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芬
(廣州新華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2020年4月,我國中央銀行宣布在“四地一場景”,包括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和冬奧會場景,進行數字人民幣的第一批試點。2021年,在上海、海南、長沙、青島、大連、西安六地,繼續進行數字人民幣的試點。這些試點是數字人民幣的研發過程中的常規性測試??梢灶A判,我國數字人民幣的正式發行,就在不久的將來。
隨著數字人民幣的未來應用和推廣,審計領域也將發生較大變化。諸如,數字人民幣將如何傳導至審計領域以及產生何種影響?執業準則將如何應對數字人民幣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數字人民幣將對審計公平帶來何種效應?考量這些問題對數字人民幣的穩妥推進以及“科技強審” “智能審計” “數字化審計”尤為重要。如果審計人員不能洞悉數字人民幣、審計實務缺乏規范和指引、執業準則修訂不完善,就不可避免地對審計工作帶來了較大的困頓。
1983年,David Chaum提出了一種具有匿名的、不可追蹤的電子貨幣的設想。2008年,中本聰通過切入區塊鏈技術使該設想付諸實施。這里,區塊鏈是指一個區塊與一個區塊相繼接續,形成的結果就叫區塊鏈,而與此相關技術叫做區塊鏈技術。這種技術實質上是一種互聯網數據庫技術,采用了記錄分布式數據庫、密碼原理、共識機制等,特點是透明性、不可篡改性、去中心化。在區塊鏈中,賬本的相同副本由每個成員維護和集體驗證,所記錄的信息匯總成“區塊”,用加密簽名將其添加到現有的、先前驗證過的區塊的時間順序“鏈”中。每一個新的區塊都有時間戳,形成一個數字編碼時間的過程。如果記錄新增的和不可改變的數據,并且包含以前區塊的信息,就能保證任何試圖篡改區塊鏈的行為都很難發生。
最初的數字貨幣由于去中心化等原因,以私人發行方式出現,如比特幣、以太幣等。雖然缺少國家信用作后盾,但是,通過內嵌加密算法和共識機制,數字貨幣發行更可信,儲藏和支付更安全,價值也更穩定。
數字貨幣得到主權國家的認可,就成為法定貨幣。我國中央銀行自2014年起研發中國化的數字貨幣,簡稱為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即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因此,數字人民幣是借鑒區塊鏈技術的一種法定數字貨幣,具有M0屬性,與紙鈔硬幣等價,將逐漸替代流通中的紙鈔硬幣。數字人民幣具有以下特征。
(1)安全性能高。數字人民幣具有一定的匿名功能,但這種匿名是可控的,即只有中央銀行才可追蹤貨幣去向,其他第三方則無此權限。該匿名如同在中國,所有手機號碼都是進行實名認證,用戶彼此之間保持匿名,但是,他們對國家卻無法匿名。所以,即使發生了盜竊等行為,也可進行掛失。數字人民幣采用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擯除了私人數字貨幣的去中心化模式。數字人民幣在形式上是加密數字串,里面包含編號、金額、所有者和發行者簽名等。
(2)雙離線支付。收付款雙方不需網絡在線,就能像現金一樣,在列車、飛機、郵輪、地下車庫等網絡信號薄弱場所進行電子支付。數字人民幣支持離線支付、主動掃碼、亮出二維碼以及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支付等多種電子支付方式,具體技術標準和應用規范由中央銀行制定。數字人民幣其實就是一組密碼,剔除了現金的諸多缺點,例如,印制發行成本高、攜帶不便、容易偽造、涉嫌洗錢或恐怖資金風險。
(3)可追溯去向。中央銀行通過實名認證和基礎性設置,實現對數字人民幣流向追溯。在嚴格依照法律程序情況下,執法部門進行相應的數字人民幣驗證和交叉比對,為打擊違法犯罪提供信息支持,即使腐敗分子使用化整為零手段,也無法逃避國家監管。
(4)多等級信用。根據客戶信息的信用度不同,數字人民幣錢包分成多個等級。例如,大額支付或轉帳,必須通過信用度高的錢包。
(5)收付點對點。數字人民幣可以實現支付端到個人的付款,例如民生援助資金以數字人民幣方式,直接發放到群眾的數字錢包里,從而杜絕虛報冒領、截留挪用的弊端。
(1)推動了經濟的數字化轉型。隨著數字經濟的繁榮,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與經濟領域進行深度融合,催生了數字人民幣。目前,在我國貨幣體系中,M1、M2 基本實現數字化,M0尚未實現數字化,未能跟上數字經濟發展步伐。數字人民幣旨在替代M0,降低經濟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數字化程度。中央銀行通過發行數字人民幣,進行中心化管理,以利于實施貨幣政策、開展宏觀監管和滿足經濟交易需要。
