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農業大學 辛杜蘭,郭寶亮
當前的中國已經邁向了飛速發展的進程,在此背景下,我國將繼續保持依法治國的原則,著力加強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聯系,踐行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權,繼續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繁榮穩定。法律援助對于我國政府的治國之路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對我國政府工作產生積極影響,有利于政府繼續加強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繼續推動社會公益事業發展、健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等。
學術界對于法律援助概念的解釋有多種,有的認為法律援助是以政府為主導兼有政府和社會相結合的一種援助行為[1];有的認為法律援助是國家給予那些需要依照法定程序實現和保護自己合法權益,但因經濟困難無力支付法律服務費用的公民以經濟上的幫助,使法律賦予公民的權利在實際中得以實現[2];還有的認為法律援助是指當事人的確需律師的法律服務,卻又無法支付律師費用,由國家負責為其提供法律幫助[3]。法律援助諸多相關理論的研究為法律援助概念的界定、法律援助制度的發展與完善、法律援助功能與價值的實現都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法律援助是指國家建立的為經濟困難公民和符合法定條件的其他當事人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的制度,是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其主體分為因經濟困難可以申請法律援助的人,包括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人,以及不受經濟困難條件限制的人員,包括英雄烈士近親屬為維護英雄烈士的人格權益等。法律援助工作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設立的法律援助機構負責組織實施,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等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刑事辯護與法律代理等形式的法律援助,并為援助工作者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補貼。除此之外,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以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等也會參與到法律援助工作中。
從本質上看,法律援助是國家責任與社會責任的體現,以國家責任為主、社會責任為輔。國家作為主導力量,為經濟困難以及符合條件的群眾提供多種形式的法律援助;社會作為輔助力量,為法律援助事業提供經濟、人力等各方面的支持,既體現了國家責任又體現了社會責任,是國家與社會在法律援助服務內容上的有機結合。法律援助作為為民服務的事業,是一項兜底社會公平正義的事業,是評判一個國家法治水平和人權保障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其功能與價值的實現與否更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法治社會的發展。因此,應將法律援助“擺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突出位置,注重法律援助事業的發展,推進法律援助功能與價值的實現,讓法律援助發揮其應有作用。
公平正義是一種抽象概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更適合于從具體事物中去理解,總的來說,公平正義是指公民能夠平等地參與社會生活的各方面,公民在社會生活中能夠公正地實現其合法權益。公平正義作為衡量一個民族、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準,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不懈的追求。踐行公平正義就要創造、維護、發展公平正義,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在社會生活中凸顯公平正義。公平正義的踐行必須建立在人民的立場上,同時要以法律作為約束;法律援助作為公平正義的法律形式表現,代表著公平正義,因此具有踐行公平正義的功能與價值。
法律援助踐行公平正義的功能與價值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實現:其一,制定公平正義相關內容的法律援助法律法規和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等法律法規中就規定了法律援助是為貧困弱勢群體及符合條件的公民提供的服務,是對貧弱群體的一種法律照顧,體現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更是凸顯了法律援助踐行公平正義的功能與價值。其二,服務過程踐行公平正義。法律援助作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其法律援助服務的過程就是在踐行公平正義,從審查受理到指派律師等各法律援助環節都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公平正義。法律援助的價值目標之一就是要讓受援群眾在情感上得到精神慰藉,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社會有公理、公民有平等,從而對社會充滿信心。而法律援助的司法價值就是實現司法公正公平,司法公正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指導思想。當法律援助實現了司法公正公平原則,法律援助的司法價值也得以充分體現。這不但從法治方面維護了社會的公平正義,而且有利于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建設,從而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人權是公民作為人所擁有的基本權利,主要表現為公民在國家與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權利。保障人權就是保障公民的權利不受侵犯,讓公民真正享有包括生存、發展、平等在內的各種權利。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是我國法律的重要任務,法律手段能夠使人權得到充分保障,而法律援助作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和法治手段的一種,具有保障人權的功能與價值。它所保障的公民權利是指貧困弱勢及符合條件的公民的權利,其權利保障對象的范圍還未達到普遍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法律援助保障人權的功能與價值是有局限性的,其主要是針對貧困弱勢群體而設立的一種人權保障手段。
法律援助保障人權的功能與價值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其一,制定法律援助保障人權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我國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等法律援助相關的法律法規,其中就包括有關保障人權的內容規定。只有將法律援助立法立規立政策,才能更大程度發揮法律援助的作用、促進法律援助保障人權功能與價值的實現。同樣,制定法律援助法律法規和政策也能夠促進法律援助服務民生、實現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功能與價值的實現。其二,運用法律途徑、通過司法程序維護公民的合法權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民間因主客觀因素造成的貧富差距顯現,一些公民因經濟困難而請不起律師、打不起官司,當公民(貧弱群體)的合法權利受到非法侵犯,這時法律援助就應發揮其保障人權的功能與價值,運用其法律武器維護公民(貧弱群體)的權利,實現保障人權的功能與價值。法律援助是公民維護自身權利最后的希望,是保障公民人權、體現雪中送炭的“民生”工程。要加強人權法治保障、健全人權法治保障機制,發揮法律援助保障人權的功能與價值。
