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明
(湖南理工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6)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首次把金融提到了國家重要核心競爭力的新高度,對金融行業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開放條件下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風險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旨在打通金融機構與實體經濟間的資金傳導機制等隨之產生的措施,標志著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成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焦點。
已有成果主要集中在風險因素類型定性分析、風險評價模型建立及考慮風險因素的運輸組織問題等方面。如遵循 Merton的結構式方法研究了擔保物對擔保債務定價的模型(Stulz,1985),沿著這一結構化的思路建立了擔保物價值和企業違約概率存在相關性時的風險債務模型(Jokivuolle,2003);針對基于資產的融資業務,在考慮企業物流運營決策的情況下研究了銀行對利率指標的決策行為(Buzacott,2004),認為供應鏈金融對“物”的風險控制主要包括質押物與擔保方式選擇、質押率設定等(Jarrow R A,2007);通過順序算法對多式聯運下的最短可行路徑問題進行求解,以期通過減少物流環節減低風險(Angelica Lozano,2014)。國內學者從實現銀行供應鏈金融業務貸款結構的動態優化調整出發,提出基于VaR模型的風險控制方法(李毅學,2011);將灰色系統理論與模糊數學理論相結合構建了雙灰色模糊風險評價模型,對多式聯運網絡的風險因素進行綜合評價分析(吳仙丹,2012);從第三方物流企業角度出發,對各種風險進行分析歸類,構建多因素評價指標體系(田江,2016);基于復雜網絡傳播動力學理論建立多式聯運網絡風險傳播機理的數學模型控制風險在網絡中的傳播影響效果(雷凱等,2016),運用博弈論方法與工具構建供應鏈金融物流信用風險的典型序貫博弈模型從理論上解釋供應鏈金融物流信用風險的形成機制(黃明田,2018);依據隨機森林模型與盲數理論的變量篩選結果,運用回歸分析法探究影響供應鏈金融的信用風險關鍵影響因素,構建PSO-SVM 供應鏈金融預警模型(李健,2019)。
對該問題的學術探索始于供應鏈上的參與方與為其提供金融支持的處于供應鏈外部的金融服務者的協作關系,隨后被提出為服務與技術方案的結合體,逐步發展至在核心企業主導的企業生態圈中對資金的可得性和成本進行系統優化的過程。存貨與應收賬款是基于資產的融資業務所主要考慮的擔保物,批發商、零售商和分銷商等都是融資所考慮的對象(Poe,1998),重點研究存貨作為擔保形式對參與各方成本和收益的影響(Mann,1998);基于資產的融資業務的變化,銀行有必要保持這些優點來擴大業務的范圍(Gertzo,2000);根據融資的階段,將供應鏈金融模式分為運輸前、在途物資和運輸后融資(More D,2003)。我國相關研究的出發點多為致力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對應收賬款融資和存貨融資的操作模式進行探討(夏泰鳳,2011);圍繞核心企業的作用及風險對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進行探討(郭健,2016);在供應鏈思維和產業融合視域下系統設計供應鏈金融業務運作模式(黃明田,2018);認為多主體專業分工基礎上的協同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模式,參與主體的專業化和平臺化是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方向。(宋華,2019)。
學者們針對供應鏈金融服務的效率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在供應鏈金融平臺中,信息是靈魂,物流是骨骼,而資金流則是整個平臺的血液。信息流管理物流,物流為資金流做擔保,信息流優化管理資金流,資金流為物流提供資金支持。三者之間在運營和金融上的整合對于供應鏈績效提升有顯著影響(Guillen G,2007);在整合視角下,通過可得性、融資成本、融資周期和融資量四個維度來衡量供應鏈金融績效是合理的(楊璇,2017);核心企業對中小企業的結構嵌入性和關系嵌入性進行補充, 且從結構、流程和要素三個維度來考慮供應鏈金融的風險管理問題實現融資績效(宋華,2018);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方案采用與供應鏈融資績效具有積極的相關作用(盧強,2019);運用實證模型對雙邊利率進行預測,為平臺利率定價提供決策支持(占永志,2019);供應鏈金融績效衡量的標準更多是以戰略收益以及產業交易成本下降為準則(宋華,2019)。
總的來說,目前對供應鏈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從信息整合角度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風險識別控制及化解進行探討,從物流風險角度探討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應鏈金融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風險評價,相關研究已經有了較多的成果。但隨著端對端物流體系閉合性的實現,金融機構對物權的控制能力得以增強,為供應鏈金融績效的提升開拓了新的領域。例如,多式聯運等現代物流體系構建的大力推進,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綜合信息平臺、物流園區、貨運站場、基于甩掛運輸的網絡化港口集裝箱集疏運體系,單證和流程的一體化逐步完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及其績效的提升帶來了新機遇。課題基于端對端閉環物流研究供應鏈金融在資金配置、流轉、保全、費率等業務的績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供應鏈金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是基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融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企業生態圈中,對資金的可得性和成本進行系統優化的新興金融服務。在供給側改革逐步成為競爭優勢的情況下,供應鏈金融賦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地位凸顯。
但是,供應鏈金融的運行也存在很大風險,特別是物流環節中物權風險敞口導致的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控制難度顯著增加。物流環節包含了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和一體化,物流網絡是保障經濟業務開展的重要支撐平臺。由于物流網絡中節點的關聯性和外界環境的交互性,物流敞口易引發風險隱患,如貨物不能全程獲取實時信息,會造成核心企業及上下游企業物流單據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業務監管以及貨物重復抵押等風險上升進而致使供應鏈金融運行效率低下。
