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生態環境局費縣分局 梁曉蘭
土壤,不僅是各種自然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還是包含人類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物質基礎,由此土壤環境的維持、土壤污染的防治顯得十分重要,在有關方法、方案實施前需要將土壤環境監測作為基礎。結合我國當前土壤環境污染情況,相關機構要對其中的各流程做好質量控制,從而促進土壤治理實效性的提高。
因為土壤屬于人類社會一種重要資源,所以土壤環境質量始終受到高度關注。大量有害、有毒物質進入土壤,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土壤污染,而且污染物的不均分布加大了治理土壤環境的難度,這樣也使得開展土壤環境監測十分關鍵。監測土壤環境會包含諸多環節,無論是收集資料、布點、歸類還是分析保存等均涉及較多人員和學科知識,不僅操作煩瑣而且專業性較高。
與此同時,因為土壤結構本就存在著不確定性,所以會直接影響到后續工作的開展。現階段,一些工作人員僅重視土壤污染的最終結果,忽視質量控制,這樣在數據統計過程中會引發較多問題,不僅統一性低而且容易導致誤判。另外,土壤環境監測數據由于會發生變化,若想讓監測分析數據更具有效性及統一性,基礎在于保障監測質量,避免外部因素影響土壤環境。
通過構建標準科學的評估體系,規范治理各個監測工作環節,還需針對實驗室的各項監測數據質量、來源加以判定,防止監測數據失準并提升監測數據的可靠性。此外,嚴格管控土壤監測質量,確保數據變化和現實情況相符,由此能夠為分析結果提供堅實保障,也能為開展之后的修復、改善工作提供必要的數據參考,促進監測水平的提升。
第一,收集環境監測區域資料。監測土壤環境過程中,出于確保數據的可靠性與實驗的準確度,在正式進行整體工作之前需全面勘測現場環境情況,收集土壤監測區域附近的環境資料,詳細記錄各項數據信息,針對之后進行的土壤監測形成一個合理評估,這樣也能為布點位置和數量、數據采集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保障,從而強化樣品土壤自身的代表性。至于環境勘測環節,若想順利進行后續工作應全面收集土壤周邊環境信息。重點勘測土壤具備的地質結構,掌握地質結構主要特征,針對附近交通情況與地理地貌進行分析,認真總結地下水在區域內的分布特點、位置等,由此標明地下水位,然后結合上述因素決定挑選土壤樣品位置。除此之外,還應該預測采集工作中的氣候情況和環境條件等,合理預測今后幾日的天氣情況,選擇合適的大氣降水時間,且按照工業、農業等用地科學劃分,從而選擇最合適的采集時間,同時應了解附近居民真實情況且進行健康評估。嚴格把控環境周圍的植物、動物分布情況,詳細調查每個污染源,例如化學、工業和生活等污染,通過采樣單元的劃分提升土壤采集和數據分析的精確度,依據現場情況控制外部影響條件。
第二,合理控制布點數和采樣點位。控制監測質量,無論是樣品數量還是采樣布點均應依據等量和隨機性的基本原則。一般布設期間所使用的方式為分塊隨機、系統隨機等。采集樣品會涉及以下幾個環節,如前期采樣、補充采樣等。如果監測區域范圍不大,一般進行直接采樣,結合環境監測技術具體要求明確最合適的采樣數目及樣品布點。依據監測地區的整體范圍、監測要點、環境情況、土壤自身復雜性等,選定采樣點的數量及范圍。監測期間,按照生態環境、監測要點、監測精度等相關影響因素,結合土壤成分、土地利用與污染類型做好監測區域的劃分,劃分成相應的采樣單位。其中相同單元應降低差別性,而不同單元需提高差別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質量與安全性。
有關布設采樣點需嚴格依據以下原則:(1)農業用地進行土壤采樣工作時,應該避免選擇不良地形,例如洼地與坡腳地等,而需選取優良土壤條件、地質平緩的位置。如果采樣土壤是工業用地,則應避免生產車間、水泥較厚等位置。(2)某一區域如果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表土層遭受嚴重損傷,不能將其作為采樣點。(3)選擇采樣點時,需要和光纜、排水管等相關設施維持一定距離。為讓所選土壤樣品更加具有代表性,應該依據基本要點與原則進行布點采集。(4)如果采樣點處在公路與鐵路附近,所選位置應該和鐵路、公路維持等同的間距,一般距離約150m。
