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司帥
2021年4月,《鄭焦一體化發展規劃(2020—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印發。焦作作為唯一一個同時融入鄭州都市圈和洛陽都市圈的城市,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大發展機遇,對于推進焦作加快“融圈”速度,推進鄭焦一體化發展進程有著重要意義。2022年2月,河南省發布《河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提到要優化重塑鄭州都市圈“1+8”空間格局,著力構建“一核一副一帶多點”的空間格局。擴容前鄭州都市圈的GDP總量僅為1.85萬億元,在全國十大都市圈GDP排名中,僅高于長沙都市圈。擴容后,鄭州都市圈GDP總量超過重慶、武漢、成都,達到3.28萬億元,在中部地區中位列第一。
鄭焦兩市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歷史相承、文化同源,經過多年發展,鄭焦一體化已具備一定基礎,特別是2016年12月國家首次明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來,鄭焦一體化發展進程顯著加快,“鄭焦生活圈”初步形成。鄭焦一體化作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戰略發展規劃之一,快速發展,加快融合,逐步成為加快中原城市群發展、加快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內在要求和重要支撐,焦作市“融圈”勢不可擋。
目前,鄭州和焦作兩個城市從城市規劃、交通互聯、產業布局、科技共享、生態保護、文化溝通、旅游合作等各個方面均進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無論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均對焦作“融圈”存在利好,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民心所向都對焦作“融圈”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一個現代化的都市圈前景可期。
焦作地理位置優越,歷史上都是交通要道。北依太行,與山西省交界,南臨黃河,和鄭州、洛陽兩座河南省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形成區域發展“金三角”,下轄2個縣級市、4個縣、4個區和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面積4072平方公里,人口352.11萬①,2020年焦作市GDP為2123.60億元,全社會用電量總量在全省位居第5位,工業用電量總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總量三項重要指標均在全省位居第3位。僅一年來,焦作市“三大改造”成效斐然,標志性成果層出不窮。共完成投資金額697億元,惠及540個不同項目,創成國家試點示范企業、國家級質量標桿企業各1家、省級智能工廠(車間)、省級綠色工廠、省級綠色產品成果共24項,成功躋身智能制造先進市行列。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不斷發揮集團優勢,龍蟒佰利聯、風神輪胎、焦作萬方、多氟多等多家上市公司發揮龍頭引領效應,焦作市多項企業項目陸續投產,行業布局逐漸合理,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生產產值快速上升。在河南省排名前100強的企業中,焦作企業入圍8家,在全省排名第三②。
作為中原城市群中重要的一員,焦作應該加快融入鄭州都市圈步伐,在區域經濟中體現出更加具有活力和潛力的一面,用更廣闊的視角、從更豐富的領域找準焦作市發展的定位,無論是定位于鄭州都市圈、洛陽都市圈,還是放到整個中原城市群建設的視野中,乃至放到整個中部地區甚或是全國層面,都應該對焦作市發展定位進行重新定義。準確地說,對焦作市未來發展的功能定位應該是:鄭州都市圈和洛陽都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之一,以發展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等十大產業以及生態旅游為主的現代化工業城市,由“黑色”成功轉型為“綠色”的山水園林城市代表,豫西北晉東南地區重要的區域性物流中心和交通樞紐。
從宏觀經濟區位分析,焦作東連經濟潛力巨大的沿海地區,西接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兩大國家重點項目工程都從焦作市經過,焦作還是“南水北調”工程在中部地區唯一一個穿城而過的城市,戰略意義顯而易見,使焦作成為能夠實現國內多向交流的重要交通樞紐;從中觀經濟區位分析,焦作突破自然屏障,貫穿南北,只要能抓住“多條高速公路+多座黃河大橋+多條高鐵網線”構成的快速交通網絡發揮的優勢,積極適應全省對于“圈內”戰略層面的布局安排,主動滿足“圈內”發展的需要,牢牢抓住機遇,不斷改革創新,就必然能夠成為“圈內”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圈內”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核心力量。