(2)制作成本低、交易速度快且可控匿名。一是制作成本低于傳統貨幣,既不需要刻模和印刷,也不需要運輸和發行;二是交易速度快,點對點支付,極大提高交易支付速度;三是具有匿名性,交易雙方在互為陌生處境下,仍可通過各種平臺進行交易,不受時空限制,不需彼此信任,極大地起到保護交易雙方隱私的作用。
(3)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在經濟數字化的推動下,數字人民幣應運而生。不久未來,數字人民幣將會成為人民幣的新形態,無現金、無支票社會在經濟領域將會大勢所趨。數字人民幣將會在國際經濟競爭中愈加發揮作用,既抵御私人數字貨幣的侵蝕,又維護國家貨幣地位,保證我國人民幣穩定,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利于中國建立一套新的國際支付清算體系,將打破美元壟斷地位,增強數字人民幣的話語權。
(1)內涵不同。數字人民幣是“錢”,是電子錢幣;微信、支付寶是“錢包”,即能裝入數字人民幣,又能裝入銀行存款。
(2)賬戶方式不同。數字人民幣采用賬戶“松耦合”方式,無須與銀行賬戶綁定即可交易,實現交易信息匿名化,這種匿名化卻是可控的,僅對商業銀行和交易對方匿名,對中央銀行則是實名的;微信、支付寶采用賬號“緊耦合”,必須捆綁和借助一個銀行賬號。
(3)支付場景不同。數字人民幣實現離線支付,更類似于現金,可支持雙方在無網絡場景下進行交易,即使脫網也能實現支付,具有更強的環境適應性;微信、支付寶則需要運用網絡流量,沒有網絡則無法支付。
我國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共同組建分布式賬本,登記DCEP權屬信息,并分別建立數字人民幣銀行庫,負責發行或保存數字人民幣。中央銀行發行的數字人民幣是中心化的,賬戶是可控匿名,交易數據清晰可查,形成審計信息透明化,決定了在數字人民幣流通能為審計監管帶來便利。在現代社會中,貨幣已經成為所有物質財富價值的衡量尺度,被審計單位的資產、負債、收入、支出等指標都以貨幣衡量,審計機構一旦掌握了被審計單位的貨幣流通數據,就幾乎掌握了被審計單位的全部財務信息。
在數字人民幣時代,經濟交易信息會如實記錄并且不可篡改,實現貨幣流通的強監管效應,審計監管顯著增強。在審計過程中,通過數字人民幣的審計作業平臺,實施銷售與收款循環審計、生產與薪酬循環審計、采購與付款循環審計、貨幣資金審計,在平臺內嵌入先進的數據挖掘工具,對數字人民幣的異化數據進行分析和監管。
數字人民幣加快了審計證據的數字化收集、傳輸和處理。審計人員將更多地進行智能分析、可視化技術等來提高審計質量,減少手工作業可能帶來的偏差。審計機構耗用盡量少的時間,實時自動地審計數字人民幣和會計賬目,甚至不必等待被審計單位年度報表的提交,從而大幅度地提升審計效率。在數據管控權限內,審計人員使用SQL等專業工具,應用R、Python等計算機語言,利用OCR等工具,實現文本、數據、報表的自動批量下載和加工,提升審計系統運行效率。審計人員通過檢查數字人民幣App記錄,獲取交易時間、金額、轉賬等相關信息,加快審計效率,減少審計資源的不必要消耗。被審計單位的各個業務系統,例如ERP系統、營銷業務系統、財務管控系統等,儲存了數字人民幣或與之相關的數據和記錄,匯總至審計業務數據庫。運用該數據庫,快速地導出數字人民幣的流入流出量,高效地完成審計過程。
審計成本是指審計機構為了完成審計項目所付出的經濟成本,過高的審計成本不僅有損審計機構的公信,而且增加被審計單位負擔,不利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圍繞數字人民幣構建技術標準統一的區塊鏈審計系統,快速、準確地采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信息,刪除與審計無關的超載信息,起到了節縮審計成本的作用。數字人民幣作為我國的法定貨幣,在市場上廣泛流通,由于可控性,流通中產生的審計信息,可如實記錄并為審計機構所運用。審計機構借此完成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測試、實質性程序)等一系列審計流程,削降審計成本。
數字人民幣在技術層面上利于審計信息全面而精準的采集,在政策層面也要合理部署,優化其流通和監督。
