障[1]。而在社會保障安全體系不斷完善的環境下,我國各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將會得到明顯提升,從而創造出更加和諧、安全的氛圍,促進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
在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最基本的就是要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并在此基礎上逐步促進其生活水平的提升??偟膩碚f,社會保障涉及到很多要素,但其根本目的都是為社會成員的發展提供基礎條件,通過相應的物質幫助來提升對生存問題的應對能力。在社會保險不斷落實的環境下,社會成員出現個人風險和社會風險的概率都會不斷降低,并拓展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除了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以外,社會保障還可以通過各種福利構建起生活安全網,最大限度地推動發展需求與社會經濟的協同發展。
社會公平正義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機會均等與收入均等兩個方面,若存在機會不均等的情況就很容易限制其推進。造成機會不均等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會成員之間掌握市場機會的能力不一致,另一方面是各類資源的地位不同,最終導致收入分配出現差距。這樣的收入差距是推動社會激勵機制構建的重要基礎,不僅有助于提升效率,還可以促進社會公平。然而在此過程中,還應加強對其中收入分配不公問題的關注,并對個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加以控制。結合當前的發展形勢來看,主要可以從兩個角度入手完成對社會公平分配的推進,第一是通過“垂直再分配”的方法來縮小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盡可能為社會成員提供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第二是通過“水平再分配”的方法來調整社會成員在不同環境、不同階段的收入水平,緩和其中的矛盾問題與利益沖突,最終促進社會公平與穩定發展。
養老保險是本著可以一定程度上滿足居民的對于基礎養老的基本需求原則實行的社會保險。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升的環境下,能夠普遍實現“老有所養”的發展需求更為突出,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成為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標。目前,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醫療交通進步以及許多家庭形式的不斷變化和新增,對于制度性的養老安排已經成為推動整個社會發展和支撐人民幸福指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儼然十分必要,不可或缺。世界銀行通過精準計算和反復研究發現:各個國家與地區的養老形式在逐步從非正規制度向正規制度轉變,同時這也演變成為一定的規律。而就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相對來說在經濟收入未能符合基本需求條件的情況下,一部分居民已經步入老齡人口階段。在國家經濟步入發達社會之前,社會老齡化就已經提前到來的情況十分嚴重與顯著,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有超過半數的城市及鄉鎮的老年人在銀行中幾乎沒有存款,或存款很少,這些老年人只能單一地依賴于子女贍養或社會方面的補助和供養;而另一方面則是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造成的,由于近年來實行計劃生育的政策以及家庭規模的縮小,4—2—1模式家庭的子女已經無法通過自身的收入和能力保證能夠完全負擔起贍養老人和撫養子女的重任。由此可見,當前急需建立并完善相應的社會化養老機制,在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與完善等方面則更加突出。
總的來說,促進社會公平是全方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其中的重中之重在于實現利益均衡。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雖然我國已經基本確立了相應的市場經濟框架并取得了一定的實行效果,但在利益均衡機制建立方面仍不夠完善,這也是發展市場經濟所必不可少的?,F階段,我國的基尼系數已經達到0.45,這也使得我國相對和絕對貧困問題更為突出。想要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貧困問題,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過社會保障和養老保險發揮相應的杠桿作用進行調節,必須確保在再分配過程中提升對公平因素的關注,從而有效實現對社會收入分配差距的合理控制。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進一步保證社會上的弱勢群眾與老年群體的基本生活質量,并為促進居民生活穩定、經濟平穩運行、社會和諧發展以及現代化目標實現奠定堅實基礎。由此可見,養老保障制度改革的發展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分別是向一體化方向發展、向多層次與服務社會化發展、積極向農村地區擴展以及提升對弱勢群體的重視程度。
結合當前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發展情況來看,社會成員的總體滿意度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因此政府部門在其中應充分發揮自身特有的重要作用,并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首先,應促進人民群眾滿意度的提升,可以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法來對養老保險制度加以宣傳,提高其對相關內容的認知。與此同時,政府有關部門還可以針對不同地區與制度之間的轉移工作加以完善,為各個環節的有效銜接提供保障,保證最大限度地提升養老保障制度落實的便利程度,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發展的現實需求。其次,政府部門應帶動養老待遇水平的不斷提升。在發展社會保障的過程中,政府部門應充分根據各個地區不同情況完成對基礎養老金動態調整與落實,帶動個人繳費與政府繳費標準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還可以將個人賬戶基金劃分到省級標準進行集中管理與統籌,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保障機制的風險抵御能力。通過這樣的形式,可以顯著帶動養老待遇水平感知的增強。再次,政府部門應確?;鶎臃召|量的提升,有效發揮基層機構在宣傳、經辦、服務等環節中的重要作用,對于社會成員在資格確定、繳費等環節存在的問題予以解答,確??梢詾槠涮峁└蟮谋憷鸞2]。與此同時,還應進一步對于基層機構的人員開展相應的教育與培訓,通過各種形式來促進基層服務人員對于有關政策理論的掌握,并促進其專業素質與工作效率的提升。隨著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政府部門還應將互聯網技術引入到居民養老保險服務平臺的建立當中,通過構建網上服務平臺來實現信息互通與資源共享等目的。在相關工作開展的過程中,應逐步推動服務平臺建設與相關服務模式的適應與協同,確??梢宰屓嗣袢罕姼惺艿礁哔|量的經辦服務。最后,應針對養老保障能力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確保在有關制度落實之前可以充分了解其風險,為后續參保率的提升提供保障。通過科學合理的宣傳形式,有助于養老保障制度在不同地區發揮出應有的重要作用,進而起到減緩養老壓力、改善家庭關系以及提升保障能力的重要作用。除此以外,政府部門還應在宣傳內容與宣傳形式方面投入更多的資源,借助一些典型事跡來讓更多群體了解養老保險制度,認識到相關制度落實之后所可以產生的社會經濟效應,并最大限度地突出其養老保障能力。
