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 陳子妮
社區居民參與決定著社區的發展方向和最終形態。隨著當前社區建設逐漸系統化,社區生活的便利滲透著每一個社區居民日常的點點滴滴,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社區居民積極參與城市社區治理的各個環節,從各個方面積極推動社區發展,共享創造的成果。可以說城市社區的發展與每一位居民的建設是分不開的,在這種互惠互利的過程中,城市社區與居民共同成長。
社區居民是社區中的主體,居民對社區的認同感影響著社區的發展方向,同時作為社區組織結構中的一員,居民往往需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目前社區居民對社區治理的態度往往分為以下三種:第一種對于社區公共治理具有極大的熱情,熱衷于積極參與到治理環節中,奉獻自己,對于這種居民往往給予適當鼓勵并保持他們的積極性;一種對于社區公共治理本身沒有什么想法,參與往往與直接利益掛鉤,如果能獲得巨大利益他們的參與熱情則會高一些,對于這種居民應保障他們的利益維持其積極性;第三種種居民對于城市社區治理漠不關心,沒有熱情,往往只專注于自己的事務,對于這種居民應給予適當引導,調動其參與積極性。
社區參與的主體除去人的因素,社區組織也占據重要地位。社區組織主要包括非營利組織和專業組織。非營利組織是不具有政府性質且非商業化的組織,主要組織一些慈善公益活動,提供公共服務。由于非營利組織的公益性質,往往能在社區公共服務中起到巨大影響,并形成連接社區與政府部門的紐帶,服務社區的同時,監督政府組織,推動政府活動的組織進行。而相關專業組織的范圍較為廣泛,主要包括與社區服務有關的公共事務部門、福利待遇部門、教育政策部門以及其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組織,這些專業組織為社區良性運轉提供支持,為居民穩定生活提供保障。非營利組織與專業組織的專業人士大力參與社區建設,是社區建設必不可少的力量。
研究表明,社區居民心理上對社區的產生的情感是最直觀,最真實的,決定著居民在社區治理中的積極性,一旦居民在社區中產生心理上的感情,覺得自己所屬于社區,對社區的各項規章制度產生認同,就會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熱衷于社區公共事務,產生進取心和責任感,居民的社區意識也不斷增強。社區意識會使個人產生一種在群體中的一體感,與個人對社區的知覺態度息息相關,愿意關心、參與、服務社區,對社區奉獻。這是一種人在社區中長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參與社區治理,與社區產生良性互動而產生的情感,驅動城市居民進一步以實際行動參與社區治理。
對社區的認同感也是社區意識的重要部分,居民在社區中對社區的基礎設置、生活資源、規整制度等產生認同的心理,才會更愿意為社區貢獻,同時社區認同感也會增強個體的集體榮譽感,將社區的榮譽視為個人的榮譽,因此更愿意為社區積極奉獻、獻言獻策。根據相關專家研究表明,社區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包括社區關懷、社區認同、社區參與和社區親和,社區認同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建立居民社區意識,需要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的共同作用。客觀因素包括居民生活的社區環境,例如社區中的建筑設施、周邊街道、花草樹木、生活資源等,這些設施的安置需要遵循安全、便捷、大氣美觀、環保等原則,居民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也能更有歸屬感;此外,居民生活的社會環境也占據重要地位,社會環境主要指居民與其他社會要素之間產生的關聯,例如居民的社會關系、家庭結構、社區活動、活動內容等;最后最重要的是主觀因素,主觀因素是居民在社區中產生的主觀情感,影響居民的心理狀態,主觀因素主要包括居民在社區中的社區情感、社會氛圍、自我認同、價值取向等。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相互作用,社區環境、社會環境和居民的主觀情感缺一不可,共同影響著居民的社區意識,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提高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可以促進整個社區生態的健康發展,豐富居民文化生活。
居民是社區生活的主體,社區服務的主要對象是居民,居民與社區的關系不能割裂,缺一不可。如果忽略居民,一味注重表面工程建設,損害了居民的心理情感,不利于社區長遠建設。社區建設始終要圍繞居民來提供優質服務,包括改善服務形式、規范服務流程、完善服務制度、構建社區生態、美化社區環境、增強社區安保等,都要聽取群眾訴求,讓居民積極參與其中,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推進和諧社區建設。