焦作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擁有兩大鐵路編組站,由四條鐵路干線、四條高速公路構建成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網線,高速公路網線同時還與三大國家干線貫通,這些發達的運輸渠道為焦作市成為重要交通樞紐提供了堅強的保障。
焦作市場區位也很突出,既可代表中原城市群輻射周邊,又可對外輻射豫西北、晉東南,極具建成區域性物流中心的潛質,在鄭州都市圈發展的進程中提供重要陣地保障。
在加快交通建設方面,焦作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組建融通暢達的現代化交通網絡,實現市內各級體系間通暢無礙,市際交通四通八達。提高鄭焦城際鐵路開發程度和利用率,對焦作現有的三個火車站、客運中心站、各縣市區客運站等進行升級改造、提質增效,積極推進焦濟、焦洛城際鐵路規劃建設工作,進一步提升焦作所轄四座黃河大橋建設利用率,發揮高速交通重要作用,構建現代綜合交通網絡。
焦作要堅持加快經濟轉型,以新型工業化為主導,提升支撐能力,加大優勢產業發展,站到中原城市群和鄭州都市圈的更高層面,實現地域和時空的跨越,充分考慮重大基礎設施的配套和綜合服務功能的提升,科學安排自己的產業銜接;堅持突出特色,發揮比較優勢,與鄭州都市圈內其他城市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競爭的發展格局。
堅持通過龍頭企業帶動、重點基地提供支撐、高端領域實現突破、逐步形成地方產業特色。主動做好“圈內”產業配套關聯服務,充分發揮奇瑞、中原內配、廈工(焦作)等企業的產業優勢,在汽車及零部件產業上有所作為,有所突破;利用焦作萬方、中鋁等企業的產業優勢,加快鋁產業的提質發展,打造加工鏈式發展模式,打造國家先進裝備制造基地。弘揚傳統產業優勢,堅持科技創新,不斷向培育新興產業傾斜政策和加大幫扶力度,不斷優化產業布局,逐步構建區域特色鮮明、結構科學合理、具有相對較為明顯競爭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大在生物領域、新材料、新能源等多項新興優勢產業集群上的培育力度,建成在全國叫得響、有作為的能源工業和鋁工業生產基地,進行鋁業、化工產業、建材行業的深加工,提高產品層次,豐富產品內容,不斷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在國內有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燙印、立方氮化硼、納米氧化鋯、半導體照明等新材料及終端產品;加大新能源產業集群培育力度,擴大鋰電、光伏、風電等終端產品和重要零配件質量優勢,進一步提升產品競爭力。
進一步弘揚生物制造產業優勢,積極發展生物制藥原料及衍生物制品;依托地方獨有的懷藥優勢,大力開發以“四大懷藥”為主的懷藥系列產品,加大培育發展中成藥、中藥萃取物、懷藥飲品、懷藥食品等,增加懷藥產品適用范圍,逐步實現精深加工和連鎖配送,不斷加大懷藥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建設國家重要的中草藥培育種植基地和獨具特色的藥材培養培育基地。
堅持發展新型農業現代化,積極培育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調整好農業生產布局,努力建設糧油制種、四大懷藥、林紙一體化、奶業加工等具有焦作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化基地。利用覃懷地區特殊的區域優勢,不斷改變農業農村產業結構,促使傳統農業逐步調整,走精深加工路線,向高端附加產品拓展延伸,努力構建布局科學有序、經營體系集約高效、生產體系標準規范、品牌效應凸顯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實現農業產值不斷提升、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發展蒸蒸日上。加大林下經濟和現代畜牧業培育力度,將多種農業項目、畜牧項目進行資源整合,提高現代農業園區吸引力,擴大園區競爭力,打造國家級農畜產品基地。
加快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建設,是焦作加快區域融合的載體,是與周邊城市協調發展和融入鄭州都市圈的“戰略合作區”。在示范區建設中,政府應該堅持高效服務、廉潔服務、“五星級管家”式服務,提供優越條件,感情事業留人,提升區域吸引力,吸引廣大人才和資本不斷流入,為示范區建設提供堅強智力和資本支持,盤活示范區經濟發展,有力實現生產要素科學分配。在引進企業和項目中,示范區應該堅持以引進高新技術產業和企業項目為重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打造示范區品牌效應,構建現代化的示范新區。目前,新焦作規劃的五條城市發展帶,恰似一座“五指山”,將區域經濟發展緊緊掌握在手中:一根手指指向博愛和濟源,緊扣機械生產主題發展;一根手指指向溫縣和洛陽,緊扣文化主題,打造文化產業集群,實現不同時期、不同體系的三大文化(太極、古都、山水)高度融合發展;一根手指指向鄭州高新區和登封,緊扣服務產業主題發展;一根手指指向武陟和鄭州市區,緊扣食品和醫藥主題發展;一根手指指向修武和新鄉,緊扣電氣主題發展。五大主題實現特點鮮明,優勢互補,為焦作“融圈”提供了堅強的產業發展保障。
加快八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建設。堅持以十大優勢產業發展為重點,不斷加快規模企業項目建設,進行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瞄準高端發展,推動高成長產業實現跨越式快速發展,不斷擴大先導產業體量和質量。進一步明晰各自功能定位,形成優勢高效互補、資源共分共享、要素有序流動、產業分工協調的現代化產業集聚區。