數字人民幣的監管內容可考慮納入《審計法》、《注冊會計師法》等相關法律中,劃清數字人民幣監管權限。監管權限不能濫用,必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不涉及被審計單位的敏感商業信息,數字人民幣的審查權限則向審計機構開放。對于未經過數據脫敏處理、涉及被審計單位的敏感商業信息,則在完成審計目的前提下,不予開放。這樣,被審計單位才能獲得信息安全保障,避免人為原因或技術漏洞而造成被審計單位的商業信息泄露,力保數字人民幣運行的安全穩定。
對數字人民幣監管權限加以限定,將加密算法推送至數據端,在數字人民幣的相關系統中設計預警機制。當被審計單位的財務信息與數字人民幣的記錄出現嚴重不符時,數字人民幣的敏感審計信息會自動地共享至審計機構。未發生預警時,審計機構的權限不能任意擴大,不能從數字人民幣中獲取被審計單位的機密信息。數字人民幣的交易處于審計監控中,如何保證審計信息安全,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技術問題,如同公安部門的公民個人身份信息安全。對于故意或疏忽導致被審計單位敏感信息泄露的,必須受到追究,涉及單位以及人員必須承擔法律責任。
數字人民幣使審計機構的信息獲取能力顯著增強。作為法定貨幣,數字人民幣必將成為我國最領先、規模最大、存儲貨幣信息最多的區塊鏈系統。為發揮數字人民幣作用,提升審計效率,將構建區塊鏈審計系統。區塊鏈審計系統的底層技術要統一標準,包括分布式存儲技術、共識機制、哈希算法、非對稱加密技術和數字簽名技術等。實現標準統一后,系統之間才能通過應用程序接口(API)等方式,進行審計信息的校驗、存儲、處理、傳輸、交換與共享。
在區塊鏈審計系統中,實現外部審計信息的接入。掌握審計信息最多的主體可能并非審計機構,而是中央銀行、不動產管理部門、公安車輛管理部門等。為提升審計效率,徹底解決各部門、各機構之間“數據孤島”問題,既要實現審計機構內部的審計信息共享,也要實現審計機構與外部機構的審計信息共享。審計機構與外部機構的底層技術標準實現統一,以聯盟鏈的形式完成區塊鏈審計系統與其他區塊鏈系統的關聯,實現審計信息與數字人民幣的高效對接,充分地掌握被審計單位的財務信息。在審計信息共享的前提下,進一步拓展區塊鏈審計系統的功能,進一步提升審計效率。
基于儲存數字人民幣信息的審計業務數據庫,構建數字化審計平臺,繼續完善RPA技術、自動語音識別、文字識別和網絡爬蟲等工具,實現業務范圍的審計全覆蓋。應用數據的可視化、立方體分析等技術,如FineBI、Tableau等,將數字人民幣的流入流出數量,轉換為圖形、視頻或動畫在屏幕上顯示,增強審計機構和人員的認知,確保審計質量,提升審計效率。
對數字人民幣進行審計,在審計對象、審計范圍、審計方法與審計目標方面與傳統審計存在較多的差異。審計人員是否了解數字人民幣,是否具備一定區塊鏈技術知識,關系到審計項目是否順利完成。審計人員需學會區塊鏈環境下的審計取證工具和方式,包括區塊鏈數據的提取、整合和綜合方法。審計機構與開發商、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開展審計人員的專業技能培訓,涉入編程語言、程序代碼、功能模塊、運行邏輯等基礎知識,引入智能合約審計、實時審計等。傳統的以審計小組為項目主體的“單槍匹馬”模式,難以適應數字人民幣時代的審計需求,審計人員要更新思維,加強審計溝通和協同,與其他審計小組、計算機后臺保障小組密切聯絡,凝聚強大的審計合力,提高審計團隊意識,爭做新時代審計精英。
對此,審計人員學習相關技術,積極參與培訓,提高數字人民幣的審計力度,進一步優化審計方案和審計程序,以獲取更為充分和恰當的審計證據,提高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在數字人民幣即將廣泛應用背景下,完善相匹配的審計培訓機制,讓每位審計人員在審計活動中得到發揮,也得到獎懲,激勵審計機構和審計人員投身到數字人民幣時代。
數字人民幣時代的來臨,將推動我國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將推動我國審計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為了保證經濟的穩定運行,先允許數字人民幣和現金兩種貨幣并行,過渡期之后,完全淘汰現金,全面使用數字人民幣。所以,我們要積極結合區塊鏈技術、數字人民幣特點,進行審計技術創新,將數字人民幣納入監管體系,規范數字人民幣的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其流通領域活力和作用,促進中國經濟在新時代的高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