在當前大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的背景下,社區居民參與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部分,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設成效的標志,在社區建設中,居民的參與度是衡量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在城市社區治理環節需要居民的廣泛參與,實踐證明,鼓勵居民對當前社區制度積極獻言獻策,提出優化意見,調動居民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的積極性,有利于真正形成民治民享的優質社區模式,促進和諧社區建設,形成鄰里和睦、積極進取的良好社區氛圍;鼓勵居民在家庭中孝順長輩、尊老愛幼、保持家居環境整潔衛生,在社區中幫扶鄰里、禮貌問候、拾金不昧、堅持正義等,有力弘揚了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改善社區整體氛圍和鄰里關系,增強社區凝聚力和居民認同感,為精神文明建設助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居民的精神世界,增強居民的責任感,為社會規范制度化管理提供保障。
從宏觀角度講,居民參與社區建設也是城市民主法制社會建設的重要部分,有力推動基層民主建設進程,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是社會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環節。有效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需要人民積極參與到民主選舉、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中,享有自己的權利,履行應盡的義務,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我國為居民參與民主法治社會建設提供的有力保障。在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過程中,社區居民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也是衡量基層民主建設成果的重要指標。社區成員對社區治理參與的熱情越高,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度越高,從側面也說明該社區的社會氛圍和環境態勢良好,社區的建設成果顯著,居民幸福感高,居民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熱情高漲,體現了人民的基本權益得到保障,也對我國公共事務建設提供基礎,對我國公共制度完善起到了監督促進作用。
在我國當前城市社區治理進程中,社區改革全面深化,社區氛圍不斷改善,各項制度的保障為居民積極參與其中提供良好條件,居民對集體認同感高,參與積極性高,參與范圍不斷擴大。首先,參與的居民數量不斷擴大,社區福利為居民參與提供了利益保障,加上我國政策的不斷完善,人民享受自身應有的權利義務,逐漸行使自己作為公民的政治權利,建設法治社會,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根據對廣州某街道的調查,約82.3%的居民愿意投身于社區活動中,對全市的調查結果也顯示,71.1%的居民都愿意利用業余時間建設美好的社區。其次,居民參與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居民的影響力滲透進政治生活的每一個環節,從決策制定環節,社區就在廣泛聽取民意,到投票、決策修改、決策實施的每個環節都呈現著居民的身影,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不斷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也不斷提升。
為了進一步保障人民權利,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領域和形式也在不斷豐富。我國當前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改善都離不開居民的建設,居民可以組織參與,也可以以個人名義參與,既有主動參與,也有被動參與。尤其在當前輿論建設的大環境下,秉著為人民服務的原則,政府鼓勵群眾利用輿論力量進行監督,聽取民眾聲音,維護民眾利益。此外,“市長熱線”等形式也是政府與群眾密切聯系重要形式,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信訪和舉報制度、民意測驗等制度保障下,居民的參與熱情高漲。
