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管理學院 曾城皓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了多份文件及指導意見,其指出了鄉村振興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高鄉村經濟發展質量,以避免我國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重要作用。鄉村振興戰略對社會后續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自提出以來,受到學界各領域的廣泛關注。梳理現有研究不難發現,針對鄉村振興戰略,學者們從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的銜接角度[1]、職業教育[2]、經濟金融[3]等多領域貢獻了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良好有序進行的學術視角。此外,部分國家或地區的相關研究也表明了鄉村振興在推動社會變革、行業轉型中的重要性[4]。因此,在我國當前由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變的重要過渡階段,各領域都應適時做出調整。
民族地區,是脫貧攻堅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戰場”。在以往的脫貧攻堅戰斗中,民族高校為民族地區輸送了大量人才。而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所需要的不再是特定的扶貧人才,而是能夠幫助當地實現振興的復合型人才。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地區特別是民族地區將出現復合型人才的大量缺口,民族高校更應重視培養針對民族地區的復合型人才。然而,從現有文獻中可得知,較少有學者關注民族高校在鄉村振興時期如何培養符合民族地區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的發展程度關乎著整個鄉村振興的推進進程。考慮到民族地區的復雜性與特殊性,為了更好地解決民族地區的發展問題,培養符合民族地區需求的人才,民族高校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還需得到進一步挖掘。
如何有效推動脫貧攻堅戰略向鄉村振興戰略過渡,確保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順利銜接,成為了較多學者的關注重點[5]。整體工作相較于脫貧攻堅時期,鄉村振興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具有其獨特性。
脫貧攻堅戰略是階段性主導工作,于2020年在當時貧困標準下全部人口實現了脫貧,全部貧困縣已實現摘帽。全國范圍內的絕對貧困得到消除后,脫貧攻堅工作將退出主導工作行列,但取而代之的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
與脫貧攻堅工作相比,鄉村振興工作不僅要為剛脫離絕對貧困線的地區和人群繼續提供合適的發展扶持,還要為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相對貧困人口提供政策幫扶。在此基礎上,整體工作不單一是確保這類地區和人群不再受貧困問題的困擾,還要在防止他們重新滑入貧困的同時為他們量身打造適合的發展體系,開辟當地特色的發展道路,形成發展的可持續[5]。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環節[6],無論是從規劃角度還是從實踐角度,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將會比脫貧攻堅戰略更為長久。
相較于脫貧攻堅時期,鄉村振興環境下,不僅以往的貧困地區仍然需要關注,更有一些不屬于絕對貧困地區行列,但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經濟活力相對匱乏的地區需要列入關注范圍。
脫貧攻堅的主要目標在于絕對貧困線以下的人口,而鄉村振興牽涉全國各落后鄉村人群。脫貧攻堅時期采取的扶助方式,所產生的成本在鄉村振興環境下將極大地增加,而有些“輸血式”扶貧辦法只是短期抬高了貧困家庭的收入水平,卻無法形成長期有效的扶助機制。且貧困地區集中在中西部,東部則沒有國家扶貧任務地區[7],而鄉村振興所涉及的地區則遍布全國各地。不同地區的特點有所不同,適合中西部地區的任務標準、扶助方法不一定適用于東部[5],“因地制宜”對鄉村振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脫貧攻堅工作時期,政府統一調度,整合各方資源[8],通過易地搬遷、產業扶貧等政府主導的多種方法,幫助農村貧困人口穩步實現脫貧,并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挖掘發展能力[7]。而鄉村振興工作所面對的較弱的基層政府組織服務動員能力和村級組織集體行動能力,使得鄉村振興工作,無法像脫貧攻堅那樣擁有從上至下的統一調度和貫徹執行局面,而在脫貧攻堅時期得以脫貧的貧困邊緣戶又將面臨重新滑入貧困的返貧風險中。相較于脫貧攻堅工作,鄉村振興將面對更難、更復雜的工作任務。
從國內外經驗分析看,鄉村振興是縮小城鄉差距、阻止鄉村衰退、推動城鄉一體化建設、實現國家全面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4]。總之,鄉村振興囊括了產業、文化、生態等多方面工作內容,是更為全面、更高層次的戰略任務。相較前一個戰略時期,鄉村振興的時間跨度更大、工作目標的區域差異更大、完成任務的壓力更大。
鄉村振興戰略階段,民族高校在為全國各地特別是民族地區輸送優秀人才方面仍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民族高校也面臨一些特定問題[9]。為此,民族高校更應找到當前自身面臨的關鍵問題,打通痛點、堵點,為進一步培養合格人才掃清障礙。
高校教育,首先是思想教育。高校的思政教育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通過不斷強化學生的“五個認同”,不斷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出思想意識和專業理論均符合新時期要求的合格大學生。然而,若長期因循守舊而不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和改變,則難以跟上不同時期的特殊要求。時處鄉村振興戰略時期,民族高校應提高站位,找到自身思想認知上的不足。
一方面,民族高校在激發各民族人才的優勢上缺乏特別方式。在民族高校中,不同民族的學生對自己本民族、家鄉的情況了解得更為清楚[10],如果能做到對不同民族人才采取特別的教育培養方式,其注重培養發揮他們的獨特優勢,則將在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等方面起到“精準把脈”的關鍵作用;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在培養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還有待加強。有部分學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認知還不足,對“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體會還不夠全面,內心對“石榴籽”的形象的刻畫還不夠深刻[11]。
民族高校培養學生更聚焦于為民族地區輸送高質量人才。通過這一階段的教育所培育的學生,不僅擁有系統性訓練過的專業知識體系,更具備經過深層次塑造的思想認知觀念[12]。基于此,民族高校所培養出的學生,尤其是來自民族地區的民族學生,將在主觀認知上更為積極主動、實踐執行上更加契合民族地區需要,因而將在服務民族地區發展的過程中起到更突出的作用。