結合當前養老保障體系的建設情況來看,加強對其服務系統的科學完善也是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偟膩碚f,養老保險服務系統的完善離不開對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只有充分發揮相關技術的重要作用,才能有效帶動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信息化與數字化發展。在此過程中,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完成對社會保險信息庫的構建,其中主要包括社會保險關系變動、接續等方面的信息與管理內容,這樣不僅有助于實現對相關工作的妥善管理,還可以進一步為不同地區之間的信息傳遞、共享與應用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其次,可以進一步針對養老保險儲蓄卡的功能加以細化,例如自動扣款等。當前該功能在多個地區已經實現應用與普及,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相關人員繳費的靈活性與便捷性[3]。最后,對于社會保險管理中心來說,還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對于自身的業務管理予以優化,例如設置“社會保險個人服務窗口”等,從而可以有效完善靈活就業人員辦公處理,大大提升參保服務的便捷程度與靈活性。由此可以進一步看出,在現階段的發展背景下,優化養老保障服務系統是提升社會保障服務水平與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國家與相關部門則需要給予更多的重視與關注,從而為社會成員社會保障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并針對當前養老保險參保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問題提供相應的解決措施。
對于養老保障體系的優化應從思想意識層面入手,通過多樣化的活動來確保各地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宣傳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此過程中,有助于人民群眾思想認識方面的提升,進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相關工作中。與此同時,基層政府部門還可以與衛生、傳媒等部門聯系起來,結合工作與發展的實際需求組織文藝活動與編撰宣傳手冊,使得養老保障內容可以更加深入人心。結合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群眾了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渠道仍然存在較為單一的問題,為解決該問題,可以通過開通熱線電話的方式實現與群眾之間的緊密配合,通過各個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來讓更多人了解到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益處。除此以外,還可以通過完善激勵機制的方式提升居民參保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促進繳費金額的增加與繳費力度的加大[4]。再次,特別是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環境下,更是應當在宣傳工作中強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與其的關系,讓更多人可以深刻認識到養老保障工作的開展所發揮的積極作用,明確相關養老保險制度的實行對于人民群眾的好處,最大限度地提升群眾參保的積極性。以某地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落實的具體情況來看,該地區結合自身實際需求對繳費補貼激勵制度的落實進行合理調整,并在原有基礎上改變了享有補貼的人員范圍。當前該地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得到了更好地落實,繳納保費金額也得到了明顯增加。最后,政府有關部門還需要針對“長繳多得、多繳多得”理念加強完善與宣傳,確保人民群眾可以在激勵機制的影響下真正享受到養老保障工作所帶來的福祉,最大限度地發揮出相應的養老保障作用。除了城鎮地區以外,鄉村居民養老也需要得到穩定保障,從而盡可能縮小城鄉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帶動居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提升。
養老保險是公共服務質量的重要體現,在實際開展相關服務工作的過程中,應充分落實因地制宜與因需制宜的原則,大力提升政策落實的精準程度,從而有效確保對多元化需求的覆蓋??紤]到現有的發展情況,城鄉養老保險的落實已經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但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對于整體繳費率與繳費檔次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部門在開展工作的時候應遵循“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的原則,根據地區經濟社會條件的實際情況來開展養老保障工作統籌,為其多層次、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5]。現階段,社會老年群體的保障工作主要由養老保險與養老服務兩個層面構成,但在實際落實的過程中往往會受到缺乏有效統籌等因素的影響,導致一些老年群體難以滿足其現實需要,空巢老人、高齡老人等特殊老年群體則更容易出現生活質量降低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相關部門應重點著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工作,針對服務資源短缺、服務質量降低等問題展開具體分析,一方面應確保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則需要加快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帶動養老保障事業發展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鄉村地區發展的關注,并將更多優質資源引入其中,通過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來提升養老保障工作水平,為實現總體和諧社會的構建與社會養老保障的均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和諧社會構建離不開養老保障體系的完善,并逐步在推動制度創新的過程中改善人們的生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然而就當前的形勢來看,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構建仍然有一定的發展空間,為充分發揮其在社會保障工作以及社會公平分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應不斷對養老保險服務系統與繳費激勵機制加以優化,有效實現對多元化需求的覆蓋,為推進和諧社會的進步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