第一,樣品流轉嚴格控。樣品被運輸至實驗室內應妥善做好保存,防止受損。若是采集樣品含有極易發揮、分解的成分,將其送入實驗室之后難以分析,需要將其放進冰箱讓其低溫保存。另外,裝運前需做好核對工作,完成采樣之后,應該認真核對樣品標識、記錄和登記表等,確保信息無誤后再加以處理。在實際運輸環節應注意樣品的保管,從而防止樣品受損,如果樣品對光線相對敏感則應進行低溫保存,若是樣品中的有些成分容易揮發,必須放到冰箱內保存,再將其送到實驗室進行檢驗。應指定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樣品交接,需要清點樣品類型、數量及標識等,保證信息無誤之后再簽收。
第二,采樣質量嚴格控制。完成現場勘查之后,應依據采樣工作的基本要求進行采樣操作。在整個采樣期間,必須保證工作流程的合理性與規范性,不管是采樣位置還是采樣數量,均要制定采樣計劃;有關采樣方法、包裝器械等需要和基本要求相符;在正式采樣中防止各種因素影響到樣品,采樣工作完成后需立刻封閉保存,進行質量控制需重視以下幾方面:(1)相關操作人員應該具備較高的監測資質,保證全面掌握與深入了解和污染物相關的知識、土壤類型,各種操作技能要熟練應用,依據技術規范進行采樣。這項工作應該配置超過2名以上的人員。(2)有關采樣工作前期,結合監測具體目標進行采樣計劃的制定,依據采樣計劃相關內容進行各項工作,提升采樣點整體質量并且防止產生誤差。(3)工作人員在采集樣品過程中,需規范佩戴防護衣物。(4)正式進行采樣前,要對采樣工具各項性能全面檢測,確保器械工具的整潔性與完善性,防止污染樣品。(5)至于盛樣容器,需維持整潔,避免遭受陽光直射。提高密封性防止容器與土壤出現化學反應。如果樣品本身就具備腐蝕性及揮發性,需通過廣口瓶來裝樣。如果樣品所含有機物很容易被分解,采集工作完成后應將其放在低溫環境中。(6)采樣過程中,需要認真統計與清楚記錄數據,然后做好樣品標識工作。(7)完成采樣工作之后,應該檢驗操作記錄以及標識情況,還需對樣品認真清點,主要是查看其有沒有被遺漏。
第三,樣品制備嚴格控制。其實制備樣品的流程相對復雜,例如粗磨、風干與細磨等。樣品制備過程需在專門的工作室進行,針對制樣室而言,主要劃分成風干室與磨樣室。應讓風干室具有較高整潔度和良好的通風條件,樣品制備與管理交接應保證記錄完整,樣品交接雙方應簽字確認。樣品制備期間必須重視樣品標識,防止發生混淆,依據標準要求進行操作作業。分裝樣品時需保證工具干凈整潔,避免出現二次污染以及工具器械混用。
針對分析土壤樣品工作而言,需盡可能降低隨機以及系統誤差。正式監測環節出于提升土壤數據的可靠性,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少量樣品抽取的方式實施復查和回收。針對加標回收如果不足,則表明分析樣品沒有較高精準度。加標率最好設置在10%左右,若是設置偏低基于影響測量結果的穩定性,如果過高會提高實驗強度,從而增大監測成本支出。需要注意的是,加標率不是不會發生變化,如果總量過大應該適度調整。針對土壤樣品檢測其整體質量,且依據原有質量來設定加標率,若是低于70%的情況,需要再次檢驗沒有合格的土壤樣品還需將加標率適當提升,也需讓結果更具準確性。
即便是在實驗室開展土壤的檢測分析工作,也應嚴格控制土壤質量,工作人員若想降低外部因素帶來的影響,要按照現實情況及具體的檢測地區情況,制定土壤樣品的科學分析方案及具體流程,降低分析技術造成的負面影響,且對此展開反復分析,防止因為單次分析工作的偶然性引發數據誤差。除此之外,分析工作完成后需取全部數據的平均值,旨在提升數據的可靠性。與此同時,根據總體樣品量及其性質進行平行樣品設置,獲得的數據結果對比檢測平行樣品結果之后,若是沒有較大誤差范圍則能讓結果更精準,相關工作人員應采取這一方法加以反復檢測。
有關土壤環境監測工作,在此過程中如果監管力度不足,很容易對土壤質量造成影響。開展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時,一些檢測機構僅看到了眼前利益,未能做好長遠的發展規劃,針對施工單位在實際施工中存在的監測問題未能及時發現與解決,直接影響到管理控制效果,從而誘發一些質量管控問題。
管控檢測工作質量的過程中,個別工作人員缺少質量控制意識,更未意識到質量控制工作針對維護土壤環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體進行土壤環境監測時,部分企業會把經濟效益放置于第一位,通過一些手段壓縮施工成本。