教師是在高校培養學生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優質的師資力量是在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發揮更顯著的作用。但現階段,我國民族高校在吸引師資方面欠缺競爭力,師資力量薄弱[13],難以將教育教學內容與課堂實際更好地結合[14],也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創新和開拓上有所不足[15]。因此,民族高校在培養解決民族地區問題的專業性人才這方面的實際成效還不夠理想。
較多民族高校地處民族地區或民族聚居區,在了解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信息上有獨特的地緣優勢[15]。一方面,民族地區因受歷史上的經濟文化及地域影響,存在文化交流不夠通暢、思想觀念陳舊等問題,而民族高校表現出更高的親和力[14],在研究和幫扶方面有更豐富的成果和經驗。另一方面,民族高校的生源更多地來自各民族地區,而這個學生群體中也有較大比例畢業生愿意回鄉發展,進而為民族地區輸送更多專業性人才。因此,獨特地緣優勢為民族高校在培養民族地區所需人才上開辟了快速通道。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較多行業已適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和轉型,將自身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相融合,其推動了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在本領域的進一步實施。民族高校在這一新時期,面對當前困境,可適時調整培養理念,將自身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緊密結合起來。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民族工作的重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高校育人工作貫穿始終的工作要點。在此過程中不斷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養教育,不僅是民族高校服務國家戰略布局和民族工作大局的需要,也是自身辦學和培養人才的宗旨和理念[16]。相較于其他高校,民族高校擁有更高比例的少數民族學生,也更注重培養符合民族地區發展要求的專業性人才,因而民族高校在培養學生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具有更獨特的優勢,但也相應地承擔著更重的任務[17]。
培育學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深入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讓“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成為每名學生內心所認可、行動所追求的共同理念。一方面,在理性認知上,通過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以中華民族為主體、以各民族為分支的“大樹”具體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團結的面貌。在此基礎上,民族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將對其他民族有更深刻的體會、對各民族地區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能更好地服務于民族地區,更好地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另一方面,在情感感知上,通過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高校所培育的學生,將不再局限于對本民族的情感偏向,學生的心胸將更包容、視野將更開闊,“喜歡某個民族、不喜歡某個民族”的情況將不復存在,學生畢業后堅定回鄉、“不是自己家鄉的地方不去”的情況也將有所改變。而在此基礎上,民族高校培育的人才將不再以家鄉為目標,而是以能力為導向,去適合自己一展拳腳的地方其施展才華,為當地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民族高校應注重為民族地區培養需要的人才,這不僅需要高校在學生的理論知識上做出努力,還要在幫助學生進行畢業選擇上下功夫。換言之,民族高校要為民族地區輸送能解決其發展過程中各類問題的專業人才,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合適的學生在畢業后選擇去往這些地區發展的意愿。
一方面,民族高校應關注民族地區的發展需要,培養與需求相匹配的專業人才。為適應鄉村振興戰略需求,民族高校所培養的人才應以民族地區的需要為導向,輸出的人才應以能解決民族地區實際問題為主要標準。以避免培養的畢業生無法勝任崗位需要,而民族地區又出現大量崗位缺口,這既浪費民族高校的教育資源,又影響民族地區振興的進程,對雙方均造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引導合適的畢業生前往民族地區發展也是重要一環。部分畢業生在與大城市的需求不匹配的情況下,仍不愿去可以讓自己過的相對舒適一些的發展相對較落后的城市工作和生活。而民族地區通常條件相對艱苦,部分學生在畢業前的就業地點選擇中就已經排除了這些地區。若民族高校能在學生進行就業選擇時,引導那些與民族地區更契合的學生主動選擇前往這些地區發展,這也是為民族地區輸送人才的關鍵措施。
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和專業能力方面,教師發揮著關鍵的引導教育作用。高校引進優秀教師,將在學生教育、科研推進、教學管理等方面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民族高校通常受限于地理位置或辦學層次的劣勢,在優質教師選擇學校的考量中難以被列入優先考慮。若能從提供高質量的科研環境、激勵辦法、發展空間等方面著手,則可能會吸引到優質博士或高層次人才的加入。在當前環境下,能拿出高待遇吸引優質教師的高校并不多,民族高校在其中的比例就更少。近些年部分民族高校提供給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配備條件也日趨縮減,使得自身在競爭師資上更加陷入不利局面,難以引進優秀人才。因此,民族高校應重視對優秀博士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提供更良好的教學和科研環境,其發揮自身特色優勢吸引到優質教師,為學校的發展助力。
民族高校較多地處民族地區或臨近民族聚居區,在加強與民族地區聯系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民族高校為民族地區培養人才、促進民族地區的發展建設,其中離不開對民族地區的深入了解。只有做到對這些地區的知根知底,挖掘當地社會文化、經濟建設發展的難題,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才能為當地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建議和實施方案。現階段,民族高校應加強與民族地區的合作交流,通過掛職、調研、學生實習等形式,深入了解民族地區需要,從而形成豐富的經驗和成果,在當地的振興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