多式聯運等現代物流體系構建的大力推進,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綜合信息平臺、物流園區、貨運站場、基于甩掛運輸的網絡化港口集裝箱集疏運體系,單證和流程的一體化逐步完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開展及其績效的提升帶來了新機遇。基于端對端閉環物流研究供應鏈金融在資金配置、流轉、保全、費率等業務的績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物流環節的閉合性是供應鏈金融風險控制效率提升以及業務費率下降,業務模式多樣化開展的前提。端對端閉環物流保證了在途貨物的可追蹤及可控性,保障了物流和信息流的一致性,加強了貨物貨權的確認,大幅提高了金融機構接收抵押物的風險控制能力,為基于風險可控而嵌入供應鏈各環節的供應鏈金融提供業務開展的良好基礎,暢通金融機構及供應鏈上企業尤其是融資渠道狹窄的中小企業之間的有效資金傳導機制。
通過厘清物流環節于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控制的影響機理,篩選在端對端閉合物流下適宜開展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可以提升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效率,高效選定供應鏈金融業務提供主體在運用不同授信產品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過程中適宜的操作流程、授信支持資產管理方式、風險控制技術的特定組合。有效解決為供應鏈上客戶提供所需要的供應鏈金融增值服務,改善傳統金融行業傳導機制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的現狀,可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實際問題。
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是供應鏈金融優化供應鏈企業的融資行為達到金融增值的關鍵前提,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核心指標如融資周期、融資量及融資費率都取決于風險控制的結論輸出。
物流環節所帶來的風險主要源于其流轉基于多個網絡節點、網絡連接邊和外部環境所構成的復雜系統進行,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物流閉環的網絡節點包含各種功能設施、貨物運輸企業、多式聯運經營人、金融保險企業及技術研發部門等。貨物托運人、多式聯運經營人、收貨人及相關管理部門等主體都是獨立的決策單元,相互之間存在復雜的關聯關系,并伴隨著頻繁的實物流通、資金流動和信息交互。通過對物流網絡節點風險進行識別,可以構建以融資企業、核心企業、第三方物流企業的資質以及供應鏈運營情況為依托,以明確風險評價指標為架構的供應鏈金融業務對其所涉及物流風險的預警機制,能夠有效地提升相關金融機構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險控制能力,增強供應鏈金融業務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有助于中小企業突破供應鏈中的資金流瓶頸。
供應鏈金融業務基于風險控制有效的前提展開不僅是供應鏈管理發展宏觀層面的需要,也是金融機構和供應鏈核心企業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的需要。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選擇既源于對整個交易過程和價值增值過程的設計、運營和管理,又源于物流方案的設計、流程的運營和操作。現代物流網絡節點的連接緊密性直接決定物流環節是否具有封閉性,各節點的風險是否能夠識別并控制是供應鏈金融業務順利深入開展的前提,圍繞現代物流產生的端到端閉環加強對物權的控制,可以促進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多樣化的開展庫存融資、倉單質押、融通倉、應收賬款融資、保理池融資、反向保理、票據池授信、預付款融資、保兌倉、信用證、戰略關系融資等供應鏈金融業務,進而提高資金的運作效率。
相對于單一方向的鏈式聯結,網絡化的關系、結構和節點等網絡屬性在供應鏈金融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對供應鏈上客戶的資金可得性有直接影響。供應鏈中各環節的參與者在多式聯運的網絡中是不同的節點,則對供應鏈金融的風險控制影響程度存在差別,不同的風控效率直接影響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的選擇,對業務模式的風險控制要求與供應鏈環節特點進行匹配分析,從業務開展的種類和適宜時間階段兩個維度來篩選出基于現代物流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現有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主要有庫存融資、倉單質押、融通倉、應收賬款融資、保理池融資、票據池授信、預付款融資、保兌倉、戰略關系融資等,各種模式適用的風險層級不同,風險控制的能力直接影響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效率。通過對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控制要求和物權風險控制能力的匹配,篩選出端對端閉環物流下適于供應鏈金融實現資金高效配置的業務模式。
供應鏈金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有效途徑,是基于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融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以核心企業為主導的企業生態圈中,對資金的可得性和成本進行系統優化的新興金融服務,其意義在于依托產業供應鏈運營而創造金融增值,并促進產業供應鏈和各參與主體良性互動、持續健康發展。多式聯運作為現代物流發展的重要形式,在經濟效益上可以提高實載率與里程利用率有效減少貨損貨差,在社會效益上可以節省車輛運輸時間與車輛數,降低能耗和成本,其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積極意義被日益重視;物流環節的閉合性是供應鏈金融進行風險控制的前提,多式聯運所依托的端到端緊密連接能夠為基于風險可控而嵌入供應鏈各環節的供應鏈金融提供業務開展的基礎,給金融機構及供應鏈核心企業提供新的利潤增長點。
不同于供應鏈中的資金流和信息流,物流環節的閉合有相當難度,物流風險敞口易造成供應鏈風險不可控,會削弱供應鏈金融對物流和供應鏈發展的推動作用。通過對物流網絡節點風險進行識別,建立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對物流相關風險的預警機制;加強物權控制,多樣化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以及優化供應鏈金融業務種類與物權控制的耦合等途徑,可以充分發揮現代物流發展帶來的物流端到端閉環性對物流風險控制帶來的提升,推動金融機構深入開展多樣化的供應鏈金融業務,賦能供應鏈金融工業務服務實體的績效提升。