有關檢測機構構建科學的質量控制體系,屬于保證土壤質量的重中之重,可是從現階段土壤環境監測情況分析,一些檢測機構缺少負責質量控制的部門,也沒有配備專業的工作人員管理控制監測工作,從而難以落實監測工作。面對這一情況,如果在土壤環境監測中發生質量問題,一方面對監測工作造成嚴重影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土壤環境的穩定。
環境質量控制可采取多種手段,憑借得到的監測結果分析樣品,且要首選能確保數據緊密性與準確性的方法。可是目前的現場監測與采樣工作,控制質量的方式相對單一,從而對監測結果的可靠性造成影響。只有重視現場采樣才能確保采集樣品的質量,從而順利進行環境保護。大量實踐表明,采樣監測與現場監測所得到的結果,兩者之間的差異性較大。因此,監測站必須提高對此類問題的重視程度,每一個環節均應進行認真檢查,防止未能及時處理這些錯誤,從而影響到后期工程。如果在土壤環境監測工作中,監測或是采集樣品缺少代表性,就應在實驗室通過QA、QC等手段,呈現真實的土壤環境污染,進而確保數據的精密性及準確性。接下來,本文將簡要提出處理管控土壤環境監測質量的相關策略。
主要負責人應將監測過程全面掌握,審核制定的監測規劃,針對各個土壤環境監測環節做好質量檢測。相關管理人員要定期監測取樣質量,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與解決。與此同時,遵循當前的相關法律法規,監測工作人員必須嚴格遵守監測標準用于保障監測質量。
從某種角度來講,土壤環境整體質量會對居住環境帶來直接影響。針對當前質量控制情況,要求監測機構依據質量管理有關法規以及實施機制,還需將現行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除此之外,為了降低發生違法行為的概率,監測機構與主要工作人員應提高管理、監督工作的要求。為此,監測機構應該抓住機遇并遵循國家提出的政策要求,進一步提升管理人員自身綜合能力,提高競爭能力。在監測土壤環境環節中充分發揮質量控制的功效作用。
對于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每個環節的管理與監督,都屬于控制監測工作質量的一部分。因為監測土壤環境具備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有關監測人員應結合具體環境選擇針對性的取樣方法,從而提高土壤樣品的代表性。另外,為能更好地控制土壤環境監測工作,應該重視每個環節的管理與監督,通過對條件、環境等相關因素的全面考察,做好層層把關降低土壤環境負擔。
由于監測工作質量主要取決于監測人員,則要求其依據技術規范與標準來操作,同樣也是對監測質量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監測機構應進一步提升監測人員的質量意識。因為監測人員要具備較高的質量意識,所以要定期開展有關質量管理、技術技能培訓,從而提升其質量控制意識。監測報告在土壤環境監測過程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求工作人員對報告嚴格審核,針對每個環節找出問題,需找到每個環節的主要負責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問題且采取針對性的處理措施,保證監測結果沒有失誤偏差。與此同時,針對監測報告各項數據應進行逐級審核,防止監測報告出現疏漏而引發負面影響。
基于不斷提高的社會信息化水平,進行土壤環境監測要求引入相關信息化技術,從而為監測工作提供便利條件。無論是采樣還是制樣等環節,均要選擇合適的探測技術對附近環境進行觀察,確定合適位置進行土壤采樣。關于運輸與保存環節,通過監控技術降低外界因素對土壤樣本的影響。至于實驗室內,也需研究與分析各項監測數據,通過總結數據規律強化質量控制管理。
監測土壤環境,應該遵循具體要求做好監測質量的控制工作。有關樣品采集環節,應保證樣品具備明顯的代表性,且將樣品妥善保管避免樣品被污染,從而提升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通過落實現場采集操作要點,并對實驗室分析嚴格控制,在此基礎上開展土壤質量評價,從而為進行污染治理等后續工作提供數據依據和信息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