“酒香也怕巷子深”,焦作需要整合多種營銷方式來提升城市軟實力,增加城市吸引力,提升城市影響力,加快“融圈”進度。通過多種營銷手段,構建密集的營銷網絡,互相配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連貫性、個性化的信息,不僅要重視大眾傳播,還要高度重視消費者體驗的口碑傳播,使傳播影響力最大化、清晰化,使焦作的各種形象關鍵詞推銷出去,塑造一個形象清晰、與眾不同的整體形象。
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焦作必須重視旅游資源的推廣和應用,成功打造品牌吸引力。充分利用“融圈”的重要契機,加大政府間合作力度,充分挖掘區域文化優勢和特色特點,整合方面旅游資源,不僅展現“山水”,更要融入“文化”,在旅游產品的深度和廣度上想辦法、下功夫、創路子,形成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要努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區域旅游重點城市,在游客集散周轉和游客服務方面謀劃新機會、開發新項目,進一步擴大焦作旅游形象的影響力和吸引力。
在鄭州城市圈內,各項旅游資源不勝枚舉,旅游產品可以以不同形式組合推出。還可以與周邊的其他城市聯手,通過聯合進行產品推介、建立旅游戰略同盟、共同策劃新線路、推出新玩法等,提高旅游產品新鮮感和吸引力。也可以整合“圈內”的旅游資源,打造面向不同層次、不同群體、不同區域、不同需求的主題旅游線路和旅游產品。云臺山觀瀑、青天河泛舟、少林寺習武、陳家溝修拳、龍門石窟禮佛、開封府衙學廉,無一不是享受,可謂盡享山水文化共融。作為“圈內”好友,可以進行旅游資源共建、旅游客源共享,提升區域旅游“粘度”,增加游客在“圈內”旅游時長。
焦作地處中原黃河文化圈的核心位置,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沉淀,底蘊深厚,特點鮮明。“覃懷文化” “太極文化”享譽全球,“懷商”“懷藥”也吸引著眾多媒介和機構的關心關注,韓愈、李商隱、司馬懿、許衡、朱載堉等多名歷史名人更是吸引眾多學者注入大量心血開展研究,沉醉其中。這些秀麗的山水景觀、深厚的太極底蘊、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傳承的懷商懷藥、大量的歷史文化名人,無一不是焦作優質旅游資源的代表和象征。在挖掘城市歷史、弘揚地區優勢時,加大對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應用,傾力打造“山水+文化”復合文旅的品牌化發展之路,提升焦作在“圈內”的影響力和吸引力。首先要大力弘揚太極拳文化,開發太極文化產品及周邊,打造國際“太極拳中心”;用唐朝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叫響云臺山茱萸峰的品牌;用“竹林七賢”的真性情展現云臺山百家巖的文化內涵;用北魏摩崖石刻、古羊腸板道吸引游客到青天河來品味歷史;用“神農嘗百草”的精神宣傳神農山的堅韌和悠久……焦作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3個,省市級非遺項目71個,不僅擁有司馬懿、李商隱、韓愈、許衡、朱載堉、竹林七賢這樣的賢人墨客,更有太極拳、四大懷藥、懷梆嗩吶等眾多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充分挖掘這些豐富的非物質文化,將文化賦予山水,讓山水傾注文化,實現“山水+文化”復合文旅的品牌化塑造,更好地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彰顯城市的品位和魅力,讓焦作的文旅產業走向更有詩意的遠方,增加旅游的黏合度。
應該加快“圈內”大市場體系的培育,推進“圈內”消費品市場的互融互通,實現商品資源的優勢互補,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和消費品級升級,實現消費能力的跨越式提升;推動“圈內”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合作交流,充分利用鄭州在省內絕對的教學科研優勢,積極提升科研層次、擴大科研成果利用范圍,實現焦作產業發展健康科學;以鄭州為核心,構建區域科技開發協作網絡,實現資源共享、科學分工研究;減少地方保護,相互開放市場,形成鄭焦一體化乃至中原城市群統一的勞動力和人才市場,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經過幾任政府的努力,鄭焦一體化發展目前已經取得較為顯著的成效,鄭焦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焦作“融圈”動力強勁、后勁十足,區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經過城市轉型后的焦作對鄭州都市圈的建設也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勢必將走在中原崛起的前列。
注釋
①河南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②2021年焦作市政府工作報告,2021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