當前居民參與社區治理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顯著問題,雖然大部分居民的參與度很高,但仍有一部分居民參與熱情低,對社區事務參與意識淡薄,未能形成宏觀視角,以個人利益作為衡量參與的指標,做事較為被動,導致社區政治建設進程緩慢。通過對唐山市某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意愿的調查中,部分居民不明確自己在社區治理中的責任義務,未行使過決策和監督的權力,還有一部分居民對于社區治理的概念認識不夠,認為社區治理是社區的職責,與自己的生活相距甚遠,該社區居民在個人權益受到侵犯時,只有13.8%的居民愿意尋求居委會的幫助,其余大部分居民都會自己解決問題或是尋求政府部門,說明居民的參與意識淡薄,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不高,更說明社區管理決策上存在一定的問題,未能尊重居民的訴求,維護居民應有的權利,這對整個社區的發展都是不利的。
從當前居民可參與社區治理內容的調查中來看,居民可參與治理的內容分配十分不合理,首先在參與內容上,調查發現居民可參與內容大多集中在維護治安、清掃環境、手工活動、健身運動等領域,其中有40.5%居民參與過清掃環境活動,72.1%居民參與過健身運動,而在政治事務的決策方面,只有6.5%的居民參與過決策的重大環節;其次在人員結構分配上,例如在清掃環境時人員分配不合理,隨機性強,缺乏科學性,最終導致老弱病殘群體在一組,而讓青壯年在一組,嚴重影響完成效率,也打擊了居民的積極性。
部分社區雖然能積極開展居民社區治理活動,但更多的是為了完成政府基層民主建設的要求,做形式化工作,對居民權益的保障和社區長久的發展沒有效果。部分居民也存在重視短期效益、將社區治理與個人利益掛鉤,而沒有大局觀,對個人享有的權利義務不明確,導致參與并沒有實際效果,不利于社區良性發展。
社區治理要想取得效果,就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真正做到以人為本,關心居民生活情況,滿足居民的共同需求,吸引居民建言獻策。為此可以采取一系列調研方式了解居民當前的重點問題。例如在政治建設中,可以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讓居民們選擇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也可以采取留言信箱的方式,讓居民把自己的意見建議匿名投稿,社區根據居民的反饋情況作出決策。同時最有效的方式還是當面聽取群眾意見,為此可以根據調查問卷和信箱調查的結果組織社區會議,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會議應照顧群眾情緒,氛圍積極活潑,引導群眾積極發言,并且與群眾探討合適的解決措施,并將會議結果及時公開給社區所有群眾,做到公開透明。
社區應定期組織有益身心的多樣化社區活動,調動居民積極性,有益居民的身心健康。社區居民群體多樣,大家的年齡、職業、興趣習慣、身體狀況都有所不同,因此應兼顧不同人群的特點,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類型。通過調查發現,受居民歡迎的社區活動類型包括老年大學、健身組織、歌舞組織、兒童書畫班等,這些活動鍛煉了居民的體魄,陶冶了身心,維護了居民積極參與社區治理的需要,也提高了居民的綜合素質,同時加強了居民的友好交流,形成了和諧共處的社區環境,增強了群眾間的凝聚力,為構建和諧社區提供有力保障。另外,一些社區為了形成良好社區氛圍,給予民眾更多的自主管理權利,從工作性質和組織建設等方面,培養了一批專業的志愿者隊伍,增強了民眾自我管理、自主決策的能力。由志愿者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活問題,收集民眾訴求,志愿者是社區與民眾之間的和諧紐帶,更了解群眾的需求,在群眾中更具有影響力,取得了顯著效果。
在社區結構中,中介組織是社區社會組織中關鍵的因素。中介組織可以有效參與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以雙方所溝通的信息為通道,秉持服務原則,為雙方提供情緒上的滿足,拉近居民距離,增強社區凝聚力。經調查,在社區中如果有中介組織的存在,能更好地為居民提供關愛和服務,以英國為例,34萬個非營利組織為社區完善自身的組織程度提供了關鍵途徑。近年來,我國的中介組織在社區環境發展中也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在推動社區發展中都發揮著領頭羊作用。中介組織逐漸承擔起穩定社會穩定的職能,保障人民權益的責任。為了維持中介的運營,需要在政策法規上為中介進行權力界定,提供更多福利保障,使之更加科學專業,為社區建設更好地發揮作用。
社區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章節,和諧社會離不開社區的發展,社區發展離不開居民的治理,只有立足于當前社區發展現狀,堅持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國策,以人為本,培養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保障居民的權利,社會必將穩步發展,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愿景必將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