在我國社會發展中,法治成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時代的要求、是發展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選擇。同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法律援助作為依法治國進程中的必經之路,從“公共服務”角度發揮著法治作用,具有保證依法治國實現的功能與價值。
法律援助保證依法治國的功能與價值通過以下方面實現:依法治國既要治國者能按照法律程序來正當治理國家,同時,也要保證公民可以借助于法律手段來維護其自身權益。若是那些有理卻沒有能力的公民仍然無法打贏一場官司、維護自身權利,那么,依法治國以及法治的力量就無從肯定,依法治國就會變得“有名無實”。所以,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打官司如果變得很難,必然就會對法律的尊嚴以及權威產生影響,讓法治失去公信,讓民眾不再信任法治。這時,法律援助就能夠發揮其應有作用,用法律手段解決群眾問題,滿足群眾的法律訴求,維護其權利,增強群眾對依法治國及法治的信任。因此,法律援助的其中一項功能與價值就是維護法治的權威以及尊嚴,為依法治國提供一定的保障,這也是法治社會得以建立的必然條件。
社會和諧是指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社會中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善、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局面,它符合人類發展的客觀規律,是黨和人民不懈追求的終極理想。維護社會和諧就是要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與發展,實現公平正義,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局面。維護社會和諧需要社會中的每位公民為之付出努力,但也離不開法律發揮其主要作用。這其中,法律援助能夠發揮作用,幫助貧弱群體維護其合法權益,避免社會矛盾糾紛的出現,促進和諧社會的形成,具有維護社會和諧的功能與價值。
法律援助維護社會和諧的功能與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以下幾點:首先,為貧弱群體撐起保護傘。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主觀因素的影響,公民間出現貧富差距,社會生活中存在貧弱群體,他們在經濟、生活、個人能力等方面都相對處于弱勢,在發生糾紛矛盾、需維護自身權益時能力有限。這時法律援助就能夠充當起“保護傘”的角色,積極發揮作用,通過其特有的司法法律無償性的優勢,在面對違背、破壞社會穩定的社會問題時,無償幫助貧弱群體,利用其法律武器維護他們的權益,減少社會矛盾糾紛,實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功能與價值。其次,程序公正符合受援人預期。法律援助的整個過程都是公正透明的,受援人會參與到這一過程中,了解各程序的運行,理解援助人的工作,這樣即便沒有贏得援助案件,還是會得到受援人的理解,避免進一步發生糾紛,維護社會穩定和諧。最后,增強群眾對法律的認同感。貧弱群體存在的問題通過法律援助得到了解決,他們通過切身體會感受到了法律及法律援助的力量,對法律援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并認同法律援助,認識到應避免社會糾紛、遇糾紛應由法律解決、自身無能力解決找法律援助,由此,法律援助減少了社會糾紛矛盾的發生,實現了維護社會和諧的功能與價值。法律援助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形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其維護社會和諧的功能與價值的實現也就是其最終目的得到了實現。
民生是政府在生產生活各方面為人民群眾提供的服務,是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服務民生重在“服務”二字,如果離開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群眾服務這個重要基礎,那么也就不是民生。法律援助屬于民生工程,但更重要的是它要服務于民生,運用法律手段,從法律方面為民生服務,具有服務民生的功能與價值。同時,法律援助服務民生的功能與價值,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具體體現,服務為了人民,以滿足人民的利益需求為目標,以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服務內容為方法,最終實現其功能與價值。
法律援助服務民生的功能與價值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首先,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通過立法立規對法律援助服務民生的各項內容加以規定,從規章制度上明確法律援助服務民生的功能與價值。其次,司法行政機關實施便民利民的措施,引導法律援助人員執行職責、依法幫助人民群眾解決其在就醫、就業等各方面所遇到的問題,為弱勢困難群眾提供法律咨詢等法律援助服務。提供服務的同時,對于人民群眾獲得法律援助的方式方法更要體現“便利”與“省力”,讓人民群眾在遇到困難需法律幫助時能夠“輕松容易”地獲得法律幫助。最后,提供資金支持。法律援助資金大部分來自政府財政撥款,用于完成法律援助工作的各項內容,它是指法律援助工作人員為貧弱群眾提供法律援助服務時所花費的各項支出,以及對提供法律援助的援助人給予援助補貼的支出,以此從資金方面保障了法律援助服務民生的功能與價值的實現。法律援助服務民生的功能與價值作為社會民生工程的重要內容,它的實現有利于整個社會民生工程的發展,是社會民生工程在法律方面的具體體現,民生中體現法律,法律中實現民生。
科學發展是指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科學發展是我國社會各領域實現發展進步所需遵守的原則,也是國家實現發展進步的目標。其最本質的是人的發展,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法律援助能夠從法律層面有效地促進人的科學發展,具有促進科學發展的功能與價值。
法律援助促進科學發展的功能與價值從以下幾方面實現:一方面,法律援助能夠維護貧弱群體的合法權益,進而實現每個個體的基本發展。法律援助作為公共法律服務的組成部分,需要服務于貧弱群體,避免其權益受到侵犯,從而促進每個人自由科學發展。另一方面,法律援助在維護貧弱群體合法權利后,能夠促進其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科學發展并推動社會的發展。人只有在沒有威脅、自身權益能夠得到保護時,才會發揮“本領”,不僅能夠實現自身的發展,還會推動社會的科學發展,為社會建設貢獻力量。由此,法律援助通過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實現了其促進科學發展的功能與價值。
法律援助是政府公共法律服務的組成內容,是依法治國道路上的重要推動力量。本文從法律援助的概念及本質、功能與價值方面進行了理論探討,法律援助的功能與價值主要有踐行公平正義、保障人權、保證依法治國、維護社會和諧、服務民生、促進科學發展六方面內容,各內容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促進,法律援助保障人權、服務民生、踐行公平正義、促進科學發展的功能與價值的實現有利于維護社會和諧及保證依法治國,法律援助維護社會和諧、保證依法治國的功能與價值的實現又有利于保障民生、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對法律援助理論進行研究,能夠更好地為法律援助制度的有效實行、法律援助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指導,進而促進法律援助有效發揮作用